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成人免费视频,国产一级a作爱视频免费观9看,色五月丁香亚洲,亚洲欧美性爱在线视频,1000部黄片免费观看一区,国产亚洲性生活视频播放,三级黄色在线视频网站

現(xiàn)在位置:范文先生網(wǎng)>心得體會>讀后感>道德經(jīng)讀后感

道德經(jīng)讀后感

時間:2022-09-08 19:58:19 讀后感 我要投稿

道德經(jīng)讀后感9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道德經(jīng)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經(jīng)讀后感9篇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

  寒假之前學校組織大家學習了道德經(jīng)的前兩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學完后當時心靈很是觸動,于是利用寒假時間又繼續(xù)學了道德經(jīng)的其它幾講,當然觸動還是挺多的。

  我覺得《道德經(jīng)》潛藏的一個主題是,老子提出的“道”,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道的含義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來理解。事實上,宇宙萬物之運行,是存在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這個客觀規(guī)律,需要我們有聯(lián)系的、全面的來認識,來理解。但人類限于時間和空間,能全面系統(tǒng)地認識宇宙萬物,看來是虛渺而不可能的。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自己走過的路,要不斷總結(jié),不斷思考,找出規(guī)律,逐步認識世界,理解世界,掌握未來世界的運行規(guī)律。所以對待老子的思想,要批判的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他的許多內(nèi)容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具有指導和教育意義的。例如“功成身退”“寵辱不驚”等為人處事的原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更是安身立命,為人處事的基礎。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老子提出的“致虛守靜”,“少私寡欲”等處事的哲學是拯救人們心靈的一劑靈藥,讓我們正確的看待得失,可以凈化人的心靈。

  以上是我對“道經(jīng)”總的認識,下面就具體談談我對其中的一些觀點的感悟認識。

  每個人都有私有欲,面對私欲,必須先自反自省,然后自清自虛,若能做到自知、自勝、知足,那么就可以算是得道。當社會需要用禮智維系的.時候,虛偽巧詐也就慢慢的產(chǎn)生了,禍亂也跟著來了,自以為聰明的人,以智取巧,實在是愚昧的根源,因此我們應守質(zhì)樸的大道,不要虛偽的巧智,取用道的精神,舍棄禮智的浮華。一切需自然而行,道的作用是柔弱謙下,天下萬物是從有而產(chǎn)生的,而有卻是從無產(chǎn)生而來的,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人應無為、無事、無智、無知、無欲、無我、無私才能達到道德最高境界。隨著科技的日益發(fā)達、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豐富了,但是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人類的道德觀念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其中不乏有些人沖破道德的底線,追求權(quán)力,物質(zhì),金錢,榮譽。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生活中,如何去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jīng)》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為人謙虛、心態(tài)平和、淡泊名利、時刻反省,盡職盡責!。

  人生短暫,笑對人生也是過,心情煩躁也是過,我們何不在工作學習中端正心態(tài)呢?謙虛是一種美德,更是一個人的修養(yǎng),并不是象人們所說的謙虛就是虛偽,我覺得謙虛有兩層意思,謙是謙卑,是一種處事的修養(yǎng),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虛就是虛心學習,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當別人夸獎你時,你完全可以說聲“謝謝”,因為這是別人對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說你就此停滯不前了,還需要虛心求教,找出不足,讓自己有更大的進步。心態(tài)平和是安心工作之本,只有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tài),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不僅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還可以幫助處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間的關(guān)系,使之變得融洽。觀看《道德經(jīng)》后,我覺得接受老子的思想是一種愉悅,是一種洗禮,是一種靈魂的滋養(yǎng)。

  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問題似乎已被人們淡忘了。中國以“禮儀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傳統(tǒng)道德自應繼承光大。而我們呢?我們應做些什么呢?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無為而治,任何時候做到寬容(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考慮問題)、向善(對善良的人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能善待他)、謙卑(要能如水的品質(zhì))、知足常樂(凡事適可而止,知足者富,安貧樂道,放下名利、放下虛榮、放下固執(zhí),多一些知足、寬容和快樂)。

道德經(jīng)讀后感2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币馑际,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內(nèi)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zhuǎn)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guān)于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袄献印笔侨藗儗λ姆Q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所以他諳于掌故,熟于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并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fā)生爭奪王位的內(nèi)戰(zhàn),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nèi)戰(zhàn)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于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fā)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zhuǎn)變,由守禮轉(zhuǎn)向反禮。

  老子由于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quán)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后,他西行去秦國。經(jīng)過函谷關(guān)(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guān)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guān)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独献印饭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后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jīng)》。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zhàn)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yún)s是屬于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后人作了許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tǒng)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guī)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chǎn)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chǎn)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yǎng)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chǎn)生天地,德畜養(yǎng)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chuàng)造的根源歸于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tǒng)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于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后有的哲學家把它發(fā)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道德經(jīng)讀后感3

  《道德經(jīng)》這本由老子著作的經(jīng)文短短五千余字,便道盡了世間種種。其內(nèi)涵豐富,語言簡練,包含了很多對于人生,對于人的自身修養(yǎng)的看法。人們便是窮盡一生,也難以完全悟透其中真意。

  當然,《道德經(jīng)》其中蘊含的道理并沒有那么簡單,現(xiàn)實中的對于《道德經(jīng)》中的看法,是用哲學的角度來解釋的。哲學是人類理性的巔峰,是智慧的結(jié)晶。用這樣的思維來解釋《道德經(jīng)》固然沒錯,但是解釋的卻不夠全面。人類是理性與感性的結(jié)合,單純的去用理性的思維而忽略感性的思維,這在出發(fā)點上就出現(xiàn)了偏差。當然理性與感性的結(jié)合并不是說說就能達到的,這需要的是掌握一個巧妙地平行點,讓理性與感性在一個狀態(tài)下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

  《道德經(jīng)》是著作于中國的春秋時代,那個時期正是對于人自身的探索時期。所以說注解《道德經(jīng)》中宇宙觀的說法是沒有根據(jù)的。所以說《道德經(jīng)》是研究人本身的一部經(jīng)文。在中國古老的傳說里,有仙神之說。他們隱于名山之中,游離紅塵之外,可長生,可不老。只是有一顆大自在之心,與世俗里追尋大自在、大逍遙。這些傳說在現(xiàn)實的人來看合適荒謬,但是在中國古老的歷史里,這些傳說能夠經(jīng)久不衰,且不斷的有人追尋著,這本身就值得思量,或許有人說是心理作用的體現(xiàn),但是什么樣的心理作用能夠持續(xù)幾千年。這其中或許有些什么我們不知道的原因。仙神也不一定真的不存在,沒有見過就不要否定一件事,時至如今我們都無法證明傳說的真假,那就不要忙于否定。

  在道教幾千年的發(fā)展來看,《道德經(jīng)》一直都是其至高無上之圣典,無數(shù)隱士,道士參悟其中,不能自拔。那么《道德經(jīng)》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我們可以追尋原點。隱士、道士追求的是天道,他們是修行的。那么《道德經(jīng)》是否就是指導人如何修煉的法門呢?這有待商討,但并非毫無道理,這是有一定根據(jù)的。姑且這樣看待,會發(fā)現(xiàn)經(jīng)文里許多不顯得語句,能夠講得通。

  有科學家提出人體內(nèi)存在的隱藏潛力是無比驚人的,但遺憾的是人們并不知道該如何激發(fā)這些潛力,這些隱藏的潛力也就這樣,基本上不會有被激起的一天。但是事情并非絕對,這個世上是有教人如何開啟潛力的法門。那就是《道德經(jīng)》,這一部經(jīng)文就是教人如何開發(fā)潛力的,是教人如何溝通宇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德經(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思想之一是“不爭”,當然這其中體現(xiàn)了很多不同的意味,“不爭”是不與天爭、不與人爭、不與己爭。使自己永遠保持一個和諧的狀態(tài),以此達到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這就是不爭,不爭也有不刻意的意思,就是不要刻意的追求一種狀態(tài),這只會適得其反,要順其自然,一切看緣分而定。正所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或許你本不應該得到,但你強行得到,一時間你會得意。但你總會失去你得到的,并且是加倍的失去。凡是種種,自有定數(shù),人怎可逆勢而行。

  《道德經(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另一種思想就是“不要強盛”。春,是最有生機的季節(jié),萬物萌發(fā),一切皆處于細微間,并不強勢。而夏,是生機最強的季節(jié),萬物生之巔峰,無可比擬。細究兩個季節(jié),春雖不強勢,卻生機勃勃,一切生靈皆在生長,有無限之可能,反觀夏雖然強勢,有最強的生機,但不久之后就要走向衰敗。所以說盛極必衰,這在人類世界也是說得通的,不要追尋更強的狀態(tài),這樣只會自取滅亡,而是要保持一種并不算太強盛的狀態(tài),這樣下去人類才會得到長久的發(fā)展,才不會滅亡。

  人生中有很多真諦我們不得而知,但這并不妨礙我們?nèi)バ扌校砸活w平常之心于紅塵之中,便是修行,是修心。無所謂成果,只是一種心態(tài),是傳說中的心如止水。不爭是為爭,不求是為求。讓我們在這紅塵中,修身修己。

道德經(jīng)讀后感4

  輕輕翻開《道德經(jīng)》的扉頁,我彷如夢回春秋……

  函谷忽見騎牛像,心中方明是老聃。

  若無一部一言道德天荒破,世事幾多盡渾沌?

  那令人驚嘆的五千言,是一位智者思考的結(jié)晶;是一位隱士對后世的囑托;亦是歷史沉淀下來的哲學的成果!

  說到《道德經(jīng)》,中外很多人都曾給其寫過書評。譬如魯迅曾說:“不讀《道德經(jīng)》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痹俦热缯f盧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而作為讀者的我,更加切身的感受到,八十一章、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以說,它是一部曠世奇書!

  它森羅萬象,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yǎng)、軍事哲學、養(yǎng)生之道的智慧。但是,其中給我思考最多的,還是“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致堅!薄吧仙迫羲保瑑H此一句話,便叫人體會到了水的意境、善與德的境界。

  的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歷來是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低調(diào),不爭,適應,柔韌,恰似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因此,何謂“道”?“水”即是!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萬物生長,皆賴于水。水有如此之功,卻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饋。她,恩澤萬物而不事張揚,惠及眾生而德行謙卑。

  水,不與萬物爭,不與事事計。人進我退,彼擠我溢,能屈能伸。她,看開、大氣、超脫、逍遙,故無詬病,少非議。

  水,形易變而性難變。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狀,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狀,倒鍋里而成鍋之形狀,外形雖成了別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棄該放棄的,堅守該堅守的,外圓內(nèi)方,靈活自如。

  水,看似無力,實則有力,表面軟弱,內(nèi)心堅強。堅硬易折,柔軟耐久。水滴石穿,繩鋸木斷,以柔克剛,以軟勝硬。

  盡管水乃平常之物,舉目所及,比比皆是,但她卻蘊含非凡智慧和品性,遠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再回過頭來,品味老子對于水的看法。

  在老子看來,天下最大的'善性莫若水,水不僅是衡量個人道德品質(zhì)的標準與處世修養(yǎng)的尺度,同時更體現(xiàn)出一種順其自然而與世無爭的人生心態(tài)。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水是天地之間最有善德的事物。水柔弱而不爭,養(yǎng)育萬物,無所不容,無所不用而澤被萬物;水行天道,順自然,處卑下而不亢,始終如一而勇往直前。

  老子以水喻道;以水喻德;以水喻政。以水喻道,說的是道的雄渾而不張揚;以水喻德,說的是侯王的虛懷若谷心懷天下;以水喻政,說的是以百姓心為心的無為而治。不得不說,老子思想的哲學體系是嚴密的。因為侯王心中有道,就會有德,而后就能依照心中的道與德為政,而達到無為而治的高境界了。道,德,政,此三者,是統(tǒng)一的,特點也是相似的,老子找了個最為貼近的喻體,那便是水了。

  道如水,德如水,政如水,一國便達到了長治久安的最高境界。水,純凈、透明、如此簡單。其實,往往,最簡單的東西卻是最好的。它以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這也是寫老子所倡導的無為,是順應民心的無所作為,是一種簡單的為政之道,也是一種最高境界的治世之道。

  老子說水,他說恒道像水,玄德像水,圣王治國也應當像水。我說,純凈如水,會收獲一份純美的結(jié)果;穿過世俗的紛繁,會回到最初的純凈。我想,這就是老子“上善若水”的處世哲學在如今的現(xiàn)實意義吧!

  “上善若水”堪稱我們的座右銘!

  一句“上善若水”,使《道德經(jīng)》更多了幾分玄妙外的靈動。水映《道德經(jīng)》,萬古英靈智慧開。俯覽人間多少事,至今思圣人,函谷關(guān)口,一片紫氣東來!

道德經(jīng)讀后感5

  前幾日在松花江邊看到一位退休的老者,以水為墨,在人行的方磚上信筆由韁,從《道德經(jīng)》的部分選章到《滕王閣序》,從行書到隸書,揮灑自如惹得行人頻頻駐足稱贊。想起小學二三年級時,我也是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拎著小水桶,拿著大大的毛筆在樓下的方磚上依照老師的要求練字,大約有兩年的時間便放棄了,現(xiàn)在看到這位老者習字,不免對自己當時的決定有些遺憾,但更多的是想繼續(xù)提筆的手癢。于是,一直留在老者身邊觀其筆法和內(nèi)容。

  筆下《道德經(jīng)》的一段話,引起我的深思。繼而又重溫了這本書。

  《道德經(jīng)》眾所周知,通篇雖只有五千余字,卻是字字珠璣,內(nèi)容包羅萬象,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軍事哲學、人性修養(yǎng)等等。我無法將書中所有的道理一一感悟,就將我在老者筆下看到的這段話,拿來與大家分享。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币馑际钦f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yǎng)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于人們所不愿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我認為,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 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卻不求回報。

  說水為道,水,大千世界最普通又最神奇的存在,它可以純凈的清澈透明,亦可污濁的混沌黝黑!吧仙迫羲苯(jīng)常聽到這個詞,來到我們統(tǒng)計調(diào)查隊,我常想,我們的工作性質(zhì),即為水,不出假數(shù)、符合趨勢可謂“清水”,而捏造、編造數(shù)據(jù)可謂“濁水”。作為我們統(tǒng)計人,“上善若水”,也定是那一水清泉,能夠滋養(yǎng)萬物。

  但是,孔子的一段話,讓我對“上善若水”有了更廣闊的理解。水,如是也。

  孔子說:水有五種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養(yǎng)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guī)律,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向幾百丈山澗毫無畏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度;量見多少,不用削刮(不會隱瞞正確的觀點,違心地趨附別人),好像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明察;發(fā)源必自西,歸宿必處東,好像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善于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觀察、體會、感悟、效仿)。

  如此有德、有義、有勇、守法度、正直、明察、立志、善于變化的水,又何懼它洗滌萬物后自身污濁不堪的外表呢。何況,普通和平常,才是世間最主流的方向。

  就像每一次看完《感動中國》,每一位都是普普通通的百姓,他們簡簡單單的生活,卻散發(fā)著無限光輝和正能量,他們的事跡是可敬的`、他們的精神是高尚的,所謂“上善若水”定是如此,他們把中華民族樂于奉獻、助人為樂的光榮傳統(tǒng)簡單直接的傳承,感動在霎那間匯聚在一起,散發(fā)一股無限的力量,強烈的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沖擊著我的每一根神經(jīng),直到了感動淚水的落下,而后結(jié)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會使我們也要這樣簡單、無畏的生活,其實我們統(tǒng)計人追求的不也是這種簡單的執(zhí)著么。

  如果說“上善若水”是志士仁人崇尚的道德境界,那么“厚德載物”就是對品行的最好詮釋了!疤煨薪 ⒕右宰詮姴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美好的品德像水,而偉大的胸懷則像大地一樣,能夠承載和包容萬物。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一個“滋養(yǎng)”,一個“包容”。具體到我們個人的身上,如此美德賦予了我們?nèi)嶂袔偅瑘圆豢纱莸膹姶笊。無論在哪里,無論做什么工作,只有把重品行放在生命中的重要位置,恪守道德底線不動搖,才會安身立命。這種“上善若水”的平和,“厚德載物”的敦實,讓我們的內(nèi)心充實和沉穩(wěn),讓我們的道德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道德經(jīng)讀后感6

  魯迅曾說,“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這無疑是對老子高度的贊譽。的確,老子作為一代偉大的哲學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間萬物的奧秘,展現(xiàn)了人生別有洞天的崇高境界。欲言其言,先言其人。同孔孟一樣,老子被奉為中華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xx多年前,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時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還一直被我們實踐著,追求著。

  《道德經(jīng)》,又稱《老子》,是老子思想精華的凝聚體。它告訴我們,凡事要取法自然,只有取法自然,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擺脫痛苦與煩惱;它告訴我們,“一”為萬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訴我們,禍福相扶相持,無中可以生有,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它告訴我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訴我們,“功成身遂”,面對成功,面對金錢、權(quán)利的誘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約義豐的短短五千言,教給了我們道的哲學,教給了我們處世之道,教給了我們治國之道。

  老子教誨我們要辯證的看待事物,宇宙間的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對立中存在,在對立中發(fā)展的。在一定條件下,事物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正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如果世人對于美、善的.認識改變,那丑與惡的標準也就變了,正如難易相對、長短相對一樣。所以,世間沒有絕對的真善美,也沒有絕對的假惡丑,有時,不好的事情不一定就是壞的,換個角度思考,也許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還教誨我們物極必反,所以,強者要學會收斂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于弱勢、靜態(tài)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fā)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chǎn)生盛衰的對轉(zhuǎn),這也就是“強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強者鶴立雞群,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而弱者則不然,所以,人要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學會韜光養(yǎng)晦。

  老子還教給我們成功之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就大事業(yè),要先從身邊瑣事做起,持之以恒,向目標努力。即使困難重重,暫時無法達到目的,也別氣餒,老子告訴我們“大器晚成”,再接再厲,終會成功。面對成功,要知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不要迷失了自我。如果努力了,卻沒成功,沒關(guān)系,老子告訴我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足之足,常足矣”,正所謂知足常樂。

  老子還教誨我們,做事學會“慎獨”!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做壞事別人看不見就沒關(guān)系,須知,大自然是公平的,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對于處世,老子還教誨我們要“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做到“無為而無不為”,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做到取法自然。

  關(guān)于《道德經(jīng)》,老子還教給我們很多,如人際關(guān)系方面,告訴我們“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善者可以做我們的老師,不善者可以教給我們智慧,學會面對善者與不善者;做人方面,告訴我們“上善若水”,水孕育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名奪利,擁有水的品德的人才是有最高德行的人;管理方面,告訴我們“知其白,守其黑”,立足一處,眼觀全局,全面考慮問題。

  《道德經(jīng)》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巨作,這些所感所想只不過是其冰山一角而已。仔細閱讀《道德經(jīng)》這部智慧巨著,反復推敲其中的奧秘,展現(xiàn)在你眼前的風景將會別有洞天。

道德經(jīng)讀后感7

  在胡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一部分老子的《道德經(jīng)》。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大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后世,不同的人讀道德經(jīng)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在讀道德經(jīng)時,從中收獲的是一些成功之道,想必這和我正處在考研階段,對成功極度渴求有關(guān)吧。接下來我將對自己的感悟結(jié)合考研談談個人感想,也算是給自己的一個激勵。

  “道常無為,而無以為。”“道”平時是不干預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預就沒有做不到的。說明“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為“道法自然”,沒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蔼毩⒉桓模苄卸淮。”獨自運行而不改變,周而復始地旋轉(zhuǎn)而不停止。說明“道”做事是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于事,它總是堅持不懈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精神,要做正確的事,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事,要做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不屈服,不管別人說什么,都不要受影響,專心致志、堅持到底?佳幸彩且粯,很多人在考研的時候時常受到別人的影響,不能堅定自己的信心,考研失敗的人往往是不夠?qū)P闹轮镜娜恕?/p>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币馑际牵藗兯鶑氖碌氖聵I(yè),經(jīng)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時候(也是最困難的時候)失敗的,在結(jié)束時也要和開始時那樣慎重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必須以開始時的決心和信心,千方百計地去克服困難。所謂成功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成功,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品質(zhì)就是符合“道”的,這種品質(zhì)就能保證你成功。 修道就是求“道”幫助自己,使自己符合“道”的品質(zhì)。很多同學到了考研的沖刺階段,都容易疲憊和懈怠, 這個階段能依然像剛開始復習那樣有激情的人,一定的內(nèi)心意志非常強大的。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說話這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關(guān)鍵的因素是行動,大量的行動!大量的行動雖然預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絕會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皠偃苏哂辛,自勝者強”。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zhàn)勝自己才是強有力的人。所以在“道”看來,并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而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其華!币馑际牵阉旁趯崒嵲谠诘牡匚簧,而不在于說些好聽的話。所以“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說話的,那么人要想成功,也應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好多同學到五月份還

  沒有下定決心到底是考研還是找工作,考研是考名校還是本校。成天幻想,對現(xiàn)狀自怨自艾,對未來沒有目標的人是很難成功的,時間在我們的糾結(jié)中就加速溜走了。

  “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能做到完美無缺。在任何一個細節(jié)上都體現(xiàn)出了精確、高效、協(xié)作與完美的極致,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翱椎轮荩ǖ朗菑!币馑际,任何孔隙中容納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同樣地,一個人的品質(zhì)最容易從瑣碎的小事上反映出來!疤煜码y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币饧矗煜吕щy之事,必須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業(yè),必須從小事做起。圣人始終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種小事),故能夠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一大忌,必須養(yǎng)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無論思想上,還是生活上的細瑣小事)的良好習慣。很多同學復習的時候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礎,就想著拔尖,剛開始就挑戰(zhàn)難題,結(jié)果反而挫傷了自己的信心。在復習的過程中我一定要抓基礎,抓細節(jié),全方位復習,給將來的沖刺打好基礎。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

  這是一篇遲交的作業(yè),師父在暑假就讓我寫了,可是一直俗務纏身,往往有所得時也沒有什么時間寫下來,今天正好有空,趕緊抽空碼文。

  《道德經(jīng)》,一部著作,在短短五千言足以讓世人細細品讀一生。第一次看時我只是當成課外的讀物一樣看,一目三行,粗粗掃過,只覺得這篇韻文哲理詩在努力向我們闡述什么是道,什么是德。但具體是什么,根本不得而知。

  第二次,結(jié)合很多資料去看,發(fā)現(xiàn)很多人用莊子的《天下篇》來概括其旨:“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ㄖ猿o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fā),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fā)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于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于萬有,表現(xiàn)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guī)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于無”。圣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知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樸,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坐,以柔弱勝剛強。

  它以大部分內(nèi)容勸告人們要慈善儉樸、謙虛處下、忍讓不爭、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知足常樂;教導人們要誠實守信、和藹可親、和平相處、互相幫助、寬容大度、以德報怨、先人后己、舍己為人;鼓勵人們無為守靜、順其自然、清心寡欲、修道修德;告誡人們不要發(fā)動戰(zhàn)爭、不要干預自然;引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積極地面對人生……

  以上很多都是別人的思想,對《道德經(jīng)》作出的簡單概括。我曾經(jīng)學過幾年太極,結(jié)合太極拳的拳要思想,我開始選擇性的開始讀了第三次。

  道德經(jīng)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人把道叫做太極或無極,或太虛等等,所謂道生一即太極生兩儀,如何生呢,便是動靜,動為變,為有為,為正面的向上的東西,也就是所說的陽,而陰與之相對。這是一個常規(guī)的分法,歷來君子都是積極用世,推動世界的發(fā)展,這是動的力量,而隱者便要無欲,無為,以至靜,不過動列、靜都是達到天人合一境界的`兩種不同的方式罷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類在不斷征服自然,但更重要的是要將自己融于自然,歸于自然,以自然養(yǎng)生。拳法要求我們中正安舒也是這個道理。順應,順應世間所有已經(jīng)存在的事物,因勢利導,不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保持重心,借力打力,以達制敵的目的。

  “道”是萬物之始,萬物之源。萬物由“道”產(chǎn)生,“道生一,一生二、生三”。天地萬物的演變發(fā)展、變化越是伸展,就離“道”越遠,而最后仍然要返回于“道”。我們從“曰道”、“曰大”、“曰逝”、“曰遠”、“曰返”來看,道似乎是在說明世界是一個順進的演變過程。這一過程說明天地萬物由道而生,但最終又仍然要回到它的起點——道。也就是說,道的運行規(guī)律是一個圓圈。

  有與無、陰與陽的轉(zhuǎn)化過程所形成的軌跡也是一個圓圈。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而且“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因此就又形成了一個有無虛盈轉(zhuǎn)化的圓圈。太極圖也是一個陰陽轉(zhuǎn)化的圓圈,既然天地萬物和道的關(guān)系是一個互相轉(zhuǎn)化的圓圈,“道”的運動軌跡也是一個圓圈,那么按照“道”的運動軌跡的圓圈運動,就是萬物“生生不息,永不窮殆”的最佳圖式。

  對于道德經(jīng)的體悟我自身覺得還是太粗陋。寫得也是如同流水賬一般。短短數(shù)百字自然不足以把所有能感受到得都寫下來,先寫下這些,做交差之用吧!希望師父能指點一二……有不詳盡之處,徒兒自當改正。

道德經(jīng)讀后感9

  讀完《道德經(jīng)》,我從中受到很多啟迪。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后世。作者老子是我國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但是由于本人領(lǐng)悟力有限,通讀全書,能了解的一定只是十之一二。

  首先,老子概括了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變?nèi)。指出“物極必反”的通則,簡直無論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認識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態(tài)度,主張貴柔、守雌,反對堅強和進取,老子的思想是無為。

  《道德經(jīng)》是講“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說明“道”是不斷變化的。道大無邊無際,浩瀚無比,又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子,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可以,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可以,說到根本,是“無名”!盁o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道”,產(chǎn)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chǎn)生了人和萬物。由于本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可以變化),所以它產(chǎn)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人要適應這種變化,即主觀要符合客觀,因此人就有了主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此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主觀上自以為是,不考慮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主觀上沒有個人想法,而是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自然而為之,這就是無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有沒有私心欲望,才能守靜,這樣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從而適應并符合客觀的變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即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符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出現(xiàn)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棄個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客觀自然。那么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能夠樂觀自在地處事為人而達到“無不為”。

  下面就結(jié)合《道德經(jīng)》具體地談一談對生活的看法。

  1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為“無為”的思想十分消極,其實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對廣闊勞動人民的酷愛。老子提倡向天地學習。他希望經(jīng)過它的思想來影響統(tǒng)治階級,讓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養(yǎng)生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

  2我以為“無為”包含著順其自然不勉強去做的指導思想,因而能夠浸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比方說教育理念中也能夠自創(chuàng)。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學習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學生只要主動的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快樂的事,才干夠?qū)W有所成,這就需求我們教育者在教育理論中引導學生快樂、輕松、盲目、自愿的學習。教育中的無為而治,不是不論,而是因勢利導,絕不拔苗滋長。不順應自然規(guī)律,濫施各種生長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覺參與各種奧數(shù),學鋼琴,拉小提琴等培訓常常適得其反。

  3同時老子的“物極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預言今天的社會。人類所追求的所謂文化,所謂科技,現(xiàn)代化,都應該是為人類效勞的,但是環(huán)境污染,能源耗盡,消費率進步,失業(yè)率上升,貧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謂高科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人們?yōu)榱吮W」ぷ鞫ぷ,無暇關(guān)注本身和家庭,有時間的時分沒錢,有錢的時分沒時間。又或者說兩者都沒有。這樣的社會又怎能說是美妙的呢?在高度興旺之后,人類當有所回歸,以免到達極致走向另一面,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

  4我們?nèi)丝偸菑娬{(diào)人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獻就是付出的愿望與力量要強大。無私奉獻的精神就是源于萬物本源的“道”的特性。而我們身邊就有許多無私奉獻的老師,他們不圖回報地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盡心盡力地去付出,他們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只為成就偉大的教育事業(yè)。

  老子不愧是我國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我以為他的許多觀念值得我們?nèi)ド钌畹厮妓鳌_@是一本值得我無數(shù)遍去閱讀,品味,學習的經(jīng)典著作。

【道德經(jīng)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道德經(jīng)》讀后感800字 讀《道德經(jīng)》有感范文05-30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的句子02-02

道德經(jīng)的心得03-20

道德經(jīng)心得08-11

道德經(jīng)語錄11-26

道德經(jīng)讀后感07-13

“道德經(jīng)”讀后感08-17

《道德經(jīng)》讀后感10-14

《道德經(jīng)》的讀后感02-17

道德經(jīng)經(jīng)典讀后感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