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追問》有感:勿忘權力姓什么
近日,品讀《追問》這本書,面對一個個曾經(jīng)的風云人物如今的階下囚在我們面前坦陳心路。對他們由衷感到憎恨和惋惜的同時,更催我深思腐敗的癥結到底在哪里。
理想信念的滑坡固然是最根本的原因,而在認識層面,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那就是對待權力的態(tài)度。權力與領導干部個人是融為一體還是人器分明,是公器公用還是公器私用?
在《危情記》里,"趙副市長"的一段感悟最為直白。他曾自以為很自律,卻在龐老板精心安排的一次飯局上,被攻破了欲望的大門。其實,癥結還是出在他自己身上,這就是對權力屬性的認識。
吃飯的時候,我在他們(老板和一眾青春靚麗的平面模特)的包圍中,開始時很自卑,隨著幾杯小拉菲下肚,在男男女女的一片恭維聲和清一色逢迎的諂笑中,突然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才是這群人的中心,世界上最能發(fā)揮作用的東西不是年輕,不是英俊漂亮,不是有幾個臭錢,而是實力,比實力高大的是勢力,比勢力高大的是權力,一個人有了權力不就很容易有了眼前這些了嗎?"
看似有些邏輯,其實偷換了概念。年輕,英俊,甚至金錢,都是私人所有,但領導干部的權力,雖然由領導干部所支配,但絕不屬于領導干部個人。拿黨和人民賦予的公權力去和別人的私權力作攀比,以尋求心理的平衡與優(yōu)越,這必然會打開潘多拉的魔盒。
而《四海之內》所講述的那位省交通廳原"副廳長",又生生詮釋了對公權力的另一種謬識。他在自認為"順風順水"的那段時期,在上級部委和廳主要領導的大力支持下,推動本省高速公路建設取得了長足發(fā)展。這本是身處其位的黨員領導干部應該做出的貢獻,他卻狹隘地歸功于自己人頭熟、能力強、吃了苦,忘記了黨的領導和他所運用的公權力這一成功的根本要素,把權力與能力混為一談。于是在晉升廳長的愿望落空后,覺得組織虧欠了自己,工作態(tài)度急轉直下,進而長期沉溺于紙醉金迷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和"另外一種價值感",最終四海之內走投無路。
《曲終人散》篇的原國企老總,被媒體稱為"江湖大佬"、"國企巨貪".他以"國企做成家天下"把公器私用這四個字演繹到了極致。作為一個大幾百億資產(chǎn)的企業(yè),組織部門在安排他做黨委書記兼董事長的時候,還任命一位老資格副總擔任總經(jīng)理,以便互相監(jiān)督。他卻先入為主把企業(yè)看做是自己的私人地盤,把組織授權看做自己的私人權力,對"掣肘"之人極為不滿,頭兩年幾乎放棄所有業(yè)務專門盤弄人事,抓起"高聲低聲一個聲、大事小情一把抓、決策拍板一言堂、財政花錢一支筆、選人用人一句話"所謂"五個一"工程,并利用種種手段讓包括紀委書記在內的所有不是自己"親信、鐵桿"的人靠邊站,直至在集團內一手遮天、為所欲為,最終失去監(jiān)督而鋃鐺入獄,曲終人散。
貪官一旦落馬,時常驚嘆"權力是一把雙刃劍。""想想都可怕,毛骨悚然啊!"是。嗔@"玩意"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但權力本身無對錯,支配權力的人如何看待、對待權力,才是問題的關鍵。為新時期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正確認識和對待手中的權力指明了方向。
作為邊檢機關的基層領導干部,關于權力,我想我們亟需厘清三個問題。
一是有和無的問題。這類認識的出發(fā)點就有問題,以私利出發(fā),邊檢機關確實鮮有謀私的空間,但以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出發(fā),邊檢機關不僅有權,而且權大。
二是公和私的問題。正如《追問》所述,許多領導干部走上邪路,都是因為對權力屬于誰沒搞清楚,把可支配看做"自帶",公私不分,化公為私。這些鏡鑒,倒逼我們必須常常思考,時刻牢記,手中的權力是姓公的。
三是如何用的問題。靡不由初,鮮克有終。一以貫之保持對權力的敬畏之心并非易事,作為基層邊檢站的領導,必須把"如何看待權力"作為第一堂必修課,牢記"有權不可任性",嚴防以權謀私、以權壓人、用權自重的情況放生,確保公器公用,用完歸公。
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高度的政治定力,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不忘初心,以得始終。
【《追問》有感:勿忘權力姓什么】相關文章:
關于權力的作文06-06
讀《追問》有感11-01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04-09
讀《生命的追問》有感06-04
勿忘心安作文04-27
勿忘國恥作文05-20
勿忘感恩作文12-17
勿忘我作文10-19
潘姓的名字03-21
姓周的名字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