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奏響語文課的情感交響曲
奏響語文課的情感交響曲
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對于一個人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調節(jié)功能。語文是情感的載體,教師、學生和教材是形成課堂教學中情感信息回路的三個情感源點。但是,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教師面無表情、語言平淡、教學方法單一 ,只注重知識的灌輸,缺乏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的情感交流、溝通。試想,你的教未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怎么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又從何談起呢?
我們知道,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因此,教師更應該善于用形象、直觀的表情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以情生情,讓學生感受體驗形象的鮮明性,進而來加深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操,達到發(fā)展學生語言的最終目的。幾年來,我在借鑒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情景教學法”的成功經(jīng)驗,深入進行低年級閱讀教學研究的過程中,體會到:語文課以教材為憑借,以情感為紐帶,以形象為中介,以發(fā)展語言為目的的指導思想來組織教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條有效途徑。
一、借助媒體——激情。
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兒童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聽覺來獲取各種信息的。課堂上,借助媒體——音樂、錄像、課件等電教手段,讓學生形象地感知語言文字所反映的那活生生的事物,引導學生欣賞祖國山河的絢麗多彩,體驗感人場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學生便由感而發(fā),情緒大振,激情奔放。如蘇教版小語教材第三冊《大禹治水》,這個歷史經(jīng)典故事遠離現(xiàn)代兒童的生活,要讓學生體會到語言文字所謳歌的禹那種為了治理洪水而舍小家保大家的崇高品質是有難度的。教學伊始,我首先讓學生通過錄像,親眼看一看滔滔的洪水淹沒農(nóng)田、沖倒房屋,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場面,學生那顆幼小善良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憾。這時,教師再通過聲情并茂的示范朗讀,很快地就把學生帶進了課文。由于學生的情感已被深深地激發(fā)了起來,對治水英雄禹,也就不由得肅然起敬。學生在感知形象的過程中,情感得到了調控,由此成為自主學習的強大動力。
二、憑借語言——融情。
語言作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質外殼與思想內(nèi)容應當是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語言不可能不表達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總帶有一定的情感。眾所周知,語言的習得,要經(jīng)過感悟、積累、運用的過程。因此要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必須要借助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去感悟、去體會、去聯(lián)想、去想象,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形象,為積累和運用語言打基礎。如《大禹治水》一文,我抓住描寫禹決心治理洪水“走遍 千山萬水”、“吃盡 千辛萬苦”、“挖通 九條大河”、“劈開 九座大山”等重點詞語,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想象跋山涉水、忍饑挨餓、風雨兼程、精疲力盡的種種艱辛,從而來體會禹治理洪水的堅定信念,以及禹為了治理洪水而廢寢忘食、絞盡腦汁,為了百姓的安寧生活,飽受滄桑也心甘情愿的忘我精神;抓住禹在外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動人事例,引導學生進行換位體驗:如果你爸爸在外工作13年,三次路過自己的家門,一次也沒來看你和媽媽,你會怎么想?這個問題一下子拉近了禹和學生的距離,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感受到了禹那種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學生在這一創(chuàng)造性學習中,把自己的真情實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材之中。
三、角色體驗——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級兒童喜聞樂見的一種游戲活動。學生閱讀教材的過程,也就是情感“蓄積”的過程。根據(jù)課文的特點,讓學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過角色表演把“蓄積”的情感盡情地抒發(fā)出來。角色體驗的過程,伴隨著思維的過程,語言內(nèi)化、錘煉、發(fā)展的過程,也是情感豐富的過程。如教《大禹治水》這篇課文,在結課前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禹在外治理洪水13年后,回到家中,一家三口人終于團聚了。想一想:見面時,他們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學生三人小組討論后,再分角色進行表演。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保證,因此個個情趣盎然,神采飛揚,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有互相訴說離別之情的,有聆聽父親講述治水過程中發(fā)生的動人故事的,有為父親捶背揉揉肩的,有準備豐盛的酒菜來慰勞凱旋而歸的治水英雄的……學生在與伙伴的愉快合作中,在口頭交際的臨場發(fā)揮中,在老師和同學的贊揚聲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這種愉悅之情,無論是在視覺、聽覺等生理上,還是精神、智力上,都獲得了滿足、快感。從而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同時把全體學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