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于目前閱讀教學一些新用語的幾點思考
目前,有一些十分流行的課堂新用語,如:“你學懂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你最喜歡讀哪一段”、“你想先學哪一段”等等。許多年輕教師運用這些課堂用語只停留在邯鄲學步的層面上,亦步亦趨機械照搬。我們不否認這些新用語的運用本身就意味著教學中人本的回歸和學習自由度的拓寬,但必須強調的是,閱讀教學要真正提高質量,僅靠形式上的趨之若騖是無濟于事的,盲目地跟從,生搬硬套其結果是削足適履。
比如問“你學懂了什么?”學生可對文章作全景式的鳥瞰概括,也可作景點式的局域感知。學生感知后的信息交流呈現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切面,可謂競相紛呈。遺憾的是教師對此往往是或聽之任之,或蜻蜓點水,或都予以肯定,缺乏針對學生的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和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云見日,給人“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更令人遺憾的是,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幾乎又是零起點教學,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獲得了哪些信息,并據此進行下一步的學習,這其實是資源的浪費!
“你有什么不懂嗎?”能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得到問的自由。這在我們教學中確實需凸顯和弘揚,但問題是怎樣不走過場,怎樣建筑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而不淺嘗輒止,F實的癥狀是學生應命而提,只會提些字、詞、內容理解上的問題。教師往往缺乏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作歸類、篩選,只是對所提問題或者被動—一應答,或者讓它們束之高閣,“質疑”后就是船到碼頭車到站,缺乏對疑作科學的分層處理、分步解疑的決斷力、應變力,在以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也很少對這些“疑”進行“回擊”,這樣,“質疑”就只是課堂教學中向人展示的一張標簽而已。其實,許多課文完全可以在學生已知與未知這一契合點上打破零起點教學。如教學《請求》,這是一首詩,在學生初步感知誰向誰請求什么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氛圍讓學生質疑,然后引導學生把疑歸類,分層解疑,可提供資料,可伴隨語言感情品讀。我想,這樣的質疑“言近旨遠”,有生命力。
“你喜歡讀哪段?”“想先學哪一段?”此舉已是當今閱讀課上的“流行曲”。的確,它能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是從物本到人本的提升,從認知活動到生命活動的提升,是符合時代精神的兒童學習觀。然而凡事都有一個適用性,“過猶不及”是大忌,F實就是這樣,并列結構的文章也好,按序記敘的文章也罷,文體有別,結構有異,都冠以這句流行語,我認為是不妥的。對《憶鐵人》、《十里長街送總理》此類課文也用此招,似乎有違課文的內在聯系,有損情感基調。更有意思的是,有時是虛晃一槍,“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師總有辦法趕著學生朝規(guī)定的圈子里鉆。
從對上述現象的透視剖析中不難發(fā)現,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必須真正明確語文教學的任務,著眼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才不至于盲目貼標簽。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
必須目中有人。教學理念最根本的改革即物本到人本。教師見書不見人,“胸中有案,目中無人”。這些根深蒂固的潛意識該徹底退出舞臺,真正樹立為學生而教,根據學情而教,使學生讀有所感,思有所啟,練有所得,學有所獲。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情感溝通、生命對話的場所。
必須“手中有尺”。這“尺”我解釋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似乎每個教師都清楚明白,備課時寫著,說課時說著,什么“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丁是丁,卯是卯。然后細細咀嚼,卻發(fā)現“教學目標”是個套式,大而空,公式化:①掌握幾個生字,理解幾個詞語;②理解內容,了解寫法;③感情朗讀,陶冶情操。千篇一律。我們以為,教學目標應該確定得再細膩些,實在些。比如生字教學,哪幾個字的字音、字形需重點掌握,哪些詞語要能運用說話;朗讀訓練團課文特色也可確定各有側重的訓練等,如《坐井觀天》可訓練學生怎樣讀出反問句的語氣,《馬背上的小紅軍》訓練讀好對話。這樣教學,每一課、每一塊、每一層都有明確的尺度,才不至腳踏西瓜皮,雨過地皮濕,教學目標的落實才不至架空。
必須胸中有書。教師要沉下心來咀嚼教材,發(fā)現、選取典范語段,能含英咀華、欣賞點評;要開掘出蘊含于母語中的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對課文的主體特點、語言特色應了然于胸,并準備好課文的相關知識、背景資料。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發(fā)揮信息調控功能。記得聽過一節(jié)高中語文課,課題是《中國的古代建筑》,在初步感知課文,介紹了“亭臺樓閣”后,教師語出驚人:“亭臺樓閣,我們很不容易區(qū)分,這說明它們有相同之處,但它們各有自己的名字,說明又各具特點,那么異同表現在何處呢?”學生自學交流。教師寥寥幾語,卻高瞻遠矚,運籌帷幄,開學生思維之張力,導學生理解之輻射力,誘學生語言之感悟力,可見一斑。我們在贊賞的同時,不禁感到,一切教學改革,最主要的、最重要的是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文化內涵,這決定著能否理性地俯視這塊置身其中的領域。只有在戰(zhàn)略上能冷靜地審視剖析,在戰(zhàn)術上又有具體的操作招式,才不會聞風而動,流于小打小鬧,小改小換;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更會潛心提煉,這就能盡量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