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嘗君傳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孟嘗君傳》讀后感范文
當(dāng)細(xì)細(xì)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孟嘗君傳》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孟嘗君傳》讀后感1
《孟嘗君傳》為司馬遷所作,寫戰(zhàn)國時齊貴族孟嘗君善于招賢納士,網(wǎng)羅人才。其盛時,號稱門下食客三千。因此,歷來眾議均是:“孟嘗君能得士”。
北宋王安石卻一反眾議,寫下《讀孟嘗君傳》一文。認(rèn)為孟嘗君“豈足以言得士”,其得到的不過是雞嗚狗盜之輩而己。
對歷史上的人和事,見仁見智,本屬自然。王安石是歷史上有名的'革新派,他曾提出驚世駭俗的三不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因此,他對孟嘗君有此看法不足為怪。對他的觀點(diǎn),我也不盡茍同。其實(shí),孟嘗君門下也不都是雞嗚狗盜之輩,也有不少有用之材,如為孟嘗君營造“狡兔三窟”的馮煖便是。我這里要推崇的不是王安石的觀點(diǎn),而是他的文風(fēng)。
《讀孟嘗君傳》一文,論點(diǎn)鮮明,語言犀利,層次分明,轉(zhuǎn)折順暢。此文,字不滿百,卻至少寫了三層意思。首先寫歷來眾議所云,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這里用了雞鳴狗盜的典故。接著筆鋒疾轉(zhuǎn),亮出自己的觀點(diǎn):“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并提出有力的理由:“不然,擅齊之強(qiáng),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最后,奇峰突起,斷然作結(jié):“雞嗚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陡轉(zhuǎn),陡斷,陡收。又留下余味: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雞嗚狗盜為伍,孟嘗君何許人也!
看過《讀孟嘗君傳》的人都知道,我已全文引用此文。因為此文實(shí)在太精練了。一句廢話,甚至一個廢字都沒有。一篇不足百字的雜文,立論如此奇特,論據(jù)如此透切,筆力如此遒勁,又留下思索空間。王安石不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看看現(xiàn)在有些人,提筆動輒上萬言,從頭看到尾,卻不知所云。
《孟嘗君傳》讀后感2
大家一定知道齊國的孟嘗君吧,今天我讀了《孟嘗君列傳》,體會到了孟嘗君對國家的忠心。他足智多謀,待人和氣,忠心耿耿,為了國家的利益處處謙讓,他雖然出身低賤,門第低下,但他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
在孟嘗君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靖郭君怕他成不了才,便叫妻子不要養(yǎng)活他,他的妻子偷偷養(yǎng)活了他。孟嘗君從小就苦讀兵書,一有空就學(xué)習(xí),十二歲時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說起兵書來滔滔不絕。這時候他的父親靖郭君才開始器重他,讓他主持家事,接待各國使者。孟嘗君對衛(wèi)國使者說了降齊國和聯(lián)盟的好處,衛(wèi)王立刻降了齊國,從此孟嘗君的名聲也傳揚(yáng)各國。晉楚兩國請孟嘗君為太子,孟嘗君急忙推辭,說自己不能背叛國家,做出不忠義的事。齊威王同大臣蘇代前來迎孟嘗君,封他為丞相。
在后來的日子里,孟嘗君又利用秦與韓、曹、楚三方的怨恨,派人乘機(jī)出兵,奪取了三郡,受到了齊王的信任。奸臣呂計心懷嫉妒,誣陷孟嘗君反叛齊國,當(dāng)時的`齊閔王是個昏君,他聽信讒言,便準(zhǔn)備對孟嘗君削職,許多人暗暗唾罵齊閔王昏庸,朝廷的忠臣個個辭官回鄉(xiāng)。孟嘗君見因為自己使得朝廷大亂,便棄官回鄉(xiāng)。
從孟嘗君的身上我體會到了我們要勤學(xué)苦練、奮發(fā)圖強(qiáng)地學(xué)習(xí),用功讀書,為國家奉獻(xiàn)自己知識的力量,長大好好報效祖國。要熱愛自己的國家,面對極大的誘惑時,不能做出對國家有傷害的事情,不能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當(dāng)別人誤解你時,你要冷靜,不能沖動,要心平氣和地對別人說出自己并沒有做這件事情,要以大局為重,寧可舍棄自己利益。不能因為別人的對自己的偏見從而放棄,要勇敢的面對困難。寧舍棄小利,換取祖國太平。
《孟嘗君傳》讀后感3
孟嘗君,姓田名文,齊王同宗。其人素有賢名,與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并稱為戰(zhàn)國四公子。
公元前299年,齊、秦交好,孟嘗君應(yīng)秦昭王之邀相秦。第二年,秦昭王受人挑撥,囚禁孟嘗君,欲殺之。幸賴食客中雞鳴狗盜者之力,孟嘗君才得以狼狽逃回齊國。自此,孟嘗君深怨秦國。
孟嘗君回國后,齊閔王任命他為齊相。不久,孟嘗君就聯(lián)合韓、魏攻秦,歷時三年,終于攻破函谷關(guān),秦國朝野震動。此時的孟嘗君,可謂是一雪前恥,意氣風(fēng)發(fā),在四方諸侯中聲名大顯。最后,秦國被迫求和,歸還先前侵占韓、魏的土地。而齊國地處東海之濱,與西邊的秦國相隔十萬八千里,在這場連續(xù)數(shù)年的戰(zhàn)爭中,齊國沒能得到秦國的一寸土地,反而大大耗損了自己的國力,加重百姓的負(fù)擔(dān),實(shí)在得不償失。
后來,齊閔王忌憚孟嘗君的威勢,準(zhǔn)備除掉他。孟嘗君得到消息后,逃到魏國。魏昭王任用孟嘗君為相,他又聯(lián)合秦、趙,幫助燕國攻打齊國,齊國戰(zhàn)敗,幾乎亡國。這件事固然是齊閔王對不起臣下在先,但孟嘗君確實(shí)是把自身利益看得比國家利益重要,為了個人安危背叛家國,置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這種人實(shí)為君子所不齒,又怎么配稱賢明呢?
在人主眼里,背叛舊主的人是危險的,更何況背叛自己國家的.人。這樣的人,人主可能會因為暫時的利益任用他們,但卻不會從心里真正信任他們。齊國戰(zhàn)敗之后,孟嘗君也離開魏國,回到領(lǐng)地薛邑,割據(jù)一方,與各諸侯國之間保持中立的關(guān)系。
可是好景不長,孟嘗君死后,其子爭相奪權(quán),齊、魏兩國趁機(jī)聯(lián)手消滅孟嘗君全族,并瓜分其土地。這恐怕是孟嘗君生前所不能預(yù)料的吧!
《孟嘗君傳》讀后感4
寫評論重在立意,而立意又重在有新意,否則人云亦云,講一些誰都知道的觀點(diǎn)和理論,當(dāng)然就失去了評論的意義。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在評論方面,就很善于突破陳規(guī),立意高遠(yuǎn),從而寫出觀點(diǎn)新穎,同時又立得住腳的奇文。篇幅不到一百字的《讀孟嘗君傳》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孟嘗君善于結(jié)交豪杰,廣納賢才,例如,他對于馮諼,可謂一忍再忍,不管馮諼做得如何過分,孟嘗君都以容忍的姿態(tài)對待。孟嘗君的寬厚也贏得了賢才的忠誠,因此馮諼讓他一次次逢兇化吉,總是獲得重用,最終有了安全的歸宿。
最傳奇的例子是孟嘗君被困在秦國期間,為了脫身,他手下的門客偷來白狐裘送給秦王的寵姬,從而獲得秦王寵姬說情,得到秦王許可離開秦國。正當(dāng)秦王反悔,孟嘗君逃跑到函谷關(guān)時,又是門客假裝雞鳴,蒙騙守門吏打開了函谷關(guān),孟嘗君從而得以脫身。對于這段傳奇歷史,王安石做了簡單扼要的敘述:“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世人都說孟嘗君能得人才,天下賢才因此紛紛歸附他,最終孟嘗君也靠這些人的力量,從虎豹一般兇狠的秦國安全脫身。
接下來,王安石筆鋒一轉(zhuǎn),開始批評孟嘗君。王安石將所謂“士”的標(biāo)準(zhǔn)提高,不是說有一技之長,能偷東西,能學(xué)雞叫就算作是“士”。真正的'“士”,應(yīng)該能夠安邦定國,抵御侵略,孟嘗君如果真的能得到“士”,那么就應(yīng)該可以讓齊國更強(qiáng)大,從而制服秦國,“不然,擅齊之強(qiáng),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這句話可謂擊中了要害,讓人重新審視孟嘗君的那些傳奇事跡,王安石確實(shí)沒有說錯,孟嘗君所謂的那些“士”,除了雞鳴狗盜,為孟嘗君的個人和家族利益打算盤,對齊國幾乎毫無貢獻(xiàn),沒能幫助齊國抵御強(qiáng)敵,振興國力。相形之下,魏國信陵君手下的士,能助他擊退強(qiáng)秦,拯救趙國,兩者素質(zhì)根本不在同一個層面。
因為史書上確實(shí)沒有孟嘗君振興國家擊退強(qiáng)敵的例子,王安石輕輕一句,很有說服力,顛覆了讀者對孟嘗君的形象,接下來又揭示孟嘗君不能得到真正賢才的原因,門下雞鳴狗盜之輩太多,真正的賢才就進(jìn)不去,因為兩者是相排斥的。
八十多個字的文章,寫得波瀾起伏,環(huán)環(huán)緊扣,可見評論也像故事一樣,需要波折和懸念。
【《孟嘗君傳》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孟嘗君傳讀后感09-01
孟嘗君列傳讀后感(4篇)07-18
馮諼客孟嘗君讀后感03-26
孟嘗君列傳讀后感(通用5篇)02-08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4-05
名人傳托爾斯泰傳的讀后感03-24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9-01
關(guān)于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05-24
《名人傳》之貝多芬傳讀后感04-16
名人傳貝多芬傳讀后感精選15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