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殘損的手掌》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用殘損的手掌》語文教案1
學習目標1:反復朗讀課文,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學習目標2:詩中洋溢著一股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洪流,其中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祖國大地苦難的哀痛,對解放區(qū)熱情的贊頌都溢于言表,深切動人,要引導學生體會并激發(fā)其愛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學習重難點
1、反復誦讀文章,直至背誦。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欣賞凝練的詩歌語言。
學習過程設計(學案)
教學過程設計(教案)
同學們:只有用心讀書,勤于思考,才能真正讀懂一篇文章,請看下面的內容,預習時你做到了嗎?
1、反復誦讀文章,讀出情感,讀出韻味,直至背誦。體味詩人變化起伏的'情感。
2、課前查閱戴望舒生平及其佳作,并進行簡單的分析和賞析,寫下簡短的感悟。
3、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第一課時(預習指導課)
指導學生誦讀文章,收集戴望舒有關資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興趣式賞析。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寫下對戴望舒這位詩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第二課時(展示課)
一、預習展示
(課間播放優(yōu)美的詩歌朗誦錄音,使教室里充滿文學的韻味,營造一種詩意的學習氛圍。)
1、自主交流有關作者與作品的知識。
2、進行小組有感情的誦讀比賽。
要求:細心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二、合作交流
1、詩中詩人是通過哪些具體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詩人為什么要選擇這些形象來表情達意。
2、詩人是怎樣利用語言技巧來抒發(fā)情感的。
要求:誦讀是貫穿其中,力圖通過品讀詩歌使自己的誦讀更有節(jié)奏感,更富有感情。學生以讀帶講,對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談出自己的體驗,品味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此時誦讀的要求是讀出情感,熟讀成誦。
三、我的收獲
學生總結自己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有什么收獲或不足。
四、課后作業(yè):
自主選擇作業(yè)
1.積累:愛國詩歌大串聯(lián),不少于5首。
2.背誦并默寫課文。
3.詩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你的生活體驗,寫一段富有詩意的話或者幾句詩,抒發(fā)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我的成功之處:
詩歌的藝術,一切的活動均圍繞“讀”來展開,在多次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一次又一次與作者進行無聲的交流,用朗讀不同的語調與表情詮釋這首詩。
《我用殘損的手掌》語文教案2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鐵窗下向苦難祖國的抒懷之作!皻垞p的手掌”既是寫實,又是詩人堅貞不屈意志的寫照。詩歌一方面從實處著筆。描寫淪陷區(qū)陰暗、表現(xiàn)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另一方面抒寫解放區(qū)的明麗、側重于寫意,對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fā)出深情贊美。在感情的哀怨與歡快上完美統(tǒng)一,抒情風格變幻多姿。
詩歌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有一種沉郁頓挫的音樂感。教讀本文,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體會其音樂美。課文在想象中展開詩的內容,其思想感情的表達,主要通過形象的構成來實現(xiàn)。要引領學生把握詩中的藝術形象,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讀中,宜采用聯(lián)想想象欣賞法,引領學生把握意象的含義和全詩的感情線索,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
3、感情背誦本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感情誦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
2。聯(lián)想想象欣賞法引領學生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情感。
3、研討點撥法用于對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的分析,深層把握詩歌主題。教具準備
多媒體CAl課件、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
一課時總第4課時
教學過程
誦讀,整體把握全詩的思想感情。分析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主觀情感。品味詩歌浯言,
領會其藝術魅力。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提及戴望舒,我們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頭的炮火點燃了民族郁憤,以“雨巷詩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并且“用我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恒的中國”。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戀歌——《我用殘損的手掌》。(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助讀
投影:戴望舒及《我用殘損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浙江杭縣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學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做宣傳工作。1928年在上海與人合辦一線書店,出版《無軌列車》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書店,出版《新文藝》月刊。1931年加入左聯(lián)。1932年自費赴法國,在里昂中華大學肄業(yè)。一年后到巴黎大學聽講,受法國象征派詩人影響。1935年回國。次年創(chuàng)辦《新詩》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副刊《星座》及詩刊《頂點》。還曾主編過《珠江日報》和《大眾日報》副刊。同時組織“文協(xié)”香港分會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領香港后被捕入獄,受傷致殘,表現(xiàn)了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1949年回到內地在國際新聞局法文組從事翻譯。1950年因氣喘病去世。
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早年詩歌多寫個人的孤
寂心境,感傷氣息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響,意象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xiàn)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強烈感情。
《我用殘損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的歌。
三、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1、學生默讀全詩。掌握下列字詞。
投影:錦幛(zhàng)荇藻(xìngzǎo)蓬蒿(Pénghāo)
憔悴(qiáo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教師感情誦讀,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提示:這首詩語言口語化,押韻靈活錯綜,讀起來有一種沉郁頓挫的音樂感、很確切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情懷。誦讀中要注意體會停頓和重音。
我/用殘損的手掌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
摸索/這廣大的土地:無形的手掌/掠過無限的江山,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陰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遼無、遠的一角/依然完整,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
。ù禾,堤上/繁花如錦幛,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
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像/戀人的柔發(fā),嬰孩子手中乳,
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于手掌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
這黃河的水夾泥沙/在指間滑出;因為只有那里/是太陽,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當年/新生的生的禾草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是那么細,那么軟……現(xiàn)在/只有蓬蒿;因為只有那里/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
嶺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螻蟻一樣死……那里,永恒的/中國
3、學生自由誦讀,整體感知詩意。
思考:
。1)詩歌從內容上町分為兩部分。每部分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學生誦讀體會后回答,教師適時點撥:
。1)第一部分表現(xiàn)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血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于摸到了“那遼遠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qū),詩人對這塊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fā)出了深情贊美。
。2)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qū)寄予了民族復興的希望。消極的、冷色調的前半部分與積極的`、暖色調的后半部分形成明顯對比,使作者的感情傾向更加鮮明。
4、學生集體朗讀,整體領悟詩意。
四、精彩賞析,理解藝術形象
1、學生配樂誦讀全詩、合作研討:
。1)詩中兩種不同的色調給讀者以強烈刺激。請畫出文中起標示作用的修飾語,體會其表達效果。(2)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么?(3)詩歌兩部分的寫法各異,試作簡要分析。
四人學習小組研討、交流,教師明確:
。1)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恒……
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2)全詩在想象中展開內容,在想象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qū)的家
鄉(xiāng),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qū)。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因而讀起來不覺蕪雜。
另外,靈活的押韻方式,既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詩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詩有著相對協(xié)調一致的節(jié)奏。
。3)描寫淪陷區(qū),從實處著筆,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畫綴連;描寫解放區(qū),側重寫意,用摯愛和柔情撫摸,加之一連串親切溫馨氣息的比喻,凸現(xiàn)和煦明媚的色彩。
2、學生熟讀背誦全詩,深層領會詩中藝術形象的內涵。
3、拓展延伸。
詩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體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緒具有可感性。借鑒這種寫法、聯(lián)系生活體驗,寫幾句富有詩意的話,抒寫自己的一種感情(如“思念”“悲傷”“歡欣”等)。
先在小組內交流、修改,然后請學生有感情誦讀自己所寫的優(yōu)美語句,教師點評歸納。
五、課堂練習
閱讀聞一多的《發(fā)現(xiàn)》,回答問題。發(fā)現(xiàn)(聞一多)
我來了,我喊一聲,進著血淚,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
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
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我會見的是噩夢。哪里是你?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風:道家語,高空的風。又作“剛風”。
1、詩歌中的“發(fā)現(xiàn)”有什么含義?詩人“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詩人說:“我會見的是噩夢,哪里是你?”又說:“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據(jù)此說說這個意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下面對詩句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恰ǎ?/p>
A、“我來了,我喊一聲,進著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詩人懷著美好的希望自美國返回,但看到的卻不是理想中的祖國,因此“進著血淚”,痛心到了極點。
B、“我來了,因為我聽見你叫我/鞭著時間的罡風,擎一把火”——前一句表達了詩人聽到祖國召喚,要為建設祖國而奮斗的感情,“時間的罡風”“火”都比喻返回祖國的急切心情。
C、“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追問”的內容是祖國為什么會變得如此黑暗,“逼
迫”表達詩人急于知道這原因的心情。
D!皣I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這句詩表達了詩人熱愛祖國和把祖國建設得美好的希
望的赤膽忠心。
4、這首詩在形式上有哪些特點?“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一句為何要加括號?
參考答案:
1、揭示理想和現(xiàn)實的矛盾、中國的黑暗。
2、表達了詩人悲痛欲絕的感情。
3、B(“火”喻指詩人對祖國火一般的熱情)
4、每行11字,兩句一韻,句式整齊勻稱。這句話是“問”時表情動作,不加括號,容易被誤認為是“問”的內容。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在抗日戰(zhàn)爭中覺醒和振奮起來的戴望舒,“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廣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愛國精神的升華。恰是這一片丹心,撐托起了民族的脊梁。吟詠詩歌,我們在感念中生發(fā)的是對祖國母親的一份深情、一份責任。“祖國在我心中”,讓我們在雄壯激昂的《國歌》聲中唱響心曲。(音樂起)
七、布置作業(yè)
閱讀聞一多的《一句話》,寫一篇精彩的賞析文章。
一句話(聞一多)
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這話叫我今天怎么說?
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你不信鐵樹開花也可,
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那么有一句話你聽著:
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等火山忍不住了緘默,
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不要發(fā)抖、伸舌頭、頓腳,
爆一聲:“咱們的中國!”等到青天里一個霹靂、
爆一聲:“咱們的中國!”
【《我用殘損的手掌》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初三語文《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02-03
我用殘損的手掌說課稿08-29
初三語文《我用殘損的手掌》教案4篇02-03
九年級語文教案《我用殘損的手掌》08-23
幼兒美術教案手掌畫02-11
中班美術教案手掌鳥02-25
大班美術手掌畫教案02-27
幼兒美術教案手掌畫5篇02-11
小學語文《我選我》教案01-11
大班美術教案手掌拓印仙人掌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