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幼兒園德育方法研究新進展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我國幼兒園德育方法研究新進展
長期以來,在幼兒園經(jīng)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不外乎說服、榜樣、行為練習、獎懲法。它們往往是自上而下、 由外而內(nèi)地把一定的思想、認識或觀念賦予幼兒,而不是讓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實踐而得到正確的觀念,更不 是讓幼兒運用智慧和經(jīng)驗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后產(chǎn)生正確的認識。因此,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道德觀念,不容易牢固, 稍有變化,便會出現(xiàn)動搖。
為此,近年來,我國學前教育工作者引進國外行之有效的德育技術(shù),再通過實驗應用完善我國現(xiàn)有的德育 方法,F(xiàn)選擇介紹幾種經(jīng)實驗證明應用有效的德育方法。
一、移情訓練法
1991年,韓蘭、琚貽桐在參考美國“學會關(guān)心:移情訓練方案”的基礎上,根據(jù)我國幼兒的具體情況編制 了一套“幼兒移情——親社會行為系列教育活動”方案。該方案強調(diào)認知——情緒系統(tǒng)的交互作用,綜合運用 認知提示、情緒追憶、情感換位、鞏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移情訓練技術(shù),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 地展開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教育,訓練技術(shù)簡便易學,教育活動實用性強,具有較強的推廣和運用價值。
采用移情訓練法的教育活動一般可分為三步,現(xiàn)結(jié)合《關(guān)心生病的小朋友》這一教育活動作一說明。第一 步,主要是運用認知提示和情緒追憶技術(shù),組織幼兒回憶、聯(lián)想、討論自己在過去的生活經(jīng)歷中親身感受過的 情緒、情感體驗,并鼓勵其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反應。如上述活動中首先要求幼兒先想一想:自己生病時是什么樣 子的?心情怎么樣?會想些什么?引導幼兒追憶自己的體驗,從而為下一步理解他人心情打下認知和情感上的 基礎。第二步,主要是運用認知提示情感換位、鞏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基本訓練技術(shù),促進幼兒設想他人觀點 、進入他人角色能力的發(fā)展。上述活動中要求幼兒進一步考慮:××小朋友生病在家會怎么樣?會怎么想?等 等,從而促使幼兒設身處地地替“生病的小朋友”著想,并鼓勵幼兒產(chǎn)生相應的情感反應。第三步,向幼兒展 示假設的社會性情感情境,讓幼兒轉(zhuǎn)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特定的社會性情感和事件并產(chǎn)生移情,同時,教師 運用鞏固深化的技術(shù),讓幼兒把想法付諸實踐,強化行為練習,使幼兒正確對待情境中他人的情緒反應并采取 積極的行動。
移情訓練法共包括認知提示、情緒追憶、情感換位、鞏固深化、情境表演等子方法,其主要作用和心理效 果如下:
認知提示是通過成人的言語提示,組織幼兒討論、繪畫、唱歌、游戲、表演等形式,幫助幼兒辨別各種不 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觀點和情感,促進幼兒辨別他人情感、設想他 人觀點及進入他人角色能力的發(fā)展,進而促進幼兒認知水平和社會理解水平的提高,為產(chǎn)生移情奠定認知基礎 。
情緒追憶是運用言語提示喚醒幼兒在過去生活經(jīng)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情緒體 驗產(chǎn)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聯(lián)想,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社會情境之間建立的聯(lián)系。
情感換位是提供一系列由近及遠的社會情境(家庭——父母——老人——鄰居,幼兒園——同伴——老師 等),讓幼兒進行分析討論和角色扮演,從而使幼兒轉(zhuǎn)換到他人的位置去體驗某種情緒、情感狀態(tài),并促進其 角色轉(zhuǎn)換能力的發(fā)展。
通過情緒追憶和情感換位,幼兒得以把過去的情緒、情感體驗遷移到相應的社會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 其中,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體驗或設想他人正在體驗的情緒、情感,從而產(chǎn)生移情。
鞏固深化是對上述活動的延伸,它引出“人不應只想到自己,還應考慮到別人,應該給別人帶來幸福、高 興和快樂”的概括性主題,其作用在于把幼兒引向更高的層次,使之不再拘泥于具體的情境,而是掌握普遍性 的行為規(guī)范。
情境表演包括事例分析和行為練習,即先舉出假設的各種典型的社會情境或事例,讓幼兒分析出在該種情 形下怎樣做才能給別人帶來歡樂,并根據(jù)幼兒的提議,讓大家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從中體會不同的 情感;或通過欣賞、表演兒歌等,讓幼兒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情感,并鼓勵情感反應。其作用在于強 化幼兒積極的情緒、情感,使之正確地把握積極的行為方式,并進一步促進促兒設想他人觀點和進入他人角色 能力的發(fā)展。
通過鞏固深化和情境表演,可以使幼兒從更高的社會認知層次上去把握積極的行為方式,強化其正確的行 為技能,從而使幼兒在遇到類似的真實情境時,更容易產(chǎn)生移情,并作出親社會行為。
二、社會認知沖突訓練法
“社會認知沖突理論”認為,幼兒在相互作用時由于動作或觀點不同而爭論,導致社會認知上的沖突。在 解決沖突時,幼兒不僅要考慮自己,而且還得考慮其同伴的動作、觀點。這樣,沖突解決的過程實質(zhì)上就是導 致幼兒認知結(jié)構(gòu)改變的過程,也是使幼兒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根據(jù)這一理論,1992年,徐彩華、李輝設計了“有教師指導的社會認知沖突訓練”這種旨在使幼兒在活動 中發(fā)生認知上的沖突的教育模式,并將它們與傳統(tǒng)的教師說教分析法進行實驗對比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種模式 的教育訓練能使幼兒正確而牢固地掌握社會概念,而說教分析法則做不到這一點。這一方法若和角色扮演法等 常見的德育方法結(jié)合起來運用,則效果會更佳。如《小羊過橋》教育活動,就是通過講故事創(chuàng)設一個沖突的情 境——“兩只小羊同時都要過橋”,然后通過角色扮演(情境表演)和討論等活動,讓幼兒尋求正確的解決“ 沖突”的辦法,并付諸實踐。
有教師指導的社會認知沖突訓練法這一模式的關(guān)鍵在于,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能夠誘發(fā)社會認知沖突的客觀情 境,并且不急于向幼兒陳述正確的道德規(guī)范和要求。這樣可以使幼兒在爭論、辯解和表演(即社會認知沖突) 中去主動探索,并尋求解決辦法。在經(jīng)歷了沖突和解決沖突之后,教師的總結(jié)概括會給幼兒留下深刻的印象, 取得良好效果。
我們可以讓孩子考慮一些常見的社會認知沖突情境:只有一個蘋果時是給爺爺吃還是給自己吃?車上只有 一個空座,是自己坐呢還是給抱孩子的阿姨坐?只有一臺電視機,自己想看動畫片,爸爸想看足球,到底該怎 么辦?等等,讓孩子們來演一演、扮一扮,促使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等孩子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后,再及時 給予肯定和表揚,并讓他們付諸行動,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擔者在特定的情境中,遵循社會對該角色的要求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角色行為,即模 仿現(xiàn)實社會中的某些情境,讓幼兒扮演其中的角色,從他人的立場分析問題、處理問題、體驗情感,并通過及 時的反饋,了解別人的需求和感受,從而更好地掌握與角色相適應的行為及道德規(guī)范。角色扮演訓練能顯著提 高幼兒的角色承擔能力和親社會行為水平。幼兒通過角色扮演而實現(xiàn)其角色轉(zhuǎn)換過程,進入他人角色并體驗他 人情感和行為經(jīng)驗,從而相應地習得該角色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
我們周圍的每一個社會角色都具有相應的社會責任、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角色扮演法就是讓幼兒扮演某 一個社會角色,從而掌握該角色所應具有的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要求。例如,幼兒普遍活潑好動、缺乏耐心、 怕吃苦、畏難,老師就可以讓孩子扮一扮哨兵,而且可以跟他比賽,“看看誰是個好哨兵”。當然,一定要強 調(diào)好哨兵的標準,即保持固定動作越久越好。一開始,老師最好故意“輸”給孩子幾次,以激發(fā)其興趣和勇氣 ,等孩子接受了,習慣了玩這個游戲以后,就可以把這種要求遷移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鼓勵孩子時刻以哨 兵自居。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于無意中習得哨兵所具有的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如堅守崗位、一絲不茍)和道德要 求(如堅韌不拔、不怕吃苦、不畏艱難等)。這是固定模式的角色扮演訓練。另外還有一種開放模式的角色扮 演訓練。它一般是給幼兒提供一個故事情境,這故事沒有結(jié)尾,是讓幼兒扮演情境中的主人公并嘗試以自己的 行為給故事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如“早晨,小朋友在排隊做操,小明往后退時不小心踩了小海一腳。做操結(jié)束了 ,小海趁小明不注意,也狠狠地踩了他一腳,并轉(zhuǎn)身就跑。小明愣了愣,趕緊去追小海”。老師可以讓孩子扮 演故事中的“小明”并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然后把結(jié)局表演出來。老師可以協(xié)助扮演,并啟發(fā)幼兒想出一個好 的結(jié)尾。幼兒親自“表演”出來,才不易忘記,而且以后可以落實到行動上。
四、價值澄清法
價值澄清法是讓幼兒在活動中直接思考一些價值選擇的途徑,使他們對社會活動和周圍人產(chǎn)生積極的態(tài)度 。其實質(zhì)就是讓幼兒利用“理性思考”和情緒體驗來“審查”自己的行動,“分析”并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觀念, 揭露并解決自己的價值沖突,和別人進行價值觀念的交流并根據(jù)自己的價值選擇行事。該方法結(jié)合幼兒道德發(fā) 展的階段特征,具有簡單、靈活、生動有趣的特點。
1995年,馮文革根據(jù)價值澄清法的基本原理設計了一套適合我國幼兒特點的“幼兒價值澄清訓練方案”, 實驗研究證實,該方案能夠明顯提高幼兒價值觀的認知——情感水平,改善幼兒道德行為,提高其道德認知— —情感與道德行為的一致性。該方案圍繞《幼兒園品德教育大綱》,確定了“一是幫助幼兒澄清價值觀;二是 幫助幼兒建立起符合社會道德要求的價值觀”等兩個活動目標。根據(jù)這兩個活動目標,每一主題教育活動分兩 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誘發(fā)幼兒的態(tài)度和價值陳述。教師就幼兒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或班里常出現(xiàn)的問題向幼兒提 問,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性,讓幼兒充分陳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使他們充分參與到教育活動之中。在這一階段, 教師可以使用一些價值澄清策略,如價值表決、公開提問、愿望表達、自我展示等等。
第二階段:從認知、情感、行為上對幼兒進行價值觀的澄清教育。根據(jù)價值觀形成所經(jīng)歷的四個步驟的標 準,對幼兒實施價值澄清訓練。教師利用故事、圖片、幻燈、電影片斷或情境表演等形式向幼兒提供一些生活 中常遇到而又感到困惑的較為典型的道德情境,引發(fā)幼兒的思考,組織他們對此進行討論和評價。活動按以下 步驟進行:①列舉選擇途徑。針對所提供的情境提問:“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做?”“還有什么別的方 法?”鼓勵幼兒充分思考,盡可能多地列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師也可以說出自己的觀點),注意強調(diào) 各種不同的意見,而且要讓幼兒意識到這種種不同,但教師對所有答案并不作出或“好”或“壞”的判斷。② 想象后果。提問:“這樣做最后會怎樣呢?”“那樣做會有什么結(jié)果呢?”讓幼兒充分考慮到每一種途徑可能 會引起的后果,然后加以比較。比如有的方法可能會順利地解決問題;有的方法雖然解決了問題卻會引起沖突 ;有的方法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會造成不良后果。③自由選擇。在引導幼兒對每一種途徑及其后果進行分析比 較后,提問:“現(xiàn)在你是怎么看的?愿意怎樣去做?”讓幼兒自由地作出選擇。然后問“為什么”,讓幼兒闡 明選擇理由以對其認知進行強化。④情感體驗。讓幼兒從多方位去體驗某種情境中不同角色的情緒或情感狀態(tài) ,引導幼兒對情境中不同人物的角色地位進行分析,從而進入他人角色,從他人的立場上去感受或認識有關(guān)問 題。如讓幼兒想自己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的心理,設想別的小朋友遇到困難而非常焦慮時的感受,想象幫助小 朋友之后自己會不會高興、小朋友會不會高興等。然后再想一想對自己所作的選擇是否滿意、愿不愿意告訴爸 爸媽媽,使幼兒對所作的正確選擇產(chǎn)生積極的情感體驗。⑤行為強化。鼓勵幼兒把自己的選擇在生活中表現(xiàn)出 來,還可讓幼兒把自己做過的有關(guān)事情講述出來,并鼓勵幼兒堅持下去,無論在哪里都要保持一致的行為。如 有的幼兒在幼兒園經(jīng)常幫老師做事情,教師就鼓勵他在家也要愛勞動,幫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焱下加木
【我國幼兒園德育方法研究新進展】相關(guān)文章:
我國幼兒園德育方法研究新進展08-17
我國學校德育實效研究綜述08-13
我國證券市場投資方法的研究08-05
比較優(yōu)勢理論研究新進展08-07
對我國證券投資的研究08-05
《幼兒園德育內(nèi)容與方法的研究》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jié)-工作總結(jié)08-05
英語教學設計研究新進展文獻綜述08-05
腦出血病理生理機制研究新進展08-05
我國國庫集中收支制度研究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