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論文15篇[經典]
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工作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學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1
一、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方法勢在必行
(一)必須對現(xiàn)有教材進行改革。
教育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更多地認識世界,把所學到的內容更多地運用于日常的生活。在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中更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相關聯(lián)系性,注重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踐性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由于目前的教材還有很多缺陷,并不能完全實現(xiàn)生活化教學,需要更多的努力來實現(xiàn)這樣的教學。
(二)教材的改革應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要目標。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卻不能提高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原因在于傳統(tǒng)教學只限于課堂講解,老師沒有創(chuàng)造更多生活化教學的方法來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相反老師的邏輯推理教學方法與題海戰(zhàn)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討厭數學的情緒。要不斷培養(yǎng)小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積極探索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就應該在教學當中,把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感到是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并能夠運用數學來解決生活現(xiàn)實問題。使小學生的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聯(lián)系,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培養(yǎng)實踐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方法實施的有效建議
(一)課堂教學要積極運用生活化的方法。
在小學生的數學活動過程中,也是思維由形象化向邏輯性轉變的一個過程,數學中更多內容都比較復雜、抽象,需要學生在認識中不斷克服理解上的差異化,這就需要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當中恰當的運用方法,促使學生形成邏輯性強的抽象思維,順利轉變學習方法以及思維方式,形成正確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模式。利用生活化教學的方法能提升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運用數學的能力,生活中產生的經驗和獲得的方法更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與解答問題的實質性因素。例如,在講到工作量一節(jié)時,為了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該知識點進行變換題型的解答,可以設置這樣類似的例題:星星家不遠處要修一條南北方向的馬路,修路工人用2天的時間修了總路程的5%,照如此的速度,幾天能修完整體工程?一般小學生都會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工程,類似設置能夠使學生覺得題目較為熟悉,可以利用對應公式恰當解題。
(二)引導學生關注數學學習與現(xiàn)實生活的相關性。
任何一門學問都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對于數學來講,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到生活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只是以提高小學生成績?yōu)槟繕,主要進行數學內容的講解和不間斷的習題訓練,沒有考慮到學習的真正目的。采用數學生活化的教學法,就必須把教材中學習的內容與實際的生活結合起來,使小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數學活動時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考慮其相關性,這樣就能使小學生感受到身邊時時刻刻都存在數學問題,那么當發(fā)現(xiàn)的問題能夠進行合理解答時,也就獲得了一定的成功與喜悅,能夠體會到數學學習具有的真正價值和實用性。例如,在學習了圓以及打折的相關內容后,就要讓小學生舉例并思考生活中的哪些實物是圓形的,而且為什么要設計成這樣的形狀;讓學生思考真實的商場打折現(xiàn)象,對不同打折的商品進行比較與分析優(yōu)惠情況。
(三)在創(chuàng)設課堂情景時要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
數學課堂教學當中,老師對學習內容進行情景的`創(chuàng)設,使小學生更好地融入到學習氣氛中,可以起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的作用。教學中創(chuàng)設的情景越接近真實的生活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為同一年級的小學生也存在理解差異,如果老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教學比較新穎,對于學習能力強、好奇心強的學生來講,可能會起到較強的作用,但對于學習中等和較差的小學生而言,不一定能夠起到好的效果,而更貼近真實生活的例子和情景,就會對大多數學生起到良好作用,同時實現(xiàn)數學教學的要求。例如,相遇問題是學生必須要遇到的問題之一,可以這樣設置教學情景:兩個漁夫相向而行去集市賣魚,兩人一起出發(fā),10min后同時到目的地集市,一個漁夫的速度是10m/min,而另一個的速度則達到30m/min,問兩個漁夫開始的距離是多少米?這樣貼近生活的教學情景更有利于學生對相對距離的理解。
三、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當中,采用生活化的方法,使小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找到生活中的原形或例子,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內容和問題,而且能夠使學生運用數學經驗不斷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成功喜悅。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法的總結與實施,更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數學靈感。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2
一、學生自評,增進全面認知
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能力還不夠全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大多是以自我為中心,對自我的評價能力較弱,但他評能力卻較強。根據小學生的這一特性,教師可以運用小學數學的實際教學來增強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使小學生自己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例如:在五年級小學生的數學課堂上,當學習到《統(tǒng)計表和條形統(tǒng)計圖》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在學習完如何繪制統(tǒng)計圖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小組對自己所繪制的統(tǒng)計圖進行點評,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仔細聆聽學生之間的點評內容。有的學生會說:“我的統(tǒng)計圖顏色鮮艷,區(qū)分起來一目了然。”有的學生說:“我的統(tǒng)計圖格式正確,畫得非常工整!薄拔业慕y(tǒng)計圖沒有她畫得漂亮,但是我發(fā)現(xiàn)她的統(tǒng)計圖忘記寫數量單位了!薄拔业慕y(tǒng)計圖跟大家的比起來畫得不好,畫歪了,等下重新畫!薄拔业慕y(tǒng)計圖只畫了一半,因為每一格代表的數據太小了,比例沒有設計好,所以一張紙就不夠畫,要跟大家多學習!薄谶M行完小組對各自所繪制的統(tǒng)計圖進行評價之后,每個小組再評選出畫得比較好的在班上進行展示,讓全班同學共同進行評價,或者教師還可以選取一、兩個畫得有問題的統(tǒng)計圖,讓全班同學一起來找出問題,并幫助糾正。在這樣一個課題氛圍中,學生會以統(tǒng)計圖畫得好的學生為一面鏡子,來跟自己所畫的統(tǒng)計圖進行對比,然后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通過課堂教學學習到了數學知識,還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了自我反思和自我判斷、自我認識,增強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
二、學生互評,激活課堂氛圍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自己、認識他人,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互評是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親自實踐和體驗學習的一個過程。通過互評,在思考、判斷對方對錯的過程中,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的一個過程,能夠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學完四年級下學期《三位數乘兩位數》的內容后,教師可以請出一名平時班上學習成績好的學生A和一名學習一般的學生B,讓其在黑板上計算325×18并進行驗算。當兩位同學演示完后,教師先讓全班學生對兩位同學的計算做出整體的評價!癆同學的字寫得太小了,看起來比較費力,B同學的字寫得比較大方,容易辨認!薄癆同學和B同學的整體格式都是正確的。”……當對兩位學生的計算做出整體評價之后,再讓學生對他們的驗算作具體評價!癆同學的驗算結果是正確的`,B同學的驗算結果有問題!薄癇同學把數位對錯了,所以計算的結果有問題!碑擝同學再去黑板上進行第二次的驗算時,學生有的在下面小聲喊:“數字寫錯了”“再檢查一遍,后面的錯了!备鶕_下同學的提醒,B同學終于計算正確。在互評活動中,不僅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了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熱情,還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對容易犯的錯誤引起了足夠的注意,使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細心。
三、師生互評,促進課堂交流
教師在大多數小學生的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師的評價對小學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師的喜愛,喜歡老師對其進行表揚,尤其是一些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鼓勵和支持。大多數的小學生,害怕因為自己犯的小小的數學錯誤而受到老師嚴厲的批評,從而對學習數學產生了恐懼感,害怕上數學課。若將師生互評應用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增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例如:六年級數學課程中,學生學習了《分數四則混合運算》之后,當學生在黑板上計算(+),結果計算錯誤,全班學生對其進行評價之后,教師再對其進行評價!笆堑,這位同學的確是計算錯了,全班同學都看出來了,說明大家看得很仔細。在分數的四則混合運算中,若不細心必定會出錯。但是老師認為,雖然這位同學計算的結果是錯誤的,但是也有值得表揚的地方。他的分數運算中的前兩個步驟是正確的,說明他的分數乘法和分數加法學習得很好,大家給他鼓勵一下。”然后教師再讓這位同學再次在黑板上進行重新計算,當計算正確之后,請這位同學發(fā)表自己做題時的感受!捌鋵嵨移綍r就是做題比較馬虎,老師不僅沒有狠狠地批評我,反而鼓勵我,讓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感謝老師對我的寬容,以后我做題一定會更加細心的。”這種十分融洽的課堂氛圍,不僅促進了課堂交流,更會使學生逐漸喜歡上數學,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總之,不論是學生自評還是學生互評,以及師生互評,都是動態(tài)互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表現(xiàn),這種動態(tài)互評不僅能夠有效激活課堂學習氛圍,促進課堂交流,鞏固所學知識,還能讓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自己,增加師生之間的感情,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3
摘要:新課改中對當前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活動中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數學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應如何改進以適應新的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理念,本文就具體問題進行分析闡釋,并提出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因材施教;自主學習;學習方法
上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理念已經不再能夠滿足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在新課改素質教育理念的的大方向指引下,改革課堂教育,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主動性作為數學教學的方向是當前數學教學需要面對的問題。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主要致力于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數學理論方法的學習。小學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數學學習,其基礎抽象思維的欠缺造成了數學相關知識理解力有限,而要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僅僅依靠知識點的灌輸和反復練習是不夠的,小學數學教學能否起到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只有數學學習由教師被動傳授轉變?yōu)榻處熭o導和學生求知之間的有機結合,才能在小學數學教學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文章就對具體問題展開分析,探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項內容。
1做到因材施教,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動力
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經提出過一個經典的教育觀念:“有教無類”。在教育活動中每個學生資質有所不同,知識結構和思維水平也有一定的差異,教育活動如果要實現(xiàn)素質教育,靠一刀切地用一種方法應對所有學生進行教學顯然是不行的。而根據教育對象的差別,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滿足客觀環(huán)境對教育教學方法的需求。而因材施教在教育方法上的最佳體現(xiàn)就是分層教育,所謂分層教育是指針對學校教育的總體要求,以適應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需要,采用分主題、分階段、分年齡、按照能力差別有所側重地開展教育工作與實踐活動的教育形式。在分層教育中一門課程可以按難度不同,比如分成A、B、C等,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基礎和能力不同自由選擇。這樣的教育模式,可以實現(xiàn)因材施教與學生自由選擇的匹配,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個性,同時由于自由選擇,也保證了公平的教育機會。例如:在做“計算陰影部分面積”的相關題目時,教師可以給出多種圖形讓學生自由進行選擇。從簡單的正方形,長方形到稍微難一些的三角形,半圓,越復雜的圖形求解所需要的技巧越高,而所有學生中必然會有一些有能力挑戰(zhàn)更復雜的圖形,而對于能力一般的學生而言,掌握圖形計算的基本知識從簡單圖形的面積求解上也可以實現(xiàn),而這種分層教學可以使能力突出的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同時在答題活動中獲得一定的精神鼓勵和學習動力。但此類分層教學要注意就低不就高,一定要按照學生的平均水平來設計難度,否則大量學生無法涉足高難度的題目會對學生整體造成挫折感,對其學習熱情形成負面影響。
2進行合理引導,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新課改對于教學的要求在于讓教學方法側重與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而在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下學生學習主要針對考試和對教材內容的記憶,數學教學只死記硬背數學理論很難起到好的效果,而真正讓學生實現(xiàn)數學能力的提高跟學生數學方法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有關,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把由知識點的傳授轉向對數學方法的傳授和讓學生熟悉數學的普遍規(guī)則和思維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除了教給學生數學知識以外,還要注意讓學生運用掌握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去自主解決數學問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而求知主體應是學生。只有讓學生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夠讓學生舉一反三,培養(yǎng)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習的效果也才會提高。以往的數學教學中往往教師依據教材而亦步亦趨地教學,教師對于課堂內容的設計缺乏靈活性,學生自己觀看教材所學習的結果和聽課并無本質的區(qū)別,這就造成學生對課堂學習興趣不高,而對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也提升不起來。學生對數學自主性學習的現(xiàn)象只能是或然的,依據學生自己興趣而產生。這并不能實現(xiàn)數學教學上科學化教學和學生整體水平的提高。而要培養(yǎng)出學生整體自主學習的能力,改變課堂教學的僵化模式而對課堂進行一定的設計和靈活性改動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之前對課堂教學的`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看看能否把具有參與性的課堂實踐,課堂討論等教學方式有機地和教材內容結合起來,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和在課堂中更多地實現(xiàn)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互動。通過啟發(fā)式和引導性教學發(fā)掘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看法和其對數學難點的認識,同時通過對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了解和分析對課堂教學方法和方式進行必要的改進。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改革現(xiàn)有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把素質教育作為根本方向對教育模式進行的系統(tǒng)改進,而方法的實施在教育結果上的體現(xiàn)最終還要看教學中實際的效果,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建議是理論上的,同時也是建設性的,具體效果還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出于教育環(huán)境的發(fā)展的要求,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必將是今后的方向和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更新現(xiàn)有教育模式中的缺陷和不足才能實現(xiàn)學校教育的完善和素質教育的真正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王玉元.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27期.
。郏玻莺慰∑迹當祵W教學中的“玩物立志”[J].數理化學習,2014年05期.
[3]孔濤濤.淺議如何密切聯(lián)系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J].數學教學通訊,2014年13期.
。郏矗菪禧愊迹谟行祵W活動中體現(xiàn)數學教學本質[J].文理導航(下旬),2014年05期.
。郏担輨⒘⑿拢當祵W源于生活(淺談小學數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36期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4
摘要:我國新課標的改革要求教師在小學教學中應以學生為本,小學數學教學要注重體現(xiàn)啟發(fā)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摒棄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問題引導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充分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全面地開闊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進而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供有利依據。
關鍵詞:問題引導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用
1前言
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基礎學科,由于小學數學具有邏輯性較強的特點,同時由于小學數學知識具有相互間聯(lián)系緊密的特點,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學生緊跟教師的教學思路,對數學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稍有注意力不集中的現(xiàn)象就會嚴重影響學生接下來的學習。而小學階段的學生通常較好動,因此在教學課堂中難以保持集中注意力,使小學數學教學效率難以提高。因此本文針對以上現(xiàn)象,對問題引導法進行闡述,同時分析了問題引導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供借鑒。
2問題引導法概述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問題引導法主要應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是指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設置的問題應體現(xiàn)教學內容的主體性,與教學內容充分的吻合,這樣才能有效地發(fā)揮問題引導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才能滿足小學數學教學需求。第二,創(chuàng)新性原則。問題引導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應充分遵循創(chuàng)新性原則,主要是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確保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只有新鮮的事物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意識,因此只有將問題創(chuàng)新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第三,趣味性原則。趣味性原則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采用問題引導法才能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始終保持興趣,并對問題具有探知的欲望。這樣才能有效發(fā)揮問題引導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最大作用。
3問題引導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3.1科學的設計問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問題引導法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展開之前就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設計。精心設計的問題才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注意問題的難易程度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相吻合,避免由于問題太難阻礙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同時也要考慮到問題如果設計的過于簡單難以激發(fā)學生對問題探知的欲望。此外在設計問題時,教師應注重該問題在課堂提問的時間,分析哪些問題應在課前導入,哪些問題更適合課中導入,還有哪些問題在課后導入能夠發(fā)揮更大的效果等等。最后問題設計的來源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師應突破教材,通過互聯(lián)網教學共享資源進行搜集問題,使問題來源廣闊,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能夠有效地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3.2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問題引導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意義是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在運用問題引導法教學時應積極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例如,在進行《角的初步認識》中,教師課中給學生進行兒歌教學“角的頂點尖尖的,角的兩邊直直的,不尖不直不是角”。學生對角的判斷兒歌進行學習后,教師適時地找出提問資料,教師拿出角的圖片和不構成角的圖片,使學生根據兒歌進行判斷“哪些才是角”。學生根據兒歌進行思考,立刻判斷出正確的角。接著教師在進行問題引導,“現(xiàn)在同桌之間相互討論一下,你們身邊有哪些物體有角呢”學生對教師的問題再次進行討論思考。學生通過思考對教學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有效地提高了小學教學效率。
3.3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問題引導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就是使學生面對問題時,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注重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在小學數學教學《觀察物體》中,教師拿起粉筆盒給學生觀察,并對正方體的粉筆盒進行提問,“請大家觀察一下這個粉筆盒有幾個面?”學生對粉筆盒進行觀察有的學生說一個面,還有的學生說六個面。對于不同的聲音與觀察結果,教師使學生靠近粉筆盒進行分析問題,學生將每個面進行標記,最后標記到6,由此解決了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了面對問題時應冷靜思考,對問題進行分析,最終找到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因此在問題引導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有效地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4結論
綜上所述,問題引導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全面地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在問題引導教學中,課堂氛圍充分活躍起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作者:馬俊瑛 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新城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汪明一.數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xx,(3).
[2]姚海燕.精心預設有效提問——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有效性初探[J].吉林教育,20xx,(4).
[3]葉立軍,胡琴竹,斯海霞.錄像分析背景下的代數課堂教學提問研究[J].數學教育學報,20xx,(3).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5
摘要:問題解決作為數學教育的新趨勢,已逐漸被國內教育與同行所認同,并且問題解決正逐步成為一種主導的數學教育模式。小學數學及小學生數學學習有其不同的特點,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學亦有其區(qū)別于其它階段的內在規(guī)律性。當前,深入探討基于問題解決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策略
一、問題解決的內涵及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所謂問題解決,就是師生在教學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以問題為媒介,通過學生對問題進行自主分析、類比、假設、驗證等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在經歷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環(huán)節(jié)之后,使學生真正參與知識的產生和獲取的全過程,從而強化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反思的能力。它以問題為起點,以探究為過程,追求數學學習的有效性。其包含了兩方面的內涵:一是作為教學理念的問題解決;二是作為教學方法的問題解決。但無論是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其最終目的仍在于幫助和指導學生以積極探索的態(tài)度,綜合運用已掌握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來自數學課或實際生活和生產實際中的新問題。把問題解決引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中,具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價值:第一,問題解決的教學有利于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問題解決的教學注重的是問題解決的過程、策略以及思維的方法和數學發(fā)現(xiàn)過程、探索過程以及學生實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因此,學生必須通過自主地組織學習和分析探討才能得到問題解決的具體策略。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須積極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還要進行適度的知識創(chuàng)造。
第二,問題解決的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熱情。問題解決的數學教學中,師生通過問題解決尤其是具有實踐意義的問題的解決,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學習的意義,并逐步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尤其是其教學過程強調的是問題解決過程本身的價值,重視的是數學的內在邏輯過程和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
第三,問題解決的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問題解決教學倡導的是以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前提,以數學問題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問題解決教學為主要形式。問題解決教學的最終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強調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會數學地思考,發(fā)展數學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這一教學以問題為中心,通過巧妙的設疑、布疑、激疑和質疑,并科學地釋疑、解疑,找到問題解決的辦法,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發(fā)展。
第四,問題解決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意識,掌握一些常用的科學的探究方法。在問題解決中,教師總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將某些知識點恰當地放到相應的實際環(huán)境之中,使學生逐步體會到自然界中的很多問題其實都和數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促使學生把實際問題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形成數學模型,使學生的數學建模意識不斷加強。
二、基于問題解決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構1.確定問題。教師要在鉆研教材、課程標準和了解學生認知“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前提下,對所教內容作出恰當的分析和計劃,確定好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聯(lián)系這三個層次的問題。
一般基本知識問題是針對某一個知識點而設計的,為容易題;
基本方法問題是針對知識點間的轉移及其轉移方法而設計的,為中等難度的問題;基本聯(lián)系問題是針對知識方法間的聯(lián)系而設計的,為稍難題。問題編好之后,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進行排列,成為一個以問題為交叉點,適應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知識網,用這個網來覆蓋全部教學內容。
2.引導粗解。三個層次的問題至少要分三階段提出,每一組問題提出之后,教師不要急于講解,要給學生有運用課本知識或相互討論去解決問題的時間。由于基本知識問題僅涉及新知識的某一個知識點,并且孕育在學生已學的知識中,所有學生通過自學或討論都能獲得問題的解決;痉椒▎栴}主要設計有直接聯(lián)系的兩個知識點及其轉移間的方法并有導向的問題,所有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討論或教師點撥一般能獲得問題的解決,基本聯(lián)系問題則是涉及知識、方法間的聯(lián)系并有導向的問題,面可大可小,對于新課,涉及的面可窄一些,對于復習課,涉及的面可寬一些。這些問題,學習好的學生在粗解環(huán)節(jié)中能獲得問題的解決,中等學生通過討論一般能獲得問題的'解決,基礎稍差的學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要求他們找出問題解決的癥結在哪里。對于問題粗解過程中還學有余地的學生,可運用問題從求異、求寬、求深等思維角度把他們的思維引向問題解決的深層次。
3.講評提高。學生對問題進行粗解后,教師要在基本知識的難點、易混點設疑,引導學生把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引向深的層次;在基本方法上,引導他們反思方法應用的時機;在基本聯(lián)系上,引導他們理清知識脈絡,條理思維框架,反思數學問題解決的思維契機。
三、實施問題解決教學的三個關鍵1.“好問題”的科學設計問題的設計,是數學問題解決教學過程設計的關鍵。所謂“好問題”應該具有較強的探索性,能夠體現(xiàn)出學生對問題的獨立見解、分析與判斷,對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有幫助;應當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即具有現(xiàn)實意義或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具有趣味和魅力;應當具有開放性。即有多種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種可能的解答。“好問題”的選擇要靠近學生原有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又要接近準備進行教學的新知識;“好問題”的提法要有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現(xiàn)實性,最好能使學生激發(fā)較強的解決問題的需要與欲望;“好問題”的安排要合理、要由淺入深、要由易到難,使學生能多次體會“成功”的快樂,建立、鞏固學生解決更“困難”問題的信心與決心。
2.問題解決氛圍的營造
在課堂上,當學生不能處理教師提出的問題時,往往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緒環(huán)境,它主要能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與自信心。比如,用語言挑起學生的好勝心、好奇心,鼓勵或幫助學生下決心來解決問題;對原問題作適當的提示,以降低問題的難度,或把問題分解成幾個當即能解決的小問題,并在取得成功時給予表揚、鼓勵,讓他們體驗“發(fā)現(xiàn)”、“成功”的喜悅、樂趣,從而為進一步解決問題打下基礎。同時,我們還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數學才能的教室環(huán)境:尊重和重視學生的想法和觀念;為探索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和知識提供必要的時間;為數學技能的培養(yǎng)提供必要的相關資料;鼓勵學生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切忌責怪學生;鼓勵學生獨立地進行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或班級的集體學習活動,使班級形成一個彼此合作的智力團體。
3.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的確立數學問題解決教學,強調的是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活動。
在整堂課中,什么時候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什么時候讓學生討論、交流信息,怎樣組織討論和交流等,教師都要心中有數。一般來說,基于問題解決的教學,要讓學生首先理解問題,尋找問題與已有知識的聯(lián)系,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討論或專注于個體探究活動中去。為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問題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和疑問;作出合乎情理的猜想并求解;積極主動地對別人和教師的問題作出反應,并善于開動腦筋,運用各種手段進行推理,找出關聯(lián),解決問題,并能夠用數學事實和論證判斷正確性。同時,要大膽、流暢地與老師或同伴進行交流。
四、問題解決教學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1.問題真實性的追求。在問題解決教學中,所設置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要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需求相聯(lián)系,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才能激發(fā)他們的內部學習動機。但真實世界的問題具有的高度復雜、棘手和不確定性特點是與現(xiàn)今大多數學校普遍推行的規(guī)范明顯沖突,并且常常不能很好地與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課程、測試和教學評價相吻合,甚至有時還與知識內容完全不相符。因此教師應著手考慮如何通過一定程度的真實問題來促進真實性的學習過程,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問題的絕對真實。
2.學科知識系統(tǒng)性的體現(xiàn)。問題解決教學強調從實際問題出發(fā)來組織學習和教學,但是如果完全打碎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完全從解決實際問題來組織知識,又可能使所獲的知識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零散性。因此,需要教師在學科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解決實際問題中所獲知識的隨機性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
3.教師作用的發(fā)揮。問題解決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和支持下進行合作學習。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和支持者,教師應當具有高度的應變能力和教學監(jiān)控能力。同時,學習評價是學習和教學過程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在問題解決教學中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是個棘手的問題。問題解決教學的評價強調整合式和情境性評價,并且要以真實性的方式實施,是內嵌的、透明的、動態(tài)持續(xù)的、非傳統(tǒng)的和非封閉定向的評價。教師不但要注重學習結果評價,還要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不但要評價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獲得,還要評價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及其動手操作的能力;還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方面的收獲,學生自我反思報告的評定、自由創(chuàng)造評定等等。因此教師必須弄清評價的功用、內容、形式、過程、方式、組織方式、評價的標準以及評價結果的利用等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6
一、培養(yǎng)孩子集中精力專心致志的好習慣
在我教學的過程中曾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這個孩子的家境較好,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很受母親的寵愛。這個孩子比較聰明,頭腦反應也很快,在三年級的時候是班里的前幾名,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孩子各方面的表現(xiàn)也越來越不如意,也可以說壞習慣越來越多,導致學習成績下滑到班級的二十多名。于是我約見了他家長并了解到他在家里的學習生活情況,在家做作業(yè)時幾乎都是他母親在幫他做,自己一點腦筋也不動。而且在做作業(yè)、學習時沒有定性,總不能集中精力去干一件事。了解到他的這種情況,結合平時在學校的表現(xiàn),我和他的家長關于他的學習作了一次詳談。總結說來,就是孩子的學習習慣有問題,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家校聯(lián)合,共同管理。針對他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他母親的溺愛,教育管理方法不合理,導致孩子的是否觀念不明。因此,必須從他母親做起,對孩子進行嚴格管理,改變他的惰性,充分發(fā)揮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學習的精神。像一、二年級低年級的孩子們還比較聽老師的話,他們都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而三、四年級的孩子們正處在自我個性獨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對他的行為不加約束,不去正確的引導,任其發(fā)展,那他將形不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其今后的學習生活有百害而無一利;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是家長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這句話很有道理。作為家長不能一味的溺愛孩子,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該理性對待。孩子們畢竟是孩子們,他們生性活潑,控制能力差,不能長時間的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就是教師的課堂教學也是一樣,教師講的時間一長,有的孩子就坐不住了。因此,教師要盡可能讓自己的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讓枯燥的數學知識變得有趣、生動,進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能集中精力去學習。孩子只要對你的課感興趣,就能努力去學習,只要發(fā)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那對他的學習的幫助會是很大的,在掌握課堂知識方面會又快又牢固。可見,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讓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二、要讓孩子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習慣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學生。在學習了乘法、除法和倍數的關系后,教師給學生們分析得出結論,已知一個數,求這個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用乘法;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或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很多的學生只是記住了這個結論,一看到有倍字的就用乘法,其實學生并沒有對這道題進行嚴密的思考,只是相當然的說出來。例如我在課堂上講了這樣一道題:媽媽有30個蘋果,是小明的6倍,問小明有多少蘋果?學生們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說是180個,也有的說是5個。我讓大家想清楚后再說,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思考而不是隨口說出答案,或者是猜測答案。而很多的小學生處在猜的狀態(tài),不是這個答案可能就是另一個答案,不善于思考,這是小學生的一個通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要利用課堂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學習數學知識就是要教給學生學會思考,要他們不但善于思考,還要勤于思考、樂于思考?墒切W生們的主觀意識差,在課堂教學中容易隨大流,自己不去認真思考,別人說什么也跟著說什么。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發(fā)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能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從而找出問題的答案。讓學生在思考中進步,在進步中思考,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逐漸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索的好習慣。
三、培養(yǎng)學生認真檢查作業(yè)自覺預習的好習慣
好的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數學是一門精細的課程,數學計算更是來不的半點馬虎。因此,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認真檢查作業(yè)的好習慣。教師留下作業(yè)后,有的學生常常是為了多玩一會兒,急急忙忙地把作業(yè)趕緊做完完事;也有的學生是先玩,等到快上學了,不得不急趕作業(yè),根本也沒有檢查作業(yè)的時間了,這兩類學生的做法都是錯誤的?墒,很多的學生都是那樣。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尤其是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作業(yè)問題。孩子在家做作業(yè)時,家長能及時監(jiān)督,在孩子做完后和孩子一起認真的檢查一遍作業(yè),長此以往孩子就能養(yǎng)成習慣,自然而然去檢查了。在學習新的內容前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簡單的預習是一個好習慣?墒呛⒆觽兒枚喽疾恢涝趺慈ヮA習,這也要求教師的引導。在講新課之前,教師可以帶著孩子們把新課內容游覽一遍,以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逐漸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預習的好習慣?傊,小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也并非一日之功,它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可是小學生們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yǎng),學生們就會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7
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是幫助學生解答應用題的重要教學手段。通過多變的練習可以達到這一目的。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情況,組織對應用題改變問題,改變條件或問題和條件同時改變的練習,達到目的。但“變”要為“練”服務,“練”要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因此,教師就要精心設計練習題,加強思維訓練,使學生練得精、練得巧、練到點子。
一、一題多問
一題多問是就相同條件,啟發(fā)學生通過聯(lián)想,提出不同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三年級有女生45人,比男生少1/10。
問:(1)男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幾分之幾?
。3)男生占全年級總人數的幾分之幾?
二、一題多變
這種練習,有助于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其異同點,抓住問題的實質,加深對本質特征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區(qū)分事物的各種因素,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促進和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一般可以采用“縱變”和“橫變”兩種形式。
1、“縱變”:使學生對某一數量關系的發(fā)展有一個清晰的認
例:某工廠原來每天生產40臺機器,現(xiàn)在每天生產50臺機器,是原來的百分之幾?
變化題:
。1) 某工廠原來每天生產40臺機器,現(xiàn)在每天生產50臺機器,比原來增產了百分之幾?
。2) 某工廠現(xiàn)在每天生產50臺機器,比原來增產了25%,原來每天生產多少臺機器?
。3) 某工廠原來每天生產40臺機器,現(xiàn)在比原來增產了25%,現(xiàn)在每天生產多少臺機器
2、“橫變”:訓練學生對各種數量關系的綜合運用。
例:糧店要運進一批大米,已經運進12噸,相當于要運進大米總數的75%。糧店要運進大米多少噸?
變化題:
。1) 糧店要運進大米16噸,用4輛汽車運一次,每輛運2。5噸,還剩下多少噸大米沒有運到?
。2) 糧店要運進大米16噸,先用4輛汽車運一次,每輛運2。5噸,剩下的改用大車運,每輛大車運0。6噸。一次運完,需要大車多少輛?
。3) 糧店要運進大米16噸,先用4輛汽車運一次,每輛運2。5噸,剩下的改用大車運,每輛大車比汽車少運1。9噸。一次運完,需要大車多少輛?
。4) 糧店要運進大米16噸,先用汽車運進75%;剩下的改用大車運,每輛大車運的噸數是汽車已運噸數的1/24。一次運完,需要大車多少輛?
。5) 糧店要運進面粉14噸,是運進大米噸數的7/8。這些面粉和大米,用4輛汽車運,每輛運2。5噸,需要運幾次?
這樣,從“縱”、“橫”兩個方面進行練習,就不斷加深了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不斷地向抽象過渡。發(fā)展了邏輯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三、一題多解
一題多解主要指根據實際情況,從不同角度啟發(fā)誘導學生得到新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溝通解與解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選出最佳解題方案,從而訓練了思維的靈活性。
例1、某班有學生50人,男生是女生的'2/3,女生有多少人?
(1)用分數方法解:50÷(1+2/3)=30(人)
。2)用方程方法解:x+2/3x=50或x(1+2/3)=50x=30
。3)用歸一方法解:50÷(2+3)×3=30(人)
。4)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50×3/(3+2)=30(人)
例2、某工廠計劃10天制造200臺機器。結果2 天就完成了計劃的25%。照這樣計算,可以提前幾天完成任務?
有以下幾種解法:
(1)10-200÷(200×25%÷2)=2(天)
。2)把計劃產量看作“1”。
ⅰ、10-1÷(25%÷2)=2(天)
、、10-2×(1÷25%)=2(天)
、、10-(1-25%)÷(25%÷2)-2=2(天)
。3)把實際天數看作“1”。
10—2÷25%=2(天)
這樣,培養(yǎng)學生從多種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問題,克服了思維定勢的不利因素,開拓思路,運用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能正確、靈活地解答千變萬化的應用題。能做到大綱要求的“根據應用題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解答方法。通過以上形式多樣的練習,不僅調動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溝通了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知識深化,而且可以達到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8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鞏固新授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缎抡n程標準》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面對新的要求,數學老師已經嘗試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如何在新課程下進行練習設計呢?
一、體現(xiàn)人文性。 應試教育下的數學練習嚴肅有余,而活躍不足,練習缺乏人文性,是孩子們一看就產生沉重感、緊張感,這樣必然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稊祵W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奔热粩祵W是一種文化,在平時的教學和練習設計中就應該體現(xiàn)現(xiàn)代文明。練習中呆板枯燥的題目名稱可改為體現(xiàn)人文關懷的導語,如:選擇題可改為“反復比較,慎重選擇”;應用題可改為“活用知識,解決問題”等,增加問題要求表述的親和力,使學生感到輕松有趣,讓學生在這些導語中充滿自信。
二、體現(xiàn)生活性。 數學源于生活,又必須回歸于生活。學生在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大都是以系統(tǒng)化、標準化的純數學的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練習設計,可展現(xiàn)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自己身旁,從自己身邊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數學問題,運用數學可以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覺得學習數學有用,使他們對學習數學更感興趣。如學分數和百分數應用題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習題:假如我們班36人去天目湖游覽,門票每人15元,40人開始可以享受八折優(yōu)惠,你認為怎樣買票花錢最少,最少是多少錢?由于學生的智力水平、生活經驗不同,所以設計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案:第一種方案:全班36人不夠40人,不能享受八折優(yōu)惠,所以買36張共花15×36=540元。第二種方案:因為40張可以享受八折優(yōu)惠,所以就40張,需要花15×40×80%=480元,比第一種少花60元。第三種方案是買40張花去48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張賣給其他游客,可以得到60元,相當于買36張只花了420元。這一練習綜合了“打折”等知識,切具有實際意義。通過這一練習,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全面性,而且激勵了學生智力和智慧的發(fā)展,讓學生活用數學,培養(yǎng)了應用的'意識、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
三、注重開放性。 每個學生由于知識水平不同,社會經歷不同,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這一認識,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從練習內容的選取到練習形式的呈現(xiàn)都可能讓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傳統(tǒng)的練習設計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條件確定,答案唯一,這樣的練習有很大的缺陷,阻礙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時間一久往往造成學生思維的定勢,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然不利。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給學生提供較為廣闊的創(chuàng)造時空,激發(fā)求異思維。如在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可以設計這樣一道練習題:用三根小棒,你能擺出哪些圖形,數一數,有幾個角?這道題的特點在于:(1)趣味性。這樣的練習,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提高了學生的興趣。(2)實踐性。讓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道實際問題,使學生密切了學習與生活的關系。(3)開放性。本題是一道解題策略開放的練習,因為擺的方法不同,擺出角的個數就不同。既可以擺出平面圖形,還可以擺出立體圖形。通過這道題的練習,既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而且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獲。
四、突出實踐性。 活動是兒童的天性!稊祵W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應當有意識、有計劃地設計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體會數學之間的聯(lián)系,感受數學的整體性,不斷豐富解決問題的策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边@就要求我們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如:教學平均數應用題時,設計這樣一道題,某自行車廠第一季度生產情況如下表。其中二月份的產量被污跡遮住了,請你當回“會計師”,幫工廠計算一下,二月份生產了多少輛自行車。 月份一二三平均產量 產量22000 2400021000 實際生活中,字跡或數字被污染不清的事常有發(fā)生,讓學生解決這樣的問題,也是一種探索,是展示自己數學能力的好機會。因此,學生對這樣的題目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
五、強調綜合性。 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僅指的是讓學生對學科內各知識點之間的綜合運用,還包括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知識綜合運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真正體現(xiàn)數學的價值。綜合性是指練習的內容能涉及多門學科,包含多種知識,以利于學科之間的整合。如:學校舉行50米短跑比賽,小紅用了12秒,小風用了15秒,小強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誰跑得快?誰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學生解答這道題必須知道跑步時用的時間少,說明他跑得快,只有知道了這一點,才能正確地解答這道題。再如:學習了“年、月、日”這一知識后,設計這樣一道練習: 下面節(jié)日同在大月的一組是: A 勞動節(jié) 建軍節(jié) B 兒童節(jié) 國慶節(jié) C 元旦 教師節(jié) D 婦女節(jié) 清明節(jié) 這一題不僅檢測了學生對“年、月、日”的知識,特別是對一年中有哪幾個月是大月的了解,還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節(jié)日這一背景,介紹了這些重大節(jié)日的由來,檢測了學生對社會知識了解的程度。 綜合性練習通過相關學科的整合,能促進學生認識的整體性發(fā)展并形成把握和解決問題的全面的視野與方法,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練習設計策略還有很多,但萬變不離其中,要以《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先進理念為先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既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更要關注學生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9
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數學思維習慣的形成以及自我學習、自我發(fā)展能力的提高都被納入到了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中。在基礎教育朝著素質化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和模式的創(chuàng)新,就成為了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研究與探索的重要課題。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學習者自主學習的能力變得更加重要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自主學習的模式,逐漸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將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小學生還處于知識積累的初級階段,自我學習能力相對較弱,但這并不意味著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就要大包大攬,把知識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往往不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學生的年齡較小,教師也就自然地成為了課堂的主要控制者,掌控整個課堂教學與學習過程,學生只是被動地跟著老師背乘法口訣、學習固定的解題方法和思路,接著就是大量的習題演練。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把數學學習變成一種應試的模式,學生的數學思維與興趣都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筆者對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的調查與研究,結合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特點和心理特點,對自主學習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采用啟發(fā)與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數學學習情境
自主學習策略強調學習者在特定的學習情境下,運用建立的知識框架和結構,主動思考和探索新知識。教師的任務不是把已有的結果和現(xiàn)成的結論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分解成許多小的目標任務,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進行探索和歸納,并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在這樣的教學理念與模式下,教師就要采取啟發(fā)和引導的方式,不要急于給出答案。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數學教學可以利用實物或者生活中的實例來幫助學生理解數字之間的關系和原理,也可以結合多媒體教學,設計一些圖文并茂的教學課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數一數、算一算,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在這樣的基礎上再抽象和歸納出一些數學公式和原理,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運用分組討論與協(xié)作學習的模式,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的習慣
自主學習策略的另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協(xié)作學習,鍛煉協(xié)作能力也是素質教育的重點內容之一。教師在組織和安排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就要注意給學生提供分組討論的機會,討論和互動不僅能夠更高效地解決問題,還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積極思考,相互合作,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是開展自主學習的有效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討論小組,布置學習任務。學習任務的內容可以由淺入深,也可以是平行的關系,還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完成任務的順序,進行小組討論,并給出最終的結果和解決方案。教師在討論過程中可以進行巡視和指導,并檢查討論的結果,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定。
三、轉變教師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體
要想把自主學習的策略更好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師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慣性,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理念和策略,教師在課堂中總是處于領導者的`位置,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發(fā)揮出來,會影響到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因此,在自主學習模式下,教師應該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有效地參與課堂,積極思考,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有序地完成學習和討論環(huán)節(jié)。為了保證課堂討論的高效性,教師要充分研究學習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建立有效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深入重點內容,并對學習的核心內容有深刻的記憶和印象,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
四、改革課程評價方式,注重效果評價與階段性評價
應用自主學習策略的另一項重點內容,就是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革。傳統(tǒng)的期末考評方式,往往不能更好地推動自主學習策略的開展,因為利用期末試卷對學生進行最終評價的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和教師忽視學習和探索的過程,急于尋求結果并進行應試演練,容易陷入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誤區(qū)。只有改革課程評價方式,重視效果評價和階段性評價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自主學習。效果評價包括學習者的自我評價、小組其他成員對自己的評價、自我學習能力的測評以及在團隊中的貢獻評價,等等,階段性評價即注重每次課堂學習效果的評價,而不是以一次期末考評來決定評價結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就應該及時做好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并讓學生養(yǎng)成及時自我評價和自我總結的習慣。總之,自我學習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開展和應用,還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和難點。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在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上還要不斷進取,認真研究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經驗和實踐,不斷革新思路,建立以素質教育為本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建新的教學模式和更高效的教學方法,使小學數學教學朝著能力培養(yǎng)和思維構建的方向發(fā)展。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10
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到:"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重視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由此可見,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互動合作能力是一個至關重要、急不容緩的研究課題,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作為21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教學應真正賦予課堂以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活動的主體。實現(xiàn)數學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快樂學習。
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構建新型教育模式創(chuàng)設有利條件,有利于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互動學習能力。由于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使教育領域中應用的媒體也得以迅速的發(fā)展,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出現(xiàn),是教學媒體發(fā)展史上一次質的飛躍。以計算機為主的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無論從教學規(guī)律、教學模式、教學內容還是從教學手段上看,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都具有巨大的優(yōu)勢。在多媒體網絡教學環(huán)境下,學校的功能和結構將發(fā)生相應的改變,為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一、讓智力在"奇"中發(fā)展
"奇"是指教師所傳授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的不斷更新與變化,使學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戀,從而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少年兒童具有易被新奇或超常現(xiàn)象吸引的好奇心理。
比如教學《圓的認識》根據現(xiàn)實生活,借助現(xiàn)代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這樣一組卡通畫面,騎著圓形獨輪車的卡通從畫面中緩緩地行駛,緊接著駛出一輛正方形的獨輪車,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一下一上顛簸的行進著。這樣生動形象的卡通生活畫面不僅讓學生有了感官的刺激,更讓學生從感官的刺激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問題由然而生:為什么圓形的獨輪車不會上下顛簸?這與圓形有什么關系?等等,帶著對問題的好奇,從而產生進一步認識和探究圓形的秘密的動力和興趣。
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充滿好奇的特點,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guī)律,善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要善于抓住積極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主體性得到發(fā)展,鼓勵學生通過實踐大膽質疑、探索,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充滿喜悅,學習的需要得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有扎實的數學基礎和較強的適應能力,又有獨立的人格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開拓型人才
二、讓智慧在"動"中閃光
課堂是學生的,教育者要讓學生得到大量動眼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因"動"而學,在充滿情趣的動態(tài)學習中實現(xiàn)數學學習的提高,各科教學的`快樂、高效,是我們在實驗探索中的一種嘗試。實踐證明,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眼腦手口動起來,讓課堂激情起來、動態(tài)起來,事半公倍。
學生的思維離不開動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維的起點。如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時,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各類三角形動手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使三角形轉化為已學圖形,推導出其計算公式,有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推導經驗,這時不斷剪、拼、折的探索和教師的點撥啟發(fā),想出了多種方法。在操作中學生有的用"倍拼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這樣通過讓學生自主活動、自己動手操作,不但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掌握新知,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使智慧在動中閃光。 習活動氛圍。
經過實踐探索,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信息技術走進課堂,不僅僅給學生帶來無限的歡樂,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到了學數學的價值,達到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目的。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該正確把握其內涵,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做到自主探究,快樂學習,快樂生活。又如應用題教學,我從思維角度,設計趨向思維發(fā)展的靈活性;從形式上,根據實際生活情境,借助多媒體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不是單一的選擇,而是面對眾多的品牌、樣式、價格等諸多因素,他們自己做出選擇,而不是由教師強加的。因此,我根據生活實現(xiàn),創(chuàng)設了有利于實踐活動的問題情境:一名學生帶了20元錢到佳樂家超市購買文具,出示標有各種品牌、價格和不同樣式的文具實物圖畫,問:1、現(xiàn)在這名同學要購買一支鋼筆和二塊橡皮,請你幫他選購,并列式算出購買文具所需的價錢。2、他用這20元錢能買到些什么?學生開始討論動腦思考,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被激發(fā)起來,思維便如脫疆的野馬,縱橫馳騁,這樣呈現(xiàn)形式熟悉可親,化抽象為具體,提供了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即能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也培養(yǎng)了學生對信息篩選和判斷的能力,使枯燥、呆板的應用題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多媒體教學在這里起到了"動一子滿盤全活"的作用,同時培養(yǎng)了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讓知識在"樂"中增長
數學教學要超越計算的層面對學生進行審美的教育,但也不能脫離計算這個基礎、工具。特別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簡單數學題的計算,既是重要的,也是枯燥的。這時,我就充分運用自然界中的美,將活潑有趣的游戲引入課堂。
在"6的加減法"的教學中,我運用電腦工具,將6都寫在一朵花的中央,每一個得數是6的算式都是一個花瓣,學生每找出一個這樣的算式,就給花兒沾上一片花瓣,利用"花開幾瓣"的游戲來幫助學生掌握6的加法;我又用多媒體電腦在每一只小動物的身上都寫一個算式,叫小朋友們給每個小動物找一個好朋友,利用"找朋友"的游戲來學習6的加減法:我還在教學中,設計一棵果樹,果樹上掛滿了許多的果實,每一個果子上都有一個算式,要求學生用"摘果子"這個游戲來練習計算。游戲生動有趣,深得學生喜愛。通過將數學知識生活化、游戲化,使學生感到學習既輕松又快樂,主動地走進課堂,更熱愛快樂的數學課。
四、讓學生在"玩"中成長
兒童心理研究結果明確提出:想要孩子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孩子科學有趣地"玩"。要將"玩"合理地"存在"于教育之中。
有意識創(chuàng)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及生活實際,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等,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這節(jié)課時我首先借助多媒體:出示大自然畫面,讓學生欣賞,然后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各抒已見,激發(fā)探究的興趣。)再出示具有對稱特征的精美美工剪紙作品。引導欣賞、感悟、發(fā)現(xiàn)。(生驚嘆!感嘆美!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你能利用手中的工具剪出具有這樣特征的作品?(生興趣高、躍躍欲試)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積極投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展示作品,共同欣賞。創(chuàng)設時空,讓學生在玩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匯報過程,展現(xiàn)思維。說說你是怎么剪出美的作品的?(歸納:一構思、二折、三畫、四剪的過程)觀察比較,歸納總結:像這樣的實物或圖形我們把它稱為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對稱軸。哪些同學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什么是軸對稱圖形?就這樣教師一步步引導學生在邊欣賞邊玩邊操作中掌握了軸對稱圖形,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給學生以充分自主的權力,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和諧的學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11
【摘要】理解不僅是手段,理解本身也是目的,但它是一個中間目的,而不是最終目的。我們強調理解在數學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是把理解當作教學最終要實現(xiàn)的目標去追求,而是把它當作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去給予充分的關注,畢竟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理解就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它是對知識進行掌握、應用的前提,也是進行后繼學習的基礎。
【關鍵詞】數學理解本質剖析自主建構 知識網絡
在數學教育界,很多專家和學者提出:學生應該要理解數學。原因何在?因為數學理解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理解不僅是手段,理解本身也是目的,但它是一個中間目的,而不是最終目的。顯然,我們要求學生學習數學,是希望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能從數學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進而鍛煉思維、培養(yǎng)情感,最終成為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所以,我們強調理解在數學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的核心作用,不是把理解當作教學最終要實現(xiàn)的目標去追求,而是把它當作一個中心環(huán)節(jié)去給予充分的關注,畢竟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理解就不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它是對知識進行掌握、應用的前提,也是進行后繼學習的基礎。
1數學理解的涵義
關于數學理解,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等認為:“一個數學的概念方法或事實被理解了,那么它就會成為個人內部網絡的一個部分……理解的程度是由聯(lián)系的數目和強度來確定的!蓖豕饷鹘淌趯祵W認知理解界定為“學生在已有數學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建立新知識的個人心理表征,不斷完善和發(fā)展頭腦中的知識網絡,并能將納入知識網絡中的新知識靈活地加以提取以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标惌偨淌谡J為:“數學理解是學習者先認識數學對象的外部表征,構建相應的心理表象,然后在建立新舊知識聯(lián)系的動態(tài)過程中,打破原有的認識平衡,將數學對象的心理表象進行改造、整理、重組,重新達到新的平衡,以便抽取數學對象的本質特征及規(guī)律,從而達到對數學對象的理。”《全日制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將理解解釋為能描述對象的特征和由來,能明確地闡述此對象與有關對象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以上關于數學理解含義的闡述,主要是針對數學學習中的理解而言的,它們可以統(tǒng)稱為數學認知理解,本文所探討的數學理解即是指數學認知理解。本人認為數學認知理解是指學習者聯(lián)系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數學學習活動,認識數學學習對象的外部表征,并構建相應的心理表象,然后經過思維加工,打破原有的.認知平衡,將數學對象的心理表象重新加以解釋,重新建構其意義,從而把新的學習內容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逐步認識數學對象的本質特征和規(guī)律的一種思維活動。
2促進小學生數學認知理解的策略
數學教師要注重學生的認知理解,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了促進學生的數學認知理解,就必須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
2.1注重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促進數學概念的獲得
在新知教學中,為使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要借助直觀手段向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
例如在教學《認識周長》時,老師用多媒體演示螞蟻、瓢蟲、蟋蟀三種小動物在樹葉上的鍛煉情景(螞蟻、瓢蟲沿著樹葉邊線運動,蟋蟀沿著樹葉中間的莖運動;其中瓢蟲跑完一周,而螞蟻沒有跑完一周)。然后引導學生“邊欣賞邊觀察這些小動物的運動路線有什么不同”,并對小動物運動的路線進行分類,周長概念的引入便自然和諧。在這樣有典型具體材料做支撐點的學習中,學生們學習熱情高漲,勁頭十足,對周長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
2.2注重聯(lián)系具體的生活原形,促進數學概念的形成
一位教育學家說過:“任何數學概念都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找到它的原型,這樣看來,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世界應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背景!闭n堂教學要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出發(fā),使抽象的數學學習變得具體形象起來,把原來枯燥的數學變的生動起來,這樣學習學生就不會感到抽象,而且容易形成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例如,平行線概念的教學,讓學生辨認一些熟悉的實例,像操場跑道直道、窗框的上下兩條邊、黑板的上下邊緣、五線譜譜線等,喚起筆直的直跑道線、窗框的上下兩條邊等學生熟悉的事物的表象。然后設問:如果把這兩條跑道線都向兩端無限延長,它們會相交嗎?這兩條窗框的上下兩條邊、兩根譜線呢?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屬性是:可以抽象地看成兩條直線;兩條直線在同一平面內;彼此間距離處處相等;兩條直線沒有公共點等,最后抽象出本質屬性,得到平行線的定義。這樣引入,使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成為學習新知的基礎,并借助于想象活動,較好地解決學生因抽象思維能力較低而造成的學習障礙。
2.3注重數學知識本質的剖析,促進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
數學知識在其形成過程中,往往附帶著許多無關特征。因此教學中應抓住重點,引導學生剖析關鍵詞語的真實含義,從而把握知識的實質,盡量減少不利因素的干擾。例如教學《認識周長》時,學生只有對周長概念中的“邊線”、”一周”、”長度”等關鍵詞語的真實含義弄清了,才會對周長這個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如何在教學中剖析數學知識的本質呢?一是狠抓關鍵詞。小學數學中很多數學概念往往是由若干個詞或詞組組成的定義。這些數學語言表述精確,結構嚴謹,對這一類事物的本質屬性作了明確的闡述。在教學時就要緊緊“抓”住這些本質的東西不放,讓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如平行線的定義是“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在學習這一概念時,就應抓住“同一平面內”、“不相交”和“兩條直線”這幾個關鍵詞不放,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概念中的關鍵詞去掉一個后,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如平行線的定義中去掉“在同一平面內”,學生便發(fā)現(xiàn)會產生圖1的情形;去掉“不相交”就會產生圖2的情形;去掉“兩條直線”中的“直”字,就會產生圖3的情形,
顯然,這些都不是平行線。從而讓學生明確成為平行線的三個基本要點,加深對平行線意義的理解。二是巧用變式。就是不斷地變換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的呈現(xiàn)形式,改變非本質屬性,使學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使概念的本質屬性更加突出,達到化難為易的效果,由此幫助學生準確形成概念。如在三角形的高概念教學中,通過不同形態(tài)(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不同位置的三角形的底和高進行比較,就可以幫助學生分清哪些屬于三角形高的本質屬性,從而準確地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三是加強對比辨析。加強對比辨析、舉反例等進行概念教學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學“二分之一”這個概念時,出示大小不同的一個圓形和一個長方形,要求學生分別用涂色部分表示它的二分之一。教師接著提問:“涂色部分的大小、形狀都不一樣,為什么都用“二分之一”這個數表示?”學生通過比較辨析的方法深化了這個概念。學生說:“陰影部分都表示這個圖形的一半,所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又如教學射線、直線這兩個概念后,老師提問:“小胡同學認為,在一條直線上任意點一個點,就得到了兩條射線,因此,直線比射線長!蹦阃馑挠^點嗎?通過辨析,同學們清晰地認識到直線和射線都是無限長的,他們之間是不能比長短的。設計對比辨析,泛化現(xiàn)象就不會發(fā)生,同時概念也得到進一步深化。
新課程的數學教材,在注重數學本質的同時,對一些概念的定義、法則等適當地作了淡化處理。但這并不是不重視概念的教學了,而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概念,真正理解概念,體會數學的本質。從這個意義上說,適當的“淡化”是為了真正的“強化”。
2.4注重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就是給學生足夠的、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數學新知的形成過程。同時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這種生成是他人無法取代的,是由內向外的生長,而不是由外向內的灌輸,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在師生、生生的互動中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而不是把前人的知識宣講給學生。有一種說法: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是一個建材超市的經理,為學生提供各種建筑材料,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不是一個房地產的經紀人,把蓋好的房子賣(教)給學生。因此在教學中要著重引導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踐、猜測、判斷、歸納、類比、交流等數學活動,充分體現(xiàn)出概念本質特征的形成過程,體驗概念“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
如循環(huán)小數的認識,首先,通過大自然中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四季輪換等現(xiàn)象感悟“依次不斷”、“重復出現(xiàn)”等“循環(huán)”的特征,然后讓學生進行10÷3和58.6÷11的計算。當學生怎樣計算都除不完而產生疑問時,再引導學生觀察每次除得的商和余數,并讓學生思考:當余數重復出現(xiàn)時,商會怎樣變化呢?隨后,通過交流研討,從而自主建構循環(huán)小數的意義。
2.5注重知識的靈活運用,促進對數學知識深層次的理解
數學概念在學生頭腦中建立后,要抓住時機,及時地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練習。練習的針對性要強,覆蓋面要廣,要涉及到概念所有的外延。
如在認識平行線概念后,可讓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表面有平行線,這類練習既加深了學生對平行線的認識,又能令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拓寬學生的視野,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還可以安排判斷練習,下面圖形中,哪些是平行線?哪些不是平行線?為什么?學生不難找出哪個是哪個不是,但關鍵是要學生說清楚“為什么”,這是學生對平行線概念的再認識,能加深理解和鞏固記憶;再可安排找平行線活動,出示長方體模型,讓學生找一找哪些是平行線?當學生指出長方體相對兩個面的對角線是平行線時,引導學生討論,同不同意這觀點,學生爭辯的焦點是這兩條直線在不在同一平面內,這時,教師借助多媒體演示,使大家清楚地看到這兩條直線在新創(chuàng)設的同一個斜面內,完全符合平行線的定義,在問題到圓滿解決的同時,學生對平行線的定義就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理解是一種運用所學知識靈活地思考與行動的能力……也是一種與機械背誦與固守答案相反地實踐能力!保╓iske 1977)為此,教學中除了要重視加強數學知識的一般應用外,尤其要加強知識在新環(huán)境中的運用,如學習了長、正方形的周長后,可以讓學生計算若干個小正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以提高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能力,進而能夠在實踐中主動體驗教學的價值與魅力。
2.6促進數學知識的系統(tǒng)化,建立良好的知識網絡結構
建構主義學習觀一再強調:“要對知識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這意味著學習者所獲得的知識是結構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語的。教學到了一定階段,要讓學生找出知識間的縱向與橫向聯(lián)系,組成知識系統(tǒng),穿線結網,轉化成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這種系統(tǒng)的認知結構不僅有利于知識的鞏固、深化,也有利于知識的檢索、提取和運用,促進學生知識的遷移,發(fā)展學生的數學能力。
例如, 在學生掌握了三角形、梯形等面積公式的推導以后,教師提出既然梯形的面積公式可以從多種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導而來,那么梯形面積公式與這些圖形面積公式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教師運用電子白板演示:1.將梯形上底一個端點向右一側平著拉伸,使之成為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時上底與下底相等,(上底+下底)×高÷2=底×2÷高×2=底×高,即得到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了;2.將梯形下底兩個端點向中間縮,使之成為一個長方形,這時梯形的上、下底就變成了長方形的長,高變成了寬,(上底+下底)×高÷2=(長+長)×寬÷2=長×寬,即得到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3.將梯形上底逐漸縮短,最后縮成一個點,即上底為0,這時梯形面積就轉化成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使學生很直觀地了解這些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幫助學生從整體把握知識結構,從而加深對數學的理解。
總之,數學認知理解是數學學習的關鍵,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引導學生自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靈活應用知識,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不斷提高數數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學會數學地思維》 江蘇教育出版社 20xx.8
。2]《數學方法論入門》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xx年版
[3]《為深層次理解而教》《江蘇教育》20xx.12
。4]《數學理解之面面觀》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生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12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使孩子形成并保有對數學學習的興趣,筆者認為幫助孩子擁有一雙能發(fā)現(xiàn)數學美的眼睛是很重要的。本文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就如何由淺入深地加強數學審美教育,從而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美,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展開一些討論。最后,提出了幾點有待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興趣 數學美 審美教育
一、問題提出
一提起歐拉、歐幾里德、費馬等著名的大數學家,人們往往在仰慕之余還有一絲敬畏,仿佛數學是陽春白雪,可遠觀而不可近玩。我也曾經對周圍的成人進行過一個小調查:“你喜歡數學嗎?”結果回答喜歡的人寥寥無幾,問及原因,大多是覺得十幾年的求學生涯下來,數學是越來越抽象、枯燥和乏味,慢慢地也就不喜歡甚至是有點害怕了。所幸的是我了解到我現(xiàn)在的學生絕大多數還是喜歡數學的,我也很希望他們能在成長的過程中繼續(xù)保有這種對數學的喜愛,長大后做一個有較高數學素養(yǎng)的人。而對于如何培養(yǎng)并保持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很多教師更多關注是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評價方式的賞識化等,而對于通過數學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來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關注不多。而我認為,要使學生真正迷上數學,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在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下,逐漸擁有一雙能發(fā)現(xiàn)數學美的眼睛,用這雙眼睛去尋找、體會數學由外至內的美,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并引領自己步入數學的瑰麗殿堂。
二、概念界定
美是指由客觀事物所具有的'完美性、和諧性、最佳狀態(tài)等審美屬性所引起的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數學美的內涵和外延是很豐富的,它不僅包括符號美、數字美、簡單美、構圖美、格式美、對稱美和統(tǒng)一美、靜態(tài)美和動態(tài)美等這樣外延,更包容了知識的嚴謹美、邏輯美和思想美等內涵。我們的數學審美教育就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感受這些美,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美的熱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更加濃厚和由內而外的學習興趣。
三 、教學實踐
數學的美就蘊藏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隱藏在看似繁多的各知識點的后面。我們的孩子也許最初還無法將數學和美聯(lián)系在一起,但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不斷的滲透,我發(fā)現(xiàn)他們還是有這個能力,有這樣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數學的美的。因此,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挖掘數學中的各種美。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粗淺地談一點做法和體會。
1、初次接觸數學,就開始數學美的滲透教育
一年級開始的時候,我成了1班的數學老師,我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都對數學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在欣喜之余也有擔憂,那就是我認識到,數學的系統(tǒng)知識的學習對于剛進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一片空白,他們這種對數學的喜愛很大程度上還是發(fā)自一種天生的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也許隨著年級的升高,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就會象很多人一樣漸漸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而我則由衷地希望他們能一如既往地保有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怎么做呢?一方面,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處理上以及對學生的多元評價方式上下功夫,如努力創(chuàng)設積極的情景,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采用積極的、鼓勵的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同時,我也在思考,要使學生長久地、真正地熱愛數學,從小開始,對學生進行數學審美教育,讓他們能體驗、感受數學的美,從而由內而外地激發(fā)學習興趣,這樣做是很有用的。于是我就嘗試進行了這方面的實踐工作。
一開始,學生對于數學的美是感受不到的,需要老師的引導。在0-9的數字教學中,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這些數字和其他的學科,如語言文字等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數字簡單又可以表達很多很有意義的東西,這就是數學所體現(xiàn)的一種數字美和簡單美。又如我們在學習平面圖形圓、正方形、長方形等時,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很多物體都可以抽象成我們所學的平面圖形,而且通過動手操作還發(fā)現(xiàn)了很多的平面圖形是可以對折的,這就是數學的圖形美和對稱美。再如小學數學的計算主要有橫式和豎式兩類,這些式子的書寫都有一定的格式。為了使作業(yè)看起來更美觀,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就引導學生討論“你認為怎樣的書寫是美觀的?”,討論結果是普遍認為在列豎式的時候,橫式寫一行,豎式列在橫式的下面并居中,做到左右對稱、上下對齊,這樣的格式顯得大方、美觀、整潔,給人一種美的享受,這就是數學的格式美。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13
一、教學模式生活化是小學數學教學現(xiàn)狀的必然要求
1.現(xiàn)在小學生的教材要求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改革
目前,教育學界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小學數學的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在進行小學數學教材內容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與生活密聯(lián)系。但是,現(xiàn)在小學數學的課本的內容缺乏,題目陳舊,明顯落后于時代的步伐。要求數學課本的編寫老師結合實際情況,充實并改造教材內容。
2.現(xiàn)在的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要求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改革
目前小學生的數學教學課堂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老師講授為主,比較注重邏輯的推理,往往忽略背景知識的介紹,課堂教學的工具仍然是黑板、粉筆等傳統(tǒng)教學工具,極少有老師選用多媒體的教學方法。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基本全部來自老師的講授和課本的內容,老師的法寶仍然是滿堂灌和題海戰(zhàn)術。學生一節(jié)課都在面對老師喋喋不休的講解,下課還要面臨大量的課后作業(yè),這樣的情況很難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但是,迫于升學的壓力,他們只能選擇埋頭苦學,結果就會導致學生對數學越來越反感。所以,對于現(xiàn)在教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來說,我們必須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改革。
3.根據國際數學比賽的成績要求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改革
在各項大型的國際數學比賽中,我國中小學生的成績一直是名列前茅,受到了教育界的好評,同時也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使我國數學的教育地位大大提升。但是相對于日本和美國來說,我們國家的小學生在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明顯比較低,應用的意識淡薄,應用的能力差。因此,面對這樣的狀況就必須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切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景,并且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實際問題中提煉出與數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對進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思考和建議
數學的學習要求聯(lián)系生活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不是每節(jié)課、每個知識點都要求聯(lián)系生活,也就是說并不是每個小的'知識點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小學數學包括應用數學和純粹數學,對于純粹數學來說,教師完全可以不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但是對于應用數學來說,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地聯(lián)系實際問題,這樣才可以加深學生頭腦中的知識點。對于生活化來說,我們應該把它看作是教學的工具,利用它進行輔助教學,使教師容易教,學生容易學,使生活化完全服務于老師和學生。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不要失去數學本身的嚴密性和邏輯性,這樣才能使教學具有生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對小學生實施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改革必須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注重小學生的知識形成過程,注重小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小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踐行素質教育,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有趣、生動,使數學的教學變得更有活力。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可以把學生帶入到其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把數學學得更加扎實,使小學生不僅僅是純粹數學方面的天才,更是應用數學方面的能手。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14
一、有效引入生活實例,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對于小學生而言,形象思維要遠遠強于邏輯思維,實體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用生活中的實例來對問題進行說明,不但有利于學生理解,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更加愿意學習數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這一節(jié)內容時,為了使學生明白秒、分、時,以及每一個單位代表的意義,教師可以用生活事例輔助教學,以便讓學生更加輕松地學習數學。教師在講課時可以拿來一個時鐘,讓學生觀察某一時刻起,時針、分針和秒針的位置,然后讓學生認識,當秒針轉過一圈的時候,是多少秒?分針走了多少?分針走了一圈的時候,時鐘走了多少?在分針轉一圈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其他活動,進而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這樣的案例學習,學生可以更容易接受知識,不但明白了每一個針走一下的含義,也可以認識到它們之間的應該怎樣換算。
二、有效引入生活情境,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
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生活實例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想象力,進而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教授“垂線與平行線”這一節(jié)內容時,如果單純從概念上來說,學生會覺得非常枯燥,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為學生具有的'知識水平和想象力有限,所以難以有更多的聯(lián)想,這時候需要教師進行引導,讓學生仔細觀察周圍的物品及環(huán)境,哪些是垂直的關系,哪些是平行的關系,學習的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學生開始討論和集體發(fā)言,大家發(fā)現(xiàn)每一個墻角處都是三條線互相垂直的,而房頂和地平面上的線是平行的,這時候教師適當將所有的實例進行總結,引導學生理解概念,并列舉更加廣泛的實例,還可以用多媒體上展示這些事例,學生將對這一問題有深刻的理解和記憶。
三、以教材為中心,讓教學目標和生活相結合
教材是教學生的根本,教師將生活引入到課堂中去,不是所有的生活事例都可以隨便引用的,最基本的是以教材為基礎,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尋找與其相符合的生活實例。如果引用實例脫離教材,即使這個生活元素多么有趣、多么讓學生感興趣,都是不合格的案例。教師只有在吃透教材內容、理解教學目標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在名目繁多的生活元素中選出最適合的素材,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抽象知識,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實現(xiàn)生活元素中的教學資源和教材的有效結合,進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四、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有效引入生活元素
有效將生活元素引入教學中,才能讓學生簡單快速地學習和知識,通過實踐證明,這是有效的教學方法。當學生慢慢適應這種教學方式,便會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生活中也會運用數學知識,這是一個可以給學生帶來極大熱情的學習方式,數學學習興趣也會大大提高。目前,情景教學越來越受到普遍的應用,若要讓情景教學不單是一種簡單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中需要巧妙地將知識運用于情境,在上課之前做好調研工作。
五、以學生的角度為出發(fā)點,使情境更加容易理解
若要在情境教學中很好地運用生活情境,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興趣點,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fā)點,從學生的思維和角度出發(fā),經常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和生活,真正了解學生,進而制定適合小學生的情境,將數學知識有效引入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體會生活中到處有數學知識的存在,進而在生活中能夠運用數學中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苦難,這是數學學習的一項目標。所以說,教師設定的情境不能超越學生的理解范疇,以自己生活經驗和思維角度想當然地選擇生活元素應用于教學。由此可見,教師了解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并且選擇合適的生活元素都是實現(xiàn)生活元素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并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關鍵因素。綜上所述,教學大綱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要將小學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知識,在生活中能夠運用數學知識。這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即將生活中的實例引入教學當中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良好習慣,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15
小學數學教學,作為一種以小學數學教材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與學的共同活動,它既是一種動態(tài)的多維結構,更是一個有序的連續(xù)過程,簡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探明這個過程的本質和特點、要素與結構、實施程序與步驟,不僅是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理論研究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同時也是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
一、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本質與特點
。ㄒ唬┬W數學教學過程的本質什么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又是一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過程,它是認識與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活動過程。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可作這樣的表述: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在小學數學教學目的指引下,以小學數學教材為中介,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主動掌握數學知識、發(fā)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活動過程,數學論文《簡論小學數學教學過程》。
我們還可以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本質作出進一步的表述:從結構來看,它是一個以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目的和教學方法為基本要素的多維結構;從功能來看,它是一個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fā)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認識與發(fā)展相統(tǒng)一的過程;從性質來講,它又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師生相互作用的雙邊活動過程。
(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基本特點
。保W數學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小學生為認識主體,以基本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為認識對象的特殊認識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認識主體是學齡兒童,這一年齡階段兒童的思維正處在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雖然有了長足的發(fā)展,但仍然帶有較明顯的具體形象性。他們對生動具體的事物認識較清楚,但對抽象概括的知識理解和掌握卻往往感到困難。再從認識對象來看,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所認識的主要是客觀世界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這些內容雖然反映的是人類在認識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方面的早期成果,但與其它學科相比較,它們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等特點。
認識主體和認識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認識過程的個性特征。首先,認識主體思維的具體形象性和認識對象的抽象概括性決定了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感性材料的依賴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加強實際操作和直觀教學;其次,認識對象嚴密的邏輯性決定了學生認識過程中不可逾越的階段性和嚴格的順序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嚴格遵循兒童的認識發(fā)展順序和小學數學教材結構的邏輯順序。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09-05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05-17
小學數學教學的論文07-06
關于小學數學教學論文04-16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推薦】05-18
小學數學教學設計論文08-24
小學數學教學與思維的培養(yǎng)論文02-26
小學數學教學論文范文08-23
小學數學多媒體教學論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