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語文教案(優(yōu)秀5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敢于直面生活的困難與挫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學習課文的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指導從讀學寫。
二、教學重點:
領悟方法:從身邊小事入手,感悟愛心,選擇典型事例反映生活。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詞句所表達的感情。
四、教學時間: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通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課文記敘了一位母親為女兒準備“純凈水”的`經過。女兒發(fā)現所謂的“純凈水”是涼白開,于是責備母親。母親對其進行教育,使女兒明白了自己的錯誤。
2、小組開展學習,向同學大聲讀出你最受感動的地方,說說自己的體會。
3、小組代表匯報、交流。老師引導學生邊讀邊議,重點理解以下幾個句子:
(1)“再窮,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就窮了。”
第一個“窮”字指經濟上的貧困,是指物質或金錢的匱乏;第二個“窮”字指上的貧困,是指境界的粗俗。生活上的“窮”并不可怕,在“窮”的背景下,一個有志之人能有勇氣改變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并且勇敢地創(chuàng)造自己輝煌的未來。
。2)“沒有任何一種飲料比得上媽媽的‘純凈水’”。
這里的“純凈水”,既指母親為女兒準備的涼白開,也指母親對女兒進行的教育,這種教育就像“涼白開”一樣的質樸、純潔,可以滌蕩一個人上的“塵垢”。
4、反復朗讀母親對女兒說的話,體會其性。
5、反復朗讀女兒心理活動的有關句子,體會女兒的情感變化。
5、學習課文的開頭結尾。
(1)開頭:設置懸念,引起閱讀興趣。
。2)結尾:一語雙關,點題,點明中心。
6、質疑:還有什么問題,提出來討論。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能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的學習收獲和其他同學進行交流。
2.認真聆聽其他同學對于本單元學習內容的交流。
3.能用幾句話描寫自己的心情,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重點:認真聆聽其他同學對于本單元學習內容的交流。
教學難點:能用幾句話描寫自己的心情,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習“交流平臺”。
1.回顧課文,說說從課文中的發(fā)現。
師:同學們,回顧《匆匆》《那個星期天》這兩篇課文,它們分別講了什么?
2.學生講述從課文中的發(fā)現。
教學預設:《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連串的設問,表達了對時間飛逝的惋惜和感嘆,很能打動讀者,容易使讀者產生相同的感受。
《那個星期天》中,有一段敘述了“我”“挨時光”:“我踏著一塊塊方磚跳,跳房子,等母親回來。我看著天看著云彩走,等母親回來……”借助寫“跳房子”“看著云彩走”這些舉動,真實自然地表達了“我”等待時“焦急又興奮”的情感。
3.學生圍繞“抒發(fā)真情實感”進行交流。教師指導學生從以下兩個方面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1)把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敘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說的話直接寫出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4.課件展示抒發(fā)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師》片段:
像這樣的老師,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她,怎么會不愿意和她親近呢?我們見了她不由得就圍上去。即使她寫字的時候,我們也默默地看著她。連她握筆的姿勢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這樣的老師,我們怎么會不喜歡她,怎么會不愿意和她親近呢?
在敘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們見了她不由得就圍上去。即使她寫字的時候,我們也默默地看著她。連她握筆的姿勢都急于模仿。
5.教師總結在文章中抒發(fā)真情實感的好處。
我們要想寫好一篇文章,讓讀者感動,就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要抒情,就需要運用一些表達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將情感融入具體的人、事或景物之中。運用這樣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題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動。
二、學習“初試身手”。
1.創(chuàng)設情境:臨時抽查課文背誦,詢問被抽查的同學和其他同學的心情。(擔心、害怕;竊喜、開心。)
2.師: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當心情不同時,對身邊事物的感受也會不同。
3.出示不同的情境,體會不同心情的不同表達。
(1)分組交流,具體說一說自己有哪些新的發(fā)現。聽的同學要認真傾聽,對感興趣的問題可以提問、補充。
(2)每組推薦一位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共享發(fā)現的樂趣。師生共同評價,培養(yǎng)學生準確、有條理地進行交流的能力。
(3)再讀課本中的示例,說說這兩個例子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愿望實現——高興;打球失敗——遺憾、壓抑、難過。)
4.同學們,你們一定也有心情“好”與“不好”的狀態(tài),現在就讓我們選取一兩個情境,用幾句話寫下自己的感受吧。
從下面的情境中選擇一兩個,就心情“好”與“不好”這兩種狀態(tài),分別寫幾句話,把當時的情感自然地表達出來。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中 彈琴 釣魚
5.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6.完成后,讓學生在小組內讀一讀自己寫的內容,互相傾聽,發(fā)表意見。
優(yōu)秀示例:(1)走在小巷里
、傩那楹: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灑在小巷里,帶給我溫暖的感覺。我一蹦一跳地走在長長的小巷里。今天,我的`一篇作文在報紙上發(fā)表了。老師、同學們都向我祝賀。正當我回想時,小巷的大楊樹上一只喜鵲“喳喳喳”地叫著,好像在夸贊我:“好好好!币粭l大黃狗對我笑臉相迎,沖著我“汪汪汪”地叫了幾聲,仿佛在說:“你真棒!”②心情不好:夕陽西下,我垂頭喪氣地走在長長的小巷里,感覺小巷昏暗而又狹長,怎么也走不到盡頭。因為馬虎今天考試做錯了一道題,我感覺非常遺憾和懊悔。這時,小巷的大楊樹上一只喜鵲“喳喳喳”地叫著,好像在嘲笑我:“羞羞羞!边B往日對我笑臉相迎的那條大黃狗也沖我“汪汪汪”地叫個不停,好像也在看我的笑話。
(2)奔跑在田野中
、傩那楹:我奔跑在田野中,許多小鳥在自由地飛翔著,它們一高興,便唱出清脆悅耳的曲子。和煦的春風吹拂著小河,一群頑皮的孩子正歡快地在河邊吹著柳笛。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情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②心情不好:我在田野中傷心地跑著,天空下起了蒙蒙細雨,水中一圈一圈的漣漪緩緩蕩開。我輕輕嘆了口氣,望著灰蒙蒙的天空,頓時覺得周圍的一切都變成了黑灰色,花朵不再微笑,風兒不再溫和,小鳥停止了歌唱,連路也變得更長了。
三、學習“習作例文”。
1.閱讀習作例文《別了,語文課》。
(1)課件出示書中的習作例文《別了,語文課》,學生自由朗讀。
(2)思考: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我”對中國語文課的情感變化:由不喜歡到喜歡得不舍得放棄。)
(3)討論: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情感的變化的?(以情感變化為線索,通過具體的事例、內心的獨白來表達真實的情感。)
(4)指名說,教師小結。
2.閱讀習作例文《陽光的兩種用法》。
(1)輕聲讀課文,思考:課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幸福、感恩)
(2)說說文章圍繞“老陽兒”寫了哪些內容。(母親把“老陽兒”疊在被子里,畢大媽把“老陽兒”煮在水里。)
(3)默讀,批畫,說說文章是怎樣寫出作者的情感的。
(4)全班匯報交流:
文章融情于事,將情感融入事件的敘述中,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板書設計
交流平臺、初試身手、習作例文
抒發(fā)真情實感
教學反思
1.在“交流平臺”的教學中,通過具體的片段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發(fā)現規(guī)律,指導學生了解表達情感的方法。
2.在“初試身手”的教學中,讓學生在充分交流后,根據情境進行練習,使學生在練習與評價中提升了情感表達能力。
3.在“習作例文”的教學中,注重讓學生自己體驗情感,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習得方法。
語文教案 篇3
第 一 單 元
1.認識“晝、耘”等6個生字,讀準多音字“供”,會寫“晝、耘”等4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3.能通過讀詩句,想象詩中的情景,體會其中的樂趣。
4.能根據詩歌內容,展開想象,選擇其中一首改寫成短文。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誰來說說,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樣的呢?(自由、天真、無憂無慮……)在同學們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樂也好辛酸也罷,都是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
現在,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去宋代感受一下當時人們的童年樂趣。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請同學們自由朗讀三首古詩,標出自己不認識的字詞,與同桌交流。
2.(出示7個會認的字)
(1)學生齊讀,注意讀準“磬、陂、漪”的讀音。
(2)認讀多音字“供”。
3.(出示4個會寫的字)指名學生讀,師正音。
4.學生齊讀三首古詩,師正音。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讀完這三首古詩,結合注釋,你從中讀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種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讀懂的還真不少,現在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板書詩題)
2.大家從詩題中獲得了哪些信息?(四時、田園、雜興)
(1)(出示相關資料)《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xiāng)后寫的一組田園詩,共六十首,描寫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這首詩就是第三十一首!芭d”在這里讀四聲,“雜興”就是隨興而寫的詩;“四時”在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題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的感想。
(2)學生齊讀詩題。
3.學生再次齊讀全詩,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1)指名學生說說詩的意思,其他同學補充。
(2)理解詞語:
雜興:隨興而寫的詩。
晝:白天。
耘田:在田間鋤草。
績麻:把麻搓成線。
兒女:男女。
當家:男女都不得閑,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孫:孩子們。
解:理解,懂得。
供:從事。
傍:靠近。
陰:樹蔭。
(3)結合注釋,嘗試完整地將全詩的意思說出來。(白天鋤地,夜晚搓麻線,農家男女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小孩子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也在桑樹蔭附近學著種瓜。)
4.(播放純音樂)請同學們伴著這古樸典雅的音樂,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說一說這首詩展現出了怎樣的畫面。
(1)詩中先寫了哪些人物?(村莊男女)他們在做什么?(耘田、績麻)后面還寫了誰?(童孫)他們在做什么?(學種瓜)
(2)詩中哪些描寫讓你印象深刻?(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為什么?(因為這兩句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從哪里看出來?(小孩子雖然不懂耕織,但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去種瓜。)這兩句除了表現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還表現了什么?(農家孩子的勤勞好學)
5.(出示相關圖片)你能根據圖片的提示背誦全詩嗎?試一試。
四、課堂小結。
學到這里,你能說說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么嗎?(展現了農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主要表達了對天真可愛、勤勞好學的農村兒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鄉(xiāng)村是那么恬美、秀麗,洋溢著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歷來許多詩人以描寫鄉(xiāng)村生活、田園風光著稱,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這樣的詩,就叫田園詩。同學們課下可以繼續(xù)搜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農務繁忙
天真勤勞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我們穿越到了宋代,在詩人范成大的描繪中,我們感受到了(農村緊張繁忙的勞動生活)和(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勤勞好學)。讓我們一起來背誦一下這首《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再次感受農忙時節(jié)農家孩子們的天真快樂。
2.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另一位詩人楊萬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們豐富多彩的生活吧!(板書詩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古詩,劃分節(jié)奏。(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2.題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個動詞,意思應該是(玩)。詩題告訴我們,這首詩主要寫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小孩子到底是怎樣玩冰的吧!
(1)齊讀詩的第一、二句,結合注釋,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從盆里拿出來,把它做成一種打擊樂器。)
、購哪睦锟梢钥闯鰰r間是早晨?(曉)
、谛『⒆邮窃趺窗驯龀蓸菲鞯?(彩絲穿取:用彩絲穿起來)(出示圖片)你眼前浮現出怎樣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興地從金屬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取出來,仔細地用彩色的絲線穿起來當作銀鉦敲。)
、蹚倪@兩句詩中,可以看出這個小孩子怎樣的特點?(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
(2)小孩子把冰做成樂器之后,又有哪些舉動呢?讓我們一起朗讀詩的第三、四句。
①這兩句詩寫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銀鉦”,聲音悠遠動聽。)從哪里看出聲音悠遠?(穿林響)
、跒槭裁醋詈笠痪湓娬f“忽作玻璃碎地聲”?(因為一不小心冰碎了。)這里的“玻璃”,是不是指現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種玉石。)這里把冰碎的聲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聲音,這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比喻)
、蹚倪@兩句詩中,你體會到了這個小孩子怎樣的感情變化?(小孩子瞬間由喜笑顏開變得失望無比。)你是從哪個字體會出來的?(忽)
(3)結合注釋和我們的講解,你能不能試著說出全詩的意思?(清晨,小孩子從金屬盆里把冰取出來,用彩色的.絲線穿起來當作銀鉦敲。敲出來的響聲像玉磬一樣清脆,穿過樹林傳得很遠,忽然聽見冰碎了,發(fā)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聲音。)這首詩表現了(小孩子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特點)。
三、小結。
多么可愛的孩子呀!如果是你,會有這般奇思妙想嗎?
稚子弄冰天真爛漫
活潑可愛
- 第三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學習新知識前,我們先請兩位同學背誦一下前面學的兩首古詩——《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們已經跟著兩位詩人,從夏季到冬季,體會到了農村童孫的勤勞好學和弄冰稚子的頑皮聰明,現在讓我們隨著另一位詩人雷震,去感受鄉(xiāng)村傍晚的童真童趣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齊讀古詩,說一說:詩題“村晚”告訴我們什么?(地點、時間)地點在哪里?(鄉(xiāng)村)時間呢?(傍晚)所以詩題的意思就是(鄉(xiāng)村的傍晚)。鄉(xiāng)村的傍晚發(fā)生了什么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關資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齊讀全詩。
(1)說說前兩句詩寫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個景物的描寫,構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出示圖片,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水草長滿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幾乎溢出了塘岸。青山銜著紅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粼粼水波中。)所以,這兩句詩寫的就是鄉(xiāng)村落日之景。
(2)此時,誰出現在這如畫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騎著牛,隨意吹著短笛)從哪里看出來隨意?(短笛無腔信口吹)怎么理解這句詩呢?(無腔:沒有曲調;信口:隨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隨口吹奏的,沒有曲調。)所以后兩句詩的意思就是(回家的牧童悠閑地橫坐在牛背上,拿著短笛隨意吹著不成調的曲子)。
(3)通過感受詩中的場景,你覺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樣?(無憂無慮)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鄉(xiāng)村晚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對閑適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tài)的喜愛與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齊讀全詩。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這三首古詩,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們多姿多彩、無憂無慮的童年,你的童年又是什么樣的呢?課后寫下來吧!
村晚無憂無慮
本課內容較多,但講解詳細,學生掌握情況較好。不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朗讀環(huán)節(jié)還是不夠多。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詩文,體會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積累詞語。
3、理解重點詞句,理解全詩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古詩。
5、練習把詩句補充完整。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小擂臺
以小組為單位介紹唐朝大詩人李白。(相同的內容不重復)
二、揭示課題:教師板書課題
三、學習新課
1、教師用投影出示插圖,請學生觀察,用自己的話說說圖畫的內容。
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廟,云霧縈繞在山腰,星星在寺廟周圍眨著眼睛。
2、教師伴著音樂范讀古詩,請學生進行評價。
3、學生自己讀古詩,對照生字表自學生字,記住它們的音、形、義。
4、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 宿 寺 危 摘 辰 敢 恐 驚
(2)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3)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危:上面是?,第三筆是橫。
辰:部首是廠字頭,第五筆是豎提。
摘:左右結構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與取字的區(qū)分。
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理解字意
(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宿:住宿。
寺:廟。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驚:驚動。
語:說話。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5)結合注釋和投影中的解釋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危樓高百尺:這座高高的寺廟高不可測。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聲語:在這里不敢大聲說話。
恐驚天上人:害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
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6)讓學生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5、指導朗讀
(1)結合電腦欣賞當時的意境,聽配樂朗讀。(聽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危樓/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2)與小組成員一起進行練習,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競賽,而后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6、體會詩中出現的兩個高字,結合詩句內容談出自己的感受。
(危樓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繪了寺廟的高聳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說明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聲語描寫詩人說話時聲音的大小,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了天上的神仙,這兩個字用得巧妙。)
三、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摘:左窄右寬, 同字框里是古 。
敢:左右寬窄, 高低一樣,右邊是四筆寫成。
寺:第三筆橫要長一些。
驚:左窄右寬。
恐:上下結構,上面的鞏字要寫得緊湊些。
宿、危、辰三個字讓學生說說應注意的問題。
2、填寫詩句
( )( )高百尺,
手可( )( )( )。
( )( )高聲語,
( )( )天上人。
3、背誦古詩(自己先練習,而后匯報。)
四、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五、布置作業(yè)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詩,讀一讀。
附:板書設計:
3 (李白)
難字: 宿 危 摘 辰 敢
點評:二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于古詩《夜宿山寺》已很熟悉,有部分學生在課前已經能讀、能背了。通過調查發(fā)現,他們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連詩中的一些字還不認識,字音讀不準,字形不清楚,所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這方面的學情,結合低年級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進一步抓好學生的古詩朗讀。朗讀古詩,一是每個字都要讀得正確、清楚,速度稍慢一些;二是要讀出節(jié)奏、韻腳,五字一句的詩一般都是前兩個字連起來讀,后三個字中按詞語稍有停頓,句末的字要讀滿。。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韓愈關于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鑒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于、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qū)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了解文章的整體思路。
2.學習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并解題]
1、同學們,你們每節(jié)課都要喊“老師好”,用此表示心中對老師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親、師”來表達對老師的尊重!疤臁焙汀暗亍倍际翘摰模 師是排在國君和父母一之后的,實際上名列第三位,可見其重要性*。教師是傳播人類文明的使者,沒有教師,人類的文明之火就無法傳遞下去。那么,老師的作用是什 么?為什么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又是什么呢?讓我們走進韓愈的《師說》來探個究竟吧!
2、關于“說”
“說”,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段恼卤骟w序說》指出:“說 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笨梢姡罢f”屬于議論文的范疇?梢韵葦⒑笞h,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罢f”與“論” 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師 說》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中學階段出現的這種體裁的文章有:《愛蓮說》、《馬說》等。
3 、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 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 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二、[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祖籍昌黎,因為昌黎韓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稱他為“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 部”。死后謚“文”,也稱“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后任宣武節(jié)度使屬官、后來任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 貶,他的整個中年時代是不得志的。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反對六朝以來浮華艷麗的文風,竭力主張“文以載道”,提出了“惟陳言之務去”、“辭必己出”的口號,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 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風格剛健,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 安石)之首。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曾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 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晚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抗顏,端正容顏。抗顏而為師,正正經經地做起老師來了),世果 群怪聚罵,指目(手指而目視)牽引(拉拉扯扯),而增與為言辭(增添一些言辭來毀謗韓愈)。愈以是得狂名。”文章針對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惡劣社會風氣, 闡述了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tài)度,提倡能者為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辟的見解還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因有進步的一面, 在當時是具有移風易俗影響的
三 [探尋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35歲,正在國子監(jiān)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 矣”?原來他聽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 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 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 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由此可見,韓愈作 《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 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一靡一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 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四.[ 語篇脈絡梳理 ] 語篇品讀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 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學業(yè)、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 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該向他學習;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 該向他學習。我(向他們)學習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
【品味】“古之學者必有師!薄肮拧保艜r候,指兩漢以前。“之”,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者”,附在動詞“學”的后面,結合成一個名詞性* 的結構,叫“者”字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的”字結構“……的(人)”“學者”是學習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說的有學問的人。三字“必有師”,鮮明地針對 時弊提出問題,突出地強調了論點,是全文論述的總綱。第二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薄八浴,用他。這里的“者”是個語氣助詞,用在句子里表示略 作停頓!啊,……也”是古漢語中判斷句的格式。以上從正面說!叭朔巧,孰能無惑?”“知”,懂得、明白;“之”,代詞,代“知”的對象, 指知識和道理!盎蠖粡膸煛,有了疑難問題而不去跟隨老師學習,“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蹦切┏蔀橐呻y問題的,最后也得不到解決了!胺蛴怪淠曛群 生于吾乎?”是一個難句。“夫”,音義同“彼”!坝埂笔且蓡栒Z氣助詞,可譯成“怎么”。動詞“知”后面的結構復雜。“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 是“大”,“后生于吾”是“小”。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們的年齡是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道之所存,師之存也”,有不恥下問、能者為師的觀點。
【體會】第一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本文的中心論點在開篇的第一句話中就帶出,“學者必有師”。托古言事,更增加了立論的力度。接著,對“師”的職責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 解惑也。”這簡短的概括,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傳道、受業(yè)、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 “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出反映社會現實的積極進取精神。如果說“傳道”是目的,那么“受業(yè)”就是手段!皹I(yè)”是指儒家的經典,是“道”的載 體。在“受業(yè)”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而韓愈也正是從這方面申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惑而不從師,其為惑 也,終不解矣!边@一有力的論辯,解決了“從師”的問題,已不容置疑。然后,將討論的焦點引到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上來,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 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 也歟!”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失傳已經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在的一般人,他 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 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習斷句的,不 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了小的,丟一了大的,我看不出 (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 (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 唉!從師而學的風尚之不能恢復就可想而知了。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 情么!
【品味】“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音義同“豈”,表推測語氣,“大概”的意思!按恕,代詞,指從師與否。這一句中的 兩個“所以”,與文章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中的“所以”是不同的,這一句中的兩個“所以”,由“憑借它”的意思引伸為“……的原因”;文章開 頭句中的“所以”則是“用他來”或“靠他來”的意思。都跟現代漢語中表因果關系的連詞“所以”不同。“句讀之不知……明也”,也是一個難句,要理解為: “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薄靶W”指“句讀之不知,或師焉”;“大遺”指“惑之不解,或否焉!薄肮偈t近 諛”的“諛”后面的引號應當移到上文“道相似也”的“也”后面,因為“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韓愈對“恥學于師”者的批評,不是“士大夫之族”講的。 這段末一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見識”講;后一“其”,音義同 “豈”,表反問語氣
【體會】批判“士大夫之族”的“恥學于師”。
如前所述,本文有復雜的寫作背景,并不是一時的即興之作。經過前面一段的理性*陳述,涌動在作者心中的“不平之氣”終于一吐為快。第二段以感嘆發(fā)端,攜著批 判的鋒芒,如暴風聚雨,滌蕩乾坤,令人耳目一新。“師道”唯其失傳“久矣”,則今日扭轉世風更難。作者運用了三組對比,將論述的重點轉移到批判現實中來。 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yī)樂 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象,發(fā)人深思。
“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向郯子、萇弘、師襄、老聃學習。而郯子這些人,他們不如孔子賢能?鬃诱f: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術技能各有專長罷了。
【品味】“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賢”的賢,是指德和才。下文“師不必賢于弟子”中的賢,則可作高明講!靶g業(yè)有專攻”,術,本義是道路;術業(yè), “不是技術才能和學業(yè)”,而是所從事的學業(yè)!靶g”的相同用法如《隆中對》有“智術淺短”,智術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國路線”。“三人行”的“三”不是只 表多數,很多人在一起走路,當然會有老師,這就失去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見多”,即最起碼的多數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師。
【體會】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進一步闡述師道、師生關系。
第三段的開頭語氣又歸于和緩、理智、在平易中道出“圣人無常師”的事實。雖然論述文字很少,但十分有力。無論是舉實事,還是引言談,都能令人心服。最后, 作者以“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專業(yè)有專攻”作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 思想表現了一種動一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 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墒窃诋敃r,卻遭到士大夫階層的鄙視和痛恨,也不為一般人所理解。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
李家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和它的傳文,全都學習過。他不受時俗風氣的限制,向我來學習。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品味】“好(h&agra一ve;o)古文”,“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為的慨嘆“師道之不傳”,古今對照,虛實并舉,突出了中心,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體會】說明寫作緣起。
從表面上看,《師說》是為了鼓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學“古文”而作的,也許還包含了一點自鳴得意的意思(因為李蟠“不拘于時,學于余”),實際上這只不 過是觸一動韓愈發(fā)表議論的一個契機,或者干脆說是一個借口。全文論證嚴密,說理透辟,是一篇深思熟慮的作品,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一對師生之間的往來贈答,產 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容結構:內容論證法
第一段:正面闡述①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 下定義
②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蹞駧煹臉藴实乐鎺熤 作結論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階層恥學于師的不一良風氣
第二段分論點 士大夫之族恥師之風是錯誤的
論據
(三個對比) 對 比 作者議論抒情
正確態(tài)度 錯誤態(tài)度
論 據(1)
。ǹv比) 古之圣人……
猶且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
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論 據(2)
。ㄗ韵嗝埽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與其身也,則恥師焉 惑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論 據(3)
(橫 比) 巫醫(yī)樂師百工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
恥相師 嗚呼,智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分論點與總論點關系 批判中闡明總論點
第三段:以圣人孔子從師的例子,再論從師的必要性*。
師生關系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例證法 引證法
師道關系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第四段;寫作緣起 好古文不拘于時
五、寫作特點賞析(一)論證方法
1.下定義、作結論 :文章一開頭就斷言,“古之學者必有師”,并下定義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苯又鴱倪@個定義出發(fā),由“解惑”說到“從師”。經過一番推論,又得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其間層層銜接,一氣貫通,毫無冗余之處,具有強大的說服力。
2.對比論證 :本文第二段寫得最為精彩,這和恰當地運用了對比的論證方法有直接的關系。這段所用的三組對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經過雙方的對比,造成了一種強烈的 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語意上形成了一個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從師學習;“今之眾人”才智低,反而“恥學于師”。通過 對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從師學習的違背常理,則作者主張從師學習的觀點不言自明。
3.引用論證 :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來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這就比前文籠統(tǒng)地說“古之圣人”更加切實可信。有了孔子這樣一個強大的支持者,更增強了說服力。而在短短的幾行字中,述事引言簡潔明快,表現出作者非凡的語言功力。
。ǘ 語言特色* 1.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韓愈的散文以氣勢充沛、筆力雄放著稱,這體現在多用排比和對偶句式上。他的這種風格,在本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眾人……”。這種句式的運用,形式整齊,氣勢飛動,增強了表現力。
2.頂真修辭手法的運用:頂真,又稱連珠,頂珠、蟬聯,民間俗稱為“咬字”,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歷 歷如貫珠”。本文這樣的句式很多,如開頭的幾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這種句式的運 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huán)環(huán)相扣,嚴密緊湊。
3.豐富的語氣表達: 豐富的語氣表達,可以增強文章的生動性*,本文在這方面是相當成功的。如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語加強感嘆,用“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這樣的 摹狀語句有聲有色*地描繪“士大夫之族”的神態(tài),用“如是而已”這樣的限止語句表示結論的無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連用了三組對比揭示“恥學于師”的不明 智,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但語氣卻各不相同!笆ト酥詾槭ィ奕酥詾橛,其皆出于此乎”,是疑問語氣;“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是判斷語 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是感嘆語氣。這種錯綜變化的語句,使議論更生動,說理更深刻。
附:◎韓愈名字的傳說 韓文公名愈字退之,說起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話。
韓愈父母早亡,從小就由哥嫂撫養(yǎng)。轉眼到了入學的齡,嫂嫂鄭氏一心想給弟弟起個又美又雅的學名,這天,鄭氏 翻開書年,左挑一個字嫌不好,右揀一個字嫌太俗,挑來揀去,過了半個時辰,還沒有給弟弟選定一個合意的學名。韓愈站在一旁觀看,見嫂嫂為他起名作難,便 問:“嫂嫂,你要給我起個什么名呢?”鄭氏道:你大哥名會,二弟名介,會、介都是人字作頭,象征他們都要做人去群之首,會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義都很不 錯,三弟的學名,也須找個人字作頭,含義更要講究的才好,韓愈聽后,立即說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書了,這人字作頭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韓愈好 了!编嵤弦宦,忙將字書合上,問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韓愈道“愈,超越也。我長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無來者,決不當平庸之 輩!鄙┥┞牶螅氖纸薪^:“好!好!你真會起名,好一個‘愈’字吆!”
韓愈怎么會給自己起出一個這樣又美又雅的名呢?原來他自幼聰慧,飽讀經書,從三歲起就開始識文,每日可記數千言,不到七歲,就讀完了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 賦和文化素養(yǎng),使他早早就抱定了遠大志向,這個“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懷表露。 他長到十九歲時,已經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勃勃少年。這年恰逢皇科開選,鄭氏為他打點行裝,送他進京去應試。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為入場便可得中,從未把 同伴擱在眼里。結果別人考中了,他卻名落孫山。后來,他在京中一連住了幾年,連續(xù)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連經過三次殿試,也沒得到一 官半職。由于銀錢早已花盡,他由京都移居洛陽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陽,友人穿針引線,他與才貌雙全的盧氏小一姐訂了婚。盧小一姐的父親是河南府法曹參軍,甚有尊 望,韓愈就住在他家,準備擇定吉日與盧小一姐完婚。盧小一姐天性*活潑,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韓郎的才華,一方面又對韓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擔憂,她曾多次思忖,要 使郎君日后有所做為,現在就應當規(guī)勸他一下,可是如何規(guī)勸他呢?這天晚飯后,花前月下,二人閑聊詩文。暢談中,韓愈提起這幾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盧小 姐和顏悅色*地說道:“相公不必再為此事嘆憂,科場失意乃長有之事。家父對我總是夸你學識淵博,為人誠摯。我想你將來一定會有作為的,只是這科場屢挫,必有 自己的不足之處,眼下當找出這個緣由才是!表n愈聽后,頻頻點頭,心中暗道:盧小一姐果有見她,接著說道:“小一姐講的甚是有理,俗話說自已瞧不見自已臉上的 黑,請小一姐賜教。”盧小一姐一聽,“嗤”地笑出聲來,說道:“你真是個聰明人啊!”隨即展紙揮筆,寫道: “ 人求言實,火求心虛, 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韓愈捧贈言,一陣沉思:此乃小一姐骯腑之語!自古道驕兵必敗,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謙虛之情,這個“愈”字便是證據。于是,他立即選用盧小一姐贈言中的最后兩個字“退之”給自已起了人個新名字。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11-05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備課教案01-16
語文復習教案01-16
語文教案01-17
語文上冊教案01-17
語文樹教案12-11
語文小學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