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成人免费视频,国产一级a作爱视频免费观9看,色五月丁香亚洲,亚洲欧美性爱在线视频,1000部黄片免费观看一区,国产亚洲性生活视频播放,三级黄色在线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教學論文>綜合教育論文>研究性學習:教育心理觀

研究性學習:教育心理觀

時間:2023-02-27 10:48:29 綜合教育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研究性學習:教育心理觀

研究性學習:教育心理觀

研究性學習:教育心理觀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 龐維國

  摘要:對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實質(zhì)、內(nèi)外條件、心理機制、教學指導等問題,可以從教育心理學角度進行理論分析。研究性學習本質(zhì)上是一種問題解決,是個體綜合運用新舊知識、技能生成新的問題解決規(guī)則和思維產(chǎn)品的過程;研究性學習更多地依賴內(nèi)在學習動機、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用智能等內(nèi)部條件,以及學習內(nèi)容的性質(zhì)、教學指導、小組合作等外部條件;它要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問題、界定問題、選取策略、執(zhí)行策略、結果評價等心理過程;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指導應該根據(jù)問題的結構屬性從學科教學和研究性學習課程兩個方面來進行。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心理實質(zhì);問題解決;心理機制

  在我國當前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有人認為,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課程形態(tài),又是一種學習方式。作為一種課程形態(tài),研究性學習已得到課程論專家的諸多闡述;而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受到的關注則相對較少,相關的論述也多停留在對它的價值和特征的描述上。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實質(zhì)是什么?需要哪些內(nèi)外條件?存在什么樣的心理過程?對這些問題如果不作出明確的回答,就不可能很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鑒于此,筆者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分別就上述問題以及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夠給廣大基層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啟示。

  一、研究性學習的心理性質(zhì)

  研究性學習是什么?它具有哪些本質(zhì)特征?這是探討研究性學習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對研究性學習的含義,可以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理解,它泛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可以貫穿在各科各類學習活動中。從狹義解釋,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目前,國外心理學中尚沒房一個與研究性學習相對應的術語,但是有幾個學習概念與我國學者所指的研究性學習含義相近。一是布魯納提出的發(fā)現(xiàn)學習(Discovery learning)。所謂的發(fā)現(xiàn)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經(jīng)由自己的探索尋找而獲得問題答案的一種學習方式。在發(fā)現(xiàn)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只是現(xiàn)有關線索或例證,讓學生通過直覺思維和歸納推理來得出例證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即學科內(nèi)容的基本結構。布魯納指出,學習情境的結構性是有效學習的必要條件,發(fā)現(xiàn)學習只有在有結構的學習情境中才會發(fā)生。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發(fā)現(xiàn)學習,應當對教材作適當組織,體現(xiàn)出知識的結構性。

  二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根據(jù)巴婁斯的觀點,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是通過理解或解決問題所進行的學習。在這種學習過程中,首先面臨的是問題,在問題的誘發(fā)下,學生采用問題解決策略、推理技能,最終獲取解決這一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施密特把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界定為“一種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小組深究問題而進行的學習和教學方法。在多數(shù)情況下,問題包含著對一系列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現(xiàn)象或事件的描述。對于這些現(xiàn)象或事件的分析或解釋,必須揭示隱含在其背后的原理、機制、過程,以小組協(xié)作學習、討論的方式進行。”巴婁斯指出,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具有如下六個特征:1.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2.學習發(fā)生在小組中;3.教師是學習的輔助者或引導者;4.問題用于集中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習;5.問題是解決問題技能發(fā)展的載體;6.新信息是通過自主學習獲得的。

  三是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根據(jù)布拉門費爾德等人的觀點,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是一種綜合性的課堂教學和學習方法,它旨在讓學生親自參與對真實問題的研究來獲得學習。在這樣的活動方式下,學生要通過提出和限定問題、觀點的爭論、作出預測、決策計劃,或者是實驗、收集和分析材料、得出結論、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和觀點與他人交流、提出新的問題、得出研究結果等過程,來得到對問題的解決。以項目為基礎的學習具有五個關鍵的特征:1.被稱做“項目”的教學單元,必須圍繞著一個有意義的、可行的、值得研究而又具有驅(qū)動作用的問題來組織;2.項目必須以調(diào)查研究的形式開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計劃、設計、從事真實世界中的問題研究,包括提出問題、設計實驗、收集和分析資料、作出推論等;3.學生需要得出有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結果,這一結果能反映他們的理解情況;4.項目必須包含著同伴、教師乃至校外專家之間的合作;5.教師需要考慮各種技術性工具的使用,以便幫助學生探討真實的問題,達到深度的理解。

  四是探究性學習 (Inquiry learning)。根據(jù)布蘭斯福特等人的看法,探究性學習是這樣一種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生自己或者集體探究一個虛擬的或真實的現(xiàn)象,并得出結論。它是一種需要學生設計研究、收集信息、分析資料、建構證據(jù)、然后圍繞從證據(jù)中得出的結論進行爭論的一種學習方法。與傳統(tǒng)的關注課本和實驗室演示的學習相比,這一完整的學習過程能夠提供更為豐富、建立在更科學的基礎上的經(jīng)驗。雷斯尼克等人也指出,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提出問題、計劃探究活動、得出結論并評判結論的學習過程。

  綜觀上述四個學習概念,筆者認為,盡管它們的名稱不同,但本質(zhì)上是同一種學習形式,即基于對問題的探究而進行的學習。這與我國學者所講的研究性學習的含義基本相同。從現(xiàn)代學習心理學的角度看,無論是我國學者提出的研究性學習概念,還是國外學者提出的相關概念,本質(zhì)上都是一種以問題為依托的學習,是學生通過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它與借助教師或他人呈現(xiàn)問題、講解問題、得出答案的問題解決過程相對。

  根據(jù)信息加工心理學的觀點,問題解決是個體面對問題情境而沒有現(xiàn)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時,指向于將已知情境轉(zhuǎn)化為目標情境的認知過程。問題解決的最終結果是出現(xiàn)新的思維產(chǎn)品。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要求個體優(yōu)化、組合已有的相關知識、技能,生成新的認知規(guī)則;當已有的知識、技能的優(yōu)化組合不足以生成新的規(guī)則時,還要學習新的知識、技能。因此,研究性學習過程,也就是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技能主動提出(或接受)問題,進而綜合運用新舊知識、技能生成新的問題解決規(guī)則或思維產(chǎn)品的過程。它既不同于以記憶為基礎的學習,也不是基于模仿而進行的學習,而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積極、主動、自覺地探求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

  二、研究性學習的條件

  (一)研究性學習的內(nèi)部條件

  研究性學習需要獨特的內(nèi)部條件。從學習動機看,研究性學習更多地需要以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興趣等內(nèi)在學習動機為前提。研究性學習不同于外部要求下的接受學習,它主要是一種自覺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這種學習的動力應該是由學習內(nèi)容或?qū)W習活動本身引起的,指向的是探究未知的知識領域、解答自己的疑問,獲得了新知和問題的答案是對學習的獎賞。如果學生缺乏求知欲,對學習毫無興趣,僅僅局限于“碰到問題”而不是主動“尋求問題”,也就無從談起研究性學習。

  從學習過程看,研究性學習需要高水平的認知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實用性智能等。根據(jù)沃爾?说目捶,批判性思維是指通過系統(tǒng)地、邏輯性地考察問題、證據(jù)和解決方法,進而評價結論的思維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明推理的偏差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成分。因此,如果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能力,就不可能提出更多的值得研究的問題、創(chuàng)設研究性學習的契機。創(chuàng)造性思維是指打破思維定勢,以一種新的、不同于他人的方式思考問題,進而生成新的觀念或產(chǎn)品的思維形式。斯騰伯格把學生面臨的問題分為結構良好的問題和結構不良的問題兩類。前者是指可以清楚而具體地列出一步步的解決方案的問題,如課堂教學中的大多數(shù)學科問題;后者是指無法列出具體的解決步驟的問題,如現(xiàn)實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他認為,解決結構不良的問題尤其需要創(chuàng)造性思維。實用性智能是指在實踐情境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能力。斯騰伯格又稱之為實用——情境性思維。研究表明,實用性智能是一種相對獨立的智能,它不同于前面討論的兩種智能。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都較強的學生并不一定能在實踐中顯示出高水平的智慧行為。擁有豐富的實用性智能,能使個體良好地應對環(huán)境中的問題,順利地融入新環(huán)境。因此,實用性智能對于強調(diào)實踐性、親歷性的研究性學習也是一種必要的心理品質(zhì)。

 。ǘ┭芯啃詫W習的外部條件

  研究性學習所需要的一些外部支持條件也具有獨恃的特征。首先,學習的內(nèi)容必須具備可研究性。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這里的可研究性,至少包含如下四層含義。1.學習的內(nèi)容必須對學生構成問題,即能夠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引發(fā)學生思考。對于學生構不成問題的內(nèi)容,不可能激起學生的探究動機,也就不可能引發(fā)學生的研究性學習。但是,在學科教學和日常生活中,許多內(nèi)容并不具備這個特點,如已知的事實性知識、訓練學生熟練地應用某一規(guī)則的習題等。施米德和馬斯特在一篇綜述性的文章中強調(diào),問題的質(zhì)量強烈地影響研究性學習的成效,影響學生所花費的研究時間,以及對學科內(nèi)容的興趣。好的問題適于應用系統(tǒng)的研究程序,刺激團體進行討論,提供形成學習目標的機會,激發(fā)自我走向的學習。蓋拉格和史帝皮恩指出,使用結構不良的問題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的關鍵成分。結構不良的現(xiàn)實問題與課本中的多數(shù)結構良好的問題有五個方面的區(qū)別。(1)在最初的情境中缺乏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所有的信息,甚至對問題的實質(zhì)也沒有確切地作出界定;需要補充的余外信息對于問題的界定和解決起關鍵性的作用。(2)沒有單一的方法去澄清問題的構成成分,需要探討多個問題解決途徑;(3)隨著新信息的收集,對問題的界定會發(fā)生變化,有時候需要提煉乃至轉(zhuǎn)換視角重新界定;(4)學生不能百分之百地確定他們在幾個可能的問題解決方案中選擇了正確的方案,因為所收集的材料還不夠,有些信息之間甚至有沖突;(5)這些問題幾乎都需要跨學科的知識才能解決。2.學習內(nèi)容必須具備研究的可能性。許多知識本身可能對學生構成問題,但是學生無法通過研究來掌握。例如,奇數(shù)、偶數(shù)、功、壓強等概念,學生很難通過自己的探究準確地揭示出概念的屬性,因為這些概念都是定義性的,需要教師告訴他們概念的屬性是什么。3.學習內(nèi)容要具有研究的必要性。有些學習內(nèi)容對學生構成問題,也具備研究的可能性,但是沒有研究的必要。例如,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于1840年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探討鴉片戰(zhàn)爭為什么發(fā)生于1840年而不是1838年或1850年,就沒有多少必要。4.構成問題的學習內(nèi)容還必須具備研究的現(xiàn)實性,即有現(xiàn)實的物質(zhì)、人員和能力等方面的準備條件、目前,有些學者主張把“世界性的難題”引入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課程.盡管這種想法有積極意義.但是對于能力、可用的物質(zhì)資源和技術都有限的學生來說,顯然不符合現(xiàn)實性的原則。上述幾點提示我們,在評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需要注意篩選學習內(nèi)容,同時也要注意研究性學習的“度”的問題。

  其次,研究性學習需要教師的指導而不是講解。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無論課題的選擇、活動的開展,還是問題的解答,都經(jīng)常需要教師的參與。但是這種參與并不是要求教師單純地充當知識傳授者,而是要充當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蓋拉格和史帝芬指出,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中,教師們要扮演新的角色,應充當元認知性的輔導者,幫助學生在問題的界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綜合過程中,理解要提出的問題,對問題進行分類,并找出可能的解釋或解決辦法。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中,解決問題的步驟并不是一個預設的線性過程,而是一個問題界定、假設檢驗、評價、問題再界定、再次假設檢驗的過程。教師首先通過示范和輔導,然后要求學生使用自己的技能來解決問題。通過這種認知的輔導過程,學生能夠變成一個真正的自我定向的、獨立的學習者,掌握解決某些復雜的問題的辦法。

  第三,研究性學習更需要小組協(xié)作。盡管研究性學習可以采用個別化的方式,但在多數(shù)情況下,受個體的能力和學習資源的限制,研究性學習需要小組協(xié)作進行。通過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各展所長、互通信息、資源共享,可以解決更多的研究課題,提高研究性學習的實效。博納德等對研究性學習方法的研究文獻進行總結后指出,研究性學習有三種組織方式:個體獨立地學習,伴有教師輔導的小組學習,沒有教師輔導的小組學習。但多數(shù)研究性學習采用的是個別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而且取得最佳學習效果的小組規(guī)模一般為4~8名學生。

  三、研究性學習的心理過程

  要想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還必須了解研究性學習的內(nèi)在心理過程,了解研究性學習的心理過程及其依存條件。由于研究性學習本質(zhì)上是問題解決,根據(jù)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對問題解決的研究,我們可以把個體的研究性學習過程分為如下五個子過程。

 。ㄒ唬┌l(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就是覺知問題的存在,其心理實質(zhì)是察覺現(xiàn)有的狀態(tài)與欲想的狀態(tài)之間存在差異。發(fā)現(xiàn)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的一步。斯騰伯格指出,學生不能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經(jīng)常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研究表明,發(fā)現(xiàn)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受四個因素的制約:1.是否具有主動探究問題的習慣和好奇心;2.是否具有充分的相關背景知識;3.是否投入足夠的時間去深入考慮問題的實質(zhì)及其已有的答案;4.是否具有一定的發(fā)散思維能力。研究還表明,訓練學生解決已經(jīng)準備好的問題并不能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和選擇問題的能力。因此,在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在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方面給予指導、幫助。

 。ǘ┙缍ê捅碚鲉栴}。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后,接下來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包括確切地界定問題的性質(zhì),分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條件以及已有條件,明確問題解決的最終目標等。通過分析,學生一般會把問題歸為(界定為)兩類:一類是良好的問題,一類是不良的問題。前者是指那些目標明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已得到直接或間接呈現(xiàn)、并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后者是指那些目標不明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缺乏或者存在幾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的問題。顯然,從研究性學習的角度看,不良的問題更具有價值,因為它更為復雜、困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活動。

  (三)確定問題的解決策略。如果學生把問題確認為是良好的問題,一般需要選取以規(guī)則為基礎的問題解決策略。例如,計算一塊不規(guī)則的草坪的面積時,學生會圍繞給定的條件以及各種面積計算公式來尋求問題的答案。如果學生把問題確認為是不良的問題,由于沒有合適的策略保證問題得到解決,一般需要選擇啟發(fā)式,如嘗試—錯誤策略、手段—目標分析策略等。例如,學生探討如何贏得同學的尊重問題時,常常選用嘗試策略。

  (四)執(zhí)行策略。策略的執(zhí)行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問題的界定和表征是否合適,選取的策略是否適當。對于良好的問題,學生必須選取正確的問題解決策略才能夠順利地執(zhí)行。在策略執(zhí)行的過程中,還要求隨時監(jiān)控策略的執(zhí)行情況;而對于不良的問題,如果執(zhí)行嘗試—錯誤策略.一般要求盡可能地多次嘗試,并監(jiān)控進步情況;如果執(zhí)行手段目標分析策略,一般要求事先把問題分解為若干個小的問題.然后阿逐步尋求每個小問題的解決方法。

  (五)評價問題解決的結果。策略執(zhí)行完后,學生要核查執(zhí)行的結果與預定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解決的問題被界定為良好的,標準答案是評價的依據(jù);如果被界定為不良的,問題解決的程度就是評價的依據(jù)。由于我們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研究性,因此對于那些不良的問題,教師不必過分重視學生的研究結果的對錯或價值,只要讓學生從問題探究中獲得經(jīng)驗,增長了知識和技能就可以了。

  應該指出的是,研究性學習不是單一的線性過程,往往需要多個循環(huán)。在每一循環(huán)中,學生又有可能提出新的問題,啟動新的問題解決過程,獲得新的學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研究計學習過程也就是反復“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的過程。

  四、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指導

  在學校教育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呢?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要澄清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對研究性學習從兩個維度作出界定。

[1] [2] 下一頁


一個維度是學習內(nèi)容的性質(zhì),或者說所研究問題的性質(zhì).在這一維度的兩端分別是良好的問題和不良的問題;另一個維度是課程性質(zhì),在這一維度的兩端分別是學科課程和研究性學習課程。綜合這兩個維度,就可以把研究性學習分為四種形態(tài):1.在學科教學中對良好的問題的研究性學習;2.在學科教學中對不良的問題的研究性學習:3.介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對良好的問題的探究學習;4.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對不良的問題的探究學習。確定了研究性學習的不同形態(tài)后,就可以采用相應的教學指導方法。

 。ㄒ唬⿲W科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

  研究計學習可以滲透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因為在學科教學中學生也經(jīng)常面臨各種形式的問題。在學科教學中,只要教師不采取通過直接揭個問題答案的教法,而是來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啟發(fā)、探究或教學,同樣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但是,在學科教學中,針對不同性質(zhì)的問題.采取的教學方法應該有所區(qū)別。

  1.對界定為良好的問題的研究性學習。

  前已述及,界定為良好的問題是指那些目標明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已得到直接或間接呈現(xiàn)、并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問題。從學習心理學角度看,這類問題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需要利用概念或規(guī)則來解決的問題,如,87-14×5+3=_______;另一類是旨在獲得概念、規(guī)則或原理的問題。如,液體受熱和受冷時容積所產(chǎn)生的變化。

  對于第一類問題,如果學生采取按部就班的解題方式.如,原式=87-70+3=17+3=20.就不具備研究性學習的屬性;如果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打破常規(guī),創(chuàng)造件地應用說則解決問題.如,原式=(87+3)-14×5=90-70=20,就具備了研究性學習的屬性。因此在這類問題的解決過程中,為了促進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盡可能采取與課本或教師所講授的不同的解題方法。對于第二類問題,如果教師采取直接揭示規(guī)則、原理然后用例子加以論證的教學方式,即采用例—規(guī)法教學,就不具備研究性學習的屬性;如果采用讓學生觀察、實驗、發(fā)現(xiàn)、歸納不同例證中蘊涵的共同屬性,進而揭示出規(guī)則的教學方式,即采用例—規(guī)教學法,就帶有了濃厚的研究件學習色彩。事實上,布魯納所提倡的發(fā)現(xiàn)學習,就是采用例—視法讓學生通過歸納來揭示概念的屬性或合概括出一條原理。

  2.財界定為不良的問題的研究件學習。

  在學科教學中,有時也會遇到一些不良的問題,即或者目標不明確、或者缺乏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或者存在幾種可能的解決方案的問題。實際上,不良的問題更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因而也就更具研究性學習的價值。

  根據(jù)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不良的問題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問題的起點、目標明確,也知道有若干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不知道采用哪種辦法最好。如“根據(jù)漫面的內(nèi)容,寫一篇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不要寫成詩歌)”,在這樣的寫作問題中,起點是漫畫內(nèi)容,終點是“一篇除詩歌以外的任何文體的800字的作文”,而達到這一終點可以采用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等形式,但是采用哪種文體自己能寫得最好,需要學生自己探討。二是問題的起點、目標明確,但是不知道解決問題的辦法。如“分析秦朝和隋朝的異同”,問題的起點是秦朝和隋朝的基本情況,終點是兩個朝代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但是從哪些方面來進行比較、分析則是不明確的。三是只有問題的起點明確.問題解決的目標和達到目標的途徑和方法都不明確。如.解決能源問題,我們只知道現(xiàn)有的能源資源有限,但是解決能源問題要達到哪些目標,用什么方法達到這些目標,都是不明確的。

  現(xiàn)代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對于第一類問題,學生首先需要對若干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比較、分析,然后結合自己的特長來選擇合適的問題解決方法。教師在這其中要幫助學生分析各種問題解決方法的優(yōu)缺點,鼓勵學生作出富于個性化的選擇。對于第二類問題,比較適合采用頭腦風暴法,即采用集體探究的方式,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提出多種多樣的問題解決方案,然后再經(jīng)過改進、補充、合并等方法,找到一種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法。對于第三類問題,往往需要采用像科學家那樣解決問題的方法。一般要求學生先限定一個子目標,然后找到這個目標的解答方法,接著再限定第二個子目標,再找到對這個子目標的解答方法,這樣一步步接近總目標。

 。ǘ┭芯啃詫W習課程中的教學指導

  在學科教學中所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往往局限于本學科的內(nèi)容,很難讓學生做到跨學科進行探究活動;學生也很少有到實踐中解決真實問題、獲取直接經(jīng)驗的機會。因此,除了在學科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外,還有必要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

  1.對良好的問題的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課程強調(diào)學生從事“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所探究的某些課題屬于良好的問題。例如,“利用所學的電能和熱能知識,比較一下家里用煤氣做飯省錢,還是用電做飯省錢”。對這類問題的探究,可以使學生獲得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學科內(nèi)容的學習,還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在實際中探究、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快樂。

  從學習或教學的組織形式上看,對于這類問題的研究性學習,不能局限于課堂或?qū)W校,而是應該深入到社會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從“做”中“學”。由于解決這類問題需要明確的目標和途徑,一般要求學生或教師事先確定好研究的目標和方法,設計好研究的計劃,然后按照計劃深入到生活中進行實際調(diào)查研究,通過分析得出結論,最后還需要學生或教師對結論作出綜合評價。

  2.對不良的問題的研究性學習。

  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更多的問題屬于不良的問題。如,一日三餐的學問,當前的父母怎樣教育小孩。這類問題的解決途徑和目標一般是開放性的,學生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往往需要進行親身實踐。對這類問題進行探究時,他們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興趣愛好,自主地進行探究活動,自由地闡發(fā)自己的觀點或結論,能夠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最為豐富的思維產(chǎn)品。

  由于探究這類問題需要給予學生很大的自由探究空間,教師應該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組織形式。課題可以由教師選擇,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確定;課題的研究方案,可以由學生獨立制定,也可以由教師幫助設計;課題的探究場所,可以是課堂,也可以是社區(qū)、公共場所或者是大自然;課題的研究時間,根據(jù)研究的需要,可長可短;課題的結果評價,可以采用成果展示形式,也可以采用結題報告的方式。但是,在引導學生對這類問題進行研究性學習時,教師需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必須加強對學生的研究指導和監(jiān)督,避免學生在探究學習中放任自流及流于形式;其次,要鼓勵學生更多地到社會生活和大自然中選擇研究的課題,以獲取書本以外的知識和技能;第三,應該注意幫助學生掌握不同類型的不良問題的解決方法和步驟;第四,不要過分重視研究結果的好壞和價值,只要學生通過探究獲得了知識、技能,增強了研究能力即可

上一頁  [1] [2] 


【研究性學習:教育心理觀】相關文章:

抓住學生心理 搞好研究性學習05-13

研究性學習的心理學基礎08-17

讓研究性學習走進素質(zhì)教育08-17

以研究性學習推進小學數(shù)學教育的創(chuàng)新08-17

研究性學習——教育創(chuàng)新的新天地08-17

開展“研究性學習”推進素質(zhì)教育08-08

夜觀有機種植菜地研究性學習報告08-23

研究性學習小結08-22

研究性學習總結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