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佛陀傳》讀后感--生活即修行
《佛陀傳》讀后感--生活即修行隨著年齡的增長,看待生活的角度、視野也在發(fā)生變化,年輕時候的很多激情澎湃的想法也在漸漸淡去,不僅僅是年齡的問題,更是一種閱歷增長改變了很多本來的想法,這或許就是人開始走向成熟的路線吧。
慢慢發(fā)現(xiàn),身邊的一些人尤其是村里的老人,在年老之后都去皈依某種宗教,或者信佛或者去信基督,他們可能是參透人生之后的頓悟嗎?其實他們的文化水平未必高,當(dāng)年老體弱無事可干的時候,他們開始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周圍更多的人是沒有信仰的,就像你我這般碌碌無為的人,因為沒有信仰的傳統(tǒng),如果自己的修行不夠,還真有可能淪為心里空虛的地步。
這本標(biāo)記著“睡前心靈文庫”的《佛陀傳》的確在睡前閱讀,可以讓我們心靈得以平靜下來,在放下白天忙碌的生活之后,傾聽來自內(nèi)心發(fā)出的聲音,跟隨著佛陀的故事進入修行的境界。
無論是身處鬧市還是偏僻鄉(xiāng)村,佛陀帶領(lǐng)著眾多修行者都是緩緩而行,不被外界干擾,這是一種定性,更是一種修行。佛陀超越眾多修行者的地方很多,值得我們記住的也有很多點,讀《佛陀傳》印象深刻的是,印度階級等級森嚴(yán),出身卑微的人被視為“不可接觸者“,如果不小心接觸了就會被污染,而佛陀并不這樣認(rèn)為,他超越了他們的認(rèn)知視野,站在修行的更高層次看待這個問題,與這些“不可接觸者”親密交談,還引導(dǎo)放牛娃縛悉底成為一名僧人。“正如木桶能認(rèn)識他的水牛,一個比丘也應(yīng)該認(rèn)識自己身體的每一樣元素。就如牧童知道沒一頭水牛的特性和傾向,一個比丘也該知道哪些是身、口、意應(yīng)該或不應(yīng)該做的!边@正的佛陀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眾生在一起,(www.htc668.com)他去幫助他們解除病痛、幫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在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為中修行,即使如佛陀出身高貴,也能做這些幫助大眾并得到滿足感。正如書中所說,“修行也是一樣,如果一個比丘沒有找到正確的途徑修行,他的身心就會受到損傷!
放棄王位、美麗的妻子兒女,佛陀選擇出家修行,這是一種怎樣的氣度,而且他出身如此高貴,父親的王位等著他繼承,很多王子可能為了王位爭得你死我活,而佛陀放棄他所擁有的一切,潛心修行,尋找“大道”。
修行過程中,佛陀也如平常人一樣遇到過很多問題,但每個問題的解決都是他通向大道又進了一步,他曾經(jīng)苦行,餓暈之后被好心人救活,于是參悟到,“肉體并不單是一個器具。它是精神的寺宇、到彼岸的木筏。我不會再修習(xí)苦行了!边@種頓悟是如此透徹。
《佛陀傳》雖然是一本關(guān)于佛陀修行的書,本以為像別的佛學(xué)典籍一樣深奧難懂,讀來卻發(fā)現(xiàn)如此平易近人,佛陀的生平故事交織著佛法的精神奧秘,作為普通讀者是一種閱讀的修行,更是人生的修行。
【《佛陀傳》讀后感--生活即修行】相關(guān)文章:
生活即老師作文08-24
生活即老師作文02-14
即知即改整改方案08-24
生活即教育讀后感07-10
“生活即教育”讀后感07-27
即知即改工作方案08-24
即知即改工作總結(jié)08-24
即知即改問題整改匯報08-24
即知即改問題個人整改匯報08-24
小學(xué)黨支部即知即改實施方案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