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娛樂至死》有感:娛樂時代
娛樂時代
——讀《娛樂至死》有感
作者介紹
冼思宇,女,現(xiàn)為田林站派出所民警。愛好閱讀、羽毛球,擅長寫作、古箏。
座右銘:功崇為志,業(yè)廣為勤
十年前,我尚未獲得自己的第一臺手機,更無法預知如今融媒體時代下,遍是"低頭族"的社會現(xiàn)狀;兩年前,我偶然讀到《娛樂至死》一書,并由此觸發(fā)了我本科畢業(yè)論文的寫作,開始思考媒介對國民思想力的形塑可能性。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這是一個你不了解我,我也不了解你的時代。
20世紀后半葉,從工業(yè)革命中嘗到甜頭的美國,已經將自我包裝成一個衣冠楚楚的紳士,享受著來自世界各國歆羨的目光。從脫口秀到好萊塢電影,美國向全世界輸出著自己的價值觀,然而美國國內卻有人開始對其文化中的重大變化進行著探究和哀悼:尼爾波滋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是這樣總結的——人們已經成為了娛樂至死的物種。作者目睹人們沉浸在淺薄的快餐文化中無法自拔,又被片面且偏頗的價值觀影響,自愿淪為娛樂性媒介的附庸。正如書中提到過的"赫胥黎的警告":在一個科技發(fā)達的時代里,造成精神毀滅的敵人更可能是一個滿面笑容的人。
信息的爆炸式生長,意味著更新?lián)Q代的速度也更快。人們容易被嘩眾取寵的標題所吸引,文章的內容也力求淺顯易懂,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得到更多讀者的青睞。根據(jù)國家數(shù)據(jù)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書人均閱讀量僅有4.66本,相比起2016年的人均8本,下降了近50%,越來越多的人用數(shù)據(jù)去表現(xiàn)文化生活的粗糙化。在尼爾的筆下,紙媒的衰落和快餐文化的橫行,變成了一場盛大的文化葬禮,作者目睹人們沉浸在淺薄的快餐文化中難以自拔,又被一些片面且缺乏真實性的文章影響著價值觀的判斷。因此作者預言道:人們終將毀于自己熱愛的事物。
書中一再感嘆紙媒衰落的所帶來的精神貧瘠,但時殊事易,平面媒體對于信息的掌控確實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在融媒體時代下,傳統(tǒng)意義上的"言者"和"聽者"在不同的語境下流轉,每個人手執(zhí)話筒,做著自己的發(fā)言人。在不可逆的信息化浪潮下,如果一味唱衰科技所帶來的多種便利,是缺乏理智的行為。
娛樂節(jié)目是否只有"愚人"這一種作用?或許不盡然。隨著融媒體工作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官方輿論場開始與民間輿論場展開博弈,力求遏制"劣幣驅逐良幣"的現(xiàn)象。
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不管是從開始播出就保持著較高熱度的"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等優(yōu)秀的文博綜藝類節(jié)目,還是某知名視頻網絡平臺上動輒獲得上百萬轉發(fā)和瀏覽量的"奇葩說"、"非正式會談"等相對年輕化的綜藝節(jié)目,都做到了思考當下、連接未來、服務社會,可以被稱為"有道德、有溫度、有筋骨"的娛樂作品。
從娛樂出發(fā),卻回歸思考和理性。盡管在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仍然存在"重流量,輕作品"的現(xiàn)象,但隨著國民鑒賞能力的提高,優(yōu)秀的作品內容和專業(yè)能力更強的節(jié)目制作班底,會愈加成為人們選擇觀看對象的重要砝碼。利用好娛樂節(jié)目對公眾思想的形塑功能,對官方輿論場的發(fā)展壯大有著關鍵意義。
精神文化的枯萎是一個民族最悲哀未來,在娛樂浪潮翻涌的當今社會,在"俗"與"雅"之間選擇一個良好的平衡點,是避免文化變成一場"滑稽戲"的出路之一。希望在娛樂時代中的我們能夠爭取思考的主動權,在娛樂天空下自由地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