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廣角》教案15篇[精華]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數學廣角》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廣角》教案1
教材分析
1、教材在本單元安排“雞兔同籠”問題,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代數方法的一般性。教材展示了學生逐步解決問題的過程,既猜測、列表、假設或方程解。其中假設和列方程解是解決該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假設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列方程則有助于學生體會代數方法的一般性。
2、配合“雞兔同籠”問題,教材在“做一做”和練習中安排了類似的一些習題,比如“龜鶴”問題,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等,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這類問題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鞏固用“假設法”或方程的方法來解決這類問題。
學情分析
1.學生思維面比較窄,基礎弱,學生部分接觸過“雞兔同籠”問題,多數學生對獨立學習“雞兔同籠”問題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這節(jié)課中,我們就可以采用適當教學手段適時引導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嘗試,探索,交流合作中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結構特征,經歷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問題的過程,初步形成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性策略。
2.本課有三種解題思路:列表嘗試法、假設法和方程法。列表嘗試法能直觀反映數據的變化,學生容易接受,但數據較大時比較繁瑣不宜采用;假設法是一種算術方法,計算比較簡便,但理解算理有一定難度;方程法容易建立數量關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但求解過程對多數小學生而言較難。因此,本課設計的重點放在理解假設法的'算理上。列表嘗試法雖然有局限性,但它是假設法和方程法的基礎,因此在引導學生用列表嘗試法解決問題時,就要有意識地作好鋪墊,為下面的教學埋下伏筆。在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后,引導學生反思提升,通過雞兔同籠問題與生活中類似問題的比較,幫助學生建立“雞兔同籠”結構特點和解決模型。
3.學生認知障礙點:假設法的理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列表法、假設法、方程法解決問題。
2、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3、使學生感受數學問題的趣味性,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運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的算理。
《數學廣角》教案2
教學內容:教材第108頁例3及練習二十四相關題目。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及交流活動,探索、建構封閉線路上“樹的棵數=間隔數”的數學模型,并能利用數學模型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
2.在解決問題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和轉化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
3.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探索規(guī)律,找出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學重點:發(fā)現封閉圖形中的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并能夠解決簡單的相關植樹問題。
教學難點:發(fā)現封閉圖形中的植樹問題的規(guī)律,并能夠解決簡單的相關植樹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打著結的圓形繩。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復習導入
1.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植樹問題。沿一條線段植樹,會有幾種情況?每種情況下,植樹棵數和間隔數有什么關系?
2.導入課題。
不論是兩端都栽、兩端都不栽,還是只栽一端,它們都屬于線形植樹。生活中還有沿圓形花壇擺花,沿正方形(長方形)草坪四周植樹的情況(課件展示)這樣的植樹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二、預習反饋
點名讓學生匯報預習情況。(重點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學到了哪些知識,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什么問題)
三、探索新知
1.出示例3。
學生讀題,了解數學信息。
2.交流探究。
(1)提出問題:環(huán)形植樹的間隔數和棵數又有什么關系呢?
。2)小組合作,解決問題:利用畫圖等方法交流討論得出封閉圖形中植樹棵數和間隔數的關系。
3.匯報交流,發(fā)現規(guī)律。
指名學生介紹自己的.做法和發(fā)現。
教師匯總學生的發(fā)現,得出規(guī)律: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有一個間隔就總是有一棵樹和它對應,所以,封閉圖形植樹時,棵數=間隔數。
4.進一步理解。
師:這個規(guī)律和哪種情況的規(guī)律是一致的?(一端栽一端不栽)它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
教師利用打結的圓形繩,演示。從一個結處剪開,發(fā)現封閉圖形中的植樹轉化為了“一端栽一端不栽”問題。
5.解決問題。
利用發(fā)現的知識,解決例3。
學生獨立完成。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08頁做一做。
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2.完成教材練習二十四第13題。
解決方法多種:
方法一:先求周長,再用“周長÷間隔長度=間隔數=棵數”算出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方法二:分別求四條邊上各栽多少棵,再求一共栽多少棵,注意四個角上的樹不能重復計算。
3.完成教材練習二十四第11題。
學生畫圖,總結規(guī)律,解決問題。
注意:表示規(guī)律時方案可以不同。
五、拓展提升
1.在一個池塘周圍要栽上柳樹,每隔6m栽一棵樹,池塘周長為420m,一共要栽多少棵柳樹?在每兩棵柳樹之間栽2棵月季,一共栽了多少棵月季?
420÷6=70(棵)
70×2=140(棵)
2.30名同學在老師畫好的圓形場地周圍玩“丟手絹”游戲。開始時,他們每兩人間的距離是1.5m。玩了一會兒,有15名同學被淘汰,剩下的同學繼續(xù)玩,間隔應改為多少米?1.5×30÷15=3(m)
六、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跟大家交流一下。
七、作業(yè)布置
教材練習二十四第12、14、15題。
觀看圖形,發(fā)現都是在封閉圖形上植樹。
教師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有側重點地調整教學方案。
利用已有經驗,可“化繁為簡”選擇一部分畫圖,得出規(guī)律。
把封閉圖形“化曲為直”。
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小組交流討論,找出解決方法。
學生嘗試畫圖找到這類問題的規(guī)律,再解決問題。
板書設計
封閉圖形的植樹:棵數=間隔數
一端栽一端不栽
例3
120÷10=12(棵)
答:一共要栽12棵樹。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這節(jié)課設計具體的操作體驗,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對知識進行建構,體驗探究的樂趣。
不足之處:對封閉圖形中的植樹問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處理比較倉促,學生理解不充分。
教學建議:在教學中后面問題的呈現可借助畫圖或課件中圖形演示的形式出現,有助于學生直觀地理解。
《數學廣角》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
二、教學內容
和前幾冊教材的思路相同,本冊教材除了在有關單元滲透相應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外,還專門安排了“數學廣角”這一單元來介紹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運用這些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本單元主要是結合實際,使學生初步體會集合(例1)和等量代換(例2)兩種數學思想方法。
1.集合思想是數學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說,集合理論是數學的基礎。從學生一開始學習數學,其實就已經在運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例如,學生在學習數數時,把1個人、2朵花、3枝鉛筆用一條封閉的曲線圈起來表示,這樣表示出的數學概念更直觀、形象,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又如,我們學習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實際上就是集合理論的基礎。
本單元的例1就是借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并利用直觀圖的方式求出兩個小組的總人數。
2.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數學中一種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數思想方法的基礎。等量代換思想用等式的性質來體現就是等式的傳遞性:如果a=b,b=c,那么a=c。
例2就是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
三、具體編排
1.例1。
本例首先通過統(tǒng)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通過統(tǒng)計表可以看出:參加語文小組的有8人,參加數學小組的有9人。但實際上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的總人數卻不是17人,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這時,教材利用直觀圖把這兩個課外小組的關系直觀地表示出來。從圖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3名學生同時屬于這兩個小組,所以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
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根據統(tǒng)計表說出兩個課外小組各有多少人,再說出三(1)班共有多少人參加了這兩個課外小組。在求總人數時,學生既可以直接點數,也可以進行計算。讓學生通過討論發(fā)現:統(tǒng)計表中的前三位學生既參加了語文小組又參加了數學小組,所以是重復的,在計算總人數時只能計算一次。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圖示的方法表示這兩個課外小組的人員組成情況。由于學生以前沒有接觸過這種直觀圖,所以教師可以先出示一個空白圖,讓學生在不同位置填上相應的學生姓名。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先分別出示兩個課外小組的集合圈,再把兩個集合圈進行合并。接下來,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圖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義,如中間部分表示同時參加兩個小組的同學,左側是只參加語文小組而不參加數學小組的學生,右側是只參加數學小組而不參加語文小組的學生。最后,再讓學生列式求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共有多少人。
2.例2。
、疟纠锰炱降脑,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簡單的代數知識做準備。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同樣重。所以,從第一個圖中可以看出,一個西瓜重4千克,從第二個圖中可以看出,四個蘋果重1千克,讓學生思考一個西瓜和多少個蘋果同樣重。在這里還不能直接運用等量代換,需要學生首先考慮:一個西瓜和4千克砝碼同樣重,4千克砝碼和多少個蘋果同樣重呢?引導學生想出如果第二個圖中天平的右邊變成原來的4倍,左邊也要變成原來的4倍(即16個蘋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教學本例之前,首先應該向學生說明:在本例中,我們假設每個西瓜同樣重,每個蘋果同樣重。接下來,讓學生觀察前兩個圖并思考:天平保持平衡說明什么?一個西瓜和幾個蘋果同樣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來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學生自己解決有困難,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提示:從第一個圖中知道一個西瓜重4千克,如果能知道多少個蘋果也重4千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教學時,如果學生抽象地想像有困難,可以充分利用學具、多媒體軟件等教學輔助手段,用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如用圓片代表西瓜,用小方塊代表砝碼,用三角形片代表蘋果,通過擺學具,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出相互之間的等量關系。
⑵“做一做”,利用三種小動物在蹺蹺板上保持平衡的情境進一步鞏固等量代換思想的具體應用。要求2頭牛和多少頭羊同樣重,首先要知道2頭牛和多少頭豬同樣重,再利用豬和羊的質量關系進行等量代換。
3.關于練習二十四中一些習題的說明和建議。
第1題,首先要求學生根據不同的性質“會游泳的”和“會飛的”把這些動物進行分類,學生在分類的時候,可能不能一下子把既能游泳又能飛的'放到中間位置,要引導學生明確兩個圓圈相交的部分表示什么,再進行適當的調整。
第2題,可以引導學生先把兩天進的貨中重復的部分找出來,然后直接點數,或用加減法進行計算。
第3題,如果學生抽象地想像有困難,可以讓學生先用學具擺一擺。等學生用直觀的方式解決了問題以后,再嘗試抽象地推導一下。
第4題,是等量代換思想的一種變式練習。直接比較1只雞和1只鴨誰重一些比較困難,可以轉化為2只雞和2只鴨,或4只雞和4只鴨的比較。
第5題,是比較抽象的等量代換練習,實際上是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組的一種直觀表示法。第1小題,把第一個等式中的△用□+□+□替代,就變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第2小題,直接用等量代換的方法來解決比較困難,可以先把三個等式的左邊相加,右邊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換,依次求出○、△、□的值。
四、教學建議
適當把握教學要求。
集合和等量代換的理論都是比較系統(tǒng)、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這兩種思想方法,為后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教學時老師不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數、交集、并集、等量代換等數學化的語言進行描述。
1、參見“兒童空間定向的發(fā)展”-《學前兒童初步數概念的形成》【蘇】A.M.列烏申娜曹筱寧成有信樸永馨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
2、參見“空間知覺的發(fā)展”-《兒童心理學》(1993年修訂版)朱智賢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數學廣角》教案4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內容是義務教育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104頁的一節(jié)課,這節(jié)課主要是通過一些簡單的優(yōu)化問題向學生滲透優(yōu)化思想,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例題是選用了學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中的素材,通過合理安排操作節(jié)省時間,讓學生體會在解決問題中優(yōu)化思想的應用。教給學生用流程圖的方式表示解決問題的順序或方案,教給學生設計方案的具體方法。
【設計理念】:
學習優(yōu)化問題就是為了讓數學與生活密切聯(lián)系,并且讓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數學的價值,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優(yōu)化問題這個內容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抽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好素材。因此設計本節(jié)課時,我用“小明的一天”把 內容變?yōu)樵从趯W生切身生活體驗的,適合學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探究精神,促進學生發(fā)展的信息資源!稊祵W課程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
【學情】
通過前面幾冊的學習,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統(tǒng)籌方法”的運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到過,平時在做的時候,有部分學生也注意到怎樣做會省時些。但更多的是無意識的,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對“統(tǒng)籌方法”的運用有所了解,知道怎樣做效率會更高,今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會有意識地去運用。
【教學目標】
1、通過簡單的生活實例,使學生初步體會運籌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作用。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并在尋求解決問題最優(yōu)方案的過程中積累數學的基本活動經驗,感悟優(yōu)化的數學思想。
3、凸顯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初步形成從數學的角度發(fā)現、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優(yōu)化的思想。
【教學難點】學會選擇合理、快捷的方法解決問題,形成尋找最優(yōu)方案的'意識。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沏茶工序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老師給大家?guī)砹艘晃恍屡笥,你們看,他叫小明,也是一位四年級的學生,他是一個既聰明又懂事的好孩子,我們一起來走進小明的一天。
小明的一家每天早上都喝鮮牛奶,他需要做兩件事:熱牛奶和洗3個杯子,已知熱牛奶需要10分鐘,洗一個杯子需要1分鐘,猜猜小明用多少分鐘讓一家人喝到牛奶的?
生1:10+3=13(分鐘) 生2:10分鐘
導出課題:小明在熱牛奶的同事洗杯子,真是個會充分利用時間的好孩子。只要能合理安排時間就能省時間。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合理安排時間》
(設計理念:從最簡單的兩件事入手,讓學生在爭論中認識到在熱牛奶的同時可以洗3個杯子,感知在等候的時間段做其他的事情可以節(jié)省時間)
2、明確目標:合理 省時
二、民主導學
任務:怎樣才能讓客人盡快喝上茶?如果你是小明,怎樣安排比較合理并且節(jié)省時間?
1、任務呈現
師:上午10點,小明家的門鈴響了,原來是李阿姨來到小明家做客。懂事的小明想到了給李阿姨沏杯茶,自己沏茶的時候需要做什么事?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別需要多長時間?
師:小明要做這么多事,請你幫小明想一想,他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如果你是小明,你能想出幾種解決方案?你會怎樣安排比較省時?
設計一種能盡快讓客人喝上茶的方案,F在請拿出手中的工序圖片擺一擺,并算一算你們設計的方案需要用多長時間?
把你的想法寫出來,然后和小伙伴交流。
2、自主學習
學生把自己的安排寫在紙上,然后小組間選出最優(yōu)方案,組長組織做好匯報準備。
3、展示交流 小組展示→全班展示
展示不同的方案,并讓學生述說設計過程: (請一小組學生到黑板前用工序圖片擺一擺):
方案A:洗水壺→接水→燒水→洗茶杯→找茶葉→沏茶(用14分鐘)
方案B:洗水壺→接水→洗茶杯→燒水→沏茶(用13分鐘)
找茶葉
方案C:洗水壺→接水→燒水→找茶葉→沏茶(12分鐘)
洗茶杯
方案D:洗水壺 → 接水 → 燒水 → 沏茶(用11分鐘)
洗茶杯 找茶葉
(教師巡視,發(fā)現學生的不同方法,并有選擇性的進行匯報。)
經過比較,我們發(fā)現方案 D 所需時間最少。用這個方案才能讓李阿姨盡快的喝上茶。
這樣的圖式叫做流程圖。用流程圖表示簡潔、清晰、明了。
教師小結:通過剛才的設計我們知道:在做一些事情時,能同
時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時間也就越短。
(設計意圖:本著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fā)的原則,我首先創(chuàng)設了生活中熟知的情境----為客人沏茶,這樣濃郁的生活氣息,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讓學生先想一想,自己沏茶的時候需要做什么事,再看小明需要做哪些事,這樣設計能巧妙地拉近學生和小明之間的距離,使問題層層遞進,使教學過程銜接自然。通過觀察知道,小明做的事很多,請同學們幫助小明想一想,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了這樣的基礎之后,才讓同學們小組動手操作,擺一擺,算一算,這樣就為設計出最優(yōu)化的方案提供了素材,讓學生自主設計方案,體現了學生才真正是學習的主人。最后通過學生的匯報,共同總結出最優(yōu)化方案。讓學生真正地在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設計出了合理安排時間的最優(yōu)化方案。)
練習:下午爸爸要去辦公室取資料,媽媽帶著小明要去商場購物,他們一起從家出發(fā),他們辦完這些事回到家,至少需要多長時間?(練習二十第1題)
(設計理念:這道題是配合例1的練習,但又難于例1,讓學生脫離操作上升到抽象,達到思維的突破,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優(yōu)化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晚上小明感冒了,吃完藥后要趕快休息。他應如何合理安排這些事情?
找杯子倒開水 1分鐘
等開水變溫 6分鐘
找感冒藥 1分鐘
量體溫 5分鐘
2、結果反饋
請一學生展示他的檢測題,大家一起評判、對照。
請你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安排來提高效率?(指多名學生說一說)
(設計意圖:請學生們說一說生活中例子,有正面例子也有反面例子,讓同學們再一次感悟生活與數學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3、反思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聰明懂事的小明,同時也有了自獲。誰能說一說自己的收獲。
生1:我知道了要合理安排時間。
生2:根據情況把一些事情穿插起來做,可以節(jié)省很多時間。
生3:合理安排時間也就節(jié)約了時間。
生4:時間是寶貴的,我們要珍惜它。
師:其實關于合理安排時間的問題,就是最優(yōu)化問題,也是簡單的運籌學。成語“運籌帷幄”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師:古今中外仁人志士對時間的認識都很深刻。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就講過這樣一句話: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和力量,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把這句話送給大家,與大家共勉。
(設計意圖:在設計“反思總結”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首先讓學生暢談了自己的收獲和體會,再一次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然后再用名人名言結束了本節(jié)課,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鉻印,給學生以啟迪。)
四、課后作業(yè):設計一張時間表,合理地安排星期天的學習和生活時間。
【板書】 合理安排時間 合理
省時
方案A:洗水壺→接水→燒水→洗茶杯→找茶葉→沏茶(用14分鐘)
方案B:洗水壺→接水→洗茶杯→燒水→沏茶(用13分鐘)
找茶葉
方案C:洗水壺→接水→燒水→找茶葉→沏茶(12分鐘)
洗茶杯
方案D:洗水壺 → 接水 → 燒水 → 沏茶(用11分鐘)
洗茶杯 找茶葉
困惑:
1、網上有許多類似的設計,怎樣能講出新意?
2、本節(jié)課容量是否大?教參建議本單元內容3課時完成,所以我把涉及到的習題全部放在了一節(jié)課。
3、對“例1”的課堂把控不住。
《數學廣角》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觀察、操作及交流活動,探索并認識封閉線路上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guī)律,并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類似的實際問題之中。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與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讓學生經歷探索規(guī)律的過程,激發(fā)學生探索的欲望。
教學重點:讓學生具體分析,建立模型、正確解答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同學們,生活中需要數學知識,對于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認真考慮,得到正確答案。來試一試:小明從一樓上到三樓用了6分鐘。照這樣的速度,他從一樓到八樓需要幾分鐘?
二、探究新知,講授新課:
1、出示圍棋盤。大家見過圍棋盤嗎?會下圍棋嗎?
2、圍棋盤上一個點可以放一個子。圍棋盤的`最外層每邊能放19個棋子,最外一層一共可以擺放多少個棋子?
3、在組內交流,然后匯報。
4、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5、小結:對于數學問題,不要急于算出答案,要先弄清楚題目意思,畫畫圖,多想一會,找出正確答案來。還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答案來。
三、鞏固練習,形成能力。
1、121頁做一做1。
2、121頁做一做2。
3、121頁做一做3。
四、總結: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
六、板書設計:第3節(jié)數學廣角
19×2+17×2=7218×4=72
第4節(jié)練習二十
教學內容:122-123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練習,進一步認識間隔排列中的簡單規(guī)律,并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中去。
2、過程與方法目標: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
3、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體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能將這種認識應用到解決簡單實際問題中去。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1、122頁練習二十第1題。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組織全班交流。
2、122頁練習二十第2題。學生獨立解答,如有困難,教師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的方法幫助理解。
3、122頁練習二十第3題。先引導學生認識16根高壓電線桿排列在一起,間隔的段數應是15段。然后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4、122頁練習二十第4題。先讓學生畫一個圓,再任意畫幾個點,數一數點的個數與分成的段數,看看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5、123頁練習二十第5題。先引導學生理解題意,讓學生明白跑道的兩端要插小旗,然后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最后全班訂正。
6、123頁練習二十第6題。先讓學生觀察插圖,引導學生明確題意。
7、123頁練習二十第7題。先知道學生理解題意,然后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8、總結:
9、作業(yè):
《數學廣角》教案6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植樹問題》
教材分析: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huán)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fā)現一些規(guī)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并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借助內容的教學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思維特點看,四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抽象思維能力也有了初步的發(fā)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類梳理的數學活動經驗。這部分內容放在這個學段,說明這個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性: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過動手操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發(fā)現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關系。 了解同一直線上植樹問題的三種基本情況,能闡述不同情況下棵數與間隔數的關系。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使學生能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數之間的規(guī)律。 能夠借助圖形,利用規(guī)律來解決簡單植樹的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從實際問題中發(fā)現規(guī)律,應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借助圖形解決問題的意識。 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交流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踐活動激發(fā)熱愛數學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引導探究、發(fā)現兩端都栽時棵數與間隔數之間關系。
教學難點:
運用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解決逆向思維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植樹問題雖然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現象,但對四年級的學生還是有很大的難度。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找方法--在方法中找規(guī)律在規(guī)律中學應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課題
1.我以學生的小手為載體引入本課
【以學生身體的一部分為游戲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利用學生的表現欲望和愛玩的天性,使學生對要學的內容產生好奇心理,順利解決植樹問題中的間隔含義,同時讓學生在生活實例和親身實踐中,直觀地感受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
2.3月12日植樹節(jié)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教育。
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順利過渡到第二個環(huán)節(jié)。
二、探索規(guī)律建立模型
先出示引例:同學們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么?(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題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一邊,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借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使學生明確:間隔數+1=棵數。
三、鞏固練習實際應用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還原例1,讓學生解決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我會填,讓學生現一次鞏固總長,棵數,間隔數之間的關系。研究兩端都種的情況。如果路長是10米、15米、25米、30米,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種),各要種多少棵樹呢?先想一想,再用一條線段表示小路畫一畫,驗證一下! 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種) 路長(米) 畫一畫 間隔數 棵數
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種)
路長(米) 畫一畫 間隔數 棵數
。1)反饋交流:可以種幾棵?你是怎么種的?
。2)觀察比較表格中的數據,有什么發(fā)現?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fā)現。
(3)全班交流匯報,引導學生概括規(guī)律(板書規(guī)律)。
兩端都種時: 棵數=間隔數+1
間隔數=總長間隔
2、我會算,設計兩旁都要栽的練習。出示119頁做一做
3、智力大比拼,通過兩端都要栽的情況順理成章地使其明白另外兩種植樹問題。聯(lián)系生活,完善建構。
。1)感知植樹問題的三種模型。
看課件三種情況。(兩端種、兩端都不種、一端不種)
。2)想一想,生活中有類似這樣的植樹問題嗎?請舉例說一說!
課件出示例2(兩端不種)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在學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基礎上,引出另外不同的種法,創(chuàng)設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題型,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并運用規(guī)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4、應用模型,解決問題(植樹問題并不只是與植樹有關,生活中海油許多現象和植樹問題相似。)如
(1)垃圾箱問題. 為凈化環(huán)境,公園沿一條600米長的小路一側設置垃圾箱,每隔30米放一個(路的一頭不放),一共需要多少個垃圾箱?
(2)一根木頭長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鋸下一段需要8分鐘,鋸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鐘?
。3)學校召開秋季運動會,在筆直的跑道一旁插彩旗。跑道全長100米,每隔2米插一面(兩端都要插)。需要多少面彩旗?
。4)在全長20xx米的街道兩旁安裝路燈(兩端也要裝)。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裝多少座路燈? 指名讀題,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后獨立解題。教師追問思考過程。
。5)園林工人沿公路一側植樹,每隔6米種一棵,一共種了36棵,從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離是多遠?
(6)廣場上的大鐘5時敲響5下,8秒敲完。12時敲12下,需要多長時間? 【練習緊扣中心,拓展情境,讓學生運用規(guī)律獨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樣不但鞏固了新知,而且完成了建構,更重要的是訓練了學生的多向思維。】
五、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談這節(jié)課的收獲。
【如此設計是基于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引導學生說說對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收獲,進一步深入總結,給學生留有回味和發(fā)展的空間!
2、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生活中還有更多更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比如小朋友們排隊,如果排成個圈兒,棵數與間隔數之間會藏著怎樣的秘密呢?就留給大家課后去思考吧!
《數學廣角》教案7
設計說明
1、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新課伊始,讓學生觀看“挑戰(zhàn)者”號飛機失事的全過程,讓學生從機毀人亡的事件中感受到“次品”帶來的危害,領悟到檢驗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意識。這樣的情境創(chuàng)設,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學理念。
2、重視引導學生用直觀的方式清晰地表達出推理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能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并嘗試解釋所得的結果。本設計在教學例1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試驗的操作活動,讓他們在充分的操作、試驗、討論、探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多種策略,然后引導學生用直觀、簡明的方式,清晰地表示出推理的過程,進一步理清思路,為后面數量更多的找次品問題做好認知和方法上的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3瓶鈣片
學生準備
每人8張圓片學具 每組1張找次品記錄表
教學過程
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
效果檢測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5分鐘)
1、課件播放“挑戰(zhàn)者”號飛機失事的錄像。
2、引導學生猜測造成飛機失事的原因。
3、導入新課。
1、看錄像。
2、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生1:駕駛員操作不當。
生2:飛機故障,零件不合格。
3、明確本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1、列舉生活中質量不合格的產品帶來的危害有哪些?
二、實踐操作,自主探究。(10分鐘)
1、出示2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2、出示一架天平:闡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點。
3、出示3瓶鈣片:其中有1瓶少了3片,引導學生嘗試找出輕的一瓶。
4、引導學生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引導梳理、比較:無論是先稱哪2瓶,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1、自主探究找次品的方法。
(1)打開瓶子把鈣片倒出來數一數。
。2)用手掂一掂。
。3)用秤稱一稱。
2、認識天平,明確天平的工作原理,并在天平兩端放入質量相同的物體,感受天平平衡的'條件。
3、利用學具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可以拿出3個學具代替3瓶鈣片,進行實際操作。
4、各小組派代表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5、匯報:只要稱一次就能找出次品了。
2、有5瓶鈣片,其中1瓶少了4片。如果用天平稱,天平兩端各放1瓶,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如果天平兩端各放2瓶,至少稱()次才能找出次品。
三、合作交流,發(fā)現最優(yōu)方案。(15分鐘)
1、課件出示例2。
指名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組織小組合作找出次品,填寫表格。
3、引導學生觀察表格,分組匯報找次品的方法。
4、引導學生觀察表格:
。1)分成的份數、分的方法與找出次品所要稱的次數有什么關系?
。2)怎樣分找出次品需要稱的次數最少?
5、用你發(fā)現的方法找出9個、10個、11個零件中的1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看看是不是保證找出次品的次數也是最少的。
1、讀題,說一說“至少”的含義。
2、小組合作,2名同學擺學具,1名同學用圖示作記錄,1名同學填寫“找次品記錄表”。
3、利用實物和表格匯報:
。1)分成8(3,3,2),至少要稱2次。
(2)分成8(4,4),至少要稱3次。
。3)分成8(2,2,2,2),至少要稱4次。
4、討論、交流,明確:把8分成3份(每份數量盡量相等)去稱,能保證稱的次數最少。
5、小組合作操作、驗證,匯報試驗結果。
3、用天平從7件物品中找出1件次品(次品輕一些),把7件物品分成()份稱較合適。
4、有8瓶水,其中7瓶質量相等,另外有1瓶是糖水,比其他7瓶水略重一些,至少稱()次能保證找出這瓶糖水。
四、鞏固練習,拓展延伸。(8分鐘)
1、引導學生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補充說明: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不能平均分的,每份的數量盡量相等。
1、獨立完成教材112頁“做一做”。
2、匯報,說明自己的最優(yōu)方案。
5、如果有12個零件,其中一個是次品(次品略重),那么應該怎么分,稱的次數最少而且保證能找出次品?
五、課堂總結,布置作業(yè)。(2分鐘)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2、布置課后學習內容。
談自己本節(jié)課的收獲。
《數學廣角》教案8
教學目標:
1.經歷“鴿巢問題”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鴿巢問題”,會用“鴿巢問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通過操作發(fā)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教學重點:
經歷“鴿巢問題”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鴿巢問題”。
教學難點:
運用 “鴿巢問題”,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每組都有相應數量的杯子、小球、撲克牌、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
師:我們今天來做個游戲,游戲要求,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小組的'組長手中有3個小球和2個杯子,要求把所有小球全都放進杯子里。同學們看看老師猜的對不對。
請三位小組長上臺來猜另外三小組同學小球是怎么放的。生講師板書。
師小結:一定有一個杯子里至少有兩個小球。
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為什么老師會知道呢?板書課題:鴿巢問題
二、探究原理:
1、動手擺一擺,感受原理。
(1)探究物體個數比抽屜多1的情況。
例1、現在要把4支鉛筆放進3個文具盒里,會有幾種不同的放法?請大家擺一擺,邊擺邊記錄。
全班分小組擺一擺。
各組長邊擺邊記錄。教師板書,全班同學報數,一起記錄。
聯(lián)系小球放進杯子的游戲,引導學生講出:不管怎么放,總有一個杯子至少放有2根小棒。
師:總有一個杯子至少有……
師:A、總有是什么意思?
師:B、“至少”又是什么意思? “至少’的意思是2根或2根以上。
師:如此往下想,7根小棒放在6個杯子里,
10根木棒放進9個杯子里
100根木棒放進99個杯子里會有怎么樣的結論?
要證明這個結論能想出一種簡便的方法來嗎?大家討論討論。
學生討論。
師:想出什么辦法?誰來說說。
剛才這樣分是怎樣分?為什么要用平均分,才能證明這個結論?
(邊擺邊說。如果用算式怎樣表示?板書(4÷3=1……1)
學生得出:只要小棒數量比杯子數量多1都有這樣的結論。
2、探究商不是1的情況。
討論7本書放進3個抽屜里,想知道結論嗎?還要擺嗎?
那8本書進3個抽屜里。
10本書放進3個抽屜里又是怎樣?你發(fā)現了什么?
我發(fā)現 7÷3=2……1
8÷3=2……2
10÷3=3……1
板書:至少數=商+1。
小結:我們今天探究的原理就是數學中有名的鴿巢原理。
三、本課總結:
鴿子÷鴿巢 = 商…… 余數
至少數 = 商+1
四、用今天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1、做一做
2、玩撲克的游戲。
五、板書:略
《數學廣角》教案9
教學內容:
等量代換的思想(課本第109頁的例、練習二十四的第3、4、5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
2、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讓學生在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經驗,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具準備:
電腦課件、天平、相應的物體模型等。
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認識天平
1、取出天平,讓學生認識天平及法碼。
2、在天平的左邊放一個物體,稱其重量。
理解只有當天平平衡時,左右兩邊的'物體的重量一樣重,右邊法碼是多少克(或千克〉,左邊物體的重量也是多少克(或千克〉。
二、親身經歷,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例2第一幅圖,學生觀摩天平,教師提問:
(1)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說明了什么?
。2)1個西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2、出示第2個圖:
觀察:天平左右兩邊是否平衡,這說明了什么?4個蘋果重多少千克?你怎么想的?
3、這時讓學生觀察第1、2兩個圖:從這兩個圖例中,你們還可以收集到哪些信息?
4、出示第3個圖:
(1)學生觀察天平,領會圖示的意義,然后自己提出問題:幾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
。2)小組討論:①讓學生在小組中說一說自己的答案想法。②匯報、交流討論結果。
。3)匯報結果,思想交流。
通過討論、交流,學生基本懂得思想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全體學生明確:16個蘋果與1個西瓜同樣重。
三、課堂活動:
課本第109頁的“做一做”。
1、觀察圖例,領會題目意圖。
2、明確題目所提出的問題2頭牛和多少只羊同樣重。
3、帶著問題進行探究活動。
四、鞏固練習
練習二十四的第3、4、5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廣角》教案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下冊P108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體會重復現象在生活中的運用,以及解決重復問題的解決策略,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
2、使學生學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圖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體驗數學的圖形美、簡潔美,增強學習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理解集合圈的集合思想,會用集合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生成數學問題,先請兩生兩把椅子玩搶椅子的游戲,發(fā)現椅子數和人數一樣游戲無法玩?
再通過加四人選一人的猜拳游戲留下一個人的`游戲。學生猜拳,搶椅子。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質疑
3位同學搶椅子,4位同學參加了猜拳游戲,請這7位同學站起來。怎么是6個人呢?少了一個人,那位同學哪去啦?
學生解釋,師故作糊涂狀,引導多人解釋,辯析。
1、站圈
師出示呼拉圈。請參加搶椅子的同學站到這里來,參加猜拳游戲的站到另一個圈中。發(fā)現一個圈中少了一個人,怎么辦呢?
提出問題,讓學生解決。
等兩個呼拉圈交叉后,再請學生解釋,明確認識。
2、畫圖
讓學生將呼拉圈抬起來,給大家看。這兩個圈怎么樣了?左邊這個圈表示的是什么?右邊呢?中間這部分表示什么?
將它畫在黑板上。
生活中的呼拉圈變成了數學圈。認識各部分表示的意義。
3、貼名,理解圖
請剛才參加搶椅子的同學將他們的名字貼到相應的位置,參加猜拳游戲的同學也貼。預計會出現兩種情況:
A貼對了。指名解釋。
。沦N了兩張。怎么樣表示才對呢?引導學生理解“重疊”。
4、理算法
參加這兩項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用算式表示呢?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列式,并理解其含義。
由此引出課題。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出示教師課前調查的兩幅圖,引導學生理解圖的含義,區(qū)別重疊與不重疊兩種情況。(喜歡吃肉與喜歡吃菜的同學名單,分別放在兩個集合圈中)
2、解決動動物園里的數學問題:你選擇哪幅圖?為什么?進一步理解重疊現象。
3、文具店里的數學問題。(看書做)
4、運動會上的數學問題:我們班參加跳繩比賽的有8人,參加跑步比賽的有6人,參加這兩項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么想的?
師展示動態(tài)集合圖,滲透動與不動的觀點,拓展學生的思維。
四、評價小結。
評價學生表現情況,簡單小結。
《數學廣角》教案1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
2、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l小時,積比被乘數;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
教學重點
運用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正確計算小數乘法。
教學難點
正確點積的小數點;初步理解和掌握:當乘數比l小時,積比被乘數。划敵藬当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
教具準備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口算:P。5頁10題。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師抽卡片,學生寫結果,集體訂正。
2、不計算,說出下面的積有幾位小數。
2.4× = 1。2× =
4、揭示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學習小數乘法。(板書課題:較復雜的小數乘法)。
二、新授:
1、教學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時,鴕鳥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鴕鳥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時?
、畔胍幌脒@只非洲夠能追上這只鴕鳥嗎?為什么?(鴕鳥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鴕鳥的速度除了有一個非洲狗那么多,還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鴕鳥。)
、剖沁@樣的嗎?我們一起來算一算?
、僭鯓恿惺剑竣跒槭裁催@樣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學生明確:現在倍數關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數。
⑶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人愕脤?可以怎樣驗算?
、赏ㄟ^剛才同學們的計算、驗算,鴕鳥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時,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樣?能追上鴕鳥嗎?說明剛才我們的.想法怎樣?現在我們再來看一組題。
2、看乘數,比較積和被乘數的大小。
、伲ǔ鍪揪毩曇10題中積和被乘數的大小)先計算。
、谝龑W生觀察:這兩道例題的乘數分別與l比較,你發(fā)現什么?
、鄢藬当1大或者比1小時積的大小與被乘數有什么關系?為什么?(因為1。20.4的乘數是0.4比1小,求的積還不足一個1。2,所以積比被乘數小;而2. 4×3的乘數是3比1大,求的積是2.4的3倍(或3個2.4那么多),所以積比被乘數大。
、苣隳艿贸鼋Y論嗎?(當乘數比1小時,積比被乘數小;當乘數比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這種關系初步判斷小數乘法的正誤。)
三、運用
1、做一做:3.2×2.5= 0.82.6×1。08=2.708先判斷,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2、P。9頁13題
四、體驗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yè):P8頁8題,P9頁11、14題
個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數乘法時,怎樣確定積的小數位數?(2)如果積的小數位數不夠,你知道該怎么辦嗎?如:0.02×0.4。
、輰m椌毩暎壕毩曇12題先讓學生獨立判斷。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題錯在什么地方。
板書設計:
當乘數比1小時,積比被乘數。划敵藬当1大時,積比被乘數大。
教后反思:在指導學生在積上應怎樣點小數點,這是關鍵,也是教學難點,要強調整個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幾位小數,在積中就點幾位小數。其中的道理也要讓學生明確,把小數看成整數,是先擴大幾倍,最后也要縮小相同的倍數,所以要在積中點幾位小數。
《數學廣角》教案12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三冊第99頁例1:簡單的排列、組合
二、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本節(jié)課我力圖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tài)度等四個方面出發(fā),有效地整合教學目標,體現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因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等活動,能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
2、學生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能力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3、通過活動學生形成一定的合作交流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鑒于以上的目標定位,本課設計時基于“在教學中要以人為本,強調要從兒童的經驗出發(fā),借助一定的數學問題情境和探究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用數學的方式去思考問題,用數學的語言去解釋現象,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世界......從而使學生有效地學會數學地思考。”的總體思路。為此,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景。
2、采用活動化的教學方式。
......
三、教學流程設計及意圖:
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師:小朋友,你們看,誰來了?
生:米奇(學生很高興)
師:唉,米奇怎么了?
(畫面一:我把密碼箱的密碼給忘了;
畫面二:我只記得密碼箱的密碼是用1、2、3三個數字所組成的一個兩位數。)
這可怎么辦。
生:這很簡單,可以這樣:可以先用23試一試,不行,再換一個。
.....
生:我覺得這樣有點亂,剛才31已經試過了,朱云漫又說試31。
師:我也有同感。怎樣試才不會重復,又能又快又對呢?
。ㄍA羝蹋
生:把用1、2、3能寫的兩位數先寫出來,再試。
......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例1
1、獨立思考
用1、2、3寫兩位數
。ㄈ绻阌X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在寫(擺)之前,想一想怎樣擺才能既不重復也不遺漏,每擺出1個兩位數就把它寫在你的本子上。)
2、小組合作交流
1)你是怎么寫(擺)的?
2)推薦一種好的寫(擺)法,準備匯報,在匯報時說一說你小組為什么要推薦這種方法,它好在哪里?
3、全班交流
二)握手問題
唉,如果每兩個人都象這樣握一次手互相祝賀,小組三人一共要握幾次手呢?(停頓片刻)有困難的同學可以用畫一畫或演一演的方法來思考這個問題。
1、獨立思考
2、交流評價
3、比較異同:用3個數字可以組成6個不同的兩位數,而我們握手人數同樣是3,3人,為什么只需要握3次手?
三、拓展應用
1、近段時間,首屆體育節(jié)搞得很熱鬧,田徑運動會剛剛結束,下星期又將開始國際象棋比賽,白老師了解到:我們二年級共有四人報名,象棋比賽一般是每兩個人就要進行一場比賽,那么二年級一共要比幾場?可以把你的想法寫在本子上與大家交流。
2、在這次運動會上表現的最出色的三位運動員留一張合影,三個人站成一排,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站法?可以把你的想法畫或寫在草稿本上。
四、情感體驗:
師:今天你會了什么?開心嗎?為什么開心?談談你的收獲,好嗎?
生:......
根據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特征,本課一開始就由兒童喜聞樂見的故事人物-米奇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新知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情境。
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易于吸引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fā)展。
這一過程,就是讓學生在經歷觀察、分析、比較、概括、評價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中,逐步領悟規(guī)律、發(fā)現規(guī)律,形成數學思考的過程。
實質上就是讓學生對其本質規(guī)律進行探究,明確兩種問題的同與不同,有利于新知的納入和知識結構的系統(tǒng)化、組織化,從而使學生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深化。
學生積累了一些拍照、球賽的經驗,所以他們樂于參與。同時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讓學生自主的選擇方法進行練習,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形成和對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的體驗。
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的綜合運用,逐步培養(yǎng)學生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四、教學片斷實錄:
......
五、教學反思:
一)預設有效問題是進行數學思維的關鍵
“思”源于“問題”,要通過“問題解決”使兒童獲得知識、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發(fā)展,首先要有一個好“問題”。因為學生數學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及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之中。在這節(jié)課中,在每一個活動之前,我首先都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感興趣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用1、2、3這三個數字,可以編出幾個兩位數呢?”、“三個人互相握手祝賀一共要握幾次手?”、“請小朋友們設計比賽場次,每兩人比一場,他們一共要比幾場?”“為在這次運動會上表現的最出色的三位運動員留一張合影,三個人站成一排,一共有幾種不同的站法?”......只有面對這樣的好“問題”,學生才能自覺的全身地投入到問題解決之中,才能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比較,對這些規(guī)律的觀察、感悟,對所得結論的描述、解釋。而這一過程又正是學生形成數學思考的過程。
二)逐步感悟有序思維的必要性
有序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用途,讓學生通過學習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維的必要性就顯得猶為重要了。本節(jié)課,我試圖通過以下三個層次的設計體現這一想法:第一層次,創(chuàng)設幫助米奇猜密碼的情境,讓學生非常自然地、主動地進行猜數游戲,并產生怎樣思考才能既不重復也不遺漏的問題,使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第二層次,通過學生獨立思考――“用1、2、3寫(擺)兩位數”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fā)展,初步感悟有規(guī)律的寫(擺);小組交流討論―――說一說你是怎么寫(擺)的,你小組為什么要推薦這種方法,它好在哪里?等問題,促使學生去觀察、去發(fā)現,促進了學生對其隱藏著的數學規(guī)律的`領悟、認識;最后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得到了兩種基本的排序方法,進一步體驗到按一定的順序思考的價值并初步掌握方法。同時抓住鼓勵表揚――握手祝賀這一契機,突破教學的難點(初步理解簡單事物排列與組合的不同)讓學生通過猜一猜、畫一畫、演一演等形式,讓學生對其規(guī)律進行本質的探究,在活動中體驗感受排列與組合的不同。這里,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動,體會到思之要有“據”、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這不僅是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思考,更是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第三層次,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校園體育節(jié)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進一步體驗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體現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
新課程倡導學生是獨特的人的學生觀,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發(fā)展?jié)撃。教學中我非常關注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允許學生存在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在課堂上我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如“用1、2、3寫兩位數”的兩種基本的排序方法;又如“請小朋友們設計比賽場次,每兩人比一場,他們一共要比幾場?”這一問題,學生采用的方法有:方法1:
方法2:
方法3:用小明、小紅、小東、小軍這四個名字來思考(象組數一樣思考)
方法4:用1、2、3、4(abcd、甲乙丙丁等)這四個數字來思考
學生運用數學符號、圖形、語言等形式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逐步做到有條理性、邏輯性,讓課堂煥發(fā)生命了的活力。
《數學廣角》教案13
一、 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適度讓學生親歷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識的意義。
2.讓學生借助直觀圖理解集合圖中每一部分的含義,通過語言的描述和計算的方法,能解決簡單的重復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實驗、交流、猜測等活動,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感知集合圖形成過程,體會集合圖的優(yōu)點,能直觀看出重復部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個體與小組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過程,養(yǎng)成勤動腦,樂思考、巧運用的學習習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數學的價值。
二、 診斷
“集合問題”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的第一課時,是小學階段集合思想教學。集合思想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題型中有過接觸,只是無意識形成一些簡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本節(jié)課所要學的是含有重復部分的集合圖,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教材中的例1通過統(tǒng)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踢毽子比賽和跳繩比賽的學生名單,而總人數并不是這兩項參賽的人數之和,從而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圖(韋恩圖)把這兩項比賽人數的關系直觀地表示出來,從而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教材要求只是讓學生通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為后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對于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適度讓學生親歷集合圖的形成過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導學生理解集合圖各部分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應用集合思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與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有重復部分的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集合圖的意義,會解決簡單重復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白板、練習題卡
五、教學過程
(一)巧用對比,初悟“重復”
1.觀察與比較(課件出示圖片)
第一組;父與子
(1)提出問題:有2個爸爸2個兒子,一共有幾個人?怎樣列式計算?
第一種:無重復情況。
黃明,他的爸爸黃偉光。李玉,他的爸爸李文華。
預設:列式一:2+2=4(人)
第二種:有重復情況。
汪聰,他的爸爸汪立成,汪立成的爸爸汪華東。
列式二:2+2=4(人)4-1=3(人)
師追問:為什么減1?
第二組:小棒拼三角形
(1)3根小棒拼成的一個三角形。
(2)提出問題:擺2個這樣的三角形需要幾根小棒?
預設:可能會說6根,表示3+3=6(根)
還可能會說5根,表示3+3-1=5(根)
圖片出示有重復情況的2個三角形。
教師追問:根據圖中擺的方法,哪種列式是正確的?為啥要減1?
2.思考與發(fā)現
(課件出示)把2組有重復情況的圖片放在一起。
(1)提問:你發(fā)現了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想法。
教師要引導學生突出:(1)“重疊”或“重復”一詞;(2)列式中“減1”的意義;(3)能用表達邏輯關系的語言“既…又…”和“或”說出這兩個關于重復現象的問題;(4)師生小結,得出:圖片1中有個人既是爸爸又是兒子,他的身份重復了;三角形中有1根小棒是公共邊,重復使用了,既是左邊三角形的一條邊,又是右邊三角形的一條邊。
教師揭示課題,今天我們研究有重復現象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設計2組簡單實例,既有生活中的問題又有數學中的重疊問題,不同角度的對比,共同的理解方法,都從簡單數據入手,讓學生在計算總數時都不能用直接相加的方法求出總數,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喚醒探究熱情,也讓學生初識重復問題的基本含義。
(二)善用例題,引入新課
1.情境引入(課件出示“通知”)
(1)了解信息,提出問題
你認為三(1)班要選拔多少名同學參加這兩項比賽?
讓學生嘗試回答參加比賽的總人數。
(2)出示名單,引發(fā)認知沖突
課件出示三(1)班參賽學生的名單的統(tǒng)計表,讓學生觀察。
2.觀察名單,驗證人數,初悟“重復”
問題:仔細觀察過這份報名表,你有什么發(fā)現?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分析,發(fā)現有參加兩個項目的同學,從而得出“重復”或相近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體驗過程
1.策略分析
談話:你能從這份報名表中一眼就看出有幾位同學參加兩項比賽?
讓學生意識到如果能直觀看出重復的同學就不會計算錯誤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想重新整理名單的欲望。
借助學具,小組合作,同學間相互交流。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讓學生認識到要解決重疊問題,就要清楚看出重復部分的數量,從而引發(fā)學生操作意識,這時教師放手讓學生進行探究,整理,在小組合作中完成。
2.探究方法
(1)選出幾種不同作品展示,理解分析不同整理方法。
預設:方法一
方法二:
跳繩
楊明
劉紅
李芳
陳東
王愛華
馬超
丁旭
趙軍
徐強
踢毽子
于麗
周曉
朱曉東
陶偉
盧強
方法三: 跳繩 即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子 踢毽子
陳東 丁旭 楊明 于麗 陶偉
王愛華 趙軍 劉紅 周曉 盧強
馬超 徐強 李芳 朱曉東
(2)交流不同思想,比較各自的優(yōu)缺點。
(3)引入韋恩圖(集合圖),了解集合圖中的各標題含義,進行填寫。
課件出示:
(4)介紹韋恩,拓寬視野
課件出示:在數學中,經常用平面上封閉曲線的內部代表集合,以及用以表示集合之間關系。這種圖稱為維恩圖(也叫文氏圖),是由英國數學家叫維恩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 維恩圖常用來研究表示數學中的“集合問題”,也叫集合圖。
【設計意圖】讓學生親歷整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合作、思考、交流、比較等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體現重復部分怎樣做到既直觀又美觀,還能表示每部分的內容。結合各小組展示的優(yōu)點,引出韋恩圖,讓學生了解韋恩圖的同時,又體會到數學文化的底蘊。
3.辯論感悟
談話:現在用維恩圖來表示各項參賽的人數,與之前的表格比較,它有哪些優(yōu)點?
讓學生感悟集合圖能直觀看出參加各項運動的人數,尤其是重復參加兩項比賽人數的部分很清楚。
4.據圖列式,運用集合圖
談話:你了解圖中各部分的`意義嗎?
(1)課件演示各部分,讓學生比較正確表述各部分的意義。
(2)利用數據,列式計算出該班參加比賽的人數。
指名學生計算,反饋交流,理解各算式的意義。
可能會出現:8+9-3=14(人);6+3+5=14(人);8-3+9=14(人)9+5=14(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直觀圖,理解集合圖的意義,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和學習能力。
5.變式練習,內化集合思想
課件出示:三(2)參加運動會學生名單(學號表示),根據信息填寫集合圖中。
跳繩
9
13
17
18
25
29
33
38
42
踢毽子
17
25
28
30
31
39
40
44
教師在引導中要讓學生意識到先填寫哪部分,再填寫哪部分會更好些。
請學生板演,匯報填寫的策略,看圖理解各部分的意義,計算三(2)班參加比賽的總人數。
師生小結。
【設計意圖】變式練習是讓學生從集合圖中會看信息,到會填寫集合圖的一個數學思想的延伸,也是解決重復問題的關鍵,是為學生以后解決此類問題打好基礎。
(四)鞏固應用,建構模型
1.基礎性練習
(1)完成教材上105頁“做一做”第1題.
指導學生把動物的序號填進合適的圖中,并請學生說說集合圖中各部分的意義
2.趣味性練習
3.拓展性練習
估計三(3)班可能有多少同學參加比賽。
討論:根據學校要求,每班要選拔9人參加跳繩,8人參加踢毽子比賽,你覺得三(3)班可能會選拔多少人?
判斷:參賽的同學最多有17人。( )參賽的同學最少有 8人。( )
小組討論,全班分析,得出:參賽同學最多是17人,沒有人重復;最少有9人,其中8人重復。
【設計意圖】設計一組由梯度的練習,從簡單應用到開放,從正向思維到逆向思維,既鏈接所學知識資源,又實現對學生思維的拓展。這樣的練習設計不僅能讓學生結合集合思想進行分析,還能結合可能性的知識解決問題。
(五)全課總結,呼應課題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用集合圖來解決有重復現象的數學問題。這是一種數學思想,叫集合思想。(板書:集合)今天我們利用集合數學思想方法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希望同學們以后在學習上能多觀察、勤思考,探尋更多的數學奧秘。
《數學廣角》教案1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操作、驗證等活動,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教學重點:
利用天平或蹺蹺板的原理,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體會等量代換的思想方法,為以后學習代數知識做準備。
教學難點:使學生會運用等量代換這一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或數學問題。
教具、學具: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興趣
1. 師:同學們,我們的童年生活在豐富多彩、游戲多種多樣,蹺蹺板就是其中之一,你們玩過嗎?好玩嗎?(自由回答)
師:想一想,玩蹺蹺板的兩個人在體重上有什么要求?
生:兩人體重不能相差太多。
師:三四班的甲同學體重50千克、乙、丙分別重25千克,假如甲和乙玩蹺蹺板會出現什么情況?
生畫圖表示。
師:如何使蹺蹺板平衡?
生畫圖表示。
2. 介紹天平
師:天平的工作原理同蹺蹺板一樣,下面請看大屏幕(flash畫面伴有聲音:同學們,大家好,我叫天平。在實驗室里能見到我,當我平衡時,表示左右兩邊的物體同樣重。)
二、動手合作、探究就知
1. 故事引入
(flash畫面伴有聲音。)森林王國的熊媽媽生病了,小猴和小兔準備買東西去看望他。他們來到水果攤前,小猴對小兔說:“西瓜又大又甜,我們就買它吧!庇谑撬麄z把西瓜放到天平上稱了稱,發(fā)現一個西瓜重4千克,小猴提了提:“哎呀,太沉了,我提不動!毙⊥迷嚵嗽嚕骸拔乙膊恍。”正在他們倆不知怎么辦時,售貨員叔叔說:“西瓜和蘋果都是1千克2元錢,你們可以把西瓜換成蘋果,這樣就一人一半了!薄皩ρ!叔叔的主意好!彼麄z高興地說:“一個西瓜4千克,4個蘋果1千克,假如每個蘋果同樣重,1個西瓜能換幾個蘋果?小朋友,你能幫我們算一算嗎?”
、僮プr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學會關心別人;
②師: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
生:從第一個圖中看出,一個西瓜重4千克,從第2個圖中看出4個蘋果1千克,問題是一個西瓜和幾個蘋果同樣重?
師:請同學們用學具擺一擺。(教師巡視,適當指導)
學生講思路。
師:熊媽媽見到兩位小客人,心情十分高興,病也好了一大半,決定邀請小猴和小兔去動物園逛逛,他們看到了什么?請看大屏幕。
、貾109做一做。
。╢lash畫面伴有聲音:森林王國動物園的蹺蹺板平衡游戲開始了。“我小豬先坐上去,誰來和我玩呀?”“小豬等等我,我們和你玩,呵,蹺蹺板平衡了。”“你們玩的這么開心,我也來湊湊熱鬧吧!”“老牛,我們四頭小豬站在一起才能和你玩。 蓖瑢W們,兩頭牛和幾只羊站在一起才能使蹺蹺板平衡呢?)
學生找出條件和問題。
師:2頭牛等于幾只羊?應怎樣思考,自己想一想,再交流討論。
師:邊播放課件邊講解。
、诳创笃聊唬ň毩暥4題)
(flash畫面伴有聲音:“小雞,你比我輕,我不想和你玩!薄俺豇喿,你才比我輕呢!我還不想和你玩呢!痹谝慌缘涅Z聽到后,趕緊跑來勸架:“別吵了,我和你們一起玩吧!”孩子們看到這里,你們知道一只雞和一只鴨誰重一些?)
學生討論,匯報結果。
播放課件,講解。
三、拓展內化 解決問題
師:參觀完動物園后,在回家的路上又碰到什么情況了?
看大屏幕(練習二十四.3)
(flash畫面伴有聲音:“灰兔哥哥,今天我們真是大豐收,我采了大蘿卜,你采了這么多胡蘿卜和白菜,我想用9個大蘿卜換3棵白菜,行嗎?”“白兔弟弟,行,那我也用6個胡蘿卜換2個大蘿卜吧。”等量代換游戲開始了,你們知道6棵白菜能換幾個胡蘿卜嗎?)
師:提示先求1棵白菜能換幾個胡蘿卜?
學生可用學具擺一擺。
課件展示:
9個大蘿卜=3棵白菜→3個大蘿卜=1棵白菜
6個胡蘿卜=2個大蘿卜→3個胡蘿卜=1個大蘿卜
6棵白菜=?胡蘿卜→1棵白菜=?胡蘿卜
(54) ← (9)
四、布置作業(yè)(練習二十四.5)
《數學廣角》教案15
教材說明
“數學廣角”主要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本單元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字編碼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并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讓學生學會運用數進行編碼,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稑藴省分兄赋觯诙䦟W段要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會運用數表示事物,并能進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數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在第一學段學生已經有了初步體會,特別是在一年級上冊認數的時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數”版塊中就已經出現了像郵政編碼、門牌號、車牌號這樣的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本單元就是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數字編碼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通過實踐活動進行簡單的數字編碼,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字編碼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比如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在這些號碼中都蘊含著數字編碼的思想,同時也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運用數字或者符號來描述事物,可以比較簡潔、準確地表示出事物蘊含的客觀規(guī)律,也便于我們分類查詢和統(tǒng)計。
在這一單元我們主要是通過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學生滲透數字編碼思想,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并通過實踐活動加以應用。教材首先從老師點名的情境引入,說明我們可以用數字編碼來區(qū)分班上的每個學生。接下來,例1和例2通過郵政編碼和身份證號碼等生活實例讓學生體會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了解郵政編碼的結構與含義,了解身份證號碼中蘊含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兩個實踐活動來運用數字或字母進行編碼,加深對數字編碼思想的理解。例3是讓學生給學校的每一個學生編一個學號,例4是讓學生給班里或學校圖書角的書籍編一個書號,和例3相比,更復雜一些,是用符號和數字的組合進行編碼,這種編碼在生活中也是處處可見,比如汽車的車牌號、火車的車次、飛機的航班號以及商品的型號等,從而體會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
教學建議
1. 恰當把握教學要求。
數字編碼是一種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在這里只是讓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初步體會數字編碼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并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學會運用數進行編碼,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學生只要能從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等具體實例中初步了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探索出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并能在實踐活動中加以應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學生掌握編碼中每個數字的信息和含義。另外學生在實踐中可以有不同的編碼方法,教師要允許學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讓學生親身去體會、經歷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只是在必要時給以一定的點撥、引導。
2.本單元內容可用3課時進行教學。
1.情境圖。
教材首先由學生非常熟悉的老師點名的生活情境來引入,然后小精靈提出問題:“如果不叫姓名,還能怎樣來區(qū)分班上的學生呢?”從而引起學生的討論:還可以用編號的形式給每個學生編個號碼。接下來,教材說明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
教學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探討用編號的方法來區(qū)分班上的學生。這樣引出數不僅可以用來表示數量和順序,還可以用來編碼。這部分內容也可以結合后面的例1來教學,教師課前可以讓學生先收集一些由數字組成的號碼,如車牌號、郵政編碼、電話號碼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匯報,教師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課件再來展示生活中經常見到的這些數字編碼現象,比如郵政編碼、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等,通過這些生活中廣泛存在、學生熟悉的素材來引出數字編碼,使數字編碼這個看似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和有趣,這樣也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當老師提出學生能發(fā)現這些數字編碼中的“秘密”時,也就更加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過了解郵政編碼的結構和含義來初步體會數字編碼的方法,同時通過郵政編碼在信件傳遞中的功能初步體會數字編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編輯室經常收到全國各地讀者的來信這個生活中的情境來引出,讓學生思考:你知道這些信件是怎樣傳遞的呢?接下來,教材用一組連續(xù)的示意圖展示了信件傳遞的過程:先是一個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郵筒中,然后郵局(所)把收集起來的信件通過機器分揀,機器能根據每封信上面的郵政編碼進行分類,再把信件傳遞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郵局,最后由郵遞員根據具體的地址來投遞信件。了解了信件傳遞的過程后,小精靈給同學們提出了問題:你知道本地的.郵政編碼嗎?你想知道這些數字是怎樣編排的嗎?引導學生來探索郵政編碼中數字編排的結構和含義。
郵政編碼是代表投送郵件的郵局的一種專用代號,也是這個局(所)投送范圍內的居民與單位的通信代號。教材這里呈現了一個標準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學們介紹了郵政編碼的結構:郵政編碼由6位阿拉伯數字組成,如448268。它的前兩位數表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如44表示湖北;第三位數表示郵區(qū)代號,如448表示湖北省荊門郵區(qū);第四位數表示縣(市)的編號,如4482代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郵局;最后兩位代表郵件投遞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五里郵電支局的投遞局。同樣,郵政編碼100009表示的是——北京市東城區(qū)地安門郵電局的投遞局。了解了郵政編碼的組成,接下來介紹郵政編碼作為我們國家的郵政代號在信件傳遞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過小精靈揭示:有了郵政編碼,機器就能對信件進行分揀,這樣就大大提高了信件傳遞的速度,從而讓學生體會數字編碼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結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調查、收集一些郵政編碼,如學校所在地的郵政編碼、父母單位所在地的郵政編碼、爺爺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郵政編碼等。并要求學生設法了解郵政編碼的結構與含義,如向郵局工作人員或郵遞員咨詢、查閱郵政編碼書籍等。在學生匯報了收集的郵政編碼后,老師提出問題:你們知道這些信件是怎樣傳遞的嗎?讓學生在調查的基礎上展開討論,等學生發(fā)表完意見后,老師再進行補充或總結。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圖來介紹,也可以設計多媒體課件或動畫動態(tài)地展現信件傳遞的流程。
學生了解信件的傳遞過程后,老師接著提出問題:我們收集了這么多郵政編碼,你們發(fā)現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機器怎么能根據郵政編碼的數字進行分揀呢?這些數字又是怎樣編排的呢?讓學生先通過觀察、比較找出收集來的郵政編碼的相同點:同一個省、市的郵政編碼前面有幾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根據查閱的資料或是調查的結果來討論郵政編碼的數字編排的結構和含義,如果大部分學生課前已經了解了郵政編碼的組成,老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手中的一個郵政編碼來進行說明,比如學校的郵政編碼的組成。如果學生有困難,老師可以在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看法后,結合教材給出的郵政編碼的結構圖具體說明它的組成,也就是每個數字代表的含義。然后再讓學生結合某個郵政編碼給出它的組成,在小組中相互說一說。
如果學生課前沒有調查,可以先讓學生在小組中討論,說說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師再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說明郵政編碼的結構和組成(可配合多媒體課件),最后再結合郵政編碼的結構圖具體說明。了解它的組成后,再讓學生試著就某個具體的郵政編碼給出具體的說明,比如結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讓學生說一說學校的郵政編碼是怎樣組成的。
了解了郵政編碼的組成后,讓學生思考一下郵政編碼在信件傳遞中所起的作用?梢宰寣W生先互相交流討論一下,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再進行總結。
【《數學廣角》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廣角教案03-18
《數學廣角》教案02-10
《數學廣角》教案[精選]07-28
《數學廣角》教案05-19
數學教案-數學廣角08-16
數學廣角推理教案02-24
《數學廣角》教案(合集)05-19
《數學廣角》教案(精選15篇)07-28
數學廣角教案15篇03-18
數學廣角教案(精選22篇)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