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文本更深處漫溯
在文本更深處漫溯◎楊正善
語文教學不能架空文本,脫離文本;上語文課,只有融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才能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本文試從咂摸語言,捕捉文本之美;敲打文字,發(fā)掘文本之美;揣摩體驗,悟出文本之美三個方面,結(jié)合翔實的案例論述文本解讀的有效性。
《語文課程標準》主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本文字的力量?如何于一字一詞一標點的運用中,于一顰一笑一慨嘆的刻畫里,讓文本的閱讀升華,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深層對話?筆者以為可從如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咂摸語言,捕捉文本之美
《韓軍與新語文教育》一書系統(tǒng)闡述了“新語文教育”的原理論,其中之一是“著力于語言”,即強調(diào)回歸“在言語上下苦功”的傳統(tǒng)。韓老師強調(diào)語文教育絕不放棄“語言”這個媒介,絕不放棄語言這個“抓手”;“新語文教育”還要更加強有力地扭住“言語”這個“抓手”,進行“品讀”、“鑒賞”、“體悟”,向語言著力,這是語文教育的生命所在。語文學習不能脫離文本,更不能架空文本。教師和學生作為觀文者披覽文字,從文字的“波”追溯到作者心中的“源”,慢慢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情境中去。借用呂淑湘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梢姡泼Z言才能捕捉文本之美。
如《孤獨之旅》中有這樣一句話:“蛋!爸!鴨蛋!鴨下蛋了!”筆者執(zhí)教時通過調(diào)換語序讓學生反復朗讀,抓住了“先蛋后爸”的語言咂摸的點,讓學生的情感點得到沉浸,讓學生在語言咂摸中體會到杜小康的驚喜和成長的自豪。這樣的品讀能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體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再如筆者在《散步》教學中引導學生品讀“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背上”這個詞中的“背”讀“bēi”還是“bèi”? 讓學生咂摸到底怎么讀,有何含義,在反復辨讀中學生明確應該讀“bēi”。只有讀“bēi”,才能讀出中年一代奔波勞碌的艱辛,才能讀出他們肩上巨大的責任。咂摸語言,讓學生真正走進課文,與文本同呼吸、共感動。在讀中比較揣摩那些具有點睛意義的字詞,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學生咂摸語言的趣味就會愈發(fā)濃厚。
劉勰曰:“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而入情!笨梢,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的咂摸品味,是走進文本、感悟文本的關鍵。隨著朗讀的不斷深入,學生對文本的品味愈發(fā)深刻而真切;隨著語言的咂摸愈發(fā)細膩,學生才能進一步捕捉文本之美。
二、敲打文字,發(fā)掘文本之美
語言大師朱光潛說:“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朱先生所說的,就是理直氣壯地敲打詞語。那么我們學習文學作品,欣賞精彩語段,如何敲打文字?哪些文字值得敲打?這就需要我們有良好的語感,找準文句中的關鍵字詞,因為關鍵字詞往往凝聚著作者的情感。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品味關鍵字詞著手,多花一點時間重錘敲打,往往就能找到破解文意的鑰匙,在自主閱讀中深入發(fā)掘文本之美。這里,我們不妨以《端午的鴨蛋》中“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一句的賞析為例,上課時筆者試著讓學生把“扎”字替換成“戳”、“捅”、“插”、“刺”等詞,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從中體會到“扎”字的妙處,深深領悟到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語言精髓。由此可見,在關鍵處重錘敲打?qū)τ谡Z言的學習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再如,戴望舒的《我用殘損的手掌》詩歌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xiāng)”,教學中筆者讓學生比較有和沒有“該”字的異同,在比較鑒賞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這個“該’字的內(nèi)涵,它表達了作者的家鄉(xiāng)被侵略者占領后徹骨的痛和無限的悲憤。繼而引導學生思考“該”字也可加到“這一角”、“那一角”、“長白山的雪峰”、“黃河”、“江南”、“嶺南”、“南!钡仍~的后面,從而強化了學生對這種情感的深刻體驗。這節(jié)課以一個“該”字為抓手,對“該”字反復敲打,將詩人的情感滲透到詩歌的每一個句子中,讓學生走入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梢姡瑢﹃P鍵字詞的敲打過程,其實也是靈活運用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和文本說話”的過程。
以上例子都從關鍵字詞入手,引導學生品味推敲詞語,感悟文章內(nèi)涵。當然,推敲關鍵字詞離不開文章的語境,因為學生往往讀懂了文字的表層意思,卻沒有讀懂特殊語境中的“心靈密碼”?梢娭挥袑W會反復敲打文字,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畫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深入挖掘語言的內(nèi)涵,發(fā)掘文本之美。
三、揣摩體驗,悟出文本之美
真正的閱讀,是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應在三者之間搭建溝通的橋梁。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的閱讀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善于調(diào)動或補充相關生活經(jīng)驗,善于利用想象、換位等方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促使學生與文本言語“親密接觸”。學生要直面文本,全身心地去揣摩,全身心地去體驗,真正領略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形成自己的感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悟出文本之美,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一篇好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
揣摩體驗是語文教學的顯著特點,尤其是新課程實施以來,特別強調(diào)讓學生在閱讀中說出“自己的體驗”與“獨特體驗”。這就要求學生沉入文本,用心靈去感受、體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碰撞中產(chǎn)生思維的火花。例如,執(zhí)教琦君的《春酒》,筆者在指導學生品讀“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句時,引導學生用心揣摩、聯(lián)想拓展,并引發(fā)學生思考能否把“蜜蜂似的”改成“蝴蝶似的”。學生領悟到之所以把它比作“蜜蜂似的”,是因為蜜蜂采的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還因為蜜蜂外觀比蝴蝶小巧,更能展現(xiàn)“我”的可愛,更貼近生活。
又如在學生不知情節(jié)的前提下,筆者以分步呈現(xiàn)原文的方法教學《泥人張》。當學生讀到“拿泥人張找樂子”時,順勢讓學生猜想接下來泥人張會怎么應對。學生可能會猜想吵架、打架、扎繡花針、捏塑像等。再呈現(xiàn)原文,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捏泥人的優(yōu)點。最后當讀到“賤賣都沒人要”時,讓學生猜想海張五會如何對待泥人張。學生可能會猜想砸泥人、打斷泥人張的手、砸泥人張的家等。后呈現(xiàn)原文,引發(fā)學生思索海張五為什么沒把泥人砸了,而是高價買回。這些猜想都有生活的影子,學生能從生活中尋找理解文本的答案,也就更容易走進文本,從而明確了文本的內(nèi)涵。
揣摩體驗,感悟文本是語文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殊規(guī)律,語文教學尤其要重視學生對文本的“悟”。正如錢冠連先生所說“文字只是讓我們聽到它背后的某種聲音,語文成品只是向我們提供聲音,召喚出早已貯存在我們頭腦中的音感形象來”。我們品讀文本就是用自己的心靈感悟、理解文本,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而不能用閱讀參考資料來替代自己品讀的過程。在體悟語言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點燃學生的感知、聯(lián)想、情感、思維,通其聲,感其情,從中體悟到語言的妙處,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悟出文本之美。
由此可見,只有咂摸語言、敲打文字、揣摩體驗,才能有效解讀文本,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真正領悟文學作品的神韻美和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韓軍。韓軍與新語文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4]錢冠連。美學語言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钫 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zhèn)貫莊中學 317507)
【在文本更深處漫溯】相關文章:
向文本更深處漫溯——《落花生》教學例談08-16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08-18
刑法溯及力問題研究08-05
漫思08-13
漫想的作文04-11
源于文本,超越文本──閱讀教學價值取向引導的文本策略08-17
與文本對話:文本解讀的不二法門08-15
漫初一作文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