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詞句的動態(tài)分析
在閱讀教學中,詞句分析一般可分為靜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靜態(tài)分析,是理解詞句的一般意思和一般用法;動態(tài)分析,則是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深入地理解詞句特定的含義和特殊的表達作用。如溫暖的一般意思是暖和,舒適的一般意思是舒服安適。但是,在《窮人》一文中,我們如果按這樣的意思來理解在這間漁家的小屋里卻溫暖而舒適,就會引人發(fā)生疑問:窮人家怎么溫暖而舒適呢?可見,這兩個詞語必須放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才能準確、深刻,屋外是又黑又冷,西蒙家沒有生爐子,又潮濕又陰冷,而桑娜家的所謂溫暖,也僅僅是爐子里有火還沒有熄,不那么冷而已,所謂舒適,也只是地掃得干干凈凈、食具在擱板上閃閃發(fā)亮罷了。這靠主人的勤快就可以辦得到的。 讀一篇文章,總不能對所有的詞句都作動態(tài)分析。假如真的那樣做,反而顯得累贅和支離破碎。一般地說,需要作動態(tài)分析的詞語,應該是不能用通常的解釋來理解把握的,離開具體語言環(huán)境解釋不清楚的,或者是對表達中心思想有較大的作用的。如《我的自白書》中的自白書、帶血的刺刀、高貴的頭、魔鬼的宮殿,如果不聯系詩句,就得不到深刻的理解,也不能深刻領會革命乾堅貞不屈、大義凜然的革命氣節(jié)和誓為共產主義事業(yè)獻身的革命精神。同樣道理,需要動態(tài)分析的句子。如《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的我深深感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如果不聯系全文,聯系實際,就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 詞句的動態(tài)分析,必須在靜態(tài)分析的基礎上進行。不懂得詞句的一般意思,就無從理解它的特定意思。如《一張珍貴的照片》,寫小桂花的爸爸知道來人是周總理,就用袖子把一條長凳抹了又抹,理解這句話,就要在學生理解袖子、長凳、抹都是一般意思,但有機組合在一起,在總理到農民家做客的這種場合中,老農民在急忙之中,這就強烈表現了淳樸農民對周總理的敬重。 詞句的動態(tài)分析必須遵循作者的思路,從整體出發(fā),把詞句和上下文緊密聯系起來。為了表達某種思想,作者深思熟慮,根據自己的思路行文,遣詞造句,把一些詞句有機結合在一起,表達特定的意思。這些詞句,在整體中發(fā)揮特定的作用。有的詞句,呈現出孤立存在所不能比擬的豐富的表現力,表達出一般意思所沒有的深刻意思。要理解這些詞句的意思,只有遵循作者思想,把它放在整體中理解。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第四段中有這樣一個句子:我這樣不負責任地離開中國,真是一個罪人。如果離開全文思路理解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我是一個罪人,因為我不負責任地離開中國。如果聯系全文,就不難看出:我不忍離開中國卻在離開,是因為報國無門,被迫出走,出國后要謀取更好的戰(zhàn)斗武器,終將回來參加戰(zhàn)斗。這是不負責任,而是苛求自己,表達的是對祖國深切的愛。 有些詞句,單聯系上下文理解還不夠,必須聯系生活體驗,加以想象,體會才能深刻。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不能以學生懂得綠是吹綠的意思為滿足,應該把學生的想象引到春天里去,在頭腦中喚回春天萬物生長,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春風吹,楊柳吐芽長葉,麥苗刷刷長大,埋在土里的種子蘇醒了,破土而出……春風給江南披上綠裝。這樣聯系生活,豐富想象,才能體會綠在句中豐富的內涵。 詞句的動態(tài)分析還體現在品賞詞句上。通過品賞詞句,既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又從中學習表達的方法。《大綱》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表達思想感情的,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 品賞詞句可以采用比較方式進行。比較是思維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比較才有鑒別,有比較才能意識到事物在變化發(fā)展。比較,可以橫向比較,也可以縱向比較。 橫向比較有換句比較和假設比較。換詞比較,如《燕子》一文中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于電桿之間……、幾痕的痕為什么不用條、根而用痕呢?要引導學生比較。條根不管大小,清楚可見;而痕只是痕跡,比較模糊。從下文得知,燕子成了小黑點,那么電線必定是在遠處,加上春天天空水汽多,電線就更模糊了。假設比較,如《少年閏土》開頭的一段話,假設刪去描寫顏色的詞。表達效果一樣嗎?學生在比較中就會發(fā)現,刪去這些詞語,月夜的景色就顯示不出美的魅力,也起不到襯托閏土月下刺猹的作用?v向比較,如《別了,我愛的中國》一文,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著的中國一共用了三次。通過對課文深入的理解,通過朗讀,就會發(fā)現,這三句話語調不同,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步步深入地抒發(fā)出來。 閱讀教學通過詞句動態(tài)分析,可以增進對課文的理解;在寫作中,修改文章,錘煉詞句,也應該注意詞句的動態(tài)分析。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例如,一位四年級學生在寫一袋裝得滿滿的鹽掉在水里,鹽袋拉出水后癟了許多。她原來寫鹽袋少了許多,發(fā)現有語病,把少字改成消字,后來又發(fā)現可以用瘦字。用消還是用瘦呢??比較后,她確定用瘦字,瘦比消形象得多。這說明,不管在閱讀中還是寫作中,教學生學會對詞句的動態(tài)分析,是很有益處的。 (刊于《小學教學研究》1988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