帶一本書去旅行
帶一本書去旅行南京師大附中高一 翟羽佳
如果要我?guī)б槐緯ヂ眯,我一定會帶著張曉風的散文集——《風荷舉》,去午后的鄉(xiāng)野,感受田地泥土的氣息。這看上去一俗一雅,似乎毫不相干的兩件事,其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每當陽光的酒調得很淡卻很醇,淺淺斟在每一個杯形小野花里的時候,我總愛和媽媽一起隨著清風、隨著蝴蝶穿梭在田間。從小長在城市的我,自然不能分辨身邊作物的種類,但我總有一個習慣,便是指著綠油油的一片地,詢問作物的名字——即使問完了,下次仍是對不上號。我總為我這樣的習慣而開心甚至驕傲,我總認為每次的追問是與植物們一次積極懇切的招呼,是對大地萬物起碼的尊敬。
正如曉風在《風荷舉》里說的一樣,因為我們不是亞當,沒有資格為萬物進行驚心動魄的命名大典,也不是仲尼,對世人的“魚目混珠”唯有嗟嘆,所以我們只能盡我們微薄的力量,做一個與萬物深深契合的“問名者”;慎重而虔誠,如同進行著古代婚姻中的“問名”禮節(jié)一樣,時刻都可以停下腳步,問一問田地間,剛擦肩而過的綠的名字。
有時候更喜歡深入菜地,仔細端詳每片在黑暗的泥土里就已設計好形狀的菜葉,可是我發(fā)現,這些葉子或多或少總帶著蟲蛀的痕跡。陽光自上而下潑灑下來,刺痛著葉子的傷口,使小洞周圍留下一圈圈黑色的血跡。我經常惋惜,經常嘆息,這些苦難的見證,總是用鏤空法駐留在生命里,讓生命總是不那么美麗。
后來,又翻《風荷舉》,我才明白殘缺的美麗。曾國藩把自己的住所題為“求闕齋”,意為自己有很多缺點,以求指出;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語言學專著僅用“月·闕也”來描述我們一直所愛的玉盤。經曉風的指點,我甚至發(fā)現中國的天空大地都是曾經受過傷的,中國的神話從“共工怒觸不周之山”的“天傾西北”到女媧像老祖母疊起報紙墊桌子腿一般用神鱉的腳爪穩(wěn)固四極,都蘊含著殘破的意義。其實我們的潛意識里總是默認“闕”的境界的。
走在田間,我發(fā)現我總能在自然中逐漸領悟文字的內容:總是能找到文字進行佐證。
其實文學本身又如何不是從自然中感悟出來的,就連文字一開始也都是象形的啊。周朝人造字,造的“年”字,代表人打著禾捆。想必當年一定有一個快樂的農人走在類似的田野里,在北風瑟瑟中扛著滿肩禾捆回家,這情景感動了造字人,于是不禁用這樣一幅“冬藏閣”進行三百六十五天的重點勾畫。
帶一本書去旅行,你會感到書在風景中,風景在書里。你會覺得你重游書中故地,更好地尋找書中的真諦。
佳作點評
在大概50分鐘的時間內,根據題目要求,迅速立意、構思、表達、成文,這需要平時扎實的寫作功底。今年的作文題是一種呼喚,呼喚學生真正學語文,在閱讀中感受文字的魅力、開拓廣闊的視野、獲取豐富的知識、感知世態(tài)人情、形成豐厚的閱歷、實現精神的成長等等。有人還說是“一場讀書現形記,從你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你的讀書態(tài)度,看出你的讀書經歷,看出你的讀書收獲”。
翟羽佳展示了自己的才華。她將平面場景定格在田間,以“問名者”的身份與擦肩而過的植物對話,這其中既有自發(fā)的對綠的喜愛,還由于曉風在《風荷舉》中相關表述的推波助瀾。曉風如同她的陪伴者,她對植物的觀察以審美的、平等的、聯想人生的視角,在曉風的“提點"T逐漸感悟著殘缺的美麗,發(fā)現民族文化中存在著默認“闕”的境界;在自然中領悟文字的內容,發(fā)現文學源自自然和生活,進而獲得真知。本文語言風格清新,思考立意具有厚度,文字表達精煉傳神,從生活到閱讀靈活切換,是一篇融思想性與文學性于一體的記敘性散文。
(謝晶)
【帶一本書去旅行】相關文章:
帶一本書去旅行03-01
帶一本書去旅行作文04-22
帶一本書去旅行作文(精選25篇)08-31
去旅行的句子10-17
微笑去旅行作文04-15
讓心靈去旅行作文02-23
帶著音樂去旅行作文09-28
帶上信念去旅行作文03-07
帶著笑容去旅行作文05-16
帶著書香去旅行作文1000字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