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這個人時,是源自初二年級的一篇課文《信客》。在語文老師的極力推薦下,我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文明的盛興、衰落。余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游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并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經(jīng)歷過的風(fēng)霜雨雪,經(jīng)歷過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許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shù)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fā)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讀完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后跳動額是一顆單純,潔凈,坦誠的心。讓我飽覽了祖國山河無比秀麗的景色,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了歷史,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應(yīng)擔(dān)當(dāng)?shù)慕巧蔷褪倾懹洑v史。好好珍惜,好好品讀,好好欣賞中國文化!人生也是一段歷史,我們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個過客,曲折的人生路上,我們匆匆前行,回頭望見那一排排腳印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和無奈!作者為了尋求歷史的足跡而跋涉于山水之間;而我們?yōu)榱烁形蛉松恼嬷B,跋涉于人生道路上!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2
在這個寒假中,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品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隨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在歷史長河中漫游。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zhèn),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fā)著他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guān)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江南小鎮(zhèn)》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風(fēng)雨天一閣》讓我看到了中國文人的艱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讓我感受到了一絲溫暖,感受到師生之情的美好。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nèi)涵。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3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的足跡遍布全球。然而,立中國越遠,思它、念它就越多,看得也越明白。走遍天下,所謂祖國,無怪乎《文化苦旅》是如此直擊人心,如此驚心動魄。
長歌當(dāng)哭,獻予中國。
以歌呼喚,獻予國人。
其實我喜歡《文化苦旅》的原因并非僅僅是我欽佩那位作者與知道那是一本好書,更多的是它帶給我的還有高中的回憶——一個傻乎乎又很愛較勁的小女孩。
它對我的意義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逗號”,看完合上書的那一刻我明白,這是一個過程的暫停和轉(zhuǎn)向另一個過程的開始。
蘇東坡終于從泥沼中爬出來了,盡管骯臟,精神卻是干凈的。他在黃州這個小地方真誠地自省,“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边@樣的蘇東坡才是真正的蘇東坡,他“成熟于一場災(zāi)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xiāng)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之后他的詩文,也宛如那被打磨了無數(shù)次的`美玉,溫潤、厚重、大氣、古樸,成就了一代經(jīng)典。我想,這樣的蘇東坡,才是我們后世所敬仰的。他并不完全干凈,他身上還帶著沼澤中的污濁,但他在苦難中脫胎換骨,拋卻了銳氣與輕浮,不理會周遭的喧鬧,不在意他人的指點,真誠而灑脫,淡漠而從容。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4
《文化苦旅》寫的是作者余秋雨到全國各地的旅行后,結(jié)合歷史寫的一篇散文著作。其中大多數(shù)都是自然景觀加上一些純樸的當(dāng)?shù)靥厣。最讓我難以忘懷的就是《白發(fā)蘇州》。
之所以稱之為“白發(fā)”蘇州,是因為,就在前些年,蘇州悄然過去自己2500年生日。雖然它如此的古老,但卻沒有什么名氣。只因它沒有一份金陵王氣。它不愿換件衣裳,領(lǐng)受那份王氣。但當(dāng)政府腐敗之至?xí)r,卻是反抗的最為激烈。一向柔婉的蘇州人,變得兇狠起來,提著腦袋,踏著血泊沖擊著皇帝最信任的九千歲魏忠賢。的這次浩蕩突發(fā),使整個中國史都對另眼相看。可再看他們,只笑一笑,又變回原來那個柔婉的蘇州。
“做……同義”只是因為這里缺少一份金陵王氣,就如此的不公平,可見中國古代會因為這封建主義思想害死多少人那。為什么就去注意一點點美中不足,而不放眼全部,那么多優(yōu)秀的'地方,為中國做出多少寶貴的貢獻,卻不能得到一個公平的對待。
蘇州,與世無爭,一直默默地矗立在那塊地上。同時它還培育出無數(shù)才華橫溢的戲曲家,增添一抹亮的光彩。
《文化苦旅》一書,不僅展示余秋雨那優(yōu)美的語句,還有著相當(dāng)多的歷史知識可見一斑。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5
這本書我在很久以前便聽說過,但是并沒有認真的去看過。這次借著這個暑假的時間,好好的品讀一番,隨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跨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在歷史長河中漫游。
從滾滾黃沙的沙漠邊塞,到秀麗清澈的江南小鎮(zhèn),作者把每一個地方描繪的惟妙惟肖,同樣也讓我感受到中國源遠流長的人為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散發(fā)著他獨特的魅力。從《道士塔》,《陽關(guān)雪》中,讓我看到了黃河文明的興衰,寫出了歷史的深邃蒼涼!督闲℃(zhèn)》開始的`那一段描寫,讓我仿佛看到了那小橋流水的景象!讹L(fēng)雨天一閣》讓我看到了中國文人的艱辛。而《三十年的重量》讓我感受到了一絲溫暖,感受到師生之情的美好。
余秋雨先生在書中說:“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聯(lián)在一起!蔽蚁脒@或許是這本書叫做《文化苦旅》的原因把。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文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寫作功底,在他筆下,莫高窟,都江堰,藏書閣都是如此的與眾不同,在他筆下,那些過往的歷史,就像是一幅凄美的畫卷!皩v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fā)出人生淪桑感!边@是作者的感悟,每個人的一生對于自己來說也是一段歷史,當(dāng)我們走過一段路時,停下來回過頭看看自己曾走過的足跡,總會有著這樣或那樣的遺憾,而我們也在這遺憾中,坎坷中尋找這人生的真諦。
靜靜地合上這本書,仿佛也有了一種想要游歷山水的沖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也想在山水之間尋覓著歷史的足跡。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6
我還是難以想象這些流放者是如何來到監(jiān)獄一般的寧古塔的——面帶什么樣的表情?懷著什么樣的心情?不得而知;蛟S他們對皇帝來說只是龐大機器上的小小零件,故障了便拆下一大塊進行處理,再重新裝上新的,連檢查都省了。
就這樣,許多零件丟失在了去垃圾場的路上。
這是多么冷酷無情。≈豢上,他們再也回不到遠處的大工廠了,只能讓往事如濃煙一般飄散。
只不過,這群流放者就像一位位造物主,為蠻荒之地重新建立了秩序。這些被驅(qū)逐者像是來到了自己的“桃花源”,他們用自己的一切所知教導(dǎo)本地“土著”,每個人都致力于創(chuàng)造自己的“桃花源”。敵人不再是敵人,而是并肩作戰(zhàn)的伙伴。
在寧古塔還上演了一出真人的“吳兆騫的救贖”。原本注定客死他鄉(xiāng)的人,有了真正的`朋友,也真正的回到了家。面對從天涯到海角的距離,真摯的友誼將二人連結(jié)在了一起,也為本地土著增添了一份情思。
對這些人來說,流放是失敗的。因為這無疑將他們的大好前程扼殺在了幻夢之中。可這次流放又是有意義的,他們是余灰,將文明之火傳播了下去。他們以白骨為柱,血肉為磚,智慧為漆,勤奮為瓦,在這里建造了真正的秩序之塔。他們是懸崖下的洞天、荊棘中的玫瑰、沙漠中的綠洲,在無盡的苦難中祈求一絲絲的美好。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7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就是:“文人的魅力,竟能把碩大一個世界的光明找不到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xiāng)!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毕,這個原因?qū)γ恳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nèi)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nèi)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shù)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lǐng)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傳統(tǒng)精神。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8
道士塔,看管敦煌文化古跡的道士塔。它的主人竟然是那個王圓箓。他將那些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全部賣給了外國人。我真是想不通:一個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那么無知愚昧的人來看管!
跟隨著這篇文章,我知道了敦煌文化的美麗與輝煌。但是這個王圓箓卻將這些經(jīng)文等便宜賣給外國人。那都是精華啊!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這跟火燒圓明園又有何異?不也是一樣,咱們中國的國寶被外國人搶去。所以:咱們中國歷史上一共是有2起重大搶劫案。而現(xiàn)在咱們的專家考古學(xué)家卻要拜訪外國去看咱們中國的古物去研究。帶著膠卷,用著放大器來研究。這是一種多么大的羞辱!要怪也不能只怪他,當(dāng)時的中國,很多的人沒文化,愚昧。換做別人,有可能還不如王圓箓呢!
看了他的簡介,我更是納悶,當(dāng)時也并不是沒有有志向的'人,為什么清廷就那么輕視一個文化寶庫呢?他曾經(jīng)給清廷寫過信,為什么那些當(dāng)官的文人就不能保護一下呢?治不好國就算了,連這微乎其微的小事情也不能做么?真是自私!
讀了道士塔,我的心里有憤怒也有悲傷。為王圓箓的行為而憤怒,為我們的文化被盜取而悲傷。唉!但是事情已發(fā)生,今天我們只能努力建設(shè)我們的祖國,使它真正的富強起來,把我們曾失去的都全部奪回來!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9
假日閑暇,拜讀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爾后受益匪淺。而這其中又以《華語情結(jié)》一文,令我感觸頗深。
余秋雨先生的筆風(fēng)犀利并含有濃厚的哲學(xué)意味,以致于我拜讀之后,感觸良多!度A語情結(jié)》一文講述了華語一路走來的艱難以及對于當(dāng)今格局的審視。名家之作,必有大將之風(fēng)。余著實受益匪淺。
唐朝國力強盛,華語因而得以流傳。 外來的波斯商人后代圣旨寫出了“云帶雨,浪迎網(wǎng),釣翁回棹碧灣中。春酒香熟鱸魚美。誰同醉?纜卻扁舟蓬底睡!币粋外邦人也能夠?qū)懗鋈绱烁挥性娨獾奈淖,足見這華語在唐代時對異邦人的影響。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上述影響便開始減弱,西方國家以勢不可擋的態(tài)勢崛起了。華語文化受到了難以預(yù)料而又來勢洶洶的沖擊。歐洲文明的崛起使曾經(jīng)極為脆響的話語稍稍變得有些囁嚅,這使得華語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種極不平等的.態(tài)勢。當(dāng)然,顯而易見的,華語文化處于劣勢,并且在國內(nèi)有些地方,華語甚至有了些“虎落平陽”的境況了。
念及于此,不由令人深思。唐代與明清時期,華語處于兩種極端的態(tài)勢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0
不管你見或不見,我都在那里。
——題記
悲涼。這是我看到這本書的第一行時,最多的感覺。
道士塔、陽關(guān)雪、廢墟……路,你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飛?粗醯朗繉⒁幌湎鋰鴮氁粤畠r易走,欲呼無聲的悲傷。在沙山頂端望著山腳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復(fù)雜!陽關(guān)外飄飛的白雪,你可記得古人的足跡;圓明園啊,你可想念當(dāng)時的輝煌!
僅僅只有悲涼嗎?不還有那無緒的愁。
新加坡的一片荒涼之地,埋葬著無數(shù)生命;青云譜中,朱耷的恍惚與凄落,哭之,笑之;廬山上,新建的臺階與平整的車道奪走了廬山對人的`考驗,也奪走了那份無價的意境;都江堰水中三座巨人石雕,微笑地看這滄桑的世界;三峽邊的樹與林吶!你可曾記得李白行船的蹤跡?
蘇州與江南的小橋與流水,凄異而婉轉(zhuǎn);柳公柌的美景盡收眼底;洞庭湖邊,岳陽樓上,古今詩人共詠愁詩;白蓮洞中的古人們,完成了第一次征服,舉起了勝利的手臂;莫高窟中的飛天,微笑看著這世界……
傾聽!為了文化中的秘諦;傾聽!為了文化的復(fù)興;傾聽!為了文人的秉性;傾聽!為中華文化為我們所遺留的永恒閃耀。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1
語文老師用了一整節(jié)語文課的時間給我們朗讀了《道士塔》,全篇彌漫著濃濃的憤怒、彷徨,夕陽之下無家可歸的中國文化,就都被壓進了那一捆捆的敦煌文物。
我不禁感動不已,然后買了一本《文化苦旅》,煞有介事地翻來翻去。但一個初一的小朋友又怎么能理解那遙不可及的文化呢,即使是現(xiàn)在的我也只是憑著一些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小心地去尋找若有若無的蹤跡。
由于先前已經(jīng)多次閱讀了《文化苦旅》,讀后難免少了些新鮮感。我會盡力表述自己的體會。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讀這篇《道士塔》了。每次的感覺卻都是相同的,凝成那三個字:“我好恨!”恨愚昧無知、愚蠢透頂?shù)耐醯朗;恨?shù)不清的污吏,把珍貴的文物隨意糟蹋;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們盡情地、冠冕堂皇地把書卷、畫像、雕塑掠走;我甚至恨石窟的建造者,你們?yōu)槭裁床话衙苁业迷匐[蔽些、再牢固些,讓文物過一百年再重見天日,讓我國的研究者們好好地鉆研。
但無論如何,那滿滿實實的一洞古物,已絕不再全屬中國了。屬于中國的,只有高價買回的微縮膠卷。
《道士塔》在寫作手法上也極為優(yōu)秀,諷刺、反語恰到好處,抒發(fā)感情時噴薄有力。一聲憨厚的笑、一具無知的'身軀、一方慘白的石屋、一縷尖銳的炊煙、一支載著一個文明古國文化的車隊、一抹凄艷的晚霞、一片顫抖的清單,還有一群為了敦煌文獻傾入一生心血的專家。
我們應(yīng)該反思。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2
昨天讀了《文化苦旅》中的首篇《牌坊》,看這名字確實沒有什么吸引力,但是讀完以后卻是意猶未盡。文章首先描寫的是作者小時候見到的很多貞節(jié)牌坊以及其背后怪異的故事,通過墓碑石匠和牌坊石匠的對話讓我們得知造了牌坊的女子的墓碑卻空了。然后又描述了一個現(xiàn)象是曾經(jīng)興盛的尼姑庵里來來去去總是美麗的女子,后來來了兩個美麗的女教師,尼姑庵改造成小學(xué)。村里的男孩子來上學(xué),家長們?yōu)榕處熜率降陌l(fā)式、衣著而著迷,而在女教師的努力下,終于招收到一位女學(xué)生。在最后作者引用了外國小說《熱冰》中的故事講的是女子為了貞潔跳湖,被父親冰封后卻被誤入冷庫的青年救出。這位冰凍的'姑娘被封為圣徒,如同中國女子死后立貞節(jié)牌坊。但是他們真的死了嗎?于是作者大膽猜想立了牌坊的自殺女子的墓空了,實際是因為她們沒死而被她們的父親悄悄轉(zhuǎn)移了。
如果這個故事被搬上熒幕,或許能被描繪地更繪聲繪色,更吸引眼球,但是寫在書里,文字的力量更引人深思。作者將這些不知來處的陌生的美麗與無言的牌坊對比,讓我感受到這個封建時代的冰冷,而令人欣慰的是“逃婚的”她們沒有讓自己的美好白白葬送,而去努力地改變,去讓后人擺脫這些束縛。她們無聲地隱匿在歲月里,而我有幸在這篇散文里認識她們。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3
第一次明白余秋雨這個人時,我才僅有一年級,偶爾在《語文新天地》上見過他的名字。而此刻,我則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著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禮貌的盛興、衰落。余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游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并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禮貌經(jīng)歷過的風(fēng)霜雨雪,經(jīng)歷過的不為人知的秘密……
全書的主調(diào)是憑借事物以尋求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作者以藝術(shù)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慘不忍睹,壯麗,凄慘的畫面:王道士——王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nóng)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jīng)周折,不幸由他當(dāng)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數(shù)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帮w天”古壁畫被王圓?用石灰刷白:“這樣才干凈!标栮P(guān)古址一片凄涼、荒無人煙,一望無邊的古戰(zhàn)場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很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shù)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fā)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4
拜“偉大”的閱讀課所賜,終于讀完了《文化苦旅》。初讀時,總覺得,縱然余秋雨先生認為寫書“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然而作為一名讀者,細品他筆下那字詞句段,心間卻升騰起輕松瀟灑之感,并無所謂“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沉浸江南小鎮(zhèn)“大隱隱于市”的淡泊安定與自然;流連令一眾大詩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隱居圣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國文化寧謐的后院蘇州。只看那溫文爾雅的景,卻也僅此而已。
然而當(dāng)從近乎機械的學(xué)習(xí)中解放出來時,卻神使鬼差地跑了趟書店,捧回了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認認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閱那些原本感覺輕松無比、讓人卸下一身鉛華的文章時,卻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顯沉重的歷史與無盡的思考中去。
走過敦煌,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biāo)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里,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卻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悲哀!
重讀《文化苦旅》,感悟著實不少,卻不能一一詳述,只是:讀《文化苦旅》,洗禮靈魂;尋千年文化,感悟古今。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5
有人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在了解一個世界,而有的書卻徒給你一個空殼。
沒錯,有的書籍就是把你帶入一個活色生香的世界里,這個世界是你喜歡的卻觸碰不了的,又或者是你未曾感受過,讓你驚奇不已的。它是充實的.,飽滿的,你沿著它的街道行走,看著這個世界發(fā)生的事情,就像觸摸著自己的脈絡(luò)那般真實,好像這個世界的生命在你手心跳動。
而有的書籍,只給了你一個華麗神秘的外殼。你被它表象吸引,滿懷期待地走進,卻發(fā)現(xiàn)里面空無一物。
后者總是飽受詬病的,但我認為,好的書,并不一定都要給你一個世界。閱讀的本身,就是要你自己去感受文字里散發(fā)出的魅力。給你一個空殼,是要你自己步步深入去豐富這個世界。
倘若這個殼能讓你愿意,走入這個世界,那么它也不枉費是一個殼了。
沒有人能確保自己建造出的世界是最完美的。誘發(fā)讀者的思考,讓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入這道門,這個世界才可能是豐富多彩,各具魅力的。
所以,不必擔(dān)心這一腔的感嘆無從發(fā)泄。
能從殼里引出自己的思考,你就能看到專屬于你的世界了。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看書心得10篇02-07
文化苦旅讀后感05-16
《文化苦旅》讀后感05-15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0-23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0-14
《文化苦旅》讀后感06-16
文化苦旅讀后感06-15
經(jīng)典《文化苦旅》讀后感10-18
文化苦旅的讀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