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劉禹錫《秋詞》文化底蘊初探
內(nèi)質(zhì)渾厚 底蘊深遠
——劉禹錫《秋詞》文化底蘊初探
青海省西寧第五中學 語文組 楊偉平
唐朝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雖距我們很遠,但唐詩和劉禹錫卻離我們很近。翻開典籍,我們會感到那唐代的佳音越過荒涼的原野、狹長的山谷疾馳而至,文化敲擊我們的聲音恍然啟悟著人生的真諦:文化是一種千年不絕的交響。而品讀劉禹錫《秋詞》更會給學生帶去內(nèi)在的精神愉悅和理性精神層面的提升。
劉禹錫《秋詞》共兩首,劉禹錫的一生堅持改革社會的理想,蔑視和嘲笑那些攀龍附鳳的權(quán)貴,而遭到權(quán)貴們的壓抑貶斥。劉禹錫一生坎坷,但也風骨凜然、志向遠大,從未妥協(xié)與屈服。他不僅用行動,而且用詩歌,留下了光輝印記。帶著對詩人的敬佩與膜拜,現(xiàn)在我們就來賞析他的《秋詞》。
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首詩是劉禹錫被貶郎州時的作品!白怨拧本潼c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慨!拔已浴本湟皂懚粜性频囊宦晹嗪,推翻悲秋主題一新天下人耳目!扒缈铡倍涔蠢粘鲆环鶋邀惖那锞皥D:我們看到,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鶴騰空而起,直沖九霄,把我的詩思也引到了高空。目擊此情此景, 怎能不使人驚喜和感奮?融詩情與畫意是“秋日勝春朝”的形像化說明,景致飛動,筆觸輕靈,極易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全詩有直抒胸臆之妙,而無“含蓄不足”之嫌。自然,詩人抑春揚秋,并不表明他對“春朝”懷有某種偏見,從中可以觸摸到詩人豪邁、壯闊的胸襟。
為了驅(qū)除“悲秋”心理,詩人有意在“春”和“秋”之間有所軒輊,再看第二首:
山明水凈夜來香,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這里人仍將抒情、寫景、議論熔于一爐。那漫山紅黃相間的楓葉是對第一首繪就的秋景圖的巧妙點綴和生動的補充。如果說前詩主要著重于高空的話,此詩則主要落筆在地上。秋日登樓,讓那清氣徐徐沁入肌骨,可以使人清醒、理智,而那爛漫的春光則只能使人昏醉、輕狂。這樣,又何必“逢秋”而“悲”呢?“豈如春色嗾人狂”這鏗鏘有力的吟唱,向我們袒露了詩人曠達、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不畏“衰節(jié) ”的情懷。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zhì)是志士失志,對現(xiàn)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偏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diào)秋天并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矯健凌厲,奮發(fā)有為,大展宏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的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之士的化身,奮斗精神的體現(xiàn)。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兩首詩 《秋詞》主體相同,但各寫一面。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遷,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 ,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風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如果你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郁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藝術(shù)美感,劉禹錫的這兩首詩給與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這里有必要簡單總結(jié)一下劉禹錫的詩歌成就和主要貢獻,主要有三方面:〔1〕對題材領(lǐng)域的拓展和發(fā)掘;〔2〕對傳統(tǒng)主題的深化與反撥;〔3〕對詩歌體式的變革與完善。同時,他還常常借古人之針貶,刺現(xiàn)時之痼疾;征前代之興亡,示不遠之殷鑒。這樣,他對題材的發(fā)掘,也較前人幾時人更深一層。他不僅擴大了詠物事的敘事功能,創(chuàng)造出寓言式的新形式更使其詩歌底蘊深厚。
悲秋,是歷代詩人遞相沿襲傳統(tǒng)主題。最早從宋玉的“悲哉,秋之為氣也”開始,到漢代無名氏《古歌》中的“秋風蕭蕭愁殺人”,再到杜甫《登高》中的“萬里悲秋常做客”,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歐陽修《秋聲賦 》中所說的“噫嘻悲哉!此秋聲也,”晏殊的“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等。特別是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則更借凄請、肅殺的秋色狀景以托怨情,以興別恨,少有不著一“悲”字者。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南逢開口笑,花須插入滿頭歸”,蘇軾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南唐后主李煜的“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所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等等。這些詩詞或敘寫羈旅他鄉(xiāng)的孤寂清冷,或寄托傷時憂國的凄愴痛苦或傾吐落魄失意的抑郁苦悶,或抒發(fā)獲罪被貶的萬端感慨,皆“婉轉(zhuǎn)附物,招悵切清”。古代文人一般都有悲秋情節(jié),所寫秋景也大都有肅殺、感傷的情調(diào),作為一種傳統(tǒng),也可算作一種文化積淀,歷代文人陳陳相因,大多走不出悲秋的老路。讓我們 今人讀后往往為之泣下,覺得他們太感慨、太黯然,太神傷。人生總要經(jīng)歷坎坷,命途本就多舛,何必苦苦傷悲,終窮一生呢?
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是首一反傳統(tǒng)看法,脫盡了古人悲秋的窠臼,掃盡了古人悲秋的頹廢蕭瑟之氣的壯美之詩。描繪的是色彩絢爛的秋景,表現(xiàn)昂揚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對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毛澤東作為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與士大夫的思想境界是不同的,作為以天下為己任,要徹底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則肯定有別于封建文人。因而,同時面對“秋”,由于胸襟不同,抱負不同,所以選取的景物、著眼點也就不同,所渲染的情緒、抒發(fā)的感情也就自然有別。為此以壯闊絢爛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yōu)槔硐攵鴬^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這是封建士大夫無法企及的。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許多為歷代作家遞相沿襲的傳統(tǒng)主題,如悲秋主題,傷春主題,嘆老主題,嗟悲主題,別離主題,相思主題等。劉禹錫在表現(xiàn)傳統(tǒng)主題是,雖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維定勢及情感指向,作順向的引深與推闡,卻力圖深化其情感內(nèi)涵,強化其思維力度,從而使之達到新的更高的層次。更能見出詩人藝術(shù)獨創(chuàng)性的還有他對傳統(tǒng)主題所作的種種既出人意料的又令人振奮的反撥,故意違逆?zhèn)鹘y(tǒng)主題既定的情感指向于思維趨歸,力圖從相反的方向?qū)ζ淦H之處有所匡補或撥正,顯示出作者前無古人的胸襟氣魄和迥異于流俗的卓越見識。它突出的表現(xiàn)為:一反“悲秋”主題,不畏“衰節(jié)”,唱出意氣豪邁的秋歌;一反“嗟悲”主題,不懼“播遷”,唱出正氣凜然的壯歌;一反“嘆老”主題,不服“老邁”,唱出朝氣蓬勃的暮歌。“詩言志”劉禹錫的詩情及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斗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顯然,這也就是《秋詞》的主題。一曲昂揚的激勵雄心壯志的高歌。志當存高遠,壯志在我胸。今天,我們尋覓著,捕捉著劉禹錫等眾多的文人志士身上的閃光點。我們不僅洞見一位俯時濟世,澄清天下卻又命運多舛,歷盡坎坷的時代精英獨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風貌,更為他的熱情才略,力圖獨出機杼,別開生面的審美趣向和遠大志向所折服。
《尚書》中說得好:“功崇惟,業(yè)廣為勤”;屈原說得好:“披明月兮佩寶璐,登昆侖兮食玉英”;項羽書說得好:“力拔山兮氣蓋世,”曹植說得好: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劉邦的“鴻鵠高飛,一舉千里”是一種志向;劉禹錫的“年益壯,志益大”是一種志向;陸游的“壯志未與年但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更是一種志向。我們敬佩陶淵明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我們贊嘆李世民的“:心隨朗月高,志于秋霜潔”;我們渴望李白的 :“安得锜天劍,跨海斬長鯨 ;”我們感慨蘇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今天,捧讀這些經(jīng)典,我們發(fā)現(xiàn)里面是神秘的,里面是神圣的,我們意識到的不只是經(jīng)年的不朽和硬質(zhì)的美好,更意識到那精辟的闡釋:志存高遠,我心永恒。優(yōu)秀的詩篇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更重要的詩中所蘊含的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審美的趣味,對學生人格的塑造,情感的熏陶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讓學生受用終生。而讀 《秋詞》我們則分明感悟到了劉禹錫內(nèi)質(zhì)渾厚的深遠意蘊。
【劉禹錫《秋詞》文化底蘊初探】相關(guān)文章:
劉禹錫的詩句08-16
劉禹錫的古詩02-27
劉禹錫古詩08-22
文化底蘊的句子(精選280句)07-29
詩人劉禹錫經(jīng)典詩歌全集02-16
評語初探08-09
評語初探08-17
課文中的文化底蘊及其教學08-17
有文化底蘊的書店名字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