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聽說法”與“交際法”的比較及啟示
“交際法”與“聽說法”到底孰優(yōu)孰劣?在此,筆者想對“交際法”與“聽說法”各自產生的理論根源及 特點作一番比較,以探索外語教學的規(guī)律。
一、理論依據
首先,讓我們比較一下這兩種教學法的理論依據——各自的心理學背景和語言學基礎。
在語言學方面,聽說法的理論基礎是四十年代產生的結構語言學(structural linguistics ),
在美國又稱其為描寫語言學(descriptive linguistics ), 代表人物有Leonard Bloomfield ,Edward Sapir,Charles Hockett 和 Charles Fries等人。結構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學的任務就是嚴格地按照科學原則 去觀察和描寫人類的語言,并弄清楚這些語言在結構上的特征。根據結構主義理論,語言可以分解成若干較小 的單位(如句子、短語、單詞、詞素和音素),這些較小的語言單位都能用科學的方法加以描寫;反過來,這 些較小的語言單位又可以被還原成分解前的整體。
交際法的語言學理論基礎是本世紀六十年代創(chuàng)立的生成轉換語言學(generative transformation),代表 人物是Noam Chomsky。 他認為,一個好的語言學理論不僅要能夠描寫語言,而且還能夠解釋語言。瑞士著名語 言學家Ferdinand de Saussure 早在八十多年前(1916年)就談到過“parole”(“語言運用”, 相 當于Chomsky 所說的“performance”)和“l(fā)angue”(“語言能力”,相當于Chomsky所說的“competence ” )的區(qū)別。 但是, 描寫語言學只注重觀察和分析“parole”,而忽略了“l(fā)angue”。生成轉換語言學家們打 破了描寫語言學的這種偏見,研究了語言表層結構(surface structure )與深層結構(deep structure)的 關系。他們指出, 正是這種“隱藏的” 深層結構,生成了可以觀察得到的表層語言行為。
在心理學方面,聽說法屬于行為主義(behaviorism)學派。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語言學習同人類其它 學習活動一樣,是行為或習慣的養(yǎng)成,而訓練行為或培養(yǎng)習慣,人與動物是沒有區(qū)別的。因此,行為主義心理 學主張,語言學習應采用“刺激——反應模式”(SR—Model )。行為主義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 教授B.F.Skinner。 他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用SR—Model訓練關在籠子里的老鼠, 讓老鼠養(yǎng)成某種習慣。
交際法在心理學方面屬于心理主義學派(mentalistic psychology),即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 logy)。心理主義學派也是以喬姆斯基為代表的。喬姆斯基曾駁斥斯金納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類的語言 行為比動物的行為要復雜得多,兩者之間沒有可比性。因此,語言行為只能用人的天生能力(innate ability )才能解釋得通。在語言教學中,重點應該放在學習者身上,即發(fā)展學生的認識能力,幫助學生逐步完善大腦 里的“語言習得機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二、各自的特點
1.聽說法具有規(guī)范性,卻失之機械性
聽說法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的美國,由著名結構主義語言學家Charles Fries所倡導。 聽說法根 據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語言是言語,不是文字”和“語言是結構模式的體系”的理論,提出以口語為中心,以 句型或結構為綱的聽說教學法的主張,教材用會話形式表述,強調模仿、強記固定短語并大量重復,極其重視 語音語調的正確,廣泛利用對比法,在對比分析母語與外語的基礎上學習外語的難點,并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 加以解決。聽說法把語言結構分析的研究成果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使教材的編寫和教學過程的安排具有科學的 依據。這對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加速外語教學的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用聽說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在使用語言時缺乏靈活性。能熟練運用句型結構的學生不一定能進行有效 的交際。紐馬克在《如何避免語言習得中的干擾》一文中指出:“一個能熟練運用語言學家所教句型的人,即 使他很聰明,也不一定知道當他想借火抽煙時,他應該走上前說:Do you have a light?(借個火)或Got a
match。(借支火柴),而不應該說:Do you have a fire ? (你有火嗎? )或Are you amatch's owne r?(你是火柴的主人嗎?)顯然, 使用語言進行交際離不開一定的客觀條件和背景,語言活動總是在特定的 時間、特定的空間、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人之間進行的。而聽說法卻過分地重視機械性訓練,重視語言的結構 形式,忽視語言的內容和意義,存在“造作”的傾向。
2.交際法具有靈活性,卻失之隨意性
交際法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Christopher Candli和Henry Widdowson等人在六十年代后期創(chuàng)立的一種外語教 學法。交際法認為語言是人們交際的工具,人們用語言表達意念和情感。人們由于職業(yè)不同,對語言的需求不 同,教學內容也可以不同。交際法不象聽說法那樣以結構為綱,而是以語言的表意功能為綱,通過接觸、模仿 范例和自由表達思想三個步驟來組織教學。交際法不再引導學生進行孤立的句型操練,而是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確定學習目標,使教學過程交際化,因而學生在運用語言中更具靈活性和實效性。
然而,交際法在注重語言交際功能的同時卻忽視了語言的純潔性。其實,語言的句型結構的正確,語音語 調的準確直接影響著語言的交際活動。再者,在交際法指導下編寫的教科書缺乏結構主義教學法那樣把語言材 料按難易程度進行合理的安排。就交際法而言,把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融匯到交際情景中去是外語教學的一個 難題。課堂對話中的假設情景缺乏真實性,因為這些情景不同于母語習得的交際情景。在課堂言語交際中,功 能的選擇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加之語言材料零亂,學生很難從交際中獲得系統(tǒng)的語言知識。
三、啟示
由于這兩種教學法所依據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理論,它們的特點也就不可避免地正好相反。聽說法在句型 結構規(guī)則的教學方面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明顯的進步,而交際法在培養(yǎng)交際能 力,注重語言的文化特點和社會功能方面見長。兩者又各有局限性:用聽說法訓練出來的學生能熟練運用句型 結構卻不一定能進行有效的交際,而以交際法學習為主的學生又因忽視語言的規(guī)范性和純潔性而影響交際,在 功能的選擇上亦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兩者都面臨著新的教學法的挑戰(zhàn)。因此,在指導外語教學的研究和實踐上 ,不論是聽說法還是交際法都不可能單獨對外語學習過程作出圓滿的解釋,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的問題;它們 是相輔相成的,各自有著不可低估的價值。作為一個合格的外語教師,應從實際出發(fā),吸取各派的經驗教訓,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教學中,我們不僅應培養(yǎng)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外語教學 法的研究工作還處在摸索之中。外語到底怎么教和怎么學?哪種教學法最有效?哪些教材編得比較實用?哪種 測試手段最能反映出學生真實的語言水平?諸如此類的問題都不存在唯一的正確答案,而是要靠我們外語教師 在借鑒前人和他人經驗的基礎上得出自己的結論。
【“聽說法”與“交際法”的比較及啟示】相關文章:
比較的特殊表達法初探06-02
運用改換比較法培養(yǎng)語感08-17
中學生克服交際羞怯八法08-16
說明文的寫作訓練(比較法)08-15
談比較法在數學中作用08-17
公司設立無效之訴比較法考察08-18
運用比較法落實詞句教學目標08-17
泰羅與法約爾管理思想的異同比較—對完善我國政府內部管理的啟示08-18
透過交際法看功能主義語言學的貢獻08-18
[小學語文]運用比較法落實詞句教學目標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