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語文專題優(yōu)秀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nèi)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三語文專題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
教學內(nèi)容:
小說閱讀概述
教學目標:
1、明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要求(考試說明)。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點:
1、了解江蘇高考的命題特點。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3、掌握小說閱讀的策略。
教學難點:
掌握小說閱讀的答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傳統(tǒng)的高考命題中,很少對小說進行考查。有湖南卷《貝多芬:一個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說閱讀風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寧夏卷《林沖見差撥》,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海南寧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烏米》。江蘇也在出現(xiàn)小說閱讀《侯銀匠》,小說的考查已正式登陸我省試題,據(jù)相關專家講,小說閱讀將繼續(xù)保持強化態(tài)勢,我們需要認真?zhèn)鋺?zhàn)。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小說的基本知識。
二、介紹小說的基本知識
(1)小說定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2)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小說“三要素”是命題的重心,下面介紹有關知識點。
(一)關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寫的方法:
(1)從描寫的內(nèi)容分:
、偻饷裁鑼懀ㄐは衩鑼懀簩θ菝病⒆藨B(tài)、服飾的描寫稱之為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②行動描寫(動作描寫):是通過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壅Z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苄睦砻鑼懀菏峭ㄟ^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內(nèi)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爭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nèi)在性格特征的一種描寫方法。
⑤神態(tài)描寫:是與外貌描寫有區(qū)別的,神態(tài)描寫是對人的面部表情進行刻畫,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藜毠(jié)描寫:是對人物的語言、動作、服飾及心理活動等細小環(huán)節(jié)或細微事件的描寫。
(2)從描寫的角度分:
、僬婷鑼懀ㄒ簿褪侵苯用鑼懀
、趥(cè)面描寫(也就是間接描寫)
2、鑒賞人物形象的幾個切入點
、購娜宋锩鑼懬腥搿H宋锏男愿裉攸c往往從肖像、神態(tài),典型的動作、行為,個性化的語言,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中折射出來,因此,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各種描寫,能夠發(fā)掘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fā)掘各色人物善惡美丑的精神世界。
、趶姆治龉适虑楣(jié)切入。情節(ji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要學會在故事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諸多矛盾沖突中的動作、內(nèi)心動機,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蹚姆治霏h(huán)境角度切入。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分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兩個方面。自然環(huán)境對人物的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但真正決定人物命運的往往主要是社會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小說存在的背景,為小說提供空間和時間范圍,也是小說中人物活描寫動的場所。分析環(huán)境時,必須注意社會環(huán)境中的`復合的因素,應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會歷史內(nèi)涵。注意人物與環(huán)境的辯證關系,善于從人物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走向,解讀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關于小說“情節(jié)”要素。
1、小說的情節(jié)一般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
2、情節(jié)的一般作用:
、俾裣路P,前后照應;
、趥(cè)面襯托,烘托人物;
、鄣雌鸱e落有致;
、茇灤┤,線索作用;
、菰O置懸念,引人入勝;
、蘅偨Y上文,點明題意;
。ㄈ╆P于小說“環(huán)境”要素。
1、“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自然環(huán)境描寫:也叫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jié)、氣候以及場景的描寫。
社會環(huán)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huán)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系的描寫。
2、環(huán)境描寫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題;
(2)渲染氣氛;
。3)奠定作品基調(diào);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
三、小說閱讀策略
在各式文學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體裁要算是小說,別林斯基曾說過,什么書最被人愛讀和爭購?乃是小說。同樣,在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小說也有出現(xiàn)的趨勢,以它為命題材料,用來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關注它,那么我們該如何解答小說類閱讀分析題呢?
大家都知道,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故事情節(jié)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環(huán)境描寫逼真,主題思想深刻,構思角度精巧。這樣,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就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題技巧。
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節(jié),是讀懂小說的關鍵,是欣賞小說藝術特點的基礎,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fā)點,先從整體上設置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試題。
關于情節(jié)。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jié)構思及其作用命題。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2
教學設想
本課文擬用一個教學時完成。如有可能,建議語、政、歷三科老師能集中一起備課,從各自學科的特點分析本課文,以講座的形式向同學們講授,亦可從文科綜合的角度,不光是從語文的角度,可以揉進哲學、歷史等學科知識,考查學生對本篇課文的理解。
教學目標
知識傳授目標:
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觀點的異同點;
2、掌握本文中出現(xiàn)的詞和成語;
3、背誦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養(yǎng)目標:
通過課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從事物發(fā)生,問題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標:
為孔孟兩位偉大的哲人自豪,為祖國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淀驕傲。
預習要求:
1、認真閱讀課文,搞懂課文中的注釋;
2、把課文中談及孔孟兩人不同思想觀點的語句畫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成至圣老師”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學派中,地位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稱為“亞圣”。這兩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舉,孔孟之道并提,被視為儒學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認為完全繼承了孔子的'學說和觀點。他們的學術觀點,生活理念被認為毫無二致。事實是這樣的嗎?請看課文—孔孟。引出板書課題。
二、簡介作者
(投影以下文字資料,并配以朗讀。也可不要配音朗讀。課堂教學時由教師或?qū)W生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少“貪且賤”及長,做過“委吏”(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F(xiàn)存《論語》一書,記有孔子的談話以及孔子與門人的問答。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受業(yè)于子思的門人。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被采納,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他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
三、研習課文
導讀第一自然段
1、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從哪里可以看出人們總認為孔孟是一體的?(形影相隨,孔稱“至圣”,孟稱“亞圣”,孔有《論語》,孟有《孟子》,孔主張“成仁”,孟主張“取義”—總之,從兩人“尊號”、著述、主張方面,都印證了這一點—形影相隨,孟隨孔,有孔則有孟。)(板書:形影相隨)
2、那么,真的是如影相隨,孔孟一體嗎?
。ㄓ纱艘粏,導入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閱讀)
導讀二、三、四自然段。
1、請同學迅速閱讀這三個自然段,教師要分以下幾個方面—生活、人性、人際。學生按課文內(nèi)容找出答案。教師將答案以板書形式列出。
2、通過以上列舉分析,我們清楚了,雖然我們張口就說“孔孟之道”,實際上“孔”“孟”除了有許多相同的地方之外,兩人還各有其“道”—主張見解并不完全相同。文章的深刻就在于此,作者并不停留在表象上,而是引導我們深長思之,產(chǎn)生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導讀五——十一自然段。
1、這七個自然段落,集中分析了孔孟不同的原因。請同學看一下,個性不同是二人主張不同的原因嗎?(是,又不是。因為作者明確指出“不能說……無關”,能解讀這個句式,就是有關的意思。但作者用了上述句式,表達“有關”的成份就壓到了最低點,實際上作者的意思已經(jīng)很明顯了,有關,但關系不大,基本無關,另有原因在。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1)相去兩百年,中國局勢,已起了很大變化;(2)此一時,彼一時)
2、孔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雖有戰(zhàn)事,但不足以造成全社會的動蕩;禮的約束力雖不太大了,但仍有影響;孔子認為“克已復禮”可行)——板書:社會相對寧靜。
3、孟子時代社會特點是什么?(時代動亂,國君草菅民命,孟子認為,恢復過去是不可能了,要改弦更張)板書——社會十分動亂。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3
教學重點
。保私庠娙死畎椎纳胶蛣(chuàng)作
。玻私馓拼姼璋l(fā)展歷史
。常w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矗盐战Y構上回旋往復的特色
教學難點
分析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風格
教學過程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最高峰,唐詩是中華藝術園地的瑰寶,歷經(jīng)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豐富而又深刻的內(nèi)涵,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一、關于唐詩
唐代是我國詩歌最光輝的時期。評述唐代的詩歌,一般都按它發(fā)展的情況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時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被評為“初唐四杰”,詩風健康,活潑。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們這一單元涉及到的兩位著名詩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還出了了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敘事詩《琵琶行》和《長恨歌》廣為傳誦。
晚唐時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作。
二、關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三、關于《蜀道難》
在預習的基礎上,課堂上給學生2—3分鐘速讀一遍課文,之后找一名同學范讀,訂正字音,斷句。
提問:讀過這首詩后,你會發(fā)現(xiàn)有一句話重復出現(xiàn)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嗎?
明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提問:這句話在三段中分別出現(xiàn)了三次,是不是簡單的重復呢?
明確:不是,意義上是有區(qū)別的。第一段中說“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寫蜀道的高峻及開辟歷史,可以分為兩層:
第一層(“蠶叢及魚鳧……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講了蜀道的來歷。
第二層(“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以手撫膺坐長嘆”)寫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連太陽的車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沖擰倒流。善飛的黃鶴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過。山路纖曲,蜀道極高處,登者可以上捫星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二段中說“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寫蜀道的奇險難行及途中的恐怖氣氛?煞譃閮蓪樱
第一層(“問君西游何時還……使人聽此凋朱顏”)作者借“悲鳥”和“子規(guī)”來渲染途中的悲涼凄清的氛圍,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層(“連峰去天不盈尺……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作者極寫蜀道的險惡。想象旅游者攀援于“連峰”“絕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聾的“飛端瀑流”之間,驚心動魄。最后用“其險也如此”勸阻歷險者慎入蜀地。
學生熟讀,背誦。
第三次出現(xiàn)在第3段,“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cè)身西望長咨嗟!”寫蜀中戰(zhàn)禍之烈。第一句再現(xiàn)劍閣的險要景象。既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易守難攻,則必為兵家必爭之地,蜀中易生軍事叛亂,景象殘酷,慘不忍睹。
學生熟讀,背誦。
提問:我們知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絕非簡單地重復,那么連續(xù)出現(xiàn)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確:奠定了全詩的詠嘆基調(diào)。統(tǒng)觀全詩詩人之嘆有三:一嘆蜀道之高峻;二嘆蜀道之險惡;三嘆蜀中戰(zhàn)禍之烈。這三嘆其實也蘊含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中。
提問: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尋今,這種驚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張相結合,營造出震撼人心的氣氛和奇險壯觀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詩只是為了寫景嗎?
明確:明人胡震亨說“言其險,更著其戒”,詩人的用意其實在此。
學生體會全文,誦讀全詩。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4
教學目標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
分析課文,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總結歸納;
難點: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xiàn)象。
教學方式
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 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庇枞艘砸环N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眲t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 “說‘木葉’” ,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5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
3.分析評價課文觀點,借鑒吸收課文的寫法。
4.培養(yǎng)閱讀、寫作要“刻苦自勵,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精練相吻合”的謹嚴精神。
【教學設計】
通過對比閱讀來引導思考“咬文嚼字”與“好讀書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學追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清代唐彪在《讀書譜》中引用武叔卿的話說:“文章有一筆寫成不加點綴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須精思細改,如文章草創(chuàng)已定,便從頭至尾—一標點!蓖瑢W們能列舉出文學史上的作家哪些屬于前者,哪些屬于后者嗎?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賈島、王安石、歐陽修、曹雪芹等。(賈島有關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風又綠江南岸”句傳為佳話。歐陽修《醉翁亭記》的開頭便是精心改成的!都t樓夢》更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
提問:古今的偉大作家為什么像李白式的詩人很少,而大多數(shù)人卻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個問題。
二、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全文,熟悉主要內(nèi)容。
2.根據(jù)“學習重點”,確立學習目標。
三、課文分析
1.理清觀點與材料的關系。
首先,讓學生找出本文在論證中所運用的材料。
(1)郭沫若聽演員的意見改動《屈原》的一句臺詞。
(2)《水滸傳》《紅樓夢》中幾句謾罵性的話語。
(3)《史記》對李廣射虎的描寫,王若虛對它的改動。
(4)韓愈幫賈島斟酌詩句。
(5)“煙”字的直指意義和聯(lián)想意義。
(6)《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語的評述。
其次,讓學生分析作者運用這些材料要證明的觀點。
以上七則材料可概括為:
(1)煉字的重要性。在結構上起到一個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偉大作家都注重煉字,古代偉大的著作都是煉字的典范。
(3)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
(4)更動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lián)想的意義。②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
(6)善用聯(lián)想的意義,會使文章增色。
(7)聯(lián)想意義的誤用會造成流弊。
再次,提問學生這些論證材料可否調(diào)換位置。如王若虛對《史記》描寫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和“僧敲月下門”一句的推敲兩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為每個分論點和它的論據(jù)都是相對應的,兩者密切相關,不能調(diào)換。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共分8個自然段。
、佗谧匀欢问俏恼碌牡谝徊糠,寫“煉”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寫文字的'改動關系著作者的思想感情。
、蔻咦匀欢问俏恼碌牡谌糠,寫文學寫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
、嘧匀欢问俏恼碌牡谒牟糠,總結全文,提倡人們在創(chuàng)作和欣賞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無淪閱讀或?qū)懽,都必須有——字不肯放松的謹?/p>
作者在文中反復強調(diào)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關系,是從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實質(zhì)。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徑,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咬文嚼字”應先從思想感情入手,以表達最恰當?shù)乃枷敫星闉樽罱K目的,再去進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文學借文字表現(xiàn)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練。”
4.小結。
在論說文中所列舉的材料一定要鮮明有力地證明相應的觀點,反之則是材料使用不當。材料與觀點之間的聯(lián)系應具有對應性和最佳性。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對比《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思考其觀點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讓學生通過對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體感知
閱讀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請劃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結構層次并概括段意。
該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開宗明義,先提出現(xiàn)在人們對“不求甚解”古義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闡述陶淵明的本義。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讀書”,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要“會意”;再具體解釋陶淵明式的“不求甚解”的兩層意思,一戒“自負”,二戒“固執(zhí)”。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結束),進一步強調(diào)不能求只記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實質(zhì)”。
2.《不求甚解)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讀書要把握住精神實質(zhì),不要死摳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兩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兑慕雷帧肥菑娬{(diào)創(chuàng)作要反復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強調(diào)讀書要把握精神實質(zhì),不要困于表面現(xiàn)象。前者側(cè)重寫,后者側(cè)重讀。同時,即使都是讀書或都是寫作過程,精益求精、反復修正和把握精神實質(zhì)、不拘表面這兩點要求也要同時具備,兩者相輔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談學習的態(tài)度,“不求甚解”是談學習的方法,兩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書設計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觀點: 反復修改 把握精神實質(zhì)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側(cè)重點: 寫作 讀書
角度: 態(tài)度 方法
關系:相輔相成,并行不悖
如何提高現(xiàn)代文閱讀能力
在中,現(xiàn)代文閱讀歷來是失分最多的一個題目,尤其是近幾年現(xiàn)代文閱讀偏重于主觀表述題,由于答題不得要領,失分頗多。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6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xiàn)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zhuǎn)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方法】
作為教讀課,選擇串講的方式,突出朗讀,以期能做到既落實知識,又能體會文章之美。課時安排為兩課時。要重點做好預習工作。
【教學步驟】
一、以蘇軾的評論導入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預習檢測
1、下列紅色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A、臣以險釁(xìn)夙遭閔(mǐn)兇終鮮(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責臣逋(bǔ)慢猶蒙衿(jīn)育寵命優(yōu)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ó)西山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圣朝過蒙拔擢(zhuó)門衰祚(zuò)薄更(gēng)相為命
分析:B責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于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jīng)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三、作者介紹和背景介紹
學生讀以下文字,了解相關背景,以利于學習。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yǎng),長大后博學善辯。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nèi)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fā)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
四、梳理課文
(一)第一段:
1、先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的字的解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2、問題串講: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
(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nèi)容都屬于“閔兇”?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兇。
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于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2)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橫的方面:(外、內(nèi))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
3、翻譯下列詞語和句子: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舅奪母志:
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終鮮兄弟,門衰祚薄。: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而劉夙嬰疾病。
。ǘ┑诙危
1、朗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字體的解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2、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明確:
二層:敘朝廷征召之殷;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征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么?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
明確:
表時間:逮、前、后、尋
表征召:察、舉、拜、除、當;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馬
。ń忉、積累有關文化常識!靶⒘薄靶悴拧笔撬]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yǎng)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tài)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確:事態(tài)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yǎng)無主”“欲奉詔奔馳”,“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胺睢薄般逶 ,稱頌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3、翻譯詞語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供養(yǎng)無主,除臣洗馬,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告訴不許: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2、串講
1)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yǎng)親上(“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的?
提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zhuǎn)換文意。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jié)”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C、正面陳述劉之現(xiàn)狀,是“不能廢遠”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么扯起“孝”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義?
A、借孝來掩飾自己的觀望之意,從而解除晉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況”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對特殊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肮驴唷币辉~承首段,又為下文“臣之辛苦”張本。
3)品味2、3層,看本段的語言特點
A、“至微至陋”“豈敢”等詞委婉動人,至為懇切。
B、“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一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點:委婉、流暢。此段中反復表明心跡,敘說衷曲,解釋不能“廢遠”的原因,情辭懇切。
。ㄋ模┑谒亩危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2、具體研習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話是表文主旨?
“愿乞終養(yǎng)”
2)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盡節(jié)”“報養(yǎng)”——忠孝兩全
3)用語有什么特點?
“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無比懇切
4)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實: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五、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yǎng)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課文結構
一段:歷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二段:敘寫進退兩難的處境。愿乞終養(yǎng)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職
四段:提出先盡孝、后盡忠。
七、藝術特色
1、融情于事。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八、討論課后練習
九、字詞整理
2 、古今異義:
至于:到
成立:長大成人
辛苦:辛酸苦楚
告訴:申訴
不行:不能行走
3 、通假現(xiàn)象:
閔:通“憫”,可憂患的事
零。和ā傲尕辍保陋毜臉幼
蓐:同“褥”,草褥子
4 、成語:孤苦伶仃,煢煢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氣息奄奄,朝不慮夕,皇天后土
5、判斷句: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诮癯纪鰢v俘
、鄢贾量,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6、被動句:
而劉夙嬰疾病
7、文化知識: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十、板書
十一、課后總結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7
學習目標:
通過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活動,能認識人性的美丑,領悟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初步學會欣賞小小說。
課前學習:
1、借助工具書,掃除閱讀障礙。
2、自讀課文,了解故事內(nèi)容。
課堂學習: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導入:窗,在我們的生活中尋常不過,但窗也是一個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來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了望口。也許窗外有七色陽光,窗內(nèi)還有動人的故事。課前同學們讀了泰格特的小說《窗》,能不能用簡潔的語言給大家講一講這個“窗”的故事呢?聽講
2、指名講述故事講述故事聽講故事
3、組織評價評點
二、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過渡:故事的結局除令你感到意外、震驚,還給你什么感覺?關于故事悲劇性的結局,有人說都是“窗”惹的禍,也有人說一扇窗戶有什么錯,究竟誰對誰錯呢?我們不忙下結論,等真正讀透讀懂了課文,我們才有發(fā)言權。
2、組織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讀書、思考,寫下自己不理解的'或感興趣的、或想提出來和老師同學探討的問題(從內(nèi)容、寫法切入)
3、組織學生以小小組為單位交流提出的問題交流并確定小組內(nèi)最有價值的問題并上交
4、篩選問題選代表和老師一起篩選本節(jié)課擬討論的問題
5、組織招標問題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領回感興趣的問題,自選學習伙伴,結成小小組,明確分工,討論問題討論前明確要求
6、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三、語文活動:發(fā)揮想象,續(xù)編故事
1、創(chuàng)造情境:假如一個新的病人進了這間病房,這扇“窗”下又會發(fā)生什么故事呢?發(fā)揮想象,續(xù)編故事
2、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課后學習:
將續(xù)編的故事寫出來,盡可能做到合理,有創(chuàng)意。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8
教學目標:
1、理解李白在詩中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其飄逸豪放、流轉(zhuǎn)自然的語言,體會其詩作的藝術風格;
3、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詩人熱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2、詩人表現(xiàn)雄奇險峻的寫法;
3、品味寓于詩中的思想感情,體會其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一、導入新課。
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時,我們自然會驚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必然會想起入蜀“難于上青天”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今天,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二、解題。
1、文體知識
本詩是一首七言樂府詩。樂府詩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采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采集民歌,供統(tǒng)治階級“觀風俗”。后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chuàng)作的和采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就屬于后者。
2、作者及背景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偉大詩人,與杜甫并稱“李杜”。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先代于隋末流徙西域。他出生于安西都護府之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附近),后隨父內(nèi)遷移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之清蓮鄉(xiāng)。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25歲出蜀,漫游十余年,希冀通過交游干謁的途徑,登上卿相的高位,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天寶元年(742)應詔赴長安,但不到兩年,便被“賜金放還”。此后先后漫游了梁宋、齊魯、吳越、幽燕。天寶末,安史叛亂,李白應召人永王李磷幕,王室爭權,李磷被殺,李白株連人獄,獲釋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乾元二年(759)三月行至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寶應元年(762)卒于當涂(今安徽當涂縣)。
李白性格豪放不羈,向往建功立業(yè),對唐玄宗后期權貴當國,政治腐化,深為不滿。其詩多強烈抨擊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鄙夷世俗,蔑視權貴;但也往往流露出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其詩想像豐富奇特,風格雄健奔放,色調(diào)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為屈原之后,古代詩壇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交厚,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對他極為傾服。中唐以來,李、杜優(yōu)劣之論,聚訟紛紜。
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調(diào)張籍》)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指出:“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倍嗽婏L不同,而各臻絕詣。有《李太白集》。
此詩大約作于天寶元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期間。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三》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jiān)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shù)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比绱苏f可信,則本詩當作于742—744年前后。天寶中,殷瑤編《河岳英靈集》選此詩,贊為“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diào)”。
(2)基本解讀。
《蜀道難》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瑟調(diào)曲》。其歌詞內(nèi)容多寫入蜀道路的艱難險阻。現(xiàn)存梁簡文帝、劉孝威等人的作品,都寫過蜀道之難,但內(nèi)容單薄,藝術性不高。李白這篇則以切身體驗為基礎,結合神話傳說、歷史故事,通過豐富的想像、大膽的夸張、雄放的語言和窮極變化的句式、韻律,創(chuàng)造出奇險壯觀的藝術天地,把“蜀道難”的主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令人耳目一新。
關于本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是李白通過蜀道之難,來表達自己的坎坷人生,抒發(fā)失意情懷。也有人說是表達了李白對社會政治前途的憂慮和關切。明代的胡震亨和顧炎武認為“自為蜀詠,別無寓意”。
全詩可分三層來理解。
第一層:開頭至“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主要從側(cè)面來描寫蜀道之難。
開首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開篇即連用三個嘆詞,強烈的詠嘆憑空而起,震驚人心,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diào)!笆竦乐y,難于上青天”切入正題。
“蠶叢及魚鳧”以下六句,詩人講述了蜀國、蜀道的歷史。從傳說中的蠶叢開國以來,四萬八千歲未與秦塞往來,太白、峨眉之顛只有“鳥道”可行。地理的阻隔割斷了蜀國與外界的交往,似乎也割斷了歷史。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庇蓺v史講到今日蜀道的來歷,引入五丁開山的神話故事!拔宥¢_山”,始有人跡可至的“蜀道”。即稱“天梯”、“石!保潆U難程度,不言而知。如此得見地理的險峻,開路之艱難,這為蜀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烘托出艱險奇異的氣氛。
第二層: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到“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具體從正面描寫蜀道的峻險高危,表現(xiàn)跋涉攀登之難。
先從古神話說起!傲埢厝铡保钦f山峰高聳入云,連太陽神的龍車都無法通過。與險峻的高山相映,更顯出道路險絕的是山下湍激回旋的河流。山巒的高峻險阻,即使善飛如黃鶴,善攀如猿猱,也都為之發(fā)愁。這樣波瀾迭起,將蜀道之難寫得無以復加。
“青泥何盤盤”以下四句,詩人另辟蹊徑,從游蜀者的感受與對游蜀者的安危關懷方面來寫。山道九曲高危,仰首看參、井等星宿,幾乎手可撫觸,不由得叫人呼吸緊張,撫胸長嘆。僅幾個細節(jié)動作描寫,即勾勒出人行蜀道之困危狀態(tài),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受。
“問君西游何時還”二句,詩人筆鋒一轉(zhuǎn),以虛擬問答的方式,借問友人何日歸來,引出旅人面對“畏途”的羈旅愁思。
“但見悲鳥號古木”以下七句,描繪了洪荒叢林中悲鳥的號鳴,月夜子規(guī)的啼叫,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涼孤獨之感,也更讓人感到蜀道之難實難于上青天。以自然環(huán)境氣氛烘托人的主觀感受,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現(xiàn)方法。李白在本詩中加以運用,更是想落天外,出人意表。
“連峰去天不盈尺”以下六句,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連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后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蕩、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出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后,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zhuǎn)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氣勢,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收到極佳的藝術效果。
第三層:從“劍閣崢嶸而崔嵬”到末尾,寫蜀地形勢的險要和環(huán)境的險惡,表現(xiàn)居留之難。
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睒O寫劍閣雄關的險要。蜀中要塞劍閣,坐落在祟山峻嶺之上。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30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在此割據(jù)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兼以猛虎、長蛇,“殺人如麻”,進一步突出其環(huán)境之險惡。
至此,詩篇歸結為望“君”早歸之意。西望錦城,慨嘆蜀道之難,這是作者的感慨,又是行者的感慨,同時也是此詩留給讀者的深切感受。也隱含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潛伏著危機,后來發(fā)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
(3)精華鑒賞。
將神話傳說、想像和藝術夸張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是本詩的最主要藝術特點。三者相輔相成,生動描繪出了蜀道崢嶸崔嵬的面貌和它陰森深邃的氣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艱險高峻和難以攀登的可畏可嘆,還為蜀道涂抹上一層古樸凄涼、離奇迷幻的色彩,創(chuàng)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岳,笑傲凌滄州;的高大形象。
句式靈活多變,語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詩一大特點。詩歌句式以七言句為主,又間雜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變化頻頻,靈活多樣;語言或勻稱對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煉凝重,或通俗輕快,擺脫了一般詩歌中節(jié)奏統(tǒng)一板滯的現(xiàn)象,造成了參差錯落、變化有致的美感和韻味。詩歌句式和語言的這種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羈的飄逸個性的體現(xiàn)。
詩歌中三次驚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將自己的強烈感情籠罩全詩,主觀色彩濃厚,給人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之感。隨著景物的描寫,驚嘆之情不斷加強,也使藝術效果逐步得以強化,使詩歌產(chǎn)生了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2、習題解說。
(1)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理解詩歌句式與情感表達的關系,體會《蜀道難》句式的獨特韻味。
參考答案:參考“精華鑒賞”第2段。
(2)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理解該句在詩歌當中加強主觀色彩的作用,及其造成的一唱三嘆、回環(huán)往復的藝術效果。
參考答案:“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一句,是該詩的主調(diào)。該句在詩中重復三次,每次的作用不盡相同。在開頭,重在表現(xiàn)驀然驚訝的感覺,也使文勢更為突兀;在中間,是表現(xiàn)一種畏懼和發(fā)愁的心理,在文勢上有換氣和振起的作用;在末尾,則表現(xiàn)無可奈何,只得作罷的情緒,使全詩通過這樣的一唱三嘆,讓主調(diào)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3)第三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讓學生掌握蜀道“難”的具體特征,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并學會對作品思想內(nèi)容的歸納。
參考答案:蜀道之“難”主要有三方面的特點。一是高險,表現(xiàn)在太白峰路段!拔鳟斕子续B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等句子,都表現(xiàn)這種高險。二是驚險,在青泥嶺路段!皰袇v井仰脅息”、“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脈崖轉(zhuǎn)石萬壑雷”等句,便是表現(xiàn)這種特點。三是兇險,主要在劍閣山路段!皠﹂w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等句,均表現(xiàn)了這種兇險的特點
(4)第四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讓學生深刻理解、把握李白詩歌的主導風格和藝術特征。
參考答案:參考“精華鑒賞”第1段。
3、相關資料。
中唐以后直至今日,人們對《蜀道難》的寫作年代和主旨眾說紛紜。就中以用樂府舊題寫故國山川、別無寓意之說頗為可能。令人詹鏌疑是天寶元年初至長安時送友人入蜀之作,亦頗有可能。在送別詩中以主要篇幅描寫山川風景,在李白本人和其他唐人作品(尤其是七言歌行)中不乏其例。詩的結尾部分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等句,有人據(jù)此以為有政治寓意。其實那不過是用左思(蜀都賦)、張載《劍閣銘)中的成語加以變化,借以夸張山川之險。就如作者{天門山銘》中“天險之地,無德匪親”等句一樣,未必是影射時事。
《蜀道難)形象雄偉,感情熾烈,想像豐富,語言夸張。全詩色澤光怪陸離,動人心魄,充分顯示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的特色。詩人從各個角度攝取畫面,多方面突出蜀道之險。其結構則回旋往復,又層次井然。詩的句式多樣,參以散文句法,節(jié)奏鮮明而富于變化。雖然詩歌竭力描繪蜀道的艱難險惡,但人們讀后并不感到情緒低沉,反而為詩中夸張的描寫、雄健奔放的氣勢所激動,感受到一種崇高雄偉的美。這是因為詩人借助于對蜀道山川的描繪,寄托了自己開闊的胸襟和豪邁的氣魄,體現(xiàn)了向往雄偉不凡事物的精神面貌,因而具有一股積極向上的激情。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9
一、導入
《史記》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啊妒酚洝肺恼轮畠r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確立了《史記》的十大名篇,強調(diào)要“精讀之”。節(jié)選的《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出自這十大名篇。而《屈原列傳》則再現(xiàn)了屈原的高尚品質(zhì)和卓越的才能,表現(xiàn)了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悲憤。閱讀節(jié)選的三個“列傳”片斷,結合已學過的作品和《語文讀本》所選的《史記》里的文章,加深對《史記》這一煌煌巨著的理解。
二、誦讀指導
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感知,是品味語言、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最好手段。
經(jīng)過兩年半的高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這三篇史傳應以指導學生自讀為主。
要求:
、僮⒁馍值淖x音;
、谧⒁夤沤癞惲x的詞;
③歸納多義詞的詞義及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
、軞w納通假字;
⑤注意文言句式
三、鑒賞評價
方法: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廉頗藺相如列傳》
通過藺相如和廉頗形象的塑造,頌揚了“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愛國主義精神。
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他的大智大勇,是通過一組生動的故事表現(xiàn)出來的,完璧歸趙、澠池會是集中地表現(xiàn)他建立在愛國思想基礎上的勇和智,將相和則是集中表現(xiàn)他識大體顧大局的高尚境界。
秦昭王以十五城易趙國和氏璧,這一懸殊的不等價交換出于強秦之口,顯然不是出于誠意。趙國答應易璧,等于自甘屈服;如不答應,秦國就可以借口出兵侵趙。趙國君臣十分清楚秦國的這種政治陰謀。經(jīng)過權衡之后,他們決定通過外交斗爭以求得解決,爭取化被動為主動。但是誰可以為此出使呢?在這緊急關頭,宦者令綴賢推薦了藺相如。
秦國歷來貪暴無信,人們稱之為“虎狼之國”,藺相如的使命是十分艱巨的。但是,由于他事前有周密的考慮、充分的準備和明確的斗爭目的,所以能夠做到隨機應變,處處爭取主動。秦王在離宮中的章臺接見藺相如,傳璧以示美人及左右,沒有舉行隆重的接見禮,完全暴露了無意償趙城的企圖。藺相如當機立斷,他機智地誆回和氏璧,并以身死玉碎威懾秦國君臣,迫使秦王不得不“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裝出一副真想償還趙城的樣子。這種無可奈何的表演,不管其真意如何,本身就宣告了秦王第一場外交斗爭的失敗。
在“澠地斗智”中,相如請秦王擊缻,召入御史書之,請以咸陽為趙王壽,一次又一次狠挫秦王的銳氣,直到盟會結束,秦王“終不能加勝于趙”。藺相如以他的機智再次取得了外交斗爭的勝利。
廉頗與藺相如相較,資格老,建功早,他有“攻城野戰(zhàn)之功,以勇氣聞于諸侯”,位為國家的上卿。對于藺相如由一個布衣之上一躍而為上卿,且“位居我上”,廉頗頗不服氣。他認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聲言要當眾“辱之”。一個是勇將,一個是智士。藺相如深知,“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個在也”。而今二人相斗,如兩虎相樸,“其勢不俱生”,這將危及國家的安危。于是他顧全大局,稱病不朝,“不欲與廉頗爭列”。道遇廉頗,“引車避匿”。相比之下,廉頗意氣用事,爭個人名位,太渺小了。但廉頗畢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的爭勝,無非是爭個人的面子。后來當他一旦明白過來,立刻悔愧交加,立即負荊請罪,肉袒謝相如。廉頗勇于改過的精神同樣是出于“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這就是廉藺交歡的思想基礎。
《屈原列傳》
司馬遷在這篇史傳中,記載了屈原的生平事跡,闡明了他的思想言行,評述了他的代表作《離騷》,著錄了他的《懷沙》。目的之一是推崇屈原正確的政治主張和偉大的人格。
1.司馬遷認為屈原聯(lián)齊抗秦的主張是正確的。敘述楚國和齊奏的關系,是以歷史的教訓來證明屈原主張的正確。楚懷王重用屈原為左徒時,齊楚從親,秦不敢侵犯。楚懷王聽信上官大夫的`毀謗疏遠屈原后,秦國就令張儀來離間齊楚的關系,破壞兩國的同盟,以便各個擊破。從此,楚懷王一次次上秦國的當,終至客死于秦。楚頃襄王繼位后,仍向秦屈膝,放逐屈原,楚竟為秦所滅。楚國親齊,秦不敢侵犯;親秦,則吃秦的大虧。
。玻抉R遷對屈原的政治才能異常推崇。他認為屈原所理想的政治就是唐虞三代那樣的政治,以為屈原的主張是舉賢授能。如“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還稱贊《離騷》“明道德之廣崇,治禮之條貫,靡不畢見”。
。常抉R遷贊揚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斗爭精神。楚懷王昏庸貪婪,對外親齊親秦搖擺不定,對內(nèi)寵任奸佞,聽信讒言。屈原雖不被重用,仍堅持自己的理想,為挽救楚國危亡堅持斗爭。司馬遷認為屈原“志潔”“行廉”,“皭然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在敘述屈原作《離騷》的原因時,稱“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信陵君竊符救趙》
司馬遷稱信陵君為“魏公子”,表現(xiàn)出司馬遷對信陵君的敬仰。魏公子禮賢下土,所養(yǎng)士人如侯嬴、朱亥都是不平凡的人。信陵君竊符救趙,全賴乎客。寫客是為了襯托信陵君的禮賢下士和急人之難的高尚品德。信陵君禮賢以國事為重,這是司馬遷的理想。這篇文章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激情。
侯贏隱身在看門人中,偏偏信陵君知道他是賢者,而且精心設計了禮請侯贏的場面。魏公子舉行宴會,高朋畢至,貴賓滿堂。公子本人率眾多人馬車輛,親自去迎接侯贏赴會,這給了侯贏很大的面子。而侯贏穿戴著破舊的衣帽,表露出滿不在乎的輕慢。公子親自駕車,他卻傲然直登上座。車到半途,他又下車去訪問自己的朋友朱亥,站在喧鬧的街市,故意和朱亥談論了很久,倒把公子冷落在一邊。但公子的態(tài)度卻越來越溫和,沒有絲毫慍色。宴會上,公子當著滿堂貴賓,贊譽侯生,又親自問候生祝酒。末了,侯生卻對公子說:“今日贏之為公子亦足矣。”用侯生在大庭廣眾之中故意用自己的倔傲放誕來反襯公子的禮賢下士和虛己待人,是不同尋常的舉動。后來信陵君在竊符救趙的非常壯舉中完全得力于侯生的策劃,這才使讀者明白“嬴之為公子亦足矣”,其意是“今日我侯嬴也夠難為公子了”,表示要以身相許了。侯生后來果然以死勵軍,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在司馬遷的心目中,信陵君是個理想化的人物。
四、品味語言
《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大量的對話描寫,《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人物各自的言行,《屈原列傳》中的人物對話,都形象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三篇文章記事寫人的語言都十分豐富和精當,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生動的形象性。
結合三篇課文后面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具體的語言來品味。
五、拓展訓練
(一)按《廉頗藺相如列傳》書后練習四的要求,讓學生讀讀史論,學習從不同的方面思考問題,質(zhì)疑問難。
(二)讀下面兩段文字
1.《史記·益嘗君列傳》節(jié)文
齊湣王二十五年,復卒使孟嘗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素相。人或說秦陽王曰:“孟嘗君賢,而又齊族也,今相秦,必先齊而后奏,秦其危矣!庇谑乔卣淹跄酥。囚孟嘗君,謀欲殺之。孟嘗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贝藭r益嘗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無雙,人奉獻之昭王,更無他襲。孟嘗君患之,徧問客,莫能對。最下坐有能為狗盜者,曰;“臣能得抓白裘。”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儲藏室)中,取所獻狐王裘至,以獻秦王幸姬。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益嘗君得出。即馳去,更封傳(變更通行證),變名姓以出關。夜半至函谷關。秦昭王后悔出孟嘗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馳傳(驛車)逐之。孟嘗君至關,關法雞鳴而出客,孟嘗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為雞鳴,而雞齊鳴,遂發(fā)傳出。出如食頃,秦果追至關,已后孟嘗君出,乃還。始益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賓客盡差之,及孟嘗君有案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玻醢彩蹲x<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亡所以不至也。
練習:
1.兩篇短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玻銓ν醢彩墩劇疵蠂L君傳〉》一文的看法寫成一篇短文。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 10
一、導入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名勝古跡數(shù)不勝數(shù),有的展現(xiàn)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有的卻以美麗的自然風光展現(xiàn)于人們面前。
同學們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嗎?敦煌是一個神秘的地方,是一個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然而由于歷史上一時的“疏忽”,便鑄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大遺憾。祖國的燦爛文化遺產(chǎn),被一車車、一隊隊載入了“異國他鄉(xiāng)”。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隨同作者一起走進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榮辱滄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學目標
我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了解敦煌文化滄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點,品味散文語言,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三、介紹作者
《道士塔》選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 余秋雨 先生。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和散文作家。他是20世紀90年代最受爭議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會廣泛爭議。從《文化苦旅》到《山居筆記》,從《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長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蘊、人生意義及自然之美統(tǒng)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又為我們勾勒出人類文化磅礴壯偉、堅韌延綿、脆弱細膩的不同面貌。
四、整體感知
下面給五分鐘給大家迅速瀏覽一下課文。本文有四個部分,思考一下各個部分各講了些什么,請同學起來回答。
第一部分:通過對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紹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關系并用簡練的筆墨渲染出古代的悲。阂粋普通農(nóng)民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第二部分:敘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為,點出敦煌文物被盜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歷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寫王道士發(fā)現(xiàn)敦煌藏經(jīng)洞的情況和他對藏經(jīng)洞的處置情況。
(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國寶大量流失的根源:舊中國的落后和統(tǒng)治者的腐敗。作者用確鑿的事實告訴我們必須正視這場中國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劇,惟有正視歷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悲憤和無奈之情。)
第四部分:寫這場悲劇的終結,作者堅信敦煌學在中國。
。ㄊ聦嵶C明,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也給專家們研究華夏文明史帶來了巨大的困難。但是中華民族站起來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輝煌仍然在中國,敦煌學仍然在中國。比之前三部分,這一部分雖然簡短,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是復雜的,壓抑、悲痛和自豪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暗朗克弊鳛槊褡逦拿鞯膼u辱和衰敗的象征成為。但它足以警醒每一個中國人,絕不能重蹈覆轍。)
五、自主、合作、探究
了解了課文的大致內(nèi)容后,我們進一步分析理解課文。
【高三語文專題教案】相關文章:
高三語文專題優(yōu)秀教案07-10
高三語文專題教學反思(通用10篇)10-31
高三語文教案11-14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08-20
高三語文優(yōu)秀教案12-31
高三語文教案(精選)11-01
高三語文教案03-15
高三語文試卷講評教案11-12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