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管理 - 學校教育應是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體
提要:國家提出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學校肩負重要責任。學校要充分認識到:道德和知識是構成人的素質的兩個重要支柱,道德教育理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靈魂。在此基礎上,學校教育要固強補弱,力爭做到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關鍵詞:學校教育;知識;道德;統(tǒng)一體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優(yōu)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边@說明,通過教育可以把我國的人口負擔轉變?yōu)榫薮蟮娜肆Y源優(yōu)勢。但是,要真正搞好教育、培養(yǎng)合格人才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作為專職教育機構的學校在這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合格的人才必定是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均衡發(fā)展的,特別是在道德方面應該是健康的。今年的中央8號文件和在教育部舉行的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新聞發(fā)布會上周濟部長的講話明確地提出了加強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這為我們學校,特別是未成年人的主要集散地——中小學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新的內容。新形勢下,學校要繼續(xù)履行好為社會育好人的職責,就必須要使學校教育成為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體。
一、道德和知識是構成人的素質的兩個重要支柱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學校就是傳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專業(yè)技能及相關理論的地方,道德教育不是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家庭和社會的事情。產生這種認識誤區(qū)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陀^上,因為道德教育是通過滲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賴于獨立時空展開的,正如德洛布尼斯基所認為的那樣,道德并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現(xiàn)象,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侵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道德的表達方式也是多樣的,這樣就使人認為學校不用安排單獨的時空進行無形的道德教育,讓家庭和社會去滲透就可以了,因此學校在學科教學設置上有形有位,而德育工作僅僅是講起來重要,實際工作中并不存在。主觀上,就在于我們在教育觀念上長期存在著一種“泛政治化”傾向,從而導致無法在擺正德智體美勞相互關系的基礎上真正認識到道德素質在整個人的構成素質中的基礎地位。
其實,人的綜合素質是由道德素質、知識素質、技能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各種素質共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的道德和知識是兩個重要支柱。在人的素質結構中,知識和道德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tǒng)一、相互促進、不可或缺的。一方面,知識是道德進步的促進力量。知識中所包含的科學技術部分本身就是一種社會生產力,它的發(fā)展最終必將和其他社會生產力因素一起,導致社會經濟基礎的發(fā)展變化,從而引起道德的發(fā)展進步。而道德的發(fā)展與人們的知識程度和認識水平有密切的聯(lián)系,道德上的文明總要依賴于知識的一定發(fā)展,道德上的愚昧落后往往是與知識上的愚昧落后相關聯(lián)的。誠然,個人的道德品質主要是由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階級地位、世界觀以及他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所決定的,但是,個人的道德自覺性、道德修養(yǎng)程度以及道德評價能力,則是與他的知識上的修養(yǎng),特別是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水平分不開的。知識的發(fā)展會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圍內直接影響人們的某些道德觀念和某些道德生活的變化,從而推動道德的進步。當然,知識和道德的發(fā)展也會存在不同步現(xiàn)象。最明顯的事實就是當今有極少數(shù)人掌握的知識很多,但社會道德卻低下,經常干著損人利己的事。另一方面,道德對知識的發(fā)展也具有很大的影響。目前,學校廣泛開展素質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而道德教育就構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撐整個生命成長進而獲得幸福人生的決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長,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發(fā)展都會受到限制。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道德作為人的價值尺度和行為規(guī)范,具有廣泛滲透性的特點,它滲透到人的一切社會活動領域中去,調節(jié)和評價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影響著社會活動的方向。科學文化活動作為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當然也同樣會受到道德觀念、道德價值的重要影響。一般說來,進步的道德促進知識的發(fā)展,而腐朽的道德則阻礙知識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在學校教育中,既要重視提高學生的知識素質,也要大力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兩者既不可偏廢,也不能相互替代。
二、道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
眾所周知,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學校就應該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社會需要的是具有以下素質的人:有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有動手操作和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和認識社會問題的能力;有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能適應社會,積極主動、樂觀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戰(zhàn),忍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斷超越與完善;能合作,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意識,能在團隊中發(fā)揮出自己的潛力。培養(yǎng)這樣的人,就要求學校教育圍繞道德教育展開。究其原因,一方面,按照上面的適應社會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標準,學校教育不能僅滿足于向學生傳播專門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專項學科知識,而是要積極探索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新途徑,克服重智育、輕德育的片面傾向。特別是在國家提出了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后,學校道德教育的擔子就更重了。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因為我國未成年人的主體是中小學在校學生,除了節(jié)假日,學生日常生活大約1/3的時間是在學校,在校3/4以上的時間是在課堂上。為此,學校應確實把德育擺在核心位置。在課程體系改革中,要把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中華美德、民主法制教育納入教材;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充分利用各種載體,開展富有趣味、益情益智的課外活動;積極探索育人藝術,采取措施使逆變順、虛變實、遠變近;大力加強學校德育工作者的隊伍建設,采取措施充分調動教職工積極性,切實克服重智輕德的傾向。另一方面,正向價值是人類道德體系的基礎,而學校道德教育在傳遞正向價值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道德教育界曾經走過一段彎路。比如在美國,人們?yōu)榱送黄苽鹘y(tǒng)的單一價值傳遞的所謂“美德袋”式的道德教育模式,曾一度認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發(fā)展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進而使其學會在多元文化中進行自主的價值選擇,而不必明確提出傳遞某種正向價值。但在經過短短的一二十年的實踐之后,就有學者開始對這種道德教育模式進行反思。一種意見認為,固然道德判斷能力很重要,但當一個人尚不能清醒地、健全地和理智地區(qū)分各種價值的時候是無法使其具備基本的價值觀念的。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既然存在著多元的價值文化背景,那么是否就意味著各種價值之間是無法溝通和相互認同的,換言之,在多元價值中是否也還包含一些基礎性價值;谶@種責難,加拿大有學者就明確提出,人類要過美好生活就需要傳遞正向價值,而其中包含的一些基礎性價值又具有相對的恒常性,因而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中都是需要尊崇的。通常,這些基礎性的恒常性的正向價值都是在學校以基礎理論的形式系統(tǒng)地傳授給學生的,其它地方很難做到這一點,僅能提供幫助或配合。
三、固強補弱,力爭做到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
為了加強道德教育,不少學校都采取了許多措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推動下,教學改革日益深入,德育工作穩(wěn)步發(fā)展,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斷得到加強,師資隊伍和德育工作者隊伍得到了一定的加強,所有這些成績都是可喜的。但是,由于過去我們不夠重視學校的道德教育,造成了學校的智育與德育不同步發(fā)展。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學校必須在進一步發(fā)展智育工作這個強項的情況下,采取各種補救措施,大力加強德育工作,力爭做到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
在工作指導上,要圍繞培養(yǎng)“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標,使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培養(yǎng)“四有”新人是國家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目標,因此,學校的教育都要圍繞這個根本目標進行,要堅持又紅又專的方向,使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關系,實質上是紅與專的關系。專不等于紅,不能認為知識傳授好了,學生道德水平就一定高;紅一定要專,一個具備良好道德的人,一定要有豐富的知識。只有堅持又紅又專的方向,立足培養(yǎng)“四有”新人這個大目標,才能從指導思想上確保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這就要求學校既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知識傳授,又要重視學生的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
在組織實施上,要切實保證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首先,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要高度重視,切實擺在重要位置。校長負總責,專職人員親自抓,其他教師各司其職,是加強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并使它們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的關鍵所在。其次,要以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為主要內容,開展一些實實在在、行之有效的活動。智育和德育同其它教育一樣,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一定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比如,大張旗鼓地開展學先進活動、讀書育人活動,廣泛開展歌詠、演講、影視欣賞、體育比賽等文體活動,因地制宜地開展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活動等等。通過這些豐富、具體、有益的活動,既能使廣大學生學到各種知識和技能,又能在活動中陶冶道德情操。再次,靈活調度時間表、學?臻g、環(huán)境和各種資源,以配合德育、包括德育課程的教學需要。單獨指出這一點的原因是由于過去學校德育相較于智育偏弱,需要有針對性的采取補救措施。到現(xiàn)在,還有很多學校仍然固執(zhí)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維,把學生禁錮于課堂和“題!敝,剝奪了學生的自主存在,使他們既沒有時間閱讀課外書籍,也沒有時間去豐富自己的人際交往經驗。事實上,道德產生于交往,倘若一個學生沒有時間去和多彩的歷史文化交往,沒有時間去和身邊的同學、朋友交往,那么他就不可能獲得由這種交往所生發(fā)的心靈體驗,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樣也就不可能懂得體面生活的真義。由此可見,靈活地調度和安排教育時空直接關系到學校道德教育的實效。
在綜合配套上,檢視學校的文化、校規(guī)、各種制度與措施,營造有利的環(huán)境,促進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雖然今天的社會環(huán)境十分復雜,但是學校是可以通過精雕細刻為學生營造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具有濃厚知識和道德氛圍的小環(huán)境的。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鮑諾維奇就認為,人和外部存在之間的關系構筑起一種文化,由文化刺激就產生了各種需要并形成了所謂的“動機圈”,動機的強弱直接影響人的行為和態(tài)度。既然學校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均衡發(fā)展,而人的發(fā)展性向和潛能又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處于不同境遇中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知識需求和道德認識,所以,學校教育就要求形成刺激多種動機、滿足多種需要的多層次的文化環(huán)境。
總之,學校是一個培養(yǎng)人才的地方,學生的知識多了,視野就開闊,鑒賞和識別能力就能得到提高,一些精神垃圾就沒有市場;學生的道德素質提高了,又將進一步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提高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習動力。雖然道德建設成果不像知識那樣容易量化,而且抓起來見效緩慢,但只要我們始終堅持把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融為一體,作為加強學校建設的系統(tǒng)工程來抓,就一定能使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得到統(tǒng)一協(xié)調發(fā)展,最終造就適應社會需求的全面素質過硬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年2月26日。
。2]周濟:《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新聞發(fā)布會》,2004年6月10日。
。3]朱小蔓:《在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主辦的“道德教育高級研討班”上的專題講演》,2004年2月20日 。
【教育管理 - 學校教育應是知識傳授與道德教育的統(tǒng)一體】相關文章:
漢語教育應是打通生命的教育08-20
思想道德教育總結11-11
師范學校教育實習工作管理辦法08-22
道德教育與實踐工作總結08-24
關于職業(yè)道德教育心得09-06
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總結04-16
重視道德教育 培養(yǎng)正氣人才04-24
基層學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幾點思考08-24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08-23
學校教育教學計劃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