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計算機輔助教學之我見
隨著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計算機在教學中的應用也逐漸為人們所重視起來。于是一個又一個的教學軟件如雨后春筍一般應運而生,什么樹人、考能、科利華……;與教學配套的教學網(wǎng)絡也隨之產(chǎn)生了,五中網(wǎng)校、一○一網(wǎng)!;等等不勝枚舉。那么什么是把計算機引入課堂呢?它的英文縮寫可以說已經(jīng)把這一問題表述得相當明確了:CAI,即多媒體輔助教學,它就相當于一種教學用具,應用它的目的在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在輕松的教學氛圍內學到知識。它的優(yōu)勢在于能廣泛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對學科的興趣。
我喜歡楊朔的《荔枝蜜》,但我不喜歡后人模仿楊朔的風格所寫的“楊朔式”的散文,他們只知道模仿楊朔散文升華的方式,但卻無法透析楊朔散文的神韻,所以徒具其形而神韻盡失,讀來索然無味,倒不如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的結尾來得自然。
同樣,我喜歡計算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特別想把計算機引入課堂,使之成為教學的一部分,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而當我面對現(xiàn)今所流行的語文教學軟件時,覺得這還不如一根粉筆一張嘴來得親切。
究其根本,我覺得現(xiàn)在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有以下幾點失誤,導致它們應用不夠廣泛。
一、嚴重違背教學原則。
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配合,以完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的備課要有“三備”: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而教學軟件因為制作周期較長的原因,導致教法陳舊自不待言,就其內容本身來說,雖說是集合了數(shù)百位名家名師的傾心力作,他們的教案不可謂不好,但是首先,你不是他——記得齊白石老人曾經(jīng)這樣說過“學我者死”,正所謂形易畫而神難描——你縱然能用他們的教案,但他們的神韻是無法從中窺視的。其二,他們所針對的學生與你所針對的學生是不一樣的,所以這些教案也是不足取的。
這樣的結果有兩個:1、會造成一些教師不思考、生搬硬套,從而使他們養(yǎng)成懶惰的習慣,不再提高。2、因不能因材施教,會造成一些同學“吃不飽”,而另一些同學“消化不良”。
二、軟件設計喧賓奪主。
可能是軟件制作者基于想要吸引學生的目的,在軟件中設計了一些小的花絮,如鼓掌、喝彩、動畫鼓勵、科普常識等等。
這樣,一者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二來可能會為因為采用的方法過于簡單、幼稚,反會引起學生的煩感。
三、適用范圍狹窄。
一方面是在時間上,因為這些教學軟件大多以光盤形式流傳,所以更新起來就比較費時費錢,而且一套軟件本身就價格不菲,所以從這一方面就有相當一些人可望而不可及。
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軟件要么是專門針對教師的,要么是專門針對學生的,兩方面兼顧的則是鳳毛麟角,所以也不利于引入課堂。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大致如下:
一是難度系數(shù)太大。
理科的知識的傳授可以說是十分容易的,因為它是有章可循的,一本書,就是一本筆記,公式、定理、例題、練習等等,應有盡有,而且,知識相對客觀,不易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理科的教學軟件也就相對容易做,且容易做好。
而文科的知識本身就是主觀性很強的東西,正所謂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篇課文,一個老師有一個老師的理解,因此師與師是不同的。同一個老師上課,又是面對著幾十個學生,不又是一個哈姆雷特與幾十個哈姆雷特嗎?因此師與生是不同的。坐在下面的幾十位學生當然也各不相同了,因此生與生也是不同。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道理,因此也就無所謂對錯,只要有理就是正確的。這樣的軟件怎么做?真是難為那些計算機人了。好在有標準化試題,這就相對有了明確的對錯,也就是有了計算機語言中的0/1,即是和非。但是標準化試題決不適用于語文教學,目前標準化試題的比重一天小是一天,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二、編寫雙方磨合不好。
編程序的不懂教學,懂教學的不動教學。因此,雙方都不知道如何向對方提供更多的可供參考的信息,也就無法把教學內容很好的貫徹。要么死氣沉沉,要么過低地估計學生,事與愿違。
三、捆綁式發(fā)售。
像CSC電子備課系統(tǒng),初中版一套近兩千元,而且不拆,要想買下來,非得下一番決心不可。
建議:
一、編寫比較容易入手的操作平臺,讓一線老師能很好的掌握。
二、收集多方資料,為老師編寫教案提供方便。
三、鼓勵老師使用平臺,有償收集老師的使用成果,分類成集,制作光盤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