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精選2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精選2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是何老師推薦的,由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資深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著。全書共四章,每一章節(jié)之下都包含了家庭關系中對這一主題的認知。
單從書名上看就感覺有很大的噱頭,“家”是由每一個個體組成的共體,這就像把不同質量的液體倒在一個容器之中,有的能夠相融合,而有的卻怎么也融合不了。正如本書的扉頁所寫,“這是一本溫柔的書,也是一本有用的書”。
作者編寫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這樣一本溫柔的書、有用的書,讓閱讀者感受到“家是港灣,愛是退路”。
全書共四章,第一章的主體是夫妻關系。武志紅說夫妻關系是家庭的核心。他認為從戀愛到婚姻到生育再到婆媳關系,這些都是家庭中夫妻關系的折射。通過舉例論證想要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tǒng),必須將夫妻關系置于家庭中最重要的位置。
這一點正如我之前所強調的那樣,教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告訴他爸爸愛媽媽,媽媽愛寶寶,寶寶愛全家。一個家庭之中,能把夫妻關系放在第一,想必家庭氛圍不會差,孩子在模仿和影響之下也會如對待他日后的伴侶和孩子。這是一種良性的循環(huán)。
第二章講的是分離。他說,“分離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題”。確實如此,孩子從媽媽子宮出來的那一刻就已經感受到了分離的痛楚,這是給它上的第一堂課。然后是上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工作、婚姻......似乎人生的每一件大事都是伴隨著分離而開始的。如果不能夠很好的分離,那么一定不能很好的成長。給我印象較深刻的是,某一個媽媽送孩子上學,每一次孩子都哭得像個淚人,她哭得比孩子還要兇。她說她從未跟孩子分開過,甚至幼兒園也沒有。我想這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沒有分離就沒有獨立,沒有獨立也就沒有了成長。
我們懼怕的不是分離,而是過渡分離。
有些家長一直在跟孩子“分離”,他們的“分離”是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的,他們總是給自己找各式各樣的借口去遠離孩子。他們賺了很多錢,很多名譽,但是卻丟失了孩子想與他們靠近的心,想獲得愛的一顆童心。
分離在夫妻關系中也是適用的,不然也就不會有“小別勝新婚”這樣一說了,很多夫妻之間的問題的產生要不就是不懂得分離,要不就是不懂得親密。如何把握好尺度,還需要自己去衡量。
第三章講述的是親子關系。與其說是親子關系,倒不如說是夫妻對孩子的期望,其中講述了網絡問題、考試問題、教育問題等等,這些都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我總是記得一本愛情小說中女主人翁說的那句話“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秘”,是的'。雖然我們一直在呼吁自由,呼吁減負,但是面對著“別人的孩子”,我們還能本著初心嗎?還能繼續(xù)保持自己的初心嗎?“你越功利,世界對你越神秘”但是誰又說結果不重要呢?看!我們的人生多矛盾。
第四章講述的是中國家庭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比如婆媳關系,所思并非所行、愚孝等。
看完此書,武志紅將夫妻關系放在家庭的核心位置,讓每個人學會“分離”,注重孩子的感受,這些我非常的贊同,每一個案例和分析都非常出彩。但是,在某些部分上,我是持懷疑態(tài)度的。武志紅在本書后面特別強調了母親對育兒的作用,這點我不否認,但是缺少父親在育兒中的角色。他說,“孩子越小就越需要媽媽的關注和愛,在嬰兒一歲之前,怎么愛他都不過分”;他說“孩子至少要讓媽媽帶到九個月,才能保證真孩子有一個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礎”;他還說,“如孩子三歲前,媽媽與孩子有兩星期以上的分離,就會造成不可逆轉的被拋棄創(chuàng)傷”。作者似乎放大了母親的作用,而基本上看不到父親對孩子的作用,難道孩子不需要父親的關注和愛?不需要父親帶到九個月?不需要關注分離?這點我非常質疑!
一個不在乎父親這個角色,將責任全歸結于母親的心理學作者。他要不就是關注市場的價值,要不就是自身的家庭也是需要幫助的!
正如知乎網友的評論:“對于從來沒有心理學理論的普通老百姓來說,看了武志紅的書,了解了一些心理學知識,發(fā)現(xiàn)了一些自己問題的原因,覺得就挺好,已經可以了,那對他們來說肯定是靠譜。畢竟武志紅給他們啟蒙了。對于心理學界來說,武志紅就是一個很麻煩的存在了,因為他紅,影響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學的路子研究心理學理論,他的理論都是基于個人經驗,沒有實證,他也不想實證,屬于弗洛伊德看了會流淚,溫尼科特看了會沉默的那種。這就很麻煩了,一個影響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學作者,普及心理學知識時隨心所欲,等于心理學的名譽就在他的筆頭上,沒有任何同行可以審查他,因為人家不跟科學界玩。他寫得沒問題也就算了,哪天胡寫一通,數(shù)以百萬計的人要被帶溝里!從這點來說,不靠譜!”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2
這是一本很柔軟的書,武志紅將家庭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一一剖析,娓娓道來,直指人心,真實得讓我不敢去面對。
嬰兒:
面對自己內心的嬰兒,是武志紅心理治療的核心。所有人格上,感情上的問題都源自于三歲前母親和嬰兒的關系,那個時候,大人們認為的無知的嬰兒,卻是最敏感的心理學專家,他們蘊藏著巨大的力量,這個力量在他們小的時候沒有展現(xiàn)出來,卻會記在心底,從今后的種種行為表現(xiàn)中告訴身邊的人自己嬰兒期的無助和憤怒。
成年人在戀愛中的不順利,家庭關系的扭曲,戀母情結,戀子情結,外遇,叛逆,壓力,焦慮...種種家庭問題的背后根源都是三歲前和母親的關系,這個嬰兒從小一直跟到大,他健康成長,還是被扭曲地藏了起來,都是和母親的關照有關,可以說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誰都無法取代,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愛與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詞。三歲前超過兩周的分離就算是長時間的分離,但是這種分離對于大部分的嬰兒來說太普遍了,媽媽的產假只有半年,半年后就要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是阻礙和孩子親密接觸的一個巨大障礙,但這前三年對于孩子的人格發(fā)展至關重要,這樣的矛盾讓媽媽焦慮,母愛成了嬰兒的奢侈品。
哭喊是嬰兒試探的信號:
嬰兒會有情緒的反應,哭喊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媽媽如果對嬰兒的哭喊有密切的關注度,隨哭隨到,嬰兒就會覺得媽媽由他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反應媽媽看得見,就會慢慢形成一種安全感。如果媽媽覺得嬰兒哭就讓他哭去吧,反正等下就不哭了,這樣長期以來下去,嬰兒就會形成一種無助感,覺得這個世界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是沒有力量的,于是就用無回應告訴媽媽我內心的絕望,長大以后就會自卑,不敢去控制,不敢去探索。
因此優(yōu)秀的媽媽要有對情緒的敏感能力,并且對嬰兒的情緒能夠及時地捕捉,并且與嬰兒形成積極樂觀的互動,嬰兒對這個世界的最初認識,就源自于自己的母親,長大后他會把和母親的這種關系投射到和其他人之間的互動,情緒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心靈上變會產生共鳴,憤怒的情緒是在表達自己的委屈,接納情緒比提出辦法更有效果。
這是三歲前媽媽對孩子的無條件的愛,若今后其他年齡段對孩子依舊維持這樣奉獻式的愛,便會形成溺愛,溺愛是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做是自己的幼年,把自己童年沒有得到的愛用自己的方式去滿足孩子,溺愛其實是父母的自戀,并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因此在溺愛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強,覺得父母什么都能給自己包辦,如果有些事情自己搞定不了,父母也搞定不了就怪父母能力太弱,從而與父母產生沖突。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是渴望展示自己的力量,小到小時候主動想幫媽媽做家務,大到青春期的叛逆,這些信號是孩子在像父母宣戰(zhàn),我自己有力量,我不用你們的力量我也能做到,我是一個獨立的人,如果父母懂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決問題,就算失敗了也無條件地包容接納孩子,這種逆境就會提高孩子的挫商,孩子本身會明白事情是會有不同的結果,不好的結果也會被接納,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去嘗試,去試錯,去體驗,父母能給孩子提供的就是充分的愛與自由,人之初,性本善,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孩子不會做出很極端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出了極端的事情,父母就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的教育方法用錯了,讓孩子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本無錯,他們的錯都是大人造就的。
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定海神針,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都是潛移默化的,身教效果大于言傳,健康的家庭關系培養(yǎng)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心理有問題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都伴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一段好的愛情是療傷的妙藥,否則愛情的模式就會重復父母的婚姻模式,進入中國家庭的輪回鏈條。
愛是治愈一切的良藥,愛能撫平傷口:
看完了這本書后我也找到了我自己想要的答案。我總是迷茫,總是無力,總是沒有激情,找不到能讓自己快樂的事,每天像一具被抽去靈魂的軀殼得過且過,總是容易困,總是容易乏力。我之前認為我是睡不夠的原因,但是休息的時候我一天就算睡12個小時,或者一整天躺在床上,也充電不夠,總覺得身體中缺少了一種能力,像是被符咒封印了自己的活力,看完武志紅老師的分析之后,我深切地明白了我的存在只是一個假自我,我的身體服務于別人,服務于別人的安排,服務于別人的評價,從別人的眼光和話語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我把自己內心原始的欲望和生命力壓下去了,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什么該由自己去爭取,看起來平靜如水,實則沒有活力沒有欲望,為了他們的想法和心情而活,所以我反應遲鈍,因為我的身體和靈魂是分家的,并將真自我割裂到一個與身體無關的空間。
假自我者,仍在尋求為真自我留一塊純凈天地,常用的辦法是,他的真自我與哲學、理論或純粹精神結合在一起,完全不沾染卑俗的身體。但身體是真實的,身體才能與外部世界建立聯(lián)系。所以,這個純精神性的真自我,得不到身體的滋養(yǎng),淪為虛幻。所以我消沉,我愛睡覺,因為只有把自己封閉起來了,才能和這個真實的自我建立連接,我想,我建立真實自我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白真實的自我是什么樣子的,并且成長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學會與家進行分離,嘗試著自己獨立去探索這個世界。
真實的自我告訴我不喜歡這種被掌控的生活,就連工作也是被掌控性非常強,身不由己地做很多自己不樂意的事情,思考很多事情的意義,卻沒有頭緒,依舊按照這種畸形的體制運轉下去,我必須花時間思考自己內心的嬰兒是什么樣子的,把真實的自我和身體建立鏈接,這樣才能喚起我體內的能量,激發(fā)自己的活力,讓生活不被絕望和抑郁所吞沒。
了解我自己,成為我自己,學著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看得見自己的力量,不要再做一個好人了,讓自己內心中邪惡的力量被看見,活著也就更真實。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3
讀完此書已有大約一個月,想寫一篇讀后感,卻一直無從下筆。具體的知識點,我只是讀者、不是專家,"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為好。
直到今天,和朋友談到孩子之間鬧矛盾、孤立人等等。家長都希望讓孩子的環(huán)境越接近理想狀態(tài)越好,但我不贊成成年人過多干預。
童年其實是一個重大的機遇期——當然,機遇與風險也并存。兒童恰恰是比較真實的,便于小孩理解人性,學習生存規(guī)則。而成人過多的干預就太復雜,超出孩子理解能力。早慧的孩子大多心理上有隱疾,理由很簡單——人的精力有限,這里強了那里就弱了。最好的是自然的、符合規(guī)律的。長遠看,對于無法理解的事物的恐懼與依賴——譬如家長的干預(甚至動用社會力量與手段)——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可能比他們同齡人之間的問題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大。與其強行干預,不如利用好機遇,同時在風險出現(xiàn)時避免其現(xiàn)實化,足矣。讓孩子適當承受一點挫折并表現(xiàn)出來、轉變過來、成長起來是好事,也恰恰是建立互信的親子關系的一個機遇。
出于愛,家長當然想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不過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己適應環(huán)境甚至改變環(huán)境的能力。家長管不了一輩子,激發(fā)孩子內心原動力、培養(yǎng)孩子自身能力,或許是更重要的——這才能伴隨孩子一生。
更大程度上,孩子長大要面對的是一個遠不完美的世界,家長自己都身處其中、甚至自顧不暇。所以我覺得最遲至孩子青春期,應該開始準備面對面對這些真實的不完美。
引申開去,還想談談家長。愛或許是行動的.動機,但是不足以單獨證明行為的正當性。"爸媽是為你好"這種話,想必很多人從小到大耳朵都聽出老繭了。但是光有善良的動機是不夠的,還要有長遠的眼光、全面的分析、準確的判斷、恰到好處的執(zhí)行。而這些,做家長的恰恰需要捫心自問,自己到底掌握多少。
如《為何家會傷人》書中所言,很多家長表面上看、或者說在意識層面,行為的動機是愛;而在潛意識層面,其行為,更深層次的心理動因則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這是人的本能,故如此行事無可厚非,但是卻正常而不正確,可能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困擾。如書中所言,常見的一個例子,便是夫妻感情不好、于是轉而"一切為了孩子"。在家長高呼"都是為你好"的時候,他們恰恰忽視或者掩蓋了他們決策時為自己盤算的一部分——很多情況下是不自覺的,部分人善于騙人,大多數(shù)人善于騙自己——這恰恰是"部分真相法",一種常見的欺騙策略。忘掉道德教條和說教,專心研究具體問題,根據客觀規(guī)律、利用客觀條件辦事,恐怕比按照自己的本能去行動更必要卻也更難——那得學多少東西、花多少心思啊。
這時候有些家長會反思自己,而另一些還是有話說的:"咱小時候不也是爸媽糊里糊涂帶大的,咱不也長這么大了。哪有爸媽不為孩子好的。"又把動機、行為、效果三者混同了。主觀認識與客觀情況絕對永恒高度一致,那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了。怕看到自己的問題,惰于改變自己、總想改變別人,或許也是人心理上本能的自我保護吧。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4
剛好今天生日,看完這本書,當然,可能未來需要再次閱讀……
我對家庭的理解是真正跟父母在一起后才開始的,或者更確切的說是最近一年多時間才開始的,小時候不在父母身邊,記憶中只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所以直到前年,我還會經常做噩夢,夢到自己生病了,但并沒有人知道……夢里的那種絕望感,醒來還會覺得真實,然后哭上很久……盡管事實上是,很多次我生病了,我父母都很擔心的陪在身邊……
畢業(yè)后跟父母住在一起,跟哥哥嫂子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開始的時候有經常有爭吵,有不理解,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事實上我們大家都不熟悉的緣故,盡管我們是一家人,可是互相了解和認識,也真正的是大家住在一起,了解彼此后才發(fā)生的……
寫到這里,突然覺得這或許也是一種很好的安排……我們從小獨立,但還好,我們現(xiàn)在還相信愛,因為愛一直存在……
但是,我也常在想,這樣反著過,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是否是真的好?一個原本該獨立面對的各種問題,現(xiàn)在都是家人扛著……
文末的那句話很好:家是港灣,愛是退路。因為有家,因為有愛,可以無畏前行……大不了,從頭來過……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5
自己一直以為深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隨著自己越來越多的讀書,越來越多的思考,已經不太認同所謂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體的執(zhí)行上,有時候還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自己一直以來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看完這本書之后,自己覺得一定要改,而且,要有行動地改變。這本書給我?guī)淼乃伎加腥缦聨c:
第一,嬰幼兒時間的教育。這個時期的孩子由于太小了,也談不上所謂的教育,更多的是陪伴,但是,陪伴也不僅僅只是每天陪在孩子身邊就行了。中國的一大特點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老家,由爺爺奶奶帶,這是廣大中國農村的特色。
城市里的工薪人員,可能要好點,至少下班回家能陪陪孩子。所以,對于農村的父母,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能陪伴孩子成長,書中強調,特別是孩子在3歲內,一定要有媽媽的全程陪伴成長。
光是陪伴還不行,還要能做到足夠好的媽媽與原始母愛貫注,媽媽能非常敏感,能與孩子建立起一種類似于“心靈感應”的交流。這樣就會讓孩子在陪伴的過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長。
對于這一點,我相信很多城市中的工薪階層,應該比農村的父母們,也好不到哪里去吧。陪伴孩子的成長,可不僅僅就是一直在孩子身邊,而是要“用心”去陪伴。對于這點,我個人的思考是:高質量的陪伴。就是那怕我是一個月,兩個月和孩子的分離,但是,每次和孩子在一起的幾天,都是用心在和孩子交流,也要比只是人在而心不在孩子身邊的要好,當然,這僅僅只是我個人的思考。
第二,青春期的教育。當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后,都會出現(xiàn)一些叛逆,而這些叛逆,正是從小父母教育的問題導致的,父母從小對孩子的控制欲越強,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越強烈。
所以,從小就要學會,主動讓孩子發(fā)揮,要引導孩子自主選擇,獨立思考,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而不是一味地去按著父母的意愿安排孩子做選擇,還美其名曰:都是為了孩子好。
青春期,要以引導、溝通、聊天為主,做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這點對于中國家長來說,就是權威的挑戰(zhàn),所以,真正要改變的是中國家長父母,而不是孩子。
第三,成年之后,應該盡早讓其與自己分離,不要把孩子用愛的名義,拴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即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網絡上被網友們吐槽的巨嬰是如何產生的',就是以上三步都沒有做好,一步一步地,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養(yǎng)成了巨嬰。
對于孩子,整部書,首先,以高質量的媽愛陪伴為主,其次,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后,就要學會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只有當孩子形成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后,很多的決定、選擇,才不需要父母幫其完成,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獨立成人”了。
書中也有了對于夫妻關系的描述,但是,主要還是以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為主,特別是母親這一角色對孩子成長的至關重要性,所以,這也導致了看完這本書的女性朋友們,都覺得太不公平了,感受養(yǎng)孩子、教育孩子都是母親的事了。在我看來,想要孩子健康的成長,父親的角色同樣重要,只不過,本書是以母親與孩子為主線來講述的。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6
想到閱讀這本書實在自己與妻子和孩子出現(xiàn)一系列矛盾的時候產生的欲望。開篇的內容直觸自己的某些痛點,隨著展開的文字,牽引著自己的思緒回憶童年到如今的一張張記憶圖片。
童年時的自己沒有任何抵抗的接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一直影響到兒子出生的'第三年。當自己借以不能讓兒子長大后為一個胖父親而感到羞愧的理由開始減肥,并減肥成功后。其實,后面實質的內容是內心對自卑感的覺醒,內在的幸運力量促使自己超越自卑,建立自信。在隨后的一段時間,事實上無意識的真正脫離開了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鏈接。從而也真正意義上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我想在這一點,真正的成長一定是從真正意義上的與父母分離開始的。
后續(xù)因為一些挫折讓自己又開始真正的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從閱讀聽書開始,真正的開始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有意識的去發(fā)掘成功和幸福背后的規(guī)律,探索和總結自己的人生哲學和可以復制的成功學。通過了解宗教和哲學,思考人生的意義。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家是港灣,愛是退路。基于愛,通過感受的認知才會建立最健康的家庭關系,為孩子的成長創(chuàng)造溫馨的環(huán)境。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7
最近讀了武志紅的著作《為何家會傷人》對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又有了一些認識,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包括武志紅,海藍,《靈魂擺渡》作者 ,教育行走理念的學者張文質,認為認識自我得從童年開始。
"童年是一個人生命成長的背景,就像你腳下的土地,你一生都要從中汲取營養(yǎng)!土地的營養(yǎng)不斷地導向你生命的所有的部分。這種‘導’的過程從來不會中斷。所以,我們總要不斷地回到童年,重新從那里汲取營養(yǎng),汲取力量,汲取理解。這就是人類的一種非常獨特的生命態(tài)。"
這是教育學者張文質在說《保衛(wèi)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對話》中說過的一段話。童年為一個人的一生奠定了基調,許多心理疾患也是在童年就埋下了禍根。被愛包圍的童年,快樂無憂的童年,將為一生的幸福打下基礎。陪伴年幼的孩子,這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和保護。
婚戀觀也是可以回溯童年的,有些人的婚戀觀就是修正童年的的錯誤。24歲的張麗在廣州一家外貿公司工作,她愛上了大他三歲的同學王江,因為王江符合她理想中的男人形象。張麗在廣州長大,她爸爸跟另外一個女人離家出走,直到她十六歲才回家重新和媽媽復合。因此,張麗恨爸爸,她發(fā)誓一定要找一個和爸爸完全不同的人,"不能再讓孩子重復我童年的災難!"而王江正是這樣一個人?梢娡陮σ粋人的影響是多么重要。
每個人至少要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誕生,第二次是戀愛。每一次分手都是心靈的修復。在熱戀當中,我們會變成孩子,戀人也會變成孩子,我們一起退行到童年。這時,我們互為對方的理想父母,又互為對方的孩子,這是戀愛的關鍵期,這階段決定了我們是重復童年,還是修復童年。戀愛不只是兩個人的舞蹈,也是兩個家庭過去的舞蹈,因為我們的舞步是在童年學會的。
回溯童年,童年的記憶總是有選擇性的,在許多人的心目里,童年是用來裝點記憶的紋飾,但在文質老師的心里,童年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其實說起來,還原到童年的時候,生活中有些處境是很苦澀的',有時候是很尷尬的,有的時候是很無奈的!——我的父輩們,由于他們成長的、生活的、生存的極為艱難的處境,他們生育了我們,也養(yǎng)育了我們,但是他們沒有好好地教育我們,更沒有很好地愛我們!但這一切的經歷,都可以對我們的生命構成滋養(yǎng)!這種滋養(yǎng)需要我們不斷去回溯。只有在這樣不斷地回溯過程中,我們才能理解我們痛苦的緣由,才能從這個痛苦的緣由中繼續(xù)擴張我們思考的視野,把它放到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命運中不斷地去反省它。"
我們總是習慣記住那些傷害,那些不堪的悲傷的消極記憶,從而會學會了很好的偽裝,從不肯真正認識自己并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家畢淑敏在《我很重要》里更是高揚了生命的主體意識——"是的,我很重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勇氣這樣說。我們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們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這絲毫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要。重要并不是偉大的同義詞,它是心靈對生命的允諾。人們常常從成就事業(yè)的角度,斷定我們是否重要。但我要說,只要我們在時刻努力著,為光明在奮斗著,我們就是無比重要地生活著。"所以,無論我是誰,我得成為我自己,我為自己重要地活著,遵從自己的內心,遵從自己的生命。
正確認識自己,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開始,面對問題不逃避,不對抗,不完美,才美。為何家會傷人,為何你會有痛苦的記憶,那就是沒擺正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在一個家庭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夫妻關系,而并非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理清了這些關系,你就會不再控制子女,不再把他們攥在手心不肯適時放手,不會再抱怨父母,有些人一生之中都處在怨恨父母的情緒之中,而社會,學校,國家主流意識又告訴我們對父母要孝順,明明受了傷害,誰都不理解你,你自己也在埋怨與自責中糾纏,不分裂才怪呢?而這種分裂又是沒有人理解的,認為你是咎由自取。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子,更多的是為什么有些人會不相信愛情,會婚姻破裂,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復制。會遭遇各種負面情緒困擾,好好回溯你的童年經歷,回溯你的成長經歷,一切的答案都藏在你的人生閱歷中,特別是青春期以前。
愿每個人都健康快樂地生活,從認識自己開始,從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出發(fā)。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8
這是一本能夠解決問題的好書。
它解決的問題是:能夠讓人認識自我,理解自我,并進一步剖析自我,完善自我。
在以上的基礎上再去正視并處理戀愛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父母關系等等,會從根本上抓住問題的癥結并給予解決。
書中案例很多,每一個案例幾乎都能夠從身邊找到原型。原來都是為了你好,所以你要聽我的,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我很愛你,所以我們不分離等等,這種以愛的名義經常對孩子或愛人說的話,不過是自私以及自我潛在欲望的體現(xiàn),是家為何會傷人的真相!
我老早就知道了自己的性格缺陷,比如太容易把別人的感受當作自己的感受,把別人的追求當成自己的追求,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總是用他人的看法來獲取自我短暫的存在感和滿足感。
這本書,讓我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童年多次寄人籬下,與父母的過早分離,極度缺乏愛的我,成長為了一個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的孩子。
而為了獲得安全感和存在感,只能無視自我感受,通過一次次討好別人來獲取一句夸贊,別人的`答案就是評判自我的答案,久而久之便迷失了自我,變得容易自我否定,敏感,焦慮而自卑。因為沒有被愛照亮過,所以內心一直是一片黑暗。
原生家庭造就的性格缺陷只能用后半生的努力去彌補,無論如何,逃避不是辦法,還是要勇敢地投身于外部世界,讓豐富的事情激活自我感受能力,以此不斷碰觸自己的感受,身心合一,活出真自我!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9
這周集中看這本書,現(xiàn)已讀完。貫穿全書,好似在闡述中國社會的巨嬰現(xiàn)象,以及成年人所停留的心理發(fā)展水平。那源于最原始的傷害,每個成年人的心理文化都停留在嬰兒水平,絕大多數(shù)的愛與痛苦,都與原始的基本事實聯(lián)系在一起。嬰兒時期媽媽角色的缺失,是無法彌補的,即已成年,也在尋找一個無條件滿足自己,照顧自己的“媽媽”,而那個認為對的人,便是一個好角色,完美的,拯救他的人。
前幾天跟弟弟陪媽媽去體檢,那是因膽囊切除后多年的胃病,做胃鏡前媽媽害怕的不得了,要選擇無痛。當護士過來給她扎留置針的時候,嚇得說疼嗎?眼神還不住的投向我,我過來擁抱,讓她不要緊張。媽媽依著我,好像撒嬌不讓扎針,當時不理解,為什么媽媽像個怕打針的孩子一樣;貞浲,她在我們成長的過程就是這樣過分寵愛著我們,一點疼痛都被她心疼的'不得了,孩提時也曾詫異,沒有多疼,那時媽媽說是心疼。后來終于明白媽媽在童年的時候就失去了媽媽,沒有母愛卻堅強的長大。而現(xiàn)在,媽媽一方面對我們百般疼愛,另一方面是渴望得到童年逝去的母愛。此時真想走到媽媽身邊,再給她一個擁抱。
從缺失的愛中成長起來,即使體格健全,心理仍是那個內在小孩,讀的過程中,懂了許多,因為是心理書,所以明白越多可能也會有點壞心情和自卑感,甚至失眠。所以內化能量很重要,認識自己,沒有糟糕和卓越之分,只有擁抱自己才能內化這部分的能量,告別假自我,活出真自我!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0
雖然看著像沒營養(yǎng)的暢銷書卻擊中了我,哦別人都是被溺愛傷害的啊,作者很多觀點是對的,家庭成員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比那本自以為平等卻缺乏換位思考的《非暴力溝通》靠譜。最近感覺自己高齡少女的叛逆期到了,小的`時候有很多無法表達或者嘗試表達的都被暴力地壓抑了,那個時候就是拒絕溝通或者內心總想著卑微地先活著吧,畢竟家這個地方給我了最基本的吃住,想要的只好記住以后自己去掙,F(xiàn)在即使接受了無法改變的過去也改變不了動搖的信任,一直以來被轉移了很多壓力。那樣的他們是容不得質疑的,獨自承受的壓力和內心的周折都在折磨自己。最難受的是他們贊美了自己的狠心,要求也太多太難了吧雖然我大部分做到了,但這種傷害換來的結果怎么值得你們得意呢。
最近工作上的問題也是,為啥總是我去換位思考別人并且執(zhí)行了分外工作,但別人卻渾然不知他們已經享受了我的助力反而來質疑來要求我呢。感覺自己壞掉了,可能是我換位思考的時候只是想回避溝通吧(因為覺得東拉西扯做事情更慢,項目清單上的東西也多)。當我用證據回擊的時候卻感到,可能是我的期待太高了,卻得不到回報吧。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1
作者敢于挑戰(zhàn)中國的傳統(tǒng)式權威“父母一定是無條件愛你的”,也提出自己對儒家思想的不同見解,讓我感覺讀到了不一樣的東西,不再是以往簡單的心靈雞湯式文章。當我看美劇時,我總會驚嘆于他們的直接,敢愛敢恨,忠于內心,他們經常很坦然地說出父母是如此糟糕,而不是一味地美化父母,他們只是簡單的陳述事實,卻沒有加進去那些多余的道德綁架式暗示“父母是愛我的,我怎么能這么對他們呢,一定是我錯了”,這種真實感在書中得到強烈共鳴,其實好多不合理現(xiàn)象我們有目共睹,但我們總善于去偽裝,去模糊真相,去逃避,而用一句無法求證的.“愛”來代替一切深層次的思考和回答。這也提醒我們缺乏思考的人云亦云是如此的可怕乃至可恨,應常懷一份獨立思考的智慧。
作者一直也在強調兩個字“感受”,無論在于朋友,家人,戀人的相處中,我們都應記住這一點,“感受”才是重中之重,因為在這種相處中,我們追求的都是“愛”,而非利益,對愛而言,事實不重要,對錯不重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感受”,只有你懂我,我才存在,愛才存在。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2
一直都有這樣的感受。看一部電視或者是一本書,總是迫不及待的要看完?吹淖畛跏且驗閮热莸奈谥虚g的過程中時,卻是奔這結局或者完成去的?赐曛缶蜁蟹N“終于完成任務”的解脫,同時又有種“深深的”空虛和失落。此時,特別想找到一個和這個電視或者書相當?shù)碾娨暬蛘邥鴣黹_始新的“征程”?赏瑫r又會發(fā)現(xiàn),要么找到的都不能滿足這個“等同”的需求,要么就是根本看不進去。
今天同樣的,在集中時間(雖然是幾天,但對于時間零散的我來說已經是集中時間在看了)看完了《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之后。我就在房間里做做這,做做那,但是,我的感覺是我的心是漂浮的。看書時候那種滿滿的感覺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空虛和沒落。所以,突然有了這個想法,是否我要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形成文字,就像是和自己進行了交流一樣,這樣我的這種長期的失落感就會找到了解決的方法?我不知道,但是,我現(xiàn)在是這么想的。所以,我就開始做了。是的。
現(xiàn)在,我在做什么事情的時候,盡量的讓自己聽從自己的內心的想法,不讓自己去糾結。因為我知道,再怎么糾結都還是要回到原點,解決“做還是不做”的問題。三十幾年的做事風格,讓我感覺自己身上充滿了滿滿的‘死能量’。這樣的能量,讓我總是回到八九歲、十四歲的時候,因為好像從那之后,自己就是行尸走肉的活著。身體成長到現(xiàn)在,而心里面住著的卻是那個十四歲的小女孩。昨天在讀《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非常的悲傷。那種悲傷像是一張無形的網將我罩住。我深深的陷在那種悲傷之中。我跟先生說,我好悲傷。先生過來攬著我說:“那就哭吧”。我流淚了。我特別想對那個十四歲的自己說“讓我抱抱你”。我感覺得到那個小孩的無助和傷感。我也感受得到她的迷惘和怨恨。曾經我接受不了有這樣的自己的存在,雖然她總是不時的出現(xiàn),但是我對自己說,那不是我,我不是那樣的,我不應該是那樣的。我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我應該是父母的乖乖女,應該是所有人眼里的老好人,是好的孩子、好的學生、好的員工、好的妻子、好的媽媽、好的老師。但是我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我做不到那么多的好,因為,所有的這些都是別人對我的要求,但這不是我。
是的,這些都是別人眼里的我,是我希望的我,但唯獨不是真真正正的我。當我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對自己說。好好的愛自己。這個成長的開始是因為很多痛的積壓。還好,我有一個和我共同成長的先生。還好,他看得到我,雖然不是隨時隨刻。因為此時,我懂得了,現(xiàn)在的成長是需要我自己完成的。我已經不是那個隨時隨刻都需要‘媽媽’回應的孩子了。還好,先生支持我的成長和進步。同時他是一個樂觀的人,用我的話是“盲目樂觀”。但是不管是怎樣的樂觀,這些都感染了我,讓我知道,我是可以再次成長的。
書里的很多話我都記不住了。我以前會因為這個而拒絕看書,因為感覺既然什么都記不住看書也是沒用的。但是現(xiàn)在我不會這么想,雖然我會忘記具體的內容,但是看過書的感受我不會忘記,看書時候的'思考我不會忘記,書對我的觸動我不會忘記。所以,我會不停的繼續(xù)看書。我也相信,只要我不停的努力,我一定會成長,再次成長為一個健康快樂的人。
本來是想收筆去做飯的了。但是提到了快樂。我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快樂的。我們對自己或者對別人的祝福也都是“希望你永遠快樂”。但是生活中的情緒不全是快樂。這樣的祝福和希望其實會讓我們無形中形成一種掛念,不快樂是不好的,悲傷的壞的。真的是這樣的嗎?我現(xiàn)在覺得不是的。這些都是我們的情緒,都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否定了這些,其實也是對我們感覺的否定,也是對自己的否定。所以我想對自己說。我也對寶貝說。不管是什么樣的情緒,不要試圖去抗拒他,試著去接受他,沉浸其中,在他想退去的時候,全然的接受,就OK了。因為沒有一種情緒是可以長期的持續(xù)的。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3
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一生的跟隨,作為父母應該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溫馨充滿愛的環(huán)境。近幾日,我讀了唐以琳的《為何家也會傷人》,感慨良多。
如果概括讀這本書的感受,那就是“心驚膽戰(zhàn)”。29位世界級名人,在世人眼里擁有耀眼的光環(huán),他們或才情滿溢,書寫文化傳奇,或為世界作出重大貢獻,又或曾因改變過世界而聲名赫赫。卻不曾得知,他們每個人始終都生活在痛苦中,根本找不到普通人的幸福之路,一生都在追尋自己所求,卻終求之不得。
海明威因為父母的教育分歧,導致內心世界一直處于痛苦和焦慮中,直至自殺;卡夫卡因為父母的暴力所致終生恐懼,神經幾乎崩潰;希特勒的家庭充滿著暴力和虐待,使得他迷戀權威,極度自戀,又毫無同情心;陸小曼從小生活在蜜罐中,父母的溺愛讓她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最后精神世界一片荒蕪,活得非常不體面;胡適因為生長在單親家庭,對于母親特殊的情感,使得他得到了一個不情不愿、傷痕累累的婚姻;生長在男尊女卑家庭中的張幼儀,自幼學會隱忍,最終把真實的自己隱藏;張愛玲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母愛,在父親的暴力下成長,一直想證明自己是值得愛的,結果卑微到塵埃里,受盡一生的磨難。一個個曾經弱小的孩子,因為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經歷,影響到成年后對外部世界的感受,他們家境殷實,很多受過良好的教育,本該擁有一個陽光燦爛的人生,可命運并沒有那樣安排,偏偏給了那么多的恐懼、暴力、威嚇以及不健康的愛,他們也曾同命運抗爭過,可潛意識里記憶會常常跑出來折磨他們,使得他們一度陷入絕望,認為全世界都在拋棄他,無法接納他,誰也不愛他。
光鮮的外表下,是不為人知的心理狀態(tài)。失望也好,痛苦也好,認為自己不值得愛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不能認識自己。雖然原生家庭像帶著魔咒一般周而復始地折磨著人們,但并不是完全不能改變,首先自己要清楚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什么,是做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犧牲自己換取愛。只要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總看別人的臉色,不會事事小心謹慎,不會整日提心吊膽。還要勇于面對,要擁有頑強的意志力,相信自己可以戰(zhàn)勝命運的魔咒,不淪陷于痛苦的漩渦中。
孔子的學生顏回曾說:“智者自知,仁者自愛!本褪钦f智者應該了解自己,仁者應該愛惜自己,孔子夸他可以稱得上士中君子?鬃泳褪窍敫嬖V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認識自己,更應該學會愛自己。縱觀本書中的29個人,他們要么陷在痛苦中無法自拔,要么孤獨地活一生,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自己,更沒有愛過自己。
真正的高貴不是優(yōu)于別人,而是優(yōu)于過去的自己,和自己握手言和,或許便是一次新生。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4
因為看了奇葩說的一期節(jié)目,對于原生家庭問題產生了興趣,于是看了武志紅的《家為何會傷人》。以前從未想過原生家庭會對一個人產生多大的影響;’也沒有思考過自身的性格,對待事物的反應與態(tài)度竟然都是父母的翻版。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家庭有了重新的理解。父母之間的關系是這個家庭中最重要及穩(wěn)定的部分。父母不健康的關系會對于孩子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在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媽寶男,啃老族都是由此造成的。這讓我對于選擇未來的另一半持有更謹慎的態(tài)度。
“戀愛,其主要意義不是讓我們找到一個能黏一輩子的伴侶,而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一樣重要的人。而且,我們還深深地懂得,這兩個人相互獨立的人,又能無比親密地相處”。
4月份開始,看了三本理財?shù)腵書籍。第一本就是給小白看的入門款《小狗錢錢》。書中的語言非常質樸,沒有任何理財基礎的人都可以看的懂。
這本書中有個重要的概念就是夢想儲蓄罐。意思就是讓我們明確目標,有了目標之后再付諸實踐,切實努力的進行儲蓄。當然,除了儲蓄之外,還要開動腦筋學會開源,用心發(fā)現(xiàn)別人所看不到的賺錢之道。
第一,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把希望只寄托在一份工作上,它持續(xù)的時間不會像你設想的那么長,所以你要立即尋找另一份替代的工作。除此之外,作者還告訴我們,要分期用最少的錢還款,這樣手中才有余錢進行儲蓄,才能早日擺脫債務。《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更進階一些。講述了兩個爸爸之間的不同思維,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導致了最后的財富差距。
看完之后最大的收獲是讓我們分清了資產與負債的區(qū)別。資產是把錢放進你口袋里的東西,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里取走的東西。窮人永遠在負債,中產階級會購入自以為資產的負債,而富人永遠在購買資產。此外還分清了職業(yè)與事業(yè)。我的職業(yè)可以是老師,但這絕不是我的事業(yè)。這告訴我們不要只依靠一份工作去賺錢,這樣你永遠在為公司、政府和銀行工作。
同時也讓我明白,應該先構筑自己的資產項,然后用資產所產生的收入購買奢侈品,而不是本末倒置。除了以上提到的,書中舉出了大量作者投資的案例,當然我們不能一味地模仿,但其方法我們可以借鑒。三公子的這本暢銷書,詳細地記載了她如何在五年內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首先是積累。三公子將自己的每月收入分到了三張卡中。第一張用于日;ㄤN,第二張用于應急,第三張是存款卡。只有先通過強制儲蓄,嚴格控制不必要的花銷,才能有一定的存款數(shù)。
積攢了一定的存款數(shù),那么就可以進入市場,進行初步投資。貨幣基金,債券基金,股票基金,指數(shù)基金等都是在這本書中學到的知識,讓我對于基金有了初步的了解。
此外,還認識到了復利的力量,也讓我更加明確了儲蓄的重要性。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貫徹落實我的五年計劃,擁有自己的第一桶金。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5
第一次讀心理學的書,收獲還是蠻多的,讓我在一個個案例中,直面自己的內心,人只有更理解了解自己,才能更好的與他人相處,原生家庭帶來的一些問題,后期不管自己多努力,也難以填補內心的空白。
1.中國人缺乏自我,缺乏靈魂的寄托,是有普遍性的,跟家庭生活水平沒有關系。父母會把自己某個階段,或者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而且,當人的物質生活到底一定的高水平,大多數(shù)人的精神層面也越來越匱乏,這時候孩子便成為父母的精神寄托,孩子的成長變化,會給父母帶來刺激,讓他們覺得生活是新鮮的,是有期盼的。
2.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當一個人不斷為自己的人生作選擇時,那么不管這些選擇是對是錯,他的生命都會因為自主選擇而豐富多彩,而他的心理能量都會不斷增加。只有作過選擇,一個人才算活過。假若這個人的一生中都是別人在替他作選擇,那么他的生命就沒有意義,不管別人給了他多少東西,不管那些選擇從理性上看多么“正確”,他都會因此而虛弱無力。
3.人們經常過高估計自己,以為自己會很瀟灑,其實情感是最玩不起的。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6
本月讀了《家為何會傷人》這本書,再結合自己的家庭生活覺得感觸良多。本書主要講的是人的心理問題會導致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如夫妻之間、家長與孩子之間、婆媳之間等,讓我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之道以及孩子如何教育的問題。作者通過一些案例展示,讓我們站在局外人的視角上,就能夠很容易看出矛盾中是非對錯。
讀了此書讓我懂得了看問題不僅僅看問題的表面和矛盾發(fā)生的對與錯,一定要看到問題的本質,不然你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甚至你解決的'方向也許也是錯的。我感覺我在孩子的教育上就存在這樣的問題,沒有找到問題的本質,就按表面現(xiàn)象去解決問題,搞得問題越來越糟。孩子在表達自已的情緒、感受、需求時,總是被父母忽略,甚至粗暴打斷,在孩子眼里,他覺得被父母忽視了,沒被父母重視,因而感覺自已不存在,慢慢孩子心里會形成一個破碎脆弱的自我,這種自我非常渺小與卑微,抱著這種自我去與人與社會建立聯(lián)系時,只會有被吞沒感而沒有自信。無法與人建立一份安全正常的關系,要么建立關系而失去自我,要么徹底被孤立。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著自已的感受而建立,而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圍繞著爸爸、媽媽的感受而構建的。假自我的悲哀在于,他所有的行為小時候圍著爸爸、媽媽而轉,長大了到社會上都圍著別人的感受而發(fā)的,永遠為別人而活。本書有一個核心觀點,我非常贊同。說一個人的童年時期與父母的關系,決定了他的人格,他于父母的關系模式,便是他于世界的關系模式。如果他與父母的關系是和諧健康的,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他在處理人生各種關系時便傾向于尊重、寬容、信任、樂觀,這樣的人格也容易得到愛與幸福。相反,如果孩子和父母的關系扭曲,那么他的人生便會出現(xiàn)種種問題,還會傳遞到下一代。
解決家庭中的種種矛盾和問題,就要用愛來解決,無條件的愛,父母給童年的孩子,成人給家庭成員的愛;童年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愛,能讓他一生幸福,成人后從愛人那里得到的愛,能幫你徹底治療童年的傷;所以一個幸福的家庭里一定是充滿愛的。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7
這本書的作者是武志紅老師,他是中國很有名的心理咨詢師,我從去年十一月份開始,讀了三本他的書,分別是《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身體知道答案》、《為何家會傷人》,讀完后,發(fā)現(xiàn)這三本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是武志紅老師在心理咨詢中的真實案例,換句話說,這都是我們普通人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通過閱讀這些案例,就像是看一個個小故事一樣,很易讀,讀完后通過武志紅老師的專業(yè)講解,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案例中的心理問題,進而讓自己在生活中避免這樣的情況。
最近剛讀完《為何家會傷人》,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讀這本書的感受。
這本書主要是講在家庭中的心理問題而導致的生活矛盾,有關于夫妻關系的,有關于夫妻和孩子關系的,有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的,還有關于婆媳矛盾的。通過了解這些案例,我們站在第三者的視角上,也許能夠很容易地看出誰對誰錯,再加上武志紅老師的專業(yè)心理講解,對于這個心理問題而引發(fā)的生活矛盾就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問題一定要看到本質問題,例如你覺得婆媳矛盾是婆婆和媳婦的矛盾,但是,解決這個困局的關鍵其實是丈夫,只有丈夫完全地站在媳婦這邊,認清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第一原則,婆媳關系的矛盾才有可能化解。婆媳矛盾之所以發(fā)生,就是因為婆婆在搶兒子,媳婦在搶老公,但兒子和老公都是一個人,這個時候男人必須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不然家庭的關系很可能會出現(xiàn)問題。
看一個問題一定要看到始終,看到本質,如果僅僅看表面,僅僅看誰和誰發(fā)生了矛盾,僅僅看這個矛盾的事件本身,很可能根本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甚至你解決的方向都是錯的。例如孩子不好好學習,整天上網,父母就去督促孩子,給孩子壓力,不讓他上網,但是卻沒有了解這個問題的本質和始終,為什么孩子會去上網呢?或者說,父母為什么覺得上網不好呢?其實一步步思考下來,會發(fā)現(xiàn),往往表面問題出在孩子身上,實則本質問題在父母身上,如果本質問題不能夠解決,那么按照表面問題來解決,問題只會越來越糟。
這本書是心理學暢銷圖書,但是我更認為,這是一本極好的育兒書,現(xiàn)在太多的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我認為這是緣木求魚的`做法,孩子在小時候最需要的絕不是技能的學習和訓練,而是心理問題的建設,當孩子的心理能夠得到很好的成長,那么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和職業(yè)發(fā)展中,勢必一生受益。所以,與其給孩子報輔導班,不如家長自己去讀這本書,因為一個好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是最重要的,能夠給孩子最根本教育的不是輔導班,不是老師,而是家長你。
愿你我的孩子,都有能夠被照亮的生命。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8
對武志紅和這本書都聽說了很久,終于看完了。本書既有鮮活又真實的事例,又夾雜一些心理學理論介紹,偶爾還有作者近乎抒情式的感慨,比一般的心理學專著有趣易讀得多,怪不得那么受歡迎。書中還是有很多閃光的點或句子戳中我的。有些道理是我以前懵懂知道的,現(xiàn)在更強化一下;有些是我也明白認同但忘了實踐的,現(xiàn)在看到又提醒了我一下,F(xiàn)在就隨便總結幾點我的感悟。
第一,生命的意義在于自由選擇和創(chuàng)造,所以要尊重孩子,給他們自由。
第二,真正的親密關系——無論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都不能建立在要求上,而是建立在彼此之間的愛上,愛又來自深深的心的鏈接,鏈接又來自于真正看到并尊重彼此的感受。
第三,父母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變成《漁夫和小金魚》里面的那個可憐又可悲的漁夫。
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和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不是拿來給父母爭面子和實行人生價值的,他們是獨立的`生命,他們有他們自己的生活要過,不要接著愛的名義扼殺他們尋求自己的人生使命的機會。第四,不要一味強調孩子要乖、聽話、孝順,也要允許孩子表達對父母的負面情緒(當然方式可以講究)。好的家庭氛圍應該是允許情緒流動的。人都會有情緒起伏,家長可以發(fā)脾氣,那為什么不讓孩子發(fā)脾氣呢?難道是誰強大誰才能發(fā)火嗎?所以,以后我要鼓勵我的孩子表達她的情緒和感受,接受她發(fā)脾氣。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19
這本共分為了四個部分,一共32個真實案例,讀完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這些案例,我們或多或少都可以從自己還有身邊的朋友,同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影子。原來在我們眼中看起來那么正常又習以為常的事情,在一步步的影響著夫妻關系,也影響親子關系。讓家失去最初所想的溫馨。在這本書中,我比較喜歡其中兩個板塊。
第一個是家庭中的夫妻關系:在夫妻關系中,讓我印象最深一個內容是:別拿自己的尺子量對方。這本書中,把這個尺子形容成了一個坐標體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坐標體系,也就是自己的尺子,而我們非常習慣于從自己的坐標體系出發(fā),去推測,去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另一個人,卻忘了,對方也有一個現(xiàn)象場,有一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標體系。通俗的來說,就是希望對方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事,來思考,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知道,我自己有時候很容易會這樣,但是現(xiàn)在我在學會控制我自己,不去用自己的坐標體系理解對方,那會進入一個什么狀態(tài)呢,會覺得我已經很想去理解你了,你卻不懂。這樣雙方會進入一個溝通死循環(huán)。這邊念書中提到,如果你真的非常希望能理解對方,就必須忘掉自己的坐標體系,嘗試這進入對方的坐標體系,這是唯一的途徑,再一次通俗的說法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其實是不是說著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難,所以才有這么多人處理不好這件事情。
第二個是家庭中的親子關系: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是孩子與其他人建立關系的基礎,也是孩子的任何和情商的基石,這比知識更重要。如果童年時,我們與父母的關系模式比較健康,那么我們長大后與別人相處也會比較健康,反之,就難以與別人健康相處。也就是目前在親密關系中談論比較多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一個人的現(xiàn)實際關系,是他內在客體關系向外投射的結果!边@句話中的客體關系指的是什么呢,是我們心中內在的:我個人與重要親人的關系。我是關系中的主體,重要的親人是客體。這個關系就形成了客體關系。重要的.親人,一般指父母。而這個客體關系,主要指內在的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一般在一個人五歲之前完成。內在小孩與內在父母的關系模式,形成一個人的童年,主要是六歲前,這個模式形成后,以后的人生里,我們將不斷的將這么模式呈現(xiàn)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所以說,內在的客體關系模式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簡而言之,即性格決定命運。
不管是夫妻關系還是親子關系,一種關系模式一旦形成確實很難改變,改變的唯一途徑就是自我本身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并且自我承認這是個問題,想要去改變,并且發(fā)現(xiàn)病癥所在,其實這很難。因為它必須先否定自我,再重新建立,但是一旦成功,自我的進步是一定非常明顯和持續(xù)有效的。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20
我是一口氣看完的,我一直有個疑惑我為什么想要得到媽媽的愛。看完好像明白了。我在家是老二,上面有個姐姐,下面有個弟弟。
媽媽生下我以后家族再蓋房子,當然媽媽肯定去干活去了。我呢就放在搖籃里,因為奶奶養(yǎng)了很多豬,我聽媽媽說搖籃放在桌子上的。所以我小時候0到三歲應該是沒有得到媽媽的關愛的,因為媽媽沒時間。去干活去了。我跟弟弟相差三歲。但是我跟我弟弟之間其實還有個小孩子的,是個妹妹,送人沒多久就去逝了。家族里呢,我好像是沒有得到關愛,小時候也不愛去親戚家走動。
看見了應該要和諧了,我第一次分手以后就很長時間就沒找男朋友,我一直想著自己變得足夠優(yōu)秀的時候才能有人喜歡我,才會有跟別人旗鼓相當。所以我一直想突破自己。想讓家里變好,我花了十年的時間讓家里兄弟姐們都有所居,我放心了對原生家庭的關系。但是我發(fā)現(xiàn)我姐姐找了一個比自己條件差的人時候我是氣氛的.,因為我覺得我姐應該找一個條件好些的。因為我姐在市里有房子。男的一無所有,還漲的不好看。我各種跟我媽媽鬧,認為我媽媽并沒有做好一個母親的角色。
確實媽媽沒讀書,我覺得很多地方做得不好。當我這樣指責時,媽媽扔了一句,以后家里的事情你管,你去說,我不管了。我流淚了,又陷入了情緒中,想著爸爸在就好了,我就不用管了。其實這里面有家庭關系的錯位,我的溝通問題。我把自己認為的好強加到別人身上。我一直不斷的跟自己說放下放下,分割與原生家庭的關系。我想這就是成長吧!是我要突破的功課。放下對原生家庭有責任的執(zhí)念。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能干預。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21
“五一”假期,看到書架上有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當時就產生強烈了疑問,家應該是溫暖的港灣、愛的城堡,是每個人心的依靠,怎么家會傷人呢???我?guī)е闷媾c疑惑的心態(tài),開始閱讀,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全書,然后又慢慢地看了一遍。
這是一本有著豐富資源卻淺顯易懂的關于愛和教育的書籍,適合所有人閱讀的書,因為一個人可能沒有事業(yè),可能沒有愛情,但卻一定有一個家。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注定和“家”不可分離。在家里,我們懂得了什么是愛,也開始學習如何愛人,以及如何被愛。在一個家庭里,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可能是很相似的,而父母給予兒女錯誤的教育,夫妻之間缺乏溝通的形式卻是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心得。
作為一個教師和家長對書中感觸最深的莫過于父母給予孩子的愛: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是非常愛自己的孩子的,希望孩子長大后有一個好的前程。但很多時候,父母無視孩子的自主意志,而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發(fā)展,并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關注孩子的成長需要,甚至都沒有興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實感覺、真實想法,他們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們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這會讓真實的孩子喪失自我。對于這樣的孩子而言,愛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枷鎖。這樣的孩子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父母而活。孩子因而會變得精神上非常虛弱,許多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孩子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有的會因此自殺。
多年的教師生涯,和同事們說起學生的問題時,往往會說“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有問題的家長”。表面上看,這本書與學校教育無關,事實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每個學生都來自各自迥然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教育對他性格的形成有著決定性的.因素。要了解一個學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就要走進他們的心,首先就是要了解他們的家庭,我們的成長經歷、成長環(huán)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大得多。
“別老挑孩子的錯!”這句適用于家長和教師。平時教學中,可以說經常會有這樣的體會,學生犯錯了,就開始挑他們的錯,一條條,一筐筐,原意是指望著他能改正,結果反而起了反向打擊,抑制了孩子的積極性,潛意識里排斥教師,可是正在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怎么不犯錯呢?誰不是在不斷地犯錯中成長起來的呢?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成為他自己的過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問題的,比如叛逆、網癮、戀愛等等,所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除了社會因素以外,家和學校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yōu)槭裁磿@樣處理問題?我們該怎樣處理這些問題?了解孩子那就要了解他們所生長的環(huán)境,F(xiàn)在的孩子個個都是長輩眼中的惟一,無微不至的照顧著,呵護著,包辦型的溺愛抑或縱容型的溺愛,父母替孩子決定生活、老師替孩子決定學習的情況愈演愈烈,而孩子們的反抗也越來越強,其常見方式是網癮和叛逆,而極端方式則是自殺和殺人。當然這與我們所處的社會體制環(huán)境不無相關,素質教育面具下卻是舊式的應試教育,使家長只會要求孩子的分數(shù);于是,孩子出了問題,怨孩子怨學校怨社會。這也是我們常常感嘆與家長的難以溝通。
這本書里的案例大多是不愉快的,而這些案例的形成都可以在家里找到原因,從心理學方面進行分析,即使是那些所謂的社會性問題,也可以在家中找到一些成因。作為父母,所能做的就是避免這些誤區(qū),努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作為教師,更多的是給予理解、寬容,不要一刀切,也不要一昧地將責任全推給孩子們,而是多從家長處著手,或許會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家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有可能疏遠人們之間的距離。關鍵在于家人之間的換位思考,積極溝通,以及不斷學習“如何愛人及被愛”。也可以總結為兩個字:理解。多一些理解,就會少些過于苛刻的要求;多一些理解,就會多些積極有效的溝通。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22
寫此篇文章的時候正播新聞:一惡父親怒甩孩子,致頭著地,顱腦損傷,孩子危在旦夕。起因是妻子和婆婆為誰帶孩子爭吵7天,丈夫找不到妻子,一時氣憤,拿孩子出氣。再了解丈夫找不到妻子子是因為夫妻矛盾,男子用刀割傷妻子腹部,妻子住院,丈夫心生憤怒。
家原本是避風港,為何會變成血淋淋的戰(zhàn)場?為何家會傷人?!
心理學書籍《為何家會傷人》詮釋了很多心理真相。一個人的人格6歲前就形成,不是棍棒教育訓出來的,也不是通過講道理教導出來的,只形成于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模式。孩子6歲前的主要撫養(yǎng)者形象會被孩子內化為“內在的父母”,而孩子自己的形象會內化為“內在的小孩”。所謂人格即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的關系,一個人和外界相處的任何關系都是我們內在關系的投射。即我們原生家庭中我們和撫養(yǎng)父母關系傳遞到我們和他人的關系模式上,比如和配偶,孩子的新家關系模式中。
家既是愛的最主要傳遞者也是恨的最主要傳遞者。家庭暴力的因子從小種下,新聞事件報道中形容傷害孩子的父親為惡父,從心理學角度是說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執(zhí)。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傷妻子腹部。孩子問題引發(fā)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問題么?沒了孩子家庭就相安無事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猜想該男子小時父母和他的關系,父母對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脅打罵來表達父母的不滿情緒。受傷的孩子因畏懼而妥協(xié),即使表面沒有反抗,也會心生恨意,因為這是強迫加給我的,給我?guī)硗纯,不是我自主選擇。孩子從切身經歷學會和其他人溝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達自己的情緒,讓你聽我的。孩子成為父母意志的簡單復制,長大后會把吵架武力打罵的溝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發(fā)生矛盾,對待妻子、孩子、單位同事也是用同樣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傷害了妻子和孩子,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我們已經知道棍棒教育的壞處,許多年輕夫妻不會體罰孩子。可現(xiàn)在我們身邊還是能看到這樣的例子。比如孩子不聽話,撫養(yǎng)者會威脅說:“你再不聽話,我就要打你了!痹诤⒆有r言語威脅通常容易奏效,孩子聽話了,滿足了大人的希望。這仿佛是最立竿見影有效的"教育"方法,真是這樣么?言語威脅是偷懶的教育,家長出于的心理需求是:我用這種方法來“快速”讓孩子聽話,我的意志能控制孩子。如果站在孩子角度,弱小的孩子依賴家長,沒有能力反抗,他學到武力能使別人服從,強悍的人有話語權。孩子把用學到的方法來和同齡人相處,把內在小孩投射到他人身上,言語威脅來表達自己,形成暴力人格,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這幾天報紙上頻繁出現(xiàn)的父母虐打子女事件,正是這樣的結果。
在書中,特別提到目前中國家庭常見的幾種教育問題,分析下去是心理問題。比如中國文化中,特別不鼓勵孩子獨立,對好孩子評價就是“聽話”。在家聽父母話,依賴父母。在聽老師話,依賴老師。父母控制欲太強,沒有給孩子獨立空間,甚至抑制孩子獨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該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很低,不會自己做決定。長大后,覺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評價體系,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做事不是為了自己內心的需要,而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好評。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不知道自己內心想要什么。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發(fā)展,其實扼殺了孩子獨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復制。我們不乏聽到從選擇大學專業(yè)到選擇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養(yǎng)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會習慣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適當放手”,給孩子設立底線—認真生活,不做壞事,沒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愛。引用書中的話:最好的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鼓勵你。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23
可能很多人都會有疑問,家應該是溫暖的港灣、愛的城堡,是每個人心的依靠,怎么家會傷人呢???在這里,首先說明一下,這是一本關于愛和教育的書籍,親子關系vs夫妻關系——《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在一個家庭里,父母給予孩子的愛,夫妻之間的愛,可能是很相似的,而父母給予兒女錯誤的教育,夫妻之間缺乏溝通的形式卻是各有各的不幸……這本書給了我很多心得,其中說的“夫妻關系”四個字,印象最深!
在一個家庭中會有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和婆媳關系最基本的三種,然而很多家庭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爭吵、矛盾,可能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夫妻關系。
在傳統(tǒng)的思想中,大多數(shù)人覺得家庭中親子關系是最重要的,而夫妻關系可能是為親子關系所服務、所犧牲的。但其實不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小孩子可能在3歲左右就會出現(xiàn)俄狄浦斯情結(也就是常說的戀父/戀母情結),如果這個時候,父母寵溺孩子,并且與孩子形成一條戰(zhàn)線,常見的情形是母親可能與兒子特別親密,并且與父親對立,無意識中會問兒子是喜歡爸爸多一些還是媽媽多一些,更甚者,可能會在兒子面前說父親的壞話,相反過來爸爸則與女兒形成一條戰(zhàn)線,并且女兒似乎強烈的希望能夠代替媽媽,成為爸爸的新寵,這時候,如果愚笨的父母也斤斤計較于小孩子的恩寵,有意表現(xiàn)出好像是大人在爭小孩子的寵愛似的,便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因為很多小孩子可能會形成以后錯誤的異性觀念,尤其是女孩子長大后可能就只與男生交往,沒有形成正確、健康的交友觀。這也讓我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父母一些錯誤的做法,比如在商場里,有時會有媽媽獨自帶著兒子逛街,然后兒子有三急,母親就直接把兒子帶進女洗手間,其實這很有可能導致兒子長大后錯亂的性別傾向(比較嚴重的情況)。因此,在這里要強調的是,當小孩表現(xiàn)出明顯的與父母形成戰(zhàn)線時(比如女兒在父親面前說媽媽的壞話),父母一方面要給予小孩子正確的關心和愛,另一方面也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會把夫妻關系放在第一位,讓孩子知道他很重要,父母也都會很疼他,但是陪伴父母一生的是彼此的配偶,而并不是孩子。
另外,如果夫妻之間出現(xiàn)了問題,并且其實已經嚴重到需要離婚的程度,那么該離則離。很多夫妻之間其實已經鬧得不可開交、水火不容,但總是礙于有孩子,總是說為了孩子將就,其實這對孩子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因為在孩子心中,他會認為父母吵架的根源是他,并且會有無限的動力想要挽回父母的關系,然后可能就會做一系列事情,但是效果并不如愿,父母可能冷暴力、可能繼續(xù)吵,甚者打起來了,這容易形成孩子的自卑心理,甚至自閉,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用,連父母的關系都捍衛(wèi)不了。所以父母如果負責任,當夫妻之間的感情真的'遇到了不可解決、不可妥協(xié)的問題,那么也要和孩子講清楚:父母有父母的問題,即使父母不在一起,也會一樣疼愛他,并且要澄清父母之間的問題不是孩子造成的。然后該散則散,請記得,從來沒有說單親家庭的孩子就一定會生活得不好,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天天爭吵不休的家庭里,對孩子才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希望天下所有的夫妻能夠把配偶看成最重要的另一半,夫妻之間如果可以請很愛,如果真的不行那么請離開,不要說什么為了孩子而勉強在一起的借口,那只不過是逼孩子在痛苦的環(huán)境中成長。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24
一、作為母親應該進化愛的方式,更多地考慮兒子的人格成長和心理需求。
回想我與兒子的相處,更多的時候我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看問題,沒有考慮兒子的感受?傄浴拔沂菫槟愫谩钡拿x,大包大攬他的相關問題,沒有聽聽他自己的想法。殊不知,即便是十幾歲的他也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靈魂,應該讓兒子展現(xiàn)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錯了,那也是他在對外界事物的做出的探索。記得在兒子蹣跚學步的時候,我總是鼓勵他嘗試,在孩子懵懵懂懂初識這個世界的時候,我也是很有耐心。為什么到現(xiàn)在,孩子才十幾歲的時候,我卻拿成人的眼界、標準來要求、約束他,不能等他慢慢成長。最終是孩子要學會走路、吃飯、認識世界,適應周圍。我不能代替他成長,我要放手,慢慢培養(yǎng)他成長適應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孩子出問題了,必然能從家長的身上找到相關原因。
聽了老師的答疑解惑,忽然明白,孩子的問題,都能從家長身上找出相關原因。孩子在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還在會將與父親的相處方式延伸至與他人的相處方式上來。平時,在家我愛嘮叨,當著兒子的面數(shù)落丈夫的`不是,抱怨聲聲。現(xiàn)在從兒子的形容動作里我可以看到我的影子。通過孩子這一面鏡子,我可以照出自己,原來真的不是孩子的原因,是我自己錯了。
三、父母用轉嫁壓力的方式,控制住了孩子。
的確,兒子長大了,不再是小時候的跟屁蟲了,作為母親的我沒有及時成長,調整心態(tài),潛意識里怕失去兒子,想依舊掌控他,就以愛的名義,轉嫁壓力給他,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控制他的目的。不分析不知道,原來如此,我依舊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的需要。
四、父母的壓力遠超過教師,是孩子們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
知曉這一點后,我盡量不去嘮叨兒子,告訴他只要他天天快樂著就好,十幾歲的青春歲月,不要老是擰巴這過日子。想想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過來的,那時我們最煩惱父母什么,F(xiàn)在我卻不由自主地做那些曾經令人討厭的事。
五、改善與丈夫的關系,把情感重心從與兒子的關系轉移到與丈夫的關系上來,讓丈夫來填補我的情感需要。
在原生家庭里,應該是等邊三角線的模式。而我卻忽視了夫妻關系,情感的天平傾斜于孩子。經常與丈夫發(fā)生大小矛盾,覺得有孩子足矣,與兒子關系密切,站在一條線上,與丈夫是對立的。卻沒有想到,兒子會模仿我們的行為方式,并潛移默化的用于他的行為方式上。與其指責孩子,不如改變自己。通過我自己的改變,不斷地細小的變化,帶動影響丈夫,促成家庭關系的和諧。當家庭關系和諧了,其他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是根本。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25
對此書中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有一些感觸。
我也會常想這件事,自己到底有沒有品質成為一個好媽媽,也許很多人都沒有想過為什么要一個孩子,怎么帶好孩子,只是覺得年齡到了,世俗觀念里也覺得應該要個孩子。
很多家長都會有我是父母,所以孩子的所有都屬于我這樣的想法,有一種想法是,我愛你,所以我養(yǎng)育你,于是甘心接受孩子的缺點,調皮,失敗。另一種想法是,是我養(yǎng)育了孩子,孩子就得聽我的,甚至把自己的沒有實現(xiàn)的夢想重新寄托鎖定在孩子身上,心里想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這種持續(xù)的自我感動讓人遁入一個循環(huán),不管孩子是不是愿意和喜好,再加上失敗的人生經驗,化學反應出一個控制欲超強的怨念,變成孩子掙不脫的束縛。
很多時候,孩子要從我們這里學習的是我們如何做人做事,如何與自己和周圍人打交道,如何面對自己的平凡和執(zhí)拗,如何與自己和解,而不是控制一條自認為是絕對正確的道路,保證孩子能一直平穩(wěn)走下去,可是,人生哪來絕對的安全平穩(wěn),孩子有權利學著掌控和開啟自己的人生,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好自己的同時,也要給孩子的每一步予以攙扶和擺正。
(假如是作為小孩,也應該意識到,如果能認識到父母的.用心良苦,就不能簡單的說“我的事不用你們管,我的事與你們無關”,因為這不是事實,走過一些路有了一些人生經驗之后,才會懂得,聽父母的話也是對的。)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心得 篇26
寒假反復閱讀了武志紅寫的《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真是一本溫柔的書,也是一本有用的書,也真叫開卷有益,感觸頗深。自己一直以為深受傳統(tǒng)教育的影響,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隨著自己越來越多的讀書,越來越多的思考,已經不太認同所謂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體的執(zhí)行上,有時候還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是自己一直以來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家既是愛的最主要傳遞者也是恨的最主要傳遞者。家庭暴力的因子從小種下,新聞事件報道中形容傷害孩子的父親為惡父,從心理學角度是說有心理疾病的,暴力偏執(zhí)。夫妻矛盾,吵架用刀割傷妻子腹部。孩子問題引發(fā)矛盾,甩死孩子。只是孩子的問題么?沒了孩子家庭就相安無事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猜想該男子小時父母和他的關系,父母對他也是棍棒教育,或者威脅打罵來表達父母的不滿情緒。受傷的孩子因畏懼而妥協(xié),即使表面沒有反抗,也會心生恨意,因為這是強迫加給我的,給我?guī)硗纯啵皇俏易灾鬟x擇。孩子從切身經歷學會和其他人溝通的手段–用武力吵架表達自己的情緒,讓你聽我的。孩子成為父母意志的簡單復制,長大后會把吵架武力打罵的溝通模式用到婚姻、家庭工作上。發(fā)生矛盾,對待妻子、孩子、單位同事也是用同樣的方法,粗暴。就像故事中的男子,傷害了妻子和孩子,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特別提到目前中國家庭常見的幾種教育問題,分析下去是心理問題。比如中國文化中,特別不鼓勵孩子獨立,對好孩子評價就是“聽話”。在家聽父母話,依賴父母。在學校聽老師話,依賴老師。父母控制欲太強,沒有給孩子獨立空間,甚至抑制孩子獨立-叛逆期。理由是—我是為你好。仿佛除了孩子自己,其他人都知道孩子該怎么做,就他自己不知道。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自我評價很低,不會自己做決定。長大后,覺得人生不是自己的,形成外部評價體系,太在乎別人的評價,做事不是為了自己內心的需要,而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好評。他們學習,生活的動力來自父母的壓力,不知道自己內心想要什么。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發(fā)展,其實扼殺了孩子獨立性,孩子成了父母粗糙的復制。我們不乏聽到從選擇大學專業(yè)到選擇另一半成立自己家庭,再到養(yǎng)育第三代,原生家庭父母都會習慣的干涉。
要改善最好的就是“適當放手”,給孩子設立底線—認真生活,不做壞事,沒有完美的孩子。教孩子知識,不如給孩子愛。引用書中的話:最好的父母是,無論你做什么,他們都鼓勵你。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05-16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08-11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3篇02-13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3篇02-17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7篇01-21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通用13篇)02-10
為何家會傷人讀后感(通用10篇)06-07
《為何愛會傷人》讀后感09-02
痛,為何到了心扉04-10
問世間美為何物作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