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詩兩首:《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
周自恒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 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nèi)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認真體味詩歌蘊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3.比較閱讀法 如將余光中與席慕蓉同類題材(抒寫鄉(xiāng)愁)詩歌進行比較。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習《我愛這土地》,把握詩中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nóng)村,自幼為貧苦農(nóng)婦哺養(yǎng),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nóng)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 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nèi)在節(jié)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
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xù)寫出歌唱的內(nèi)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nèi)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把第二節(jié)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
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fā)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
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nèi)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yè)
閱讀艾青的《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短文。
太 陽
從遠古的墓塋 當它來時,我聽見
從黑暗的年代 冬蟄的蟲蛹轉動于地下
從人類死亡之流的那邊
震驚沉睡的山脈 群眾在曠場上高聲說話
若水輪飛旋于沙丘之上 城市從遠方
太陽向我滾來…… 用電力與鋼鐵召喚它
它以難遮掩的光芒 于是我的心胸
使生命呼吸 被火焰之手撕開
使高樹繁枝向它舞蹈 陳腐的靈魂
使河流帶著狂歌奔向它去 擱棄在河畔
我乃有對于人類再生之確信
1937年春
(提示:這首詩寫于1937年春天。詩人那時剛從監(jiān)獄中出來不久,正流浪在上海灘頭。苦難感和光明感交織在心里,成了艾青寫這首詩的情感基調。詩歌異常典型地體現(xiàn)了那些年月熱愛祖國、投身戰(zhàn)爭、謀求解放的熱血青年的時代思潮)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誦讀,體會《鄉(xiāng)愁》詩的意境和感情。賞析詩中遞進組合的四個意象,理解詩意由鄉(xiāng)愁到家國之思的升華。與席慕蓉的同題材詩進行比較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各學習小組推舉代表在班上宣讀,師生共同點評。
二、研習余光中《鄉(xiāng)愁》詩
1.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請學生默讀,熟悉詩歌內(nèi)容。
教師提示余光中簡介:
投影:
余光中(1929~)當代詩人和詩評家。湖南衡陽人,F(xiàn)居臺灣。1946年考入廈門大學外文系。1948年發(fā)表第一首詩作,次年隨國民黨軍隊赴臺。1953年10月參加《創(chuàng)世紀》詩刊,致力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作品有《鄉(xiāng)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等,詩論集《詩人之境》《詩的創(chuàng)作與鑒賞》等。其中《鄉(xiāng)愁》一詩,因為形象而深刻地抒發(fā)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贊賞。他的詩,兼取中國古典文學與外國現(xiàn)代文學之精神,創(chuàng)作手法新穎靈活,比喻奇特,描寫精神深刻,抒情細膩纏綿,一詠三嘆,含蓄雋永,意味深長,韻律優(yōu)美,節(jié)奏感強。被尊為臺灣詩壇祭酒。他的詩http://www.htc668.com/論文章,視野開闊,富有開拓探索的犀利朝氣,強調作家的民族感和責任感,善于從語言的角度把握詩的品格和價值,自成一家。
(2)學生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嘗試劃分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
教師作誦讀提示:
《鄉(xiāng)愁》詩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結構上寓變化于統(tǒng)一,節(jié)與節(jié)、句與句比較整齊對稱,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jié),整齊中有參差;二是音樂上營造出一種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使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數(shù)量詞的運用,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美。這首詩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戀歌。
詩的節(jié)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鄉(xiāng) 愁
小時候 后來啊
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這頭 我/在外頭
母親/在那頭 母親/在里頭
長大后 而現(xiàn)在
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詩:《我愛這土地》、《鄉(xiāng)愁》..】相關文章:
《我愛這土地》詩歌08-23
《我愛這土地》詩歌06-18
《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02-15
艾青《我愛這土地》詩歌02-27
《我愛這土地》仿寫詩歌01-28
我愛這土地仿寫詩歌01-29
《我愛這土地》教案(通用15篇)10-25
仿寫《我愛這土地》詩歌合集09-14
《我愛這土地》教學反思11篇04-01
仿寫艾青詩歌《我愛這土地》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