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活是“感悟”的基礎
新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用全新的表述闡釋了“語文教學觀”。它告訴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感悟”,要盡可能少歸納,盡量訴諸學生感性,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感覺,讓他們用“心”去感知,用“心”去體悟。這種“語文教學觀”,不但符合語文的基礎學科的特點,更重要的是符合語文人文性的特點。那么“感悟”從何來呢/筆者認為,就閱讀教學而言,最直接的來源是閱讀材料,可以說,沒有閱讀材料,也就沒有閱讀活動,“感悟”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但也絕不能說有了閱讀過程就必然會有“感悟”,因為閱讀主體的直接或間接的生活經(jīng)驗對“感悟”的產(chǎn)生與質(zhì)量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所以生活就應該是“感悟”的基礎。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這句名言有兩層含義,其一,語文的內(nèi)容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其二,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時時有語文,生活是理解語文內(nèi)容的基礎,生活是解讀閱讀材料的一把鑰匙。一個人的生活積累如果厚實,閱歷如果廣泛,那么他對閱讀材料所寫的事件,表達的感情,述說的哲理就容易接受,就容易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最后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反之,如果一個人缺乏生活經(jīng)驗,閱歷不廣、不深,那么他對閱讀材料的內(nèi)容的反應就是遲鈍的,理解就是膚淺的,結果則是:“感”則“感”矣,未能“悟”也。如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讓即將跨入新世紀的高中生和在二三十年代生活過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同時來讀,那么“感悟”的結果多數(shù)是大相徑庭的。
讀著這膾炙人口的佳作,今天的高中生大多則會認為這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散文,縈繞在他們腦際的是那樣一幅清新、美麗的畫面:綠葉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縷縷,月色溶溶,像朦朧的幻夢,像縹緲的歌聲。最后油然發(fā)出一聲慨嘆:“好一幅‘荷香月色’圖!”或許還有另一部分同學對朱老先生所繪之圖有不盡如人意之感:月光應是清麗的,天空應是蔚藍的,燈光應是耀眼的等等。不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他們的重點始終落在一個“感”字上,通過對文字的感知,展開聯(lián)想的翅膀,勾勒出了一幅如上所述的“荷香月色”圖,至于那深邃的意境,含蓄的筆觸,雖“悟”卻未能大徹。而在生活于二三十年代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看來,此文卻是“字字凄苦”,那“籠著輕紗的夢”、“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那幅煙霧彌漫、緲茫、隱約而朦朧的“荷香月色”圖,是“現(xiàn)實”世界與“夢”的世界的對立與糾纏,是作者靈魂掙扎的凄苦的寫照,僅用“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是涵蓋不了的,這惟有生活在二三十年代的飽經(jīng)那個年代風霜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才能與作者產(chǎn)生如此的共鳴。只有他們才能透過散文的字里行間真正“悟”出“不平靜”的多層含義,也只有他們才能“感悟”出“荷香月色”與“江南采蓮圖”兩幅圖畫的深邃的意境,也只有他們才能真正“感悟”出那“淡淡的”、“恰是到了好處”的、“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清香”,“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的“月色”,“別有風味”的“小睡”,“有些大意”的“遠山”的一些詞句所顯示的有節(jié)制的含蓄的美及原因。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些人與作者生活于同一個時代,他們心相印,息相通,作者所傳遞的信息,所表達的感情,他們是心神領會的,以上的“感悟”對生活在今天的絕大多數(shù)高中生來說,“感悟”起來都是比較困難的。
綜上所述,生活是“感悟”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學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還要把學生引入社會,讓他們關心生活,體驗生活,唯其如此,方能“感”而“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