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體驗教育追求德育實效
當前,社會道德教育存在的三個誤區(qū)需要迫切轉變,一種是認為道德建設與經(jīng)濟建設相比,顯得不那么迫切;一種認為在社會轉型時期,道德標準變得多元化;還有一種認為即使明確了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但孩子們不信,不聽,效果不好。這三種情況在學校里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有些校長認為德育再重要,也不如學校的升學率、家長對孩子的升學期望重要,學校的實際工作中,對教學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德育;有的教師感到在進行道德教育時力不從心,許多問題連教師自己都說不清楚,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孩子;有的學校即便知道誠信應該好好講,愛國教育也應該大力宣傳,但是孩子們沒興趣,不跟你配合。學生的勞動觀念差,就加強勞動教育;心理素質差,就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文明禮儀差,就加強文明禮儀教育……在如此“加強”中,使德育成了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裝,缺乏從“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角度通盤考慮,恰恰在加強中迷失了德育本來的意義,過多的說教代替不了學生的親身體驗。筆者認為,德育應以體驗教育觸及學生的心靈,轉化為他們的精神內(nèi)在自覺行動,才能收到實效。
體驗教育在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及成長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道德養(yǎng)成是一個知情意行并存的過程。少年兒童獲得“知”的過程,不僅來自成年人的教育,還來自少年兒童的體驗。這是少年兒童認知的重要來源。
就整體來看,目前我國城鄉(xiāng)少年兒童大多存在社會體驗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國城市少年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雖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較過去有很大變化,但是這些知識的獲得大多來自書本、報刊、電視、網(wǎng)絡、廣播等,是間接的。雖然父母們常常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說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不講衛(wèi)生容易生病、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負責等等,但對孩子來說,父母的話往往還沒有電視里講得好聽,沒有網(wǎng)友們講得到位。
和城市少年兒童相比,農(nóng)村少年兒童的信息依舊閉塞,一些現(xiàn)代生活準則、具有時代特色的好習慣好品德,對他們來說,仍然遙遠。因此,當老師們對他們講要遵守一米線、尊重他人的隱私、要尊重別人的私人空間、乘電梯靠右行等等,這些習慣在他們的腦海里往往是空洞的。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追求、獲得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財富!蔽覈逃姨招兄壬罅μ岢趯嵺`體驗中培養(yǎng)習慣。對此,他作過很多精辟論述。他說:“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chuàng)造是孫子。有行動之勇敢,才是真知的收獲。”
教育工作者在體驗教育中應堅持實踐育人原則。實踐育人是學校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工作傳統(tǒng)和基本經(jīng)驗,也是優(yōu)勢所在。我們要積極擴大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覆蓋面,繼續(xù)深化星星火炬代代傳、民族精神代代傳、手拉手、保護家鄉(xiāng)河、中學生素質拓展計劃、少年軍校、雛鷹爭章等活動。充分利用傳統(tǒng)節(jié)慶日開展團隊活動,定期組織團員、少先隊員到各類紀念館、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經(jīng)過切身體驗,接受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
體驗教育應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翁地位,讓他們多參與生活與社會實踐活動。道德教育不是你說我聽,而是要讓未成年人在參與的過程中進行自我教育。所謂自我教育,就是孩子們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監(jiān)督自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控制。只有孩子們真正參與進去了,他們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華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認識。
我們的教育應該真正觸及孩子的靈魂,喚醒和鼓舞他們的道德自覺,在他們身上煥發(fā)出驚人的道德力量,最終實現(xiàn)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讓學生在生活上求自理,學習上求自強,情感上求自控,思想上求自立,德育的實效性將大大加強。
【體驗教育追求德育實效】相關文章:
遵循德育規(guī)律提高德育實效08-17
實踐情境德育提高德育實效08-16
強化文明禮儀教育提高德育實效08-17
重視德育生活管理提高德育生活實效08-15
強化主體參與提高德育實效08-17
加強中學德育實效的思考與建議08-17
提高德育工作實效的幾項措施08-17
小學德育論文:影響中小學德育實效的原因08-19
結合學生特點注重教育實效08-17
在體驗中促進德育養(yǎng)成教育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