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語文教案 推薦度:
- 高三語文總復習教案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精選)高三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yīng)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三語文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欣賞活動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明曉想象在藝術(shù)欣賞中的重要作用。
2.運用作者所闡發(fā)的詩歌欣賞的方法進行詩歌鑒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首先請同學欣賞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談?wù)勛约簩υ娋车母惺堋?/p>
然后介紹明代的文學家楊慎在《升庵詞話》中對這首詩的評價:“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闭埻瑢W討論楊慎的觀點。
師:楊慎一改,索然無味,原詩“千里”“四百八十寺”并非實指,這些超越時空的詞語,能使讀者對江南的春色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而楊慎所改,確實符合事實,但所失太實,缺乏想象,也就缺少了一種意境、美感。其實詩,是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是不能用科學的眼光去苛求的,我們欣賞詩,要領(lǐng)略詩中的意境之美,就必須調(diào)動自己的想像。
二、研讀課文,理清思路
思考1:本文闡述的問題是什么?
明確:鑒賞詩歌,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通過想象可以把握詩人的藝術(shù)構(gòu)思,再現(xiàn)詩人創(chuàng)造的詩歌形象。
思考2:請你用五個字來概括一下想象活動。
明確:泡,找,進,猜,補。
請分析一下本文的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指出,詩歌欣賞與詩歌創(chuàng)作是逆向的,“詩人通過想像創(chuàng)造出了詩的形象,讀者通過想像正確地把握住詩人的藝術(shù)構(gòu)思,并且豐富地再現(xiàn)了詩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讀者的想像活動是詩人想像活動的再經(jīng)歷和再體驗。這種“再創(chuàng)造”,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鳴。作者舉三個例子(《我愛這土地》《長干曲》《沙揚娜拉一首》)都說明了這一點。
第二步,作者針對詩歌的“把繁復的生活現(xiàn)象濃縮成精約的典型的`詩歌形象”的特點,指出欣賞詩歌要把它“泡”開來,還原成繁復的生活現(xiàn)象——“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泡”。作者以《老馬》為例子說明。
第三步,作者針對詩歌含蓄、隱喻的特點,指出欣賞詩歌要善于尋找并最后判斷形象背后所蘊含的情思,尋求詩句之外所包含的不盡韻味——“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找”。作者舉“采菊東籬下”詩句以及《祖國啊,祖國》《楓橋夜泊》三個例子說明了這一點。
第四步,作者指出“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進”。讀者必須走進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中去,把自己的主觀世界融入詩的客觀世界。作者以“問君能有幾多愁”為例說明。
第五步,作者針對詩歌形象極簡約極豐富的特點,指出欣賞者必須以自己的經(jīng)驗和思考去“猜”,去“補充和闡發(fā)”——“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猜”。作者以《口供》為例子說明。
第六,作者針對詩的語言是不連貫的、斷斷續(xù)續(xù),跳躍性很大的特點,指出“再創(chuàng)造”有時是“補”,需要加以填補、連綴。作者舉《夜雨寄北》這個例子說明了。
三、鑒賞詩歌。
閱讀下列詩歌,回答后面問題。
使至塞上
(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候騎,都戶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參考答案:“蓬草”隨風飛轉(zhuǎn),古代文學常用它來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
2.尾聯(lián)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參考答案:尾聯(lián)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業(yè)的心情,這個典故隱含在燕然兩個字中。
定風波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在風雨中,“同行皆狼狽”,而詞人卻能“吟嘯且徐行”“竹杖輕勝馬”,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心情?
參考答案:閑適、輕松、自如。
2.“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參考答案:披著蓑衣在風雨中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風雨,聽任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
3.“也無風雨也無晴”中“風雨”“晴”的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處境的好壞;官職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簡介:此詞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觸而作。詞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觀談人生哲理,語帶雙關(guān),有一種迭宕不平之氣隱在字里行間。
四、討論。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后,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我們的古典詩歌歷經(jīng)時間的考驗,能保持著經(jīng)久不衰的魅力?
師:凡是經(jīng)歷過時間的淘洗而流傳至今的古詩,都是“在詩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釀制的”,而我們讀到它們,會使心靈獲得無限的震撼。我們走進詩人的世界,我們也帶入自己的情感,讀古詩,使我們的情感和詩人的情感完全融為一體,也就“使詩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華”,古詩,也就因此煥發(fā)出的生命力。
五、研究性學習:
學習本文不但要學習作者所講的欣賞詩歌的方法,而且要學習作者研究問題的方法。作者所以能有這么豐富的見解,在于他能根據(jù)詩的特點講欣賞,希望同學們能舉一反三,對散文的欣賞、小說的欣賞、戲劇文學的欣賞或其它藝術(shù)的欣賞進行一定的研究。請每個研究小組確定研究課題,認真搜集資料,在一個月內(nèi)完成研究。
教案點評:
詩歌的欣賞活動是由詩歌特點決定的。作者就是根據(jù)詩歌的特點談欣賞要求,舉了許多例子詳加闡釋。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緊扣住詩歌的特點,讓學生理解詩歌欣賞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動
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可以安排在課文教學的第二課時中,主要以欣賞以下新詩為主,要求學生根據(jù)課文所給出的欣賞方法寫成提綱或欣賞文章在課堂上交流。
高三語文教案 篇2
一、基本情況:
本期我任教高262班和269班兩個文科班,在學習上存在一下問題:
1、基礎(chǔ)薄弱點很多,綜合做題能力較差,學習上不善于自己糾錯總結(jié)。
2、知識面比較狹窄,知識點欠缺仍很多。
3、學習不注重科學方法,不能及時落實復習、鞏固提高。
4、上課注意力容易分散,藝術(shù)生受特長學習影響。
5、深入研究思考少,主動學習質(zhì)疑少,學習被動,不愛動腦、動手。
6、有時易灰心,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不足。
7、 寫作缺乏文采和思想的深度。
二、本學期提高成績的具體措施:
針對上述學生的具體問題和情況,本學期特制定并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成績,實現(xiàn)學校制定的高考目標。
1、情感上,用細致的工作架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鼓起學生自信拼搏的勇氣,確定學生具體的奮斗目標。
。1)在課堂上,經(jīng)常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進行思想品德意志的教育、積極自信情的感染和干勁的'鼓勵,使學生一直保持強烈的進取心和求知熱情,努力克服高三特有的緊張心理和壓力,不斷學習進步。
(2)選取高三學子成功的典型事例,給學生講、讀,在鮮活的事例中為學生樹立榜樣,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激勵學生奮進。
。3)指導學生指定每月具體提高目標,要求學生結(jié)合知識點的薄弱處指定具體進步目標,以此促進學生不盲目、高效率。
。4)用作業(yè)批語與學生交流,給他們激勵。平時經(jīng)常在作業(yè)本上、卷子上給學生寫點短信,用貼近他們心理的話語來幫助他們,使他們明確不足,努力進步。
。5)課下及時與學生談心,學生有問題就給他們做指導,幫助他們找出問題原因,樹立積極奮進的心態(tài)。
。6)做好尖子生和藝術(shù)生及個別困難生的心理工作,協(xié)助班主任管理班級,穩(wěn)定學生。
2、備課上
(1)深入備課,充分利用中學語文資源網(wǎng)等的資料和學校、個人資料,深入研究高考,保證備課質(zhì)量。
。2)充分根據(jù)學生實際實行有效教法,保證課堂上充分讓學生活動。
。3)認真設(shè)計每課學案,精心設(shè)計各項練習,尤其是知識點匯總練習和錯處反饋練習。
(4)認真設(shè)計語文專題訓練,針對學生弱點突出強化習題。
4、授課上
。1)一切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fā),繼續(xù)改進教法,采取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方式授課。
。2)保證每一堂課都讓學生聽、說、讀、寫、練。按照高考復習計劃逐步讓學生聽寫名句,讀背課文,練做要點,整理學案,記筆記,練卷子、鞏固提高。
。3)面向全體學生,實行分層提問做題,努力促尖轉(zhuǎn)中補差。
。4)狠抓知識點落實,印發(fā)學案、專題練習,補充大量高考知識。
。5)認真布置作業(yè),突出重點和知識整理。
。6)嚴格課堂紀律,保證每一個學生能認真學習、練習。
3、閱讀寫作上
。1)上好每周閱讀寫作課,要求學生做好摘抄和讀書筆記。
(2)印發(fā)每次學生佳作,閱讀并討論,借鑒并提高。
。3)分題材和體裁印發(fā)近幾年高考滿分作文,指導學生欣賞學習寫作感悟。
(4)印發(fā)美文專題,擴展閱讀視野,提升閱讀品位。
(5)指導做摘抄筆記,定量定質(zhì)定范圍,同時進行交流。
高三語文教案 篇3
[導學新概念]
高六冊第一單元安排的是科技說明文和科技論文的閱讀,《數(shù)學與文化》是其中的第一篇。閱讀科技說明文和科技論文,需要提要鉤玄。“提要”就是提煉出文章論述的要點,“鉤玄”就是探索文章更精微的內(nèi)涵。換言之,提要就是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要點,鉤玄就是分析作者的思想觀點。因此,學習本單元,要通過對文章內(nèi)容的提要鉤玄,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增強對文章概括分析的能力。
《數(shù)學與文化》一文,主要闡述了作為人類文化組成部分的數(shù)學的特點,讀后可讓我們感覺到數(shù)學對于人類的積極作用。閱讀時要把握提示語,提取概括句。更重要的是對每一個特點作仔細的分析,找到數(shù)學與文化的關(guān)系、數(shù)學與人類的關(guān)系。
[資料顯示屏]
北大數(shù)學所所長張恭慶院士將數(shù)學的作用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其他學科提供語言、概念、思想、理論和方法。自然科學和經(jīng)濟、管理等社會科學,離開了數(shù)學,便無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第二個層次是直接應(yīng)用于工程技術(shù)、生產(chǎn)活動,這類例子是大量的。第三個層次,是作為一種文化,對全社會的成員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個民族數(shù)學修養(yǎng)的高低,對這個民族的文明有很大的影響。
——《數(shù)學——撬起未來的杠桿》
數(shù)學正越來越廣泛地應(yīng)用到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領(lǐng)域。世界上很多經(jīng)濟學家,常常是先獲得了數(shù)學博士學位后才研究經(jīng)濟的。有人曾用概率統(tǒng)計法研究《紅樓夢》作者的語言習慣,發(fā)現(xiàn)后四十回與前八十回是很一致的。說明曹雪芹曾創(chuàng)作了后四十回,至少留下了后四十回的部分手稿。原蘇聯(lián)曾有人對《靜靜的頓河》一書的真正創(chuàng)作者提出過疑問。有人用概率統(tǒng)計法研究該書的用詞習慣,發(fā)現(xiàn)與肖洛霍夫其他著作的習慣是一致的,因而認為此書確是他寫的。
——《數(shù)學——撬起未來的杠桿》
回顧過去的一個世紀,數(shù)學學科的巨大發(fā)展,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牢固地確定了它作為整個科學技術(shù)的基礎(chǔ)的地位。數(shù)學正突破傳統(tǒng)的應(yīng)用范圍向幾乎所有的人類知識領(lǐng)域滲透,并越來越直接地為人類物質(zhì)生產(chǎn)和日常生活作出貢獻。同時,對于當今社會每一個有文化的人士而言,不論他從事何種職業(yè),都需要學習數(shù)學、了解數(shù)學和運用數(shù)學,F(xiàn)代社會對數(shù)學的這種需要,在未來的世紀中無疑將更加與日俱增。
——《蟻跡尋蹤及其他數(shù)學探索》(美)
[教學設(shè)計ABC]
設(shè)計A
一、導語設(shè)計
1、可以從一般人對數(shù)學的認識上導入。我們總以為數(shù)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chǔ)學科,它與文化不會有什么關(guān)系,事實卻并非如此。(這樣導入可引起人們對數(shù)學文化的重視)
2、可以從20xx年北京的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導入。(這樣導入有利于培養(yǎng)對數(shù)學的興趣)
二、過程設(shè)計
1、瀏覽閱讀,把握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瀏覽是一種快速的閱讀方法,其目的是要把握文章所寫的內(nèi)容。瀏覽的關(guān)鍵是:(1)細讀開頭,尋找有關(guān)文章所寫內(nèi)容的提示語;(2)關(guān)注提示語,提取與文章標題或內(nèi)容有關(guān)的概括語句!稊(shù)學與文化》的開頭部分由11句話組成,其中最富有信息量的是第10句:“我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數(shù)學文化,而只是就它對人類精神生活影響最突出之處提出一些看法!边@句話告訴我們,本文要談的是數(shù)學文化對人類精神生活的影響。然后瀏覽全文,可以快速提取出論述數(shù)學文化特點的幾個提示語“首先”“另一個特點”“再一個特點”和“總之”“概括為一句話”“最根本的特征”等提示語。這樣全文的大致內(nèi)容就已經(jīng)清楚了。
2、精讀文章的主要段落,分析文章的基本觀點。
精讀就是反復仔細地閱讀,其目的在于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精讀需要做的工作是:(1)篩選觀點與材料;(2)分析段內(nèi)層次,辨明句間關(guān)系。例如文章的第二段談的是數(shù)學的第一個特點,即“數(shù)學追求一種完全確定、完全可靠的知識”,這是本段的觀點;接著用歐幾里德平面幾何中三角形三內(nèi)角之和等于180°為例進行證明,說明數(shù)學所追求的完全確定和完全可靠是指在一定命題范圍內(nèi)的絕對正確,沒有例外。然后,文章就著重論述產(chǎn)生這個特點的原因(與數(shù)學的對象和方法有關(guān)),這等于又提出一個觀點,接下來文章就從“對象”和“方法”(重點談的是方法)兩方面來論述。最后又闡述了這種數(shù)學方法對人類認識方法的影響,并揭示出這種方法的實質(zhì):是一種求真的態(tài)度,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到高度的標志。
再如文章的第四段談的是數(shù)學的第三個特點,即數(shù)學“不僅研究宇宙的規(guī)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這是本段的觀點,接下來用三句話對這一觀點加以解釋,再往后就用大量的數(shù)學研究的材料來證明數(shù)學的這個觀點。材料從希臘人研究有理數(shù)的'問題開始,到三等分角的問題,到五次以上方程的求解、平行線公理的證明,到不可交換的乘法的研究等等,說明數(shù)學一直在進行著對自己的研究。本段的最后指出數(shù)學對自己的研究(即數(shù)學的“變)是從否定自己開始的。數(shù)學的這一特點顯然對人類精神有著明顯的影響。
按照精讀的基本方法,可以把文章其他段落的意思都概括出來。然后把幾個段落的意思合并起來,就準確把握住了闊文的內(nèi)容。
設(shè)計B
一、導語設(shè)計
同設(shè)計A
二、過程設(shè)計
1、閱讀文章第一段,分析句間關(guān)系,找出提示本文主要寫什么的句子。
經(jīng)過認真閱讀,不難找到第10句:“我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數(shù)學文化,而只是就它對人類精神生活影響最突出之處提出一些看法!
2、快速瀏覽,找出集中寫數(shù)學對人類精神生活影響的語句。瀏覽時一定要注意文章每段的首括句,把握住首括句,就可推進閱讀速度,從而很快找到我們需要的語句:“數(shù)學深刻地影響人類的精神生活,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它大大地促進了人的思想解放,提高與豐富了人類的整個精神水平。”
3、思考:數(shù)學怎么會影響人類的精神生活呢?——因為“數(shù)學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達了一種探索精神”。
4、進一步思考:為什么說數(shù)學的根本特征是表達了一種探索精神呢?——這與數(shù)學的特點有關(guān)系,自然轉(zhuǎn)到文章的主體內(nèi)容上。文章談了數(shù)學的三個特點:一是“數(shù)學追求一種完全確定、完全可靠的知識”,二是數(shù)學追求的是宇宙的根本,三是數(shù)學總是“不斷反思、不斷批判自己,并且以此開辟自己前進的道路”。這三個特點的根本點就是探索,對知識、宇宙和自己的探索。
5、回到數(shù)學與文化的主題上來,明確數(shù)學作為一種文化,它始終處于現(xiàn)代文化的中心地位,進而明確“一種沒有相當發(fā)達的數(shù)學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老的,一個不掌握數(shù)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6、在思考討論以上問題的時候,可以說說一些語句的含義。
設(shè)計C
一、可從著名數(shù)學家陳省身為20xx年北京少年數(shù)學大會的題詞“數(shù)學好玩”導入,引發(fā)同學對數(shù)學的討論,談?wù)剬?shù)學的認識和理解,把本文的觀點適當?shù)丶舆M去一些,圍繞數(shù)學的話題,盡量自由地交談,以便讓更多的同學了解數(shù)學,喜歡數(shù)學,研究數(shù)學。
二、以本文為基本閱讀材料,進行探究性學習。寫一篇小論文,可以談數(shù)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運用,也可談數(shù)學對人的精神的影響。無論寫什么,都要求作者有明確的基本觀點,材料也要盡量地豐富,避免簡單的理論說教。
根據(jù)課文進行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較開放的學習方式,應(yīng)在平日的學習中多予滲透。
《數(shù)學與文化》閱讀練習
首先,它求一種完全確定、完全可靠的知識。在這本小書里可以看到許多被吸引到數(shù)學中來的人正是因為數(shù)學有這樣的特點。例如說,歐幾里德平面上的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180°,這絕不是說“在某種條件下”,“絕大部分”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在某種誤差范圍內(nèi)”為180°,而是在命題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一切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不多不少為180°。產(chǎn)生這個特點的原因可以由其對象和方法兩個方面來說明。從希臘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數(shù)學的對象并不只是具體問題,數(shù)學所探討的不是轉(zhuǎn)瞬即逝的知識,而是某種永恒不變的東西。所以數(shù)學的對象必須有明確無誤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須由明確無誤的命題開始,并服從明確無誤的推理規(guī)則,借以達到正確的結(jié)論。通過純粹的思維竟能在認識宇宙上達到如此確定無疑的地步,當然會給一切需要思維的人以極大的啟發(fā)。人們自然會要求在一切領(lǐng)域中都這樣去做。正是因為這樣,而且也僅僅因為這樣,數(shù)學方法既成為人類認識方法的一個典范,也成為人在認識宇宙和人類自己時必須持有的客觀態(tài)度的一個標準。就數(shù)學本身而言,達到數(shù)學真理的途徑既有邏輯的方面也有直覺的方面,但就其與其他科學比較而言,就其影響人類文化的其他部門而言,它的邏輯方法是最突出的,這個方法發(fā)展成為人們常說的公理方法。迄今為止,人類知識還沒有哪一個部門應(yīng)用公理方法得到如數(shù)學那樣大的成功。但是,如果到今天某個知識部門還是只有論斷而沒有論據(jù),只是一堆相互沒有邏輯聯(lián)系的命題,前后又無一貫性,恐怕是不會有人接受的了。每個論點都必須有根據(jù),都必須持之有理。除了邏輯的要求和實踐的檢驗以外,無論是幾千年的習俗、宗教的權(quán)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風尚弦是沒有用的。這樣一種求真的態(tài)度,傾畢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維去解開那偉大而永恒的謎——宇宙和人類的真面目是什么?——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到高度的標志。這個偉大的理性探索是數(shù)學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過來也是數(shù)學貢獻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績之一。
1、文章開頭舉例,強調(diào)“在命題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一切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不多不少為180°”,是為了證明下面的一個觀點()
A.因為數(shù)學本身的特點,許多人被吸引到數(shù)學中來。
B.數(shù)學具有“求一種完全確定、完全可靠的知識”的特點。
C.歐幾里德平面幾何“在命題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是正確的,但有它的局限性。
D.“在某種條件下”,“絕大部分”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在某種誤差范圍內(nèi)”為180°。
2、數(shù)學具有“求一種完全確定、完全可靠的知識”特點的,下列不屬于產(chǎn)生這一特點的原因的一項是()
A.包括“對象”和“方法”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共同起作用,都是缺一不可的。
B.數(shù)學所探討的對象不是轉(zhuǎn)瞬即逝的知識,而是某種永恒不變的東西。
C.數(shù)學必須由明確無誤的命題開始,并服從明確無誤的推理規(guī)則,借以達到正確的結(jié)論。
D. 人的純粹的思維需要在認識宇宙上達到確定無疑的地步,并受一切思維的約束。
3、下列對結(jié)尾畫線的句子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理性探索”意味著數(shù)學探索的對象是宇宙和人類的真面目。
B.說“偉大”是因為需要一種求真的態(tài)度,傾其畢生的精力,并探求一個偉大而永恒的命題。
C.這句話主要闡述了數(shù)學與文化的關(guān)系:數(shù)學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到相當高度的標志。
D.這句話主要概括了理性探索與數(shù)學的關(guān)系:數(shù)學發(fā)展需要理性探索,同時又是數(shù)學的貢獻。
4、下面關(guān)于文章內(nèi)容的分析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數(shù)學方法已經(jīng)成為人類認識方法的一個典范,也已經(jīng)成為人們認識宇宙和人類自己時所必須持有的客觀態(tài)度的一個標準。
B.達到數(shù)學真理的途徑不拒絕直覺,但它的邏輯方法是最突出的,這個方法發(fā)展成為人們常說的公理方法。
C.在人類歷史上,在所有的知識門類中,只有數(shù)學的公理方法取得了最偉大的成功,其他知識門類實際上都不曾成功。
D.作者用“無論是幾千年的習俗、宗教的權(quán)威、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風尚弦是沒有用的”一句補充,是為了強調(diào)“邏輯的要求和實踐的檢驗”是最重要的。
《數(shù)學與文化》同步訓練
基礎(chǔ)練習
一、閱讀課文第一段,回答問題。
1、請用原文說明數(shù)學在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用原文說明數(shù)學和文化的關(guān)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課文第二段,回答問題。
第一個特點是從什么角度論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三語文教案 篇4
一、設(shè)計說明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辭優(yōu)美,識見高遠,膾炙人口。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guān)系,打破傳統(tǒng)機械的先“言”后“文”教學模式,的確值得探討研究。筆者以“文言相融相生”為教學理念指導,試圖將“因言釋文”和“因文悟言”相結(jié)合,另辟一條文言教學蹊徑。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寫景言情時關(guān)鍵詞語(重點文言詞語)的作用及影響。(“因言釋文”)
2.在了解蘭亭宴會的基礎(chǔ)上,理解作者感情由樂轉(zhuǎn)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3.了解課文駢散并行而以散為主的行文筆法。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素有“書圣”美譽的王羲之不僅擅長書法,也擅長詩文。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后世評論者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jù)說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膾炙人口,流傳至今,《蘭亭集序》可謂 “文質(zhì)雙絕”。下面,我們就來一同欣賞這篇文章。
(二)審讀課題
提問:“蘭亭集序”這一標題如何斷句?(或問:這是一種什么文體?從文中哪幾句話能看出來?)
明確:“蘭亭/集序”還是“蘭亭集/序”?A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B 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C 故列敘時人。
《蘭亭集序》知識點全面歸納
【文學常識】
《蘭亭集序》選自《_________》,王羲之,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瑯玡臨沂(現(xiàn)山東省臨沂縣)人,是中國古代杰出的._______家,有“_________”之稱,世稱“_______”。
【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內(nèi) “悟”通“晤”,會面
2、趣舍萬殊 “趣”通“取”
【古今異義】
1、列坐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后;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將有感于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諸懷抱
古:胸懷抱負。 今: ①抱在懷里; ② 胸前; ③ 心里存著;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5、所以游目騁懷
古義:①表憑借,用來。 、凇脑。如:所以興懷。
今義: ①表因果關(guān)系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于固定詞組中做賓語)。
6、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高三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體會敘事、寫景中抒發(fā)的感情。
2.了解詩句含義,領(lǐng)悟詩詞的意境。
3.熟讀背誦詩歌
教學重點:
忠而獲罪的憤慨
教學難點:
敘事、寫景、抒情的融合
教學方法:
以朗讀、吟誦來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感情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猶言下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藍田關(guān)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于是寫了這首詩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二、評講:釋詩句,了解大意。
1.釋詞:
奏:向君主進言或上書,這里是獻上、呈上的意思。
貶:降職。
圣明:指天子。
惜殘年:愛惜殘年的生命。
藍關(guān):即藍田關(guān)。
2.結(jié)構(gòu):
詩的前四句皆敘“左遷”,后四句轉(zhuǎn)寫“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詩的開端直敘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訴自己非罪遠謫的憤慨,第五六句寫征途中回望遠瞻,流露出隱隱的悲哀,結(jié)句更加沉痛地表達了將會客死他鄉(xiāng)的憂怨。
3.譯詩: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陽。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的弊政,哪里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余命。
陰云遮蔽秦嶺,不見家鄉(xiāng)何處;大雪阻塞藍關(guān),征馬不愿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尸于瘴氣彌漫的嶺南水濱。
三.討論指導。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細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于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guān)語意雙關(guān),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guān),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三、課堂小結(jié):1.這首詩敘事高度概括,寫景境界開闊,抒情真摯動人,三者融合一體,形成了悲愴壯美的藝術(shù)效果,讀來令人感慨不已。
2.學生談如何面對。
四、布置作業(yè):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
2.仔細體會“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于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
分析:
1.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
云橫秦嶺、雪擁藍關(guān)語意雙關(guān),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系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guān),大雪寒天,聯(lián)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榜R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測試
(一)默寫全詩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每小題3分,共6分)
1.對這首詩的內(nèi)容理解不當?shù)囊豁検? )
A.本詩是韓愈寫給自己的侄孫韓湘的,詩題中“左遷”一詞是“降職、貶官”之意。
B.“圣明”在這里指皇帝,與圣上、陛下、天子等詞意義相同。
C.“家何在”“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無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將衰朽惜殘年”,傳遞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憤之情。
2.對這首詩賞析不當?shù)囊豁検? )
A.“朝奏”和“夕貶”兩相對照,突出時間之短,說明獲罪之速,隱含作者憂憤之情。
B.“橫”寫廣度,云橫而不見家,也不見長安;“擁”寫高度,風雪載途,英雄失路。
C.頸聯(lián)雖隱去了詩人的自我形象,但蒼涼的畫面仍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D.表現(xiàn)手法上,本詩采用敘述手法入詩,體現(xiàn)了韓愈詩“以文為詩”的特點。
(三)詩歌鑒賞:(20分)
(甲)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乙)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韓愈【唐】劉禹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3.(甲)詩中“左遷”的意思是;請概括(甲)詩首聯(lián)的意思:
。(4分)
(乙)詩中“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兩句詩運用了典故,涉及到的兩個人物分別是和。(4分)
4.請你簡要分析(甲)(乙)詩在情感方面的異同。(4分)
5.韓愈被“左遷”的緣由是(用原詩句回答) (2分) 。
6.點明作者報國之志的'一句是(用原詩句回答) (2分) 。
7.找出兩個生動的動詞,并試作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D 2、C
3.貶官;朝奏夕貶;向秀;王質(zhì)。(4分)
4.相同點:兩首詩都表現(xiàn)了被貶官之后凄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不同點:(甲)詩語雖悲酸,卻悲中有壯,表現(xiàn)了“為除弊事”而“不惜殘年”的堅強意志;(乙)詩表現(xiàn)詩人對世事變遷和仕宦升沉的豁達樂觀的胸襟。(4分)
5.一封朝奏九重天
6.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7.橫,擁,以動寫靜,點出前程莫測的愁苦。
《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練習題
1、左遷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
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一聯(lián)中,“朝”和“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鮮明的對比之意,這反映了詩人怎樣的處境?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對比反映了詩人命運急劇變化的處境。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己忠心為國卻遭貶謫的怨憤之情。
(2).“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一聯(lián)中,作者將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機地結(jié)合了起來,請加以分析。
表面上寫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無法前行,實際上作者也是在掛念家人、感嘆人生之路的難行,讀來詩人頓生英雄失路之感。
高三語文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ㄒ唬┳プ∝灤┱n文的思想感情線索,領(lǐng)會課文的深刻寓意,認識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民族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更具備了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難老泉》教案教案。
。ǘ┝私庹n文組織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課文引用史料傳說的作用。
。ㄈ⿲W習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閱讀分析課文。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是怎樣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寫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最大特點是,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寫景抒情。文章開頭兩段運用對比手法,表現(xiàn)了山西的新舊變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著以“難老泉”為核心,以“難忘”精神為中心,既介紹了晉詞的名勝古跡,又引用了有關(guān)歷史典故、神話傳說以及名人詩文,多方面表現(xiàn)“難老”這一特點。讓讀者感受到,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這種精神,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人民,我們的文化才會像“難老泉”一樣“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痹催h流長。
(二)本文是一篇晉祠游記,題為“難老泉”,是從晉祠或難老泉起筆的嗎?文章前后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
分析:本文沒有從晉祠或難老泉起筆。文章宕開筆墨,從山西寫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晉祠,由晉祠而“晉祠三絕”,由“三絕”而難老泉。前后內(nèi)容由遠而近、由大到小,并有著鮮明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看似散漫的筆墨,始終緊扣著“難老”二字。開頭寫歷史的新陳代謝,使山西“難老”,太原“難老”,一派“繁榮、“歡樂”景象,實際是為下文抒寫對“難老泉”的觀感張本。寫晉祠“三絕”,“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喚”“說笑”,青春常在,“古柏齊年”歷經(jīng)三千多年仍生機勃發(fā),更是“難老”,這些記敘描寫,繼續(xù)為“難老泉”鋪墊。而“難老泉”自身,則長流不絕,“千年萬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創(chuàng)造”,“一手是工,一手是農(nóng)”,取得令人“興奮”的業(yè)績,使難老泉更煥發(fā)青春。文章就是這樣以“難老泉”為核心,以“難老”精神為中心組合材料,熔景物、傳說、古跡、新貌于一爐,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運用抒情的筆調(diào)描寫晉祠和難老泉時,穿插了許多與景物有關(guān)的古史資料和傳說故事,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資料,主要有酈道元《水經(jīng)注》關(guān)于晉祠的記載,《山海經(jīng)》關(guān)于晉水出源的說明等;穿插的傳說主要有“桐葉封弟”,“飲馬抽鞭,柳氏坐甕”、“張郎分水”等。前者表現(xiàn)晉祠景物的歷史真實性,后者賦予晉祠景物以神話浪漫色彩。二者相結(jié)合,說明晉祠歷史悠久,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有古老而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也說明千百年來,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勞動、斗爭,是他們用血汗和智慧,換來了綠水常青,江山不老,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難老泉》教案教案》。去掉這些材料,就將失去“難老”這一中心的深刻意義。
。ㄋ模┍疚闹苯訉戨y老泉時,與《雨中登泰山》中寫泰山,《長江三峽》中寫三峽,在表達方式和語言運用方面,有什么異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運用了記敘和描寫的表達方式,但《雨》文、《長》文在描寫時更顯出濃墨重彩的特點!峨y》文較多地使用了說明的表達方式,如說難老泉“從地質(zhì)考察,據(jù)說有兩萬萬年或者三萬萬年呢。據(jù)文字記載,‘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古時候的晉國因晉水而得名”,“晉祠背后的山叫懸甕山”,“泉水從一丈深的石巖里涌出來,真有點像從甕里涌出的樣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鐘一點八噸。流水永遠不停,雨澇不增,天旱不減。水微溫,通常是18攝氏度。泉水澄清碧綠,像瀉玉潑翠一般!边@些文字,運用引資料、列數(shù)字、打比方等說明方法,具體說明了難老泉的地質(zhì)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溫以及常流不息的特點!峨y》文寫難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詩句,如引用李白詩句“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引用范仲淹詩句“千家灌禾稻,滿月江南田”等。這些引用,既用以描繪形象畫面,也用以表現(xiàn)難老泉的水質(zhì)特點和灌溉農(nóng)田的貢獻,兼有描寫和說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樣緊扣題目的“難老”二字展開描寫的?
分析:課文標題是“難老泉”!半y老”為“題眼”。全文自始至終緊扣“難老”二字:寫山西,寫太原,都突出了他們的欣欣向榮,雖古老卻又充滿青春活力。記述晉祠諸多景觀,也時刻不忘交待其歷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將近一千年了,走近她們跟前,“仿佛聽見她們說笑的聲音”,不僅面容“不老”,連性格也還是跟年輕人一樣,還是愛說愛笑!“古柏齊年”也透露出極強的生命力。至于課文描述的主體“難老泉”則更是多側(cè)面地揭示了它的“難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苯又榻B它的歷史,“倒是很老的”,但時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鐘一點八噸”,“雨澇不增,天旱不減”,而且“澄清碧綠”,“瀉玉潑翠”,似乎依然豆蔻年華,楚楚動人。它“一邊支應(yīng)新建的熱電廠的用水,一邊澆灌一千頃稻田”,“無限潛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正是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事業(yè)給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煥發(fā)。文章結(jié)尾,“五個年頭過去了”,“記憶還是新的”,仍以“難老”收筆。
作者游晉祠,特別鐘情于“難老泉”,行文時時緊扣“難老”,唯恐一般介紹不夠,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資料、民間傳說奇聞,用來加深印象,可見不是一般地賞景拾情,而是別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來贊頌我們的人民,他們具有無窮無盡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創(chuàng)造了美麗的傳說,創(chuàng)造了美好的文化,他們正在創(chuàng)造祖國的今天與未來。這種深情不是顯露于文字表面,但細心的讀者卻一定能發(fā)現(xiàn)!
三、教學過程設(shè)計
。ㄒ唬┲笇W生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
《難老泉》是一篇游記散文,閱讀時可從分析文章的結(jié)構(gòu)入手。
先要求學生用阿拉伯數(shù)字標好段的序號(全文共17個段落),快速閱讀一遍課文。邊默讀邊思考:全文分幾個部分?每個部分所寫的內(nèi)容是什么?
。ㄍ瑢W帶著問題自讀課文,然后按思考題討論,教師根據(jù)同學發(fā)言歸納。)
課文按照游蹤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2段),寫“帶著濃摯的懷想”踏進山西及其省會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寫訪晉祠和難老泉的觀感。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又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3~4段),寫難老泉的名字和歷史。
第二層(5~9段),寫晉祠的來歷和晉祠三絕。
第三層(10~11段),寫有關(guān)難老泉的傳說和情況。
第四層(12~15段),寫“不系舟”,張郎分水的傳說和今天人們對晉水的利用情況。
第三部分(16~17段),總結(jié)全文,突出“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
。ㄍ瑢W們只要把大的部分分對即可,對每部分所概括的段意不要求與教師說的完全相同。)
高三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想象活動”在詩歌鑒賞中的作用。
2、能夠運用本文的理論進行詩歌鑒賞
[教學重點]
學習賞鑒詩歌
[教學難點]
學習賞鑒詩歌
[教學設(shè)想]
。劢虒W方法]
擴展練習法
[媒體設(shè)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閱讀課文
思考:
1、詩歌鑒賞是一個“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請你用文中五個字來概括一下。
2、完成練習一和練習三。
三、研究課文
1、整體感知
思考:本文闡述的問題是什么?
明確:對詩歌的鑒賞,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再創(chuàng)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通過想象可以把握詩人的藝術(shù)構(gòu)思,再現(xiàn)詩人創(chuàng)造的詩歌形象。
思考:本文的思路怎樣?
明確:(略)
思考:請你用五個字來概括一下想象活動。
明確:泡,找,進,猜,補。
2、完成練習一
3、完成練習三
四、擴展遷移
閱讀下面的詩歌,運用課文的有關(guān)理論來回答問題: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1)第1句寫了“橋”和“煙”,“橋”本是靜止的,“煙”本是浮動的,但是用一“飛”字,便化動為靜,請解釋原因。
。2)第2句中的`“洞”即《桃花源記》中的桃源之洞,請解釋“漁船”“桃花”“煙”這三者之間的聯(lián)系。
。3)桃花源本是虛構(gòu)的,詩人也知道從漁人那里也得不到回答,所以他的“問”既表現(xiàn)了一種情態(tài),也表現(xiàn)了一種心情。請回答是什么情態(tài),是什么心情。
五、布置作業(yè)
高三語文教案 篇8
教學內(nèi)容:小說閱讀概述
教學目標:1.明確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要求(考試說明)。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方法。
教學重點:1.了解江蘇高考的命題特點。
2.掌握小說閱讀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3.掌握小說閱讀的策略。
教學難點:掌握小說閱讀的答題方法。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在傳統(tǒng)的高考命題中,很少對小說進行考查。有湖南卷《貝多芬:一個巨人》;有浙江卷《平面的生活》。之后,小說閱讀風生云起,高考有海南、寧夏卷《林沖見差撥》,湖北卷《日月行色》,有廣東卷《河的第三條岸》,海南寧夏卷《二十年后》,浙江卷《烏米》。江蘇也在出現(xiàn)小說閱讀《侯銀匠》,小說的考查已正式登陸我省試題,據(jù)相關(guān)專家講,小說閱讀將繼續(xù)保持強化態(tài)勢,我們需要認真?zhèn)鋺?zhàn)。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小說的基本知識。
二、介紹小說的基本知識
。1)小說定義: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反映社會生活。
。2)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小說“三要素”是命題的重心,下面介紹有關(guān)知識點。
(一)關(guān)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寫的方法:
。1)從描寫的內(nèi)容分:
、偻饷裁鑼懀ㄐは衩鑼懀簩θ菝、姿態(tài)、服飾的描寫稱之為外貌描寫或肖像描寫。
、谛袆用鑼懀▌幼髅鑼懀菏峭ㄟ^對人物個性化的`行動、動作的描寫,來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壅Z言描寫:是通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性格的一種描寫方法。
、苄睦砻鑼懀菏峭ㄟ^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動(如內(nèi)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爭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畫人物形象內(nèi)在性格特征的一種描寫方法。
⑤神態(tài)描寫:是與外貌描寫有區(qū)別的,神態(tài)描寫是對人的面部表情進行刻畫,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藜毠(jié)描寫:是對人物的語言、動作、服飾及心理活動等細小環(huán)節(jié)或細微事件的描寫。
(2)從描寫的角度分:
、僬婷鑼懀ㄒ簿褪侵苯用鑼懀
、趥(cè)面描寫(也就是間接描寫)
2.鑒賞人物形象的幾個切入點
、購娜宋锩鑼懬腥搿H宋锏男愿裉攸c往往從肖像、神態(tài),典型的動作、行為,個性化的語言,細致入微的心理活動中折射出來,因此,通過分析作者對人物的各種描寫,能夠發(fā)掘人物的性格特征,進而發(fā)掘各色人物善惡美丑的精神世界。
、趶姆治龉适虑楣(jié)切入。情節(jié)是人物性格形成的歷史。要學會在故事情節(jié)和矛盾沖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諸多矛盾沖突中的動作、內(nèi)心動機,從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蹚姆治霏h(huán)境角度切入。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分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兩個方面。自然環(huán)境對人物的命運有時也有影響,但真正決定人物命運的往往主要是社會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小說存在的背景,為小說提供空間和時間范圍,也是小說中人物活描寫動的場所。分析環(huán)境時,必須注意社會環(huán)境中的復合的因素,應(yīng)透過當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會歷史內(nèi)涵。注意人物與環(huán)境的辯證關(guān)系,善于從人物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走向,解讀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關(guān)于小說“情節(jié)”要素。
1.小說的情節(jié)一般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四個部分。
2.情節(jié)的一般作用:
、俾裣路P,前后照應(yīng);
、趥(cè)面襯托,烘托人物;
、鄣雌鸱,錯落有致;
、茇灤┤模索作用;
、菰O(shè)置懸念,引人入勝;
⑥總結(jié)上文,點明題意;
(三)關(guān)于小說“環(huán)境”要素。
1.“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
自然環(huán)境描寫:也叫景物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季節(jié)、氣候以及場景的描寫。
社會環(huán)境描寫:主要是對人物活動的具體環(huán)境、處所、氛圍以及人際關(guān)系的描寫。
2.環(huán)境描寫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題;
。2)渲染氣氛;
(3)奠定作品基調(diào);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
三、小說閱讀策略
在各式文學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體裁要算是小說,別林斯基曾說過,什么書最被人愛讀和爭購?乃是小說。同樣,在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小說也有出現(xiàn)的趨勢,以它為命題材料,用來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關(guān)注它,那么我們該如何解答小說類閱讀分析題呢?
大家都知道,作為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小說有其自身的特點,那就是:故事情節(jié)完整,人物個性鮮明,環(huán)境描寫逼真,主題思想深刻,構(gòu)思角度精巧。這樣,我們在閱讀小說時就應(yīng)該從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題技巧。
故事情節(jié)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節(jié),是讀懂小說的關(guān)鍵,是欣賞小說藝術(shù)特點的基礎(chǔ),也是整體感知文章的起點。命題者在為小說命題時,也必定以此為出發(fā)點,先從整體上設(shè)置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試題。
關(guān)于情節(jié)。這類型的題目主要是圍繞情節(jié)構(gòu)思及其作用命題。
高三語文教案 篇9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九歌》)
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陸厥的《臨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眲t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倍茨闲∩降摹墩须[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無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笨墒菫槭裁磫螁巍皹淙~”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
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
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chǎn)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yīng)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jīng)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边@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guān)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皹淙~”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們似乎應(yīng)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gòu)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yīng)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边@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边@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
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shù)特征。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陰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
(周邦彥《滿庭芳》)
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匯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shù)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nèi)菀紫肫鹆藰涓桑疫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边@落下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葉,因為那是春夏更替飽含著水分的繁密的葉子。也不同于:“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中的黃葉,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是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而且它的黃色由于雨的濕潤,也顯然是變得太黃了。“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日暮風吹,葉落依枝!
(吳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說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shù)形象的領(lǐng)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說“木葉”》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zhì),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lǐng)悟力。
3.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xiàn)象。
4.創(chuàng)設(shè)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對詩的熱情,使學生感受我們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淀,喚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中國古典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難點: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而實質(zhì)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分析:詩歌的暗示性是一個詩歌理論問題,而學生對詩歌只有淺近的知識,也容易為文題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節(jié)課的主要任務(wù)是使學生突破認識的難點,幫助他們理解、學會暗示這一表達技巧,汲取寶貴的藝術(shù)營養(yǎng)。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chuàng)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藝術(shù)。只有用你的激情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激情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qū)別,探究由“木葉”發(fā)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jié)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fā)展及其關(guān)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guān)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jié):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shù)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yè)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jié)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請同學們再結(jié)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shù)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wù)勗姼枵Z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wù)勗姼枵Z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shù)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guān)“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xiàn)了作者的科學態(tài)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xiàn)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wěn)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lǐng)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nèi)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shù)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jié)論:望月懷遠
思考2:請根據(jù)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jié)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盛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cè),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毛澤東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yè):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jié):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chǎn),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激情,有修養(yǎng)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jié)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探究活動
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nèi)纭澳救~”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請根據(jù)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關(guān)“月亮”的古詩。
(2)班級交流。
(3)鑒賞研究,寫成小論文。
參讀作品:
曹操《短歌行》,劉禹錫《石頭城》,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張九齡《望月懷遠》,李白《靜夜思》,杜甫《月夜憶舍弟》,孟郊《古怨別》,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2.詩歌語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會給詩歌創(chuàng)作帶來負面影響。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聯(lián)想意義也最容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了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一人走過,人人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廊硕际牵颐''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離‘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xiàn)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焙笕耸芮澳救~”詩句的影響,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種“流弊”呢?古代詩歌還有沒有類似的常見意象呢?請找出來,作專題研究。
研究方法:
(1)閱讀古詩,找出一兩個常見意象。
(2)作比較賞讀。
(3)召開詩歌鑒賞研討會。
參讀書目:
《詩集傳》《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等詩集。
3.在我國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感情色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xiàn)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有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xiàn)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xiàn)的感情就不盡一致。請找出一些,試辨析并交流.
研究方法:
朗讀交流、品味交流、心得交流。
參讀書目:
王安石《梅花》,陸游《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卜算子·詠梅》,黃蘗《上堂開示頌》,盧梅坡《雪梅》,張謂《早梅》,林逋《梅花》,周邦彥《花犯》,范成大《霜天曉角》,姜夔《暗香》《疏影》,蕭泰來《霜天曉角》,彭元遜《解佩環(huán)·尋梅不見》,黎洪《詩話一百篇·逸者之梅與志士之梅》。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xx年7月
《說“木葉”》教學反思
《說木葉》作為一篇自讀課文,內(nèi)容比較單純集中,圍繞古詩中的意象木葉深入到木的藝術(shù)特征談詩歌的精微之處的表達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學重點就定為引導學生通過品味作者引用的詩文準確體察語文的微妙之處,于細微處見精神,含英咀華,來解讀詩歌的內(nèi)涵和抒情意蘊,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
本文的教學重點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課外同類文學現(xiàn)象,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真正提高學生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只把教材作為一個例子。
教學重點之三是利用文章中的“樹葉、綠葉、落葉、木葉”等資源,有效解析詩歌語言中的暗示作用,即:詩歌中意象的傳統(tǒng)象征意義。這樣,就將一篇現(xiàn)代自讀課文和古代詩歌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有助于教師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有助于學生將本文所學與傳統(tǒng)的詩歌意象結(jié)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擴散。
學生學過篇詩歌,但只是對詞句的分析和對情感的理解,并沒有深層挖掘詩句的表達技巧,對語言的微妙處也沒有敏感的體察,而這正是古詩詞含蓄蘊藉之處,正是古詩詞魅力所在,本課以此作為教學的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這一表達技巧,能夠有意識理解和運用它提高自己的文學素質(zhì)。在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時要本文用的是歸納法,從多個詩句中“木”這一意象的共同特征歸納出詩歌語文暗示性這一特質(zhì),所以在拓展時教師要注意到這一知識點的積累和能力訓練,讓學生自己依據(jù)剛學過的知識概括出共性的東西,形成抽象概括的能力。情感目標是基于新教材對于學生心理的關(guān)注而確立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意志等心理因素,隨著對學生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fā)現(xiàn)智力因素有時顯得無能為力,因為非智力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現(xiàn)代教學能夠兼顧二者,用非智力因素來促進智力因素,達到真正使學生健康地發(fā)展。傳統(tǒng)語文課人文教育方面還顯得薄弱,只注重語文的工具性,使語文課美感得不到充分體現(xiàn)。本課實現(xiàn)情感目標主要用詩句的優(yōu)美意蘊來打動學生,重視創(chuàng)設(shè)美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wù)。
本課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首頁就有樹葉的閃動,讓學生進入教學情境,能夠開啟學生的想象力,可能會想到枯黃葉子表達什么情意。中間部分用了《登高》這首詩的配樂朗讀,聲音是課件中最靈動的東西,一個優(yōu)質(zhì)課件必備的要素,課件沒有聲音,也就沒有了生命。因為朗讀能夠渲染氣氛,能夠以情動人。從《登高》的朗讀中感受淪落他鄉(xiāng)年老多病杜甫仰望茫無邊、蕭蕭而下的木葉產(chǎn)生的憂國傷時的無窮無盡的愁思,油然產(chǎn)生對杜甫這位現(xiàn)實主義大詩人人生遭際的同情和景仰,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在拓展部分,用梅、柳、松、云等圖象,達到視覺上的美感,使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tài),從而極大的激發(fā)了學生思考探究的興趣,使學生主動探索詩歌意象所表達的情意。
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遠遠倒不到上課的要求,以至于在第一個重點的落實上花了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第二個重點就草草收尾了,學生的獨立分析鑒賞的能力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在討論“落葉紛冉冉”一句時,學生就“落葉”到底是如何體現(xiàn)出桑女走路的姿態(tài)時,各執(zhí)己見,用了較多的時間。因?qū)W生各執(zhí)其理,一時間我沒能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和果斷的引導,從而也耽誤了一些時間,導致預(yù)設(shè)的一處古詩意象分析沒有進行。再加上,這節(jié)課有各省市教委的領(lǐng)導聽課,一切學生還是在思考回答問題的時候有些拘謹,對于一些問題,不敢拿出自己的見解與大家討論。以上這些,對于我來說,還是要在以后的備課,授課以及正確利用課堂生成資源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多方面的完善我的語文課堂,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
此外,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還得到了一點啟示,那就是所謂的方法指導是建立在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積累之上的。所以引導學生課外多讀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
高三語文教案 篇10
一、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春挾家人自閬Làng州折回成都,入嚴武幕府。本來有這位好友的幫助,他滿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卻不料嚴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杜甫不得不再次離開成都,乘舟東下,經(jīng)現(xiàn)在的樂山、宜賓、重慶、忠州,于九月到達現(xiàn)在的四川的云陽!堵靡箷鴳选肪褪窃诖送局袑懙摹_@一年他已經(jīng)53歲,并一直患有肺病和風濕,不時發(fā)作。早在兩年前安史之亂初平時,他就有返回長安或洛陽的打算,但未能如愿。這回因嚴武之死,他決心離開四川,轉(zhuǎn)作瀟湘之游,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的漂泊何時是盡頭。這首詩集中表現(xiàn)了他這種心情。
二、內(nèi)容層次
這首詩前一層寫一個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長滿小草的岸邊,詩人從船上向四周望去,原野是那樣廣闊;再看月光下的江水,浩浩蕩蕩、奔流不息,不禁心潮澎湃,想到自己一生的經(jīng)歷。后一層先將自己的文名和官運作了一番比較,然后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給自己的一生作了總結(jié)。(注:在 這首詩中白鷗是漂泊無定的可憐物。)
三、鑒賞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詩的前半寫“旅夜”的情景。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樹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泊著。此時的.杜甫迫于無奈離開成都,處在凄苦無依的境地,便決意離蜀東下。因此此處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于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景況和情懷:像江岸細草一樣渺小,像江中孤舟一樣寂寞。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這兩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野廣闊;月隨波涌,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雄渾闊大,歷來為人所稱道。詩人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大江、燦爛的星月,正是為了反襯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簸無依的凄愴心情。這種寫法叫做“以樂景寫哀情”
名豈文章著,官應(yīng)老病休。
詩的后半是“書懷”。頸聯(lián)是說:有點名聲,哪里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應(yīng)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甚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時確實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卻不是因為他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擠。這里表現(xiàn)出詩人心中的不平,同時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最后這兩句說,飄然一身像個什么呢?不過像廣闊的天地間的一只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水天空闊,沙鷗飄零;人似沙鷗,轉(zhuǎn)徙江湖。這一聯(lián)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現(xiàn)可詩人內(nèi)心漂泊無依的感傷,一字一淚,感人至深。
四、 抒情方式的特色:
1.寓情于景; 2.直抒胸臆。
高三語文教案 篇11
教學要點
一、學習延安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樂觀奮發(fā)的革命精神。
二、掌握本文以小見大表達中心意思的寫作特點。
三、了解本文格調(diào)清新優(yōu)美、充滿詩情畫意以及語言準確生動、絢麗多彩、形象活潑、富于表現(xiàn)力的藝術(shù)特點,從而領(lǐng)略文藝語體的特色。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2、排除字詞障礙,朗讀課文,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重點:
字詞、朗讀
教學難點:
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前我們曾學過一篇散文,題目是《記一輛紡車》,那么我想問一下同學們,這是誰寫的呢?對,是吳伯簫。那么我再問一下,他寫的是在哪里的生活呢?對,寫的是在延安的生活經(jīng)歷。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吳老寫在延安的生活的小散文——《菜園小記》。
二、題解:
1、作者:吳伯簫
2、出處:選自散文集《北極星》
3、寫作背景:
三、學生自讀課文,排除字詞障礙,初步了解課文內(nèi)容。
1、生字:
chà yān yǒng jiàng zhuó jué shuò qiā
姹嫣甬絳濯矍鑠掐
xì kē gēng xù qí jǐn yán sui
隙窠羹煦畦槿芫荽
2、詞語:
姹紫嫣紅——形容各種花嬌艷美好。
潑辣——原義為兇悍而不講理;引申義為有魄力,勇猛;文中用的是比喻義,指花草長得快。
矍鑠——形容老年人很有精神的樣子。
斑斕——燦爛多彩。
四、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閱讀分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閱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分析層次。
2、學習本文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以小見大的寫作特色。
教學重點:
閱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分析層次。
教學難點:
學習本文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以小見大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復習有關(guān)散文的知識:
敘事散文:寫人,記事。
抒情散文:以事物為依托,抒發(fā)感情。
特點:
選材自由
形散表達方法不拘一格
表達方式靈活多樣
神聚一個中心
一條線索
線索的作用:將文章內(nèi)容貫穿成一個整體的脈絡(luò)。
二、閱讀課文,理解內(nèi)容,分析層次:
本文的線索是什么?
——以菜園的種菜生活為線索,有層次地展開記敘、描寫、抒情。
全文12段,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可愛的小菜園
這部分又分兩層。
1、種花好,種菜更好(1~2段)
從種花好談起,自然引入“種菜更好”。種花可觀賞,種菜可食用,在特定情況下,“種菜更好”。以“花”襯“菜”。于是自然地想起在延安藍家坪的菜園。
2、花果叢中的小菜園(3~7段)
“說是菜園,其實是果園”,滿園果茂花艷!罢f的菜園,是就園里的隙地開辟的。果樹是圍屏,草花是籬笆,中間是菜畦。”環(huán)境優(yōu)美,土地肥沃,陽光充足,水源便利。
菜園的自然條件這么優(yōu)越,這是大自然的優(yōu)惠,但是還需要人來利用,靠人勤勞的雙手來創(chuàng)造財富。于是,大家“下決心地把菜地種好,管好!边@就自然過渡到第二部分的寫種菜過程。
第二部分:與天奮斗,其樂無窮
這部分又分兩層。
1、種菜勞動,田園之樂無窮(8~10段)
勞動的艱辛:積肥、學經(jīng)驗、管理(勞動量,“一畝園,十畝田”)
勞動的樂趣:看見新芽茁壯成長,經(jīng)人帶來希望;暮春中午去中耕,看看中耕過的菜畦,令人心曠神怡;夏天月夜,澆完地后,休憩閑談,疲勞頓消。
2、種菜勞動,豐收之樂無窮(11~12段)
“一年里春夏秋三季,菜園里總是有幾種蔬菜在競綠爭肥的。”冬季無菜,但紅紅的辣椒干,“一直掛到新年”。
全文以菜園種菜為線索,有層次地進行記敘、描寫和抒情。落筆于菜園,著眼于寫人,菜園的美,是人們的辛勤勞動所創(chuàng)造;菜園的樂,是勞動的人們所感受的特有的樂。這種美與樂,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延安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樂觀奮發(fā)的精神。
二、學習本文大處著眼、小處落筆、以小見大的寫作特色。
作者給本文題為“菜園小記”,處處在“小”字上作文章,卻反映了豐富而深刻的內(nèi)容,給讀者以深刻的啟迪和無盡的美的享受。
1、小中寄深情
作者對菜園無處不愛,無事不愛,無物不愛;花可愛,果可愛,地可愛,小石窠泉流可愛,陽光月光可愛,那菜苗與果實更可愛,而勞動最可愛。作者雖然很少直接抒情,但字字句句,無不飽含著濃濃的情。
2、小中寓至理
本文以延安大生產(chǎn)運動為大背景,但卻從一個小小的菜園落筆,從寫種菜小事中寄寓深刻的道理。如文章的第6段寫“大家都在工作、學習、戰(zhàn)斗的空隙里種菜”,把“十邊”都種上了,“機關(guān)、學校、部隊吃的蔬菜差不多都能自給!睆姆N菜小事入筆,反映了大生產(chǎn)運動的意義,仿佛讓我們看到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ǎn)運動的場面,感受到大生產(chǎn)運動的勃勃生機。
又如作者寫種菜施肥、松土、整畦、下種等過程,不僅指出這些活勞動量大,而且還從看不見蔬菜的“影子”議論到很實在的“希望”。這樣,從種菜勞動入筆,反映了耕耘與收獲。物質(zhì)與精神的.辯證關(guān)系,反映了人們對大生產(chǎn)運動的深刻認識,并表現(xiàn)了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
3、小中求真樂
種菜是很普通的事,種菜過程是由許多瑣碎的小事組成,但作者卻從中得到真正的樂趣。全文處處寫得充滿樂趣,那美麗的菜園景色,令人賞心悅目自不必說,就是艱苦的種菜勞動,也寫得充滿樂趣。一切都是那么平常、細小,只有精神高尚的人才能有這種以勞動為樂、以苦為樂的體會。
4、小中求真美
全文所寫,無處不美,無物不美,無事不美。小小的菜園,花美、樹美、草美、果美、水美、苗美、菜最美。作者以濃墨重彩,把普通的小小的菜園描繪得花團錦簇,色彩繽紛,把艱苦的勞動描寫得充滿情趣與樂趣,總的體現(xiàn)了延安人的勞動美、生活美和情操美,也就是延安精神之美。
由于作者對“小”寫得具體、細致、精彩,所以,“大”就體現(xiàn)得非常鮮明突出。作者就是通過對小小菜園許多“小”事的描寫,反映了鮮明而突出的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fā)樂觀。
高三語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從文中篩選有用的信息的能力,自主探究課文內(nèi)容。
2、學習作者在細碎的生活瑣事中展現(xiàn)人生哲理的方法。
重點難點:
1、篩選有用的信息,把握文章的整體思路和內(nèi)容。
2、通過鑒賞與交流活動學習本文的寫作方法。
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嬰兒圖片)童年的往事歷歷在目,宛如昨天的片斷,在不知不覺中,時間如東去之水不復還,生命也如水般漸漸流逝!我們該如何對待時間的漸變,生命的漸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豐子愷的《漸》,看能否給我們一些啟示。
二、探尋作家蹤跡。
在浙江省桐鄉(xiāng)市一個叫石門灣的小鎮(zhèn)上,出了一個被外國學者譽為“最象藝術(shù)家的藝術(shù)家”。在故鄉(xiāng)人的眼里,他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老者,但是隨著親眼見過他的人的越來越少,他留給后人的東西卻愈來愈珍貴了。他就是一代藝術(shù)大師——豐子愷。
豐子愷:原名豐潤、豐仁,號子愷。浙江桐鄉(xiāng)人。長于美術(shù)音樂,又工散文。散文多為關(guān)于藝術(shù)、兒童和人生的感懷與穎悟?煞譃槿悾
。1)探究人生和自然奧秘
。2)寫兒童情趣
。3)寫本人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的炎涼世態(tài)
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潔身自好。散文集命名為《緣緣堂》
三、課前預(yù)習。
1、準確讀出下列詞語。
紈绔子弟(wánkù)傭工yōng圍爐擁衾qīn刑笞chī牛犢dú
。╣á)軋朋友
軋(yà)傾軋
。▃há)軋鋼
四、閱讀與探究
思考:
1、你認為“漸”是什么意思?
速讀課文找出文中解說漸的`語句。
明確:
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造物主騙人的手段;
人生是由“漸”維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變衰,也全靠這“漸”的助力;
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則,造物主的微妙的工夫;
“漸”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極微極緩的辦法來隱蔽時間的過去與事物的變遷的痕跡,使人誤認其為恒久不變;
這真是造物主騙人的一大詭計!
“漸”的本質(zhì)是“時間”。
討論交流:你的生活與學習中有“漸”的現(xiàn)象嗎?
明確:文章的“漸”是一個關(guān)于時間推移、事物變化的程度的修飾詞,意謂“漸漸”。作者認為事物的變化是在“漸漸”的過程中發(fā)生的“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坡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恒久不變……”
2、作者是從哪三大方面來說明“漸”這一現(xiàn)象的?
明確:漸的外在表現(xiàn)漸的作用漸的實質(zhì)
思路與內(nèi)容(板書)
3、“漸”的本質(zhì)是“時間”,作者對于“時間”是如何闡述的請用文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對這句話如何理解?
提問:你平時有沒有浪費時間的現(xiàn)象?
(學生活動)名人名言的收集
4、你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喚醒人們的時間意識,激勵人們要把握好時間,把握好生命,做一個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五、鑒賞與交流
作者用怎樣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講明白?
明確:使用舉例論證、比喻論證的論證方法。
舉了一些非常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例子來分析人生的發(fā)展變化是在不知不覺中微妙進行的!熬薷蛔拥堋钡淖兓、晝夜季節(jié)的變化、兒女的成長、植物的花開、抱犢過溝等。把看不見的人生變化比喻成人們熟悉的走路,音樂符號、時鐘等,說理形象而到位。
找出你認為精彩貼切的詞語或句子、段落并作簡要分析。
閱讀朱自清的散文《匆匆》,結(jié)合課文說說你是否感到“漸”對你的影響,這影響是好是壞你今后該如何把握你的生命。
今天我們學習了豐子愷的《漸》,要學會把握好時間,把握好生命,做一個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提高生命的質(zhì)量!
高三語文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領(lǐng)會詩歌中語句的含義,背誦詩歌。
2、理清課文思路,理解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3、體會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又有變化的特點。
三、教學設(shè)想
杜甫的一生,大部分是在憂傷和痛苦中度過的。唐玄宗天寶五載(746年)來到京城長安后,政治上屢屢受挫,經(jīng)濟條件也日益惡化。這使得杜甫對現(xiàn)實黑暗的認識一天天加深,思想感情一天天地接近人民,詩風也跟著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這期間,他寫了很多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詩!侗囆小肥堑谝黄獮槿嗣窈艉暗慕茏,它記錄了統(tǒng)治者的“開邊”政策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zāi)難。
學習《兵車行》,要在反復吟誦的基礎(chǔ)上,把重點放在研究杜甫詩歌章法嚴密、整齊之中又有變化的特點上,以利于學生今后自讀杜詩。
教學方法:誦讀法、分析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復習導入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杜甫的《兵車行》。哪位同學能說說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杜甫詩歌中的名句?
明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春望》)
2、明確律詩和古體詩的不同
提問:這兩首詩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明確:《春望》是五言律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古體詩。律詩也叫近體詩,興起于隋唐時期,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堵劰佘娛蘸幽虾颖薄肪褪且皇灼哐月稍姟B稍姷囊话虢小敖^句”,“絕”就是斷的意思。律詩八句,絕句四句,都講求嚴格的格律,而不僅僅是壓韻。而古體詩則沒有句數(shù)的限制,一般較長,只求壓韻就行了。
二、作者生平和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1、關(guān)于作者簡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生于鞏縣,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遺,后棄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稱浣花草堂。其作品顯示了唐由盛轉(zhuǎn)的歷史過程,風格沉郁頓挫,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2、作者生平
(1)讀書游歷時期(712-746)35歲以前,讀書和壯游時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長安時期(746-755)35-44歲,代表作《兵車行》、《麗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結(jié)果,使他變成了憂國憂民的詩人,文風走向現(xiàn)實主義。
杜甫稱做官為他們家族的“素業(yè)”——世代相襲的職業(yè),他的各種文化教養(yǎng)都是與這一點相聯(lián)系的。三十五歲左右,杜甫來到長安求取官職。開始,他滿懷信心,“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但滯留十年卻一再碰壁。
杜甫到長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詔,命有一藝之長的人到京參加考試,而實際主持這次考試的李林甫卻玩弄手段,下令不錄一人,而后上表祝賀皇帝,說是“野無遺賢”。杜甫參加了這次欺騙性的考試,結(jié)果大失所望。天寶十載(751)正月,唐玄宗接連舉行三個盛典,杜甫借機寫了三篇《大禮賦》獻給玄宗,玄宗十分贊賞,讓他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從中作梗,考后卻永無下文。此后他又以詩干謁一些權(quán)要,如京兆尹鮮于仲通、來京朝謁的哥舒翰、左丞相韋見素等人,希望他們援引,然而并不見效。大約在杜甫到長安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變得艱困起來,為了生存,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權(quán)貴門下,作詩投贈,希望得到他們的引薦。種種努力的結(jié)果,是到天寶十四載才獲得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這樣一個卑微的官職,而這已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3)陷賊與為官時期(756-759)45-48歲,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陳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別”等,創(chuàng)作達到了現(xiàn)實主義高峰。
安史之亂爆發(fā)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軍占據(jù)下的長安。后來只身逃出,投奔駐在鳳翔的唐肅宗,被任為左拾遺。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諫官,地位雖不高,卻是杜甫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職的經(jīng)歷。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罷相而觸怒肅宗,后于乾元初被貶斥為華州司功參軍。由于戰(zhàn)亂和饑荒,杜甫無法養(yǎng)活他的家庭,加之對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丟棄了官職,進入在當時尚為安定富足的蜀中。從安史之亂爆發(fā)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個國家處在劇烈的震蕩中,王朝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滿危險和艱難。而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因了血與淚的滋養(yǎng),達到了顛峰狀態(tài)。
(4)漂泊西南時期(759-770)49歲以后,漂泊十一年間,竟寫詩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長沙至岳陽的一條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幫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來,杜甫的故交嚴武出任劍南東西川節(jié)度使,對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顧。當嚴武第二次鎮(zhèn)蜀時,并表薦杜甫擔任了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因此稱他為“杜工部”)。杜甫是為了避亂謀食來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時間,他閑居草堂,生活確實比較安逸,當時所寫吟詠草堂周圍自然景物的詩篇,也顯出一種清新閑淡的韻致。但這種情形并沒有維持很久。從全國來說,安史之亂雖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結(jié)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勢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嚴重侵擾,甚至攻入長安,迫使代宗倉皇出逃;內(nèi)亂方面,則出現(xiàn)普遍的軍閥割據(jù)或半割據(jù)狀態(tài),而政治的腐敗、官吏的橫暴,也是有增無減。從蜀中地區(qū)來說,它既是吐蕃進攻的一個重點,也是容易發(fā)生軍閥割據(jù)的地方。就在嚴武二次鎮(zhèn)蜀的間隔時期,就曾發(fā)生一場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因此一度逃離成都,攜家流浪。一場暴烈的動蕩轉(zhuǎn)化為持續(xù)的衰亂,這使得杜甫對國家的前途更覺失望,他后期的詩歌,情緒甚至比安史之亂中更顯得沉重。
永泰元年(765),嚴武去世,蜀中重又發(fā)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憑依,他又帶著全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過起流浪逃難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時間,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兩年。到五十七歲那年,終于乘舟出三峽,卻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歷五年、五十九歲上,在耒陽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艱難漂泊的一生,在這里得到一個凄涼的結(jié)束。
4、創(chuàng)作背景
《兵車行》是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唐玄宗天寶年間,朝廷對邊疆少數(shù)民族頻繁發(fā)動進攻。八載(749),哥舒翰奉命進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內(nèi)),久攻不下,后雖僥幸取勝,但所部六萬三千人損失大半;到這年冬天,所派駐龍駒島(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軍覆沒。十載(751)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又奉命進攻南詔(主要轄境在今云南省),結(jié)果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由于這兩次戰(zhàn)爭中喪師巨萬,朝廷乃大舉征兵。這件事,在《資治通鑒·唐紀三十二》里有生動的記載: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yīng)募。楊國忠(時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圖景在歷史上也是罕見的!《兵車行》這首詩,很可能就是詩人見到這樣圖景的當時或其后不久寫的。
三、把握詩歌內(nèi)容
1、請學生自由朗讀,并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歌的大意。
2、提問:詩歌展現(xiàn)出哪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我們猶如聽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訴說?這樣寫有怎樣的效果?
明確:看到的畫面有咸陽橋頭悲慘送別圖、田畝荒蕪健婦犁耕圖、青海頭上蒼蒼的白骨。似乎可以聽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訴。悲慘的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悲切的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增強了詩歌的真實感。
3、提問:造成這一切苦難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確:“點行頻”(詩眼)是頻繁征兵的意思。
4、提問:這是一首古體詩,它是側(cè)重于敘事的。它敘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這件事的幾大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前因,后果。并說明全文的基調(diào)是怎樣的?
明確: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王朝窮兵黷武。為了和吐蕃繼續(xù)作戰(zhàn),在長安一帶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離死別的慘痛后果。
本詩旨在揭露當時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連年發(fā)動“開邊”戰(zhàn)爭,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詩人的情緒是怨憤的,這是全詩的基調(diào)。
5、請概括各段的內(nèi)容。
板書設(shè)計:1、送別場面
2、征夫控訴天怒人怨
3、悲慘生活“行人但云點行頻”、“武皇開邊意未已”
四、誦讀指導
1、講授:唐王朝和吐蕃作戰(zhàn)是處于劣勢的,勝少敗多,損失慘重。這些出征的士兵,能活著回來的希望很渺茫,因此就有了咸陽橋邊生離死別,哭聲震天的凄慘景象。
第一段寫親人送別出征的戰(zhàn)士,朗讀時聲音應(yīng)沉重些。段尾,詩人的怨憤之情初現(xiàn),應(yīng)用升調(diào)讀。第二段,“點行頻”三字為下文敘事的總綱,須重讀。以下皆用“ 行人”的口氣讀,要注意區(qū)分敘事句和抒情句的語氣。第三段先寫秦兵家庭的困難,朗讀時速度不宜快!伴L者”句用較柔和的聲調(diào),“且如”句要作低回之勢,至“租稅”句稍稍振起。后半段令人悲痛欲絕,聲調(diào)凄楚。結(jié)尾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君不見”應(yīng)重讀,“古來”句道盡戰(zhàn)場慘景,集中表達“行人”和“詩人”的怨憤,要緩緩讀出,“無人收”三字乃血淚鑄成,尤應(yīng)重讀。
2、教師示范朗讀。
3、學生試讀、齊讀。
4、理清思路,背誦詩歌
《兵車行》詩詞鑒賞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zhàn),被驅(qū)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guān)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韻譯】
戰(zhàn)車叮鈴響不停,戰(zhàn)馬聲聲嘶嘯;
遠征的壯丁,個個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兒呵,都匆匆跑來相送,車馬揚起的塵埃,遮蔽了咸陽橋。
拖的拖抱的抱,攔路頓腳放聲哭,悲慘的哭聲,一陣陣沖上九重霄。
有一個行人,同情地問一個壯丁,壯丁只輕輕說:頻繁地點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歲,就征去駐守黃河,到了四十歲,還編入屯田的軍營。
當年出發(fā),還是村長替他扎頭巾,歸來頭白了,還要再去衛(wèi)戍邊境。
邊境上的戰(zhàn)士,鮮血已流成海水,皇上拓邊的雄心,仍然沒有休止。
你沒聽說嗎?
漢朝的華山以東,有二百多個州,千村萬落,處處長滿野草和荊棘。
雖有健壯的婦女,把握鋤犁種地,但是莊稼雜蕪,阡陌也難辨東西。
再說關(guān)東士兵,素以苦戰(zhàn)稱第一,如今被人驅(qū)趕,與狗雞并無差異。
要不是你這個老人家來問究竟,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說象今年已經(jīng)是冬天了,關(guān)西守卒沒一個回家休息。
縣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稅,無人種地租稅從哪去籌集?
早知生男孩招來許多麻煩,倒不如生女孩還來得適宜。
生女孩可以嫁給隔壁鄰居,生男孩尸骨埋在戰(zhàn)場草地。
你沒看見嗎?就在青海頭的那邊,自古來白骨堆成山,沒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煩惱,舊鬼不停地哭泣,倘若是陰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賞析】
天寶以后,唐王朝對西北、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戰(zhàn)爭越來越頻繁。這連年不斷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不僅給邊疆少數(shù)民族帶來沉重災(zāi)難,也給廣大中原地區(qū)人民帶來同樣的不幸。
據(jù)《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瀘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zhàn)功!拼竽純删┘昂幽媳北該裟显t。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yīng)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边@段歷史記載,可當作這首詩的說明來讀。而這首詩則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這一社會現(xiàn)實。
“行”是樂府歌曲的一種體裁。杜甫的《兵車行》沒有沿用古題,而是緣事而發(fā),即事名篇,自創(chuàng)新題,運用樂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生活。
詩歌從驀然而起的客觀描述開始,以重墨鋪染的雄渾筆法,如風至潮來,在讀者眼前突兀展現(xiàn)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別圖:兵車隆隆,戰(zhàn)馬嘶鳴,一隊隊被抓來的窮苦百姓,換上了戎裝,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開往前線。征夫的爺娘妻子亂紛紛地在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扯著親人的衣衫,捶胸頓足,邊叮嚀邊呼號。車馬揚起的灰塵,遮天蔽日,連咸陽西北橫跨渭水的大橋都被遮沒了。千萬人的哭聲匯成震天的巨響在云際回蕩!耙锲拮幼呦嗨汀保粋家庭支柱、主要勞動力被抓走了,剩下來的盡是些老弱婦幼,對一個家庭來說不啻是一個塌天大禍,怎么不扶老攜幼,奔走相送呢?一個普通“走”字,寄寓了詩人多么濃厚的感情色彩!親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屬們追奔呼號,去作那一剎那的生死離別,是何等倉促,何等悲憤!“牽衣頓足攔道哭”,一句之中連續(xù)四個動作,又把送行者那種眷戀、悲愴、憤恨、絕望的動作神態(tài),表現(xiàn)得細膩入微。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沖云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集中展現(xiàn)了成千上萬家庭妻離子散的悲劇,令人觸目驚心!
接著,從“道旁過者問行人”開始,詩人通過設(shè)問的方法,讓當事者,即被征發(fā)的士卒作了直接傾訴。
“道旁過者”即過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慘場面,是詩人親眼所見;下面的悲切言辭,又是詩人親耳所聞。這就增強了詩的真實感!包c行頻”,意思是頻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詩眼”。它一針見血地點出了造成百姓妻離子散,萬民無辜犧牲,全國田畝荒蕪的根源。接著以一個十五歲出征,四十歲還在戍邊的“行人”作例,具體陳述“點行頻”,以示情況的真實可靠!斑呁チ餮珊K,武皇開邊意未已!薄拔浠省,是以漢喻唐,實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膽地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tǒng)治者,這是從心底迸發(fā)出來的激烈抗議,充分表達了詩人怒不可遏的悲憤之情。
詩人寫到這里,筆鋒陡轉(zhuǎn),開拓出另一個驚心動魄的境界。詩人用“君不聞”三字領(lǐng)起,以談話的口氣提醒讀者,把視線從流血成海的邊庭轉(zhuǎn)移到廣闊的內(nèi)地。詩中的“漢家”,也是影射唐朝。華山以東的原田沃野千村萬落,變得人煙蕭條,田園荒廢,荊棘橫生,滿目凋殘。詩人馳騁想象,從眼前的聞見,聯(lián)想到全國的景象,從一點推及到普遍,兩相輝映,不僅擴大了詩的表現(xiàn)容量,也加深了詩的表現(xiàn)深度。
從“長者雖有問”起,詩人又推進一層。“長者”,是征夫?qū)υ娙说淖鸱Q。“役夫”是士卒自稱。“縣官”指唐王朝!伴L者”二句透露出統(tǒng)治者加給他們的精神桎梏,但是壓是壓不住的,下句就終究引發(fā)出訴苦之詞。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終于說出來,這樣一闔一開,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懼心理,表現(xiàn)得極為細膩逼真。這幾句寫的是眼前時事。因為“未休關(guān)西卒”,大量的壯丁才被征發(fā)。而“未休關(guān)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開邊意未已”所造成!白舛悘暮纬?”又與前面的“千村萬落生荊杞”相呼應(yīng)。這樣前后照應(yīng),層層推進,對社會現(xiàn)實的揭示越來越深刻。這里忽然連用了幾個短促的五言句,不僅表達了戍卒們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現(xiàn)出那種傾吐苦衷的急切情態(tài)。這樣通過當事人的口述,又從抓兵、逼租兩個方面,揭露了統(tǒng)治者的窮兵黷武加給人民的雙重災(zāi)難。
詩人接著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只能喪命沙場。這是發(fā)自肺腑的血淚控訴。重男輕女,是封建社會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但是由于連年戰(zhàn)爭,男子的大量死亡,在這一殘酷的社會條件下,人們卻一反常態(tài),改變了這一社會心理。這個改變,反映出人們心靈上受到多么嚴重的摧殘啊!最后,詩人用哀痛的筆調(diào),描述了長期以來存在的悲慘現(xiàn)實:青海邊的古戰(zhàn)場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陰風慘慘,鬼哭凄凄。寂冷陰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這里,凄涼低沉的色調(diào)和開頭那種人聲鼎沸的氣氛,悲慘哀怨的鬼泣和開頭那種驚天動地的人哭,形成了強烈的對照。這些都是“開邊未已”所導致的惡果。至此,詩人那飽滿酣暢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唐王朝窮兵黷武的罪惡也揭露得淋漓盡致。
《兵車行》是杜詩名篇,為歷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長期以來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zhàn),給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zāi)難,具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在藝術(shù)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敘事之中。這篇敘事詩,無論是前一段的描寫敘述,還是后一段的代人敘言,詩人激切奔越、濃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匯在全詩的始終,詩人那種焦慮不安、憂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其次在敘述次序上參差錯落前后呼應(yīng),舒得開,收得起,變化開闔,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馬嘶、塵煙滾滾的喧囂氣氛,給第二段的傾訴苦衷作了渲染鋪墊;而第二段的長篇敘言,則進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場面描寫的思想內(nèi)容,前后輝映,互相補充。同時,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句型、音韻的變換緊密結(jié)合,隨著敘述,句型、韻腳不斷變化,三、五、七言,錯雜運用,加強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如開頭兩個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來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個五字句,表現(xiàn)“行人”那種壓抑不住的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傳神。用韻上,全詩八個韻,四平四仄,平仄相間,抑揚起伏,聲情并茂。再次,是在敘述中運用過渡句和習用詞語,如在大段代人敘言中,穿插“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薄伴L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見”“君不聞”等語,不僅避免了冗長平板,還不斷提示,驚醒讀者,造成了回腸蕩氣的藝術(shù)效果。詩人還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暗琅赃^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等,這樣蟬聯(lián)而下,累累如貫珠,朗讀起來,鏗鏘和諧,優(yōu)美動聽。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語,如“耶娘妻子”“牽衣頓足攔道哭”“被驅(qū)不異犬與雞”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話,是杜詩中運用口語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評及此,曾這樣說:“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边@些民歌手法的運用,給詩增添了明快而親切的感染力。
《兵車行》同步練習
一、給下列語句中加點字標上漢語拼音
車轔轔耶娘妻子干云霄生荊杞聲啾啾生男惡隴畝
二、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1、行人弓箭各在腰
2、役夫敢申恨
3、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4、武皇開邊意未已
5、縱有健婦把鋤犁
6、耶娘妻子走相送
7、老翁逾墻走
8、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
9、預(yù)備走舸,系于船尾
10、信知生男惡
11、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
12、余固笑而不信也
13、人而無信,未知其可也
三、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A、耶娘妻子走相送B、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C、道旁過者問行人D、禾生隴畝無東西
【高三語文教案】相關(guān)文章:
高三語文優(yōu)秀教案12-31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08-20
高三語文教案03-15
高三語文教案(精選)11-01
高三語文專題優(yōu)秀教案07-10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01-11
高三語文試卷講評教案11-12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12篇06-01
高三必修的語文名師教案01-06
高三語文的復習教案(精選13篇)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