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測量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測量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1
在本單元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生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單元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創(chuàng)設生動的學習情境。
本單元的教學以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為主線,創(chuàng)設了統(tǒng)計我們班同學校服情況、視力情況、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吃的蔬菜情況等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憑借生活經驗,積極參與探究學習活動。實踐表明,學生對情境中的問題很感興趣,能主動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2、創(chuàng)造合作學習的機會
新標準要求老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去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統(tǒng)計班級學生看電視情況、視力情況、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吃的蔬菜情況的環(huán)節(jié)上,主要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組長組織登記,每個人獨立完成統(tǒng)計圖和統(tǒng)計表,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fā),互相學習,開拓了思維。
3、巧設情景,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教學中,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設計情境,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如在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吃的蔬菜情況時,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會根據自己的喜愛有所選擇,有的學生認為各種蔬菜平均分,有的`則會通過統(tǒng)計表獲取信息,解決問題。這樣有利于學生培養(yǎng)學生愛數學的情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應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情景,讓學生探究新知,學會合作,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的重要性。知道在統(tǒng)計時要先收集數據,而收集數據有舉手、起立、畫記號等很多方式,但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復、不遺漏。還知道收集完數據后要對數據進行整理,將數據進行整理記錄填入的表格叫做統(tǒng)計表。統(tǒng)計表可以告訴學生很多信息,并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采用畫“正”字、打“√”、畫“○”的方法,其中采用畫“正”字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一定要注意一個“正”字代表5個數據。同時統(tǒng)計表可以幫我們分析和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2
學生對測量在大腦里不知是怎樣做的,因此先了解長度單位和厘米的基礎上,學習毫米和分米。在教學中我安排了一些讓學生量一量的活動。如,量數學課本的短邊有多長,量橡皮差有多長,量一條線段有多長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到1厘米和1毫米的實際長度,同時用手勢分別表示1厘米和1米以及1分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在大腦中感知長度概念,再引導學生推算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接著用厚度不足1厘米的身份證,讓學生進行測量,結果發(fā)現比厘米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并讓學生感受到了1毫米大約是一張銀行卡的厚度。學生在直尺上認識了1毫米后,可以測量不是整厘米的較短的物體。接下來我安排了10厘米長的硬紙條給學生先估計,再測量,從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認識了“1分米”之后,我組織學生開展了“找一找”的活動,看誰能發(fā)現身邊“1毫米”、“1分米”長的.物體。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子提高了,我讓他們分小組討論,推選代表發(fā)言,答案多種多樣,有的說身份證的厚度,硬幣的厚度,磁卡的厚度等大約是1毫米,還有個小朋友說出了10張紙的厚度大約也是1毫米,把學生帶入思考問題當中。
這節(jié)課,我充分發(fā)揮學生動手操作的學習地位,引導學生估一估再測量,并組織學生分組合作測量紙條、針線以及線段和身邊的實物,如圓珠筆、鉛筆、筆盒、粉筆、課桌等長度。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1分米、1毫米、1米、1厘米的長度概念。為今后打下扎實的基礎。當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學生沒有很好地掌握分米、厘米、毫米之間的關系,其次是不會用直尺來測量,第三是測量的方法不靈活。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單位的改寫,而不是測量。
對于測量物體的長和寬,學生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觀察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那么這個1分米用“米”作單位,寫成分數怎么表示?十分之一米用小數怎么表示?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是10,就用10做分母,寫成小數是一位小數,從而使學生知道了怎樣把1分米用“米”作單位,接著我讓學生想一想6分米等于多少米,對子互相出一道類似的.題讓對方回答。
學生把幾分米用“米”作單位掌握之后,很自然的探索出怎樣把幾厘米用“米”作單位。他們都能說出換算的過程:因為1米=100厘米,我就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厘米就是其中的1份,所以分數可心用1/100米,小數就是0.01米。這表明了大部分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都掌握了長度單位的換算,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就這樣被攻破了。
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注重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以小組內、全班內等多種方式進行交流體驗,充分體會到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實現了知識的自主構建。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4
生活中會碰到很多的測量內容,特別是我們自然角的植物一天天的長大,孩子每天觀察著,每天都會向我來報告自己的種子發(fā)芽了,自己的種子長高了,某某某的種子長的最高。這個時候,我會故意問問孩子,“哪到底是誰的種子長得最高呢?”或者問他們“誰知道自己的種子長的有多高。俊薄澳闳チ苛靠茨愕姆N子有多高。 薄⒆觽冊跐撘颇薪佑|著測量,慢慢就有了測量的需求。觀察著孩子的反應,很多是植物與植物的對比,有的是在那里目測,當我提出用量量的方法,有孩子都跑回去從書包里拿出尺子,可是在那里比劃了半天,回來跟我說:“老師,我不會量!
看來數學活動“測量”的教學時機到來了。我在活動中提供了一些豐富的自然測量材料,如吸管、粉筆、牙簽、紙盒、帽子等,通過不同的材料測量桌子的長度和寬度,讓孩子了解測量工具的不同,測量的結果也是不同的。同時重點解決了測量的方法,如起點、終點、首尾相接、記錄的要點等。在此基礎上,我再提供很大的操作平臺,不只是在活動室里測量,還延伸到戶外,如量滑滑梯、圖書架、操場等,讓幼兒自由測量各種物品做好記錄,滿足孩子測量的`需求。讓他們在操作中通過對比、討論,來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給幼兒與同伴足夠交流、解決問題的機會,是本次活動的亮點。在活動,盡力體現以孩子為主,讓大多數孩子能主動去學、愿學、樂學,培養(yǎng)幼兒對測量產生興趣,嘗試借助工具測量周圍物體,進一步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活動中,孩子們興致濃厚,能大膽嘗試各種工具進行測量,也能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記錄下測量的結果。然而,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1.幼兒由于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愿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于事,該如何?2.測量工具的投入數量及種類應如何把握“度”。 3.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fā)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fā)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5
在教學《測量》時,我是這樣講的:
首先我先讓學生分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測量出十米的距離(在教室外),然后讓學生匯報測量方法;接著把學生按高矮分兩組手拉手看十米需要幾個學生,再讓學生走一走,看自己走十米需要幾步,最后讓學生說一說大約十米的物品。
在進行操場測量時,由于學校沒有操場,我讓學生先測量了一下學校院子的東西長度,然后讓學生試一試在一分鐘內走多少米,再讓學生分組走四百米(學生不知道),告訴學生走四百米用的時間,然后讓學生估算一下標準操場的長度。
最后的作業(yè)讓學生完成在“做一做”中的3。
整堂課上的很累,一是學生有點亂,而是感覺教的`有點死板,很機械,課堂氣氛不活躍。
這堂課的優(yōu)點:
教材與實地結合,學校沒有操場,怎么辦,這一部分占課堂近二分之一的時間。我將學校院子的長度作為操場,然后讓學生走一走,估計一下。這基本上能讓學生在印象中有一個標準操場的樣子。
自主學習。在本課中,因為需要學生動手的多,也因為老師的經驗不能代替學生的實踐,我讓學生分組來進行測量,親自動手做,教師只起指導作用,這樣,學生無拘無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不足:
測量操場沒有讓學生自己測,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感到教材例題與習題矛盾,你都量了,還讓學生走什么,估算什么,所以就省略了這一環(huán)節(jié)。
事后,我感覺講這一課經驗太少,不知道到底怎樣才能輕松而又有效的上好這一課,因此,懇請同仁多加指導。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節(jié)實際應用的活動課,本來這節(jié)課我以前教實驗班時講過,并且真的是實實在在的活動課,課前我設計好了表格,準備了卷尺,標桿,米尺,鏡子等測量工具,然后將學生分成了十個小組,每6人一個小組,然后事先告訴學生用不同方案的小組測量順序,以防各組之間沖突,再就是期待充足的陽光,將課換成上午三四節(jié)或下等一二節(jié)上,在測量過程中,學生還是很用心的,每個小組都至少用了三種方案測量了旗桿的高度,并設計了測量方案與圖形,計算出了結果,整節(jié)課有序進行,效果很好。直到畢業(yè),學生還記憶猶新,因為學生平常都沒有上過這樣的課,而我在學校里開了先河,但沒有人“重蹈舊轍”,倒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這節(jié)課卻沒有按上面的計劃進行,后來找到了原因,一個是沒有充分準備這個活動,另一個就是不相信學生的秩序,怕影響其他班級上課,畢竟是在教學樓前進行,其實這樣想法是錯誤的。
所以這節(jié)課,就針對課本上的三個方案進行了理論分析,然后結合點撥上的例題進行了訓練,讓學生學一種方案練習一個題目,學生能理解,也會用。
后來又用了基礎訓練上的一個題目,也就是第四種方案,利用了對應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因為前面幾節(jié)課學習過,所以這個也較容易理解。
這節(jié)課主要是對相似的判定與性質的一個應用,讓學生靈活運用性質與判定解決實際問題,并沒有難度較大的'題目,所以學生比較容易理解,有一種題目是影子落到墻上的問題,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可將墻拆掉,看到全部的影子后再解題,也就是添加輔助線,利用A型圖來解決問題。
再一個就是物理常識:1.同一時刻,物高與影長成比例;2.光的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這些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
讓學生感到數理化都是理科,在以后的學習中,這些知識都要用到,這樣的題目也是學科綜合。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7
教學內容:新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三單元測量第一課時
本節(jié)課的設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測量,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加深,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結合具體內容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于實際生活又運用于實際生活的觀點,同時培養(yǎng)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關于教材的處理:
在測量這一單元中,將要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在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與厘米,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與方法。通過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本來我也試著想把毫米和分米這兩課時合并成一課時完成的,但考慮課堂上的時間問題,因為毫米的學習學生對于進率關系的遷移是比較有難度的,和米、厘米結合起來也要花許多時間,所以兩課時合并一課時可能完成不了教學任務。于是,我在修改了<毫米和分米的認識>教學設計后,重新設計<毫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并且在這節(jié)課的鞏固練習中設計了涉及到各長度單位混合的題型。
二、關于重難點的'突破: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
1、緊密聯系生活。
幫助學生建立相應的長度觀念和質量觀念是本單元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應該作為檢驗本單元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方面。長度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在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的觀念時,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外,同時還要多舉一些當地學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對比。如讓學生在1分硬幣上找1毫米、量電話卡銀行卡的厚度,教室內是否存在1毫米等等,通過用手比劃感知1毫米的實際大小。
2.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貫穿估測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測量”這部分內容的實踐性比較強,需要學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達到完善。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應該建立在操作的基礎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時,教材安排 了學生用尺子測量課本厚度的活動,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測量中發(fā)現課本的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從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產生的意義,再通過數一數的活動,明白厘米與毫米的關系。緊接著,在下邊的動手操作小組內合作測量物品時,每一次準確測量之前都安排讓學生先估一估,再精確測量。這樣的編排設計給了學生嘗試、修正的機會,使學生的估測能力在這節(jié)課上有了一定的發(fā)展。
三、從課堂教學的反饋情況來看存在的一些問題
1、在教學的前端復習舊知時,時間過長,應該盡量縮短時間盡快進入主題。
2、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語言表達不完整,因為事先自己在教學時沒有強調也沒有示范。此外自身在授課時語言表達也不是很完善,需要改進。每個段落也沒有很好地進行小結,在問問題時也有點累贅。
3、本節(jié)課在估測方面比較薄弱,應該也要仔細分析一下,還有在測量時用到的測量方法也得幫助學生復習一遍。
4、練習中從學生測量的錯誤情況來看:由于我沒有強調5毫米這根刻度線的緣故,學生容易把這刻度線當成厘米刻度線,以至于把6、7、8、9毫米看成1、2、3、4毫米,試想如果我在介紹直尺,在直尺上認識毫米時就強調一下5毫米這根刻度線的作用和一些特殊長度的讀法(倒著讀,用幾厘米減去幾毫米 ),學生的掌握情況就不一樣了,這些都是我課前沒有預料到的。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所以,應該設想著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適時有效地給予引導和幫助,但本節(jié)課我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很好得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有時甚至搶了學生的話。作業(yè)的反饋情況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得還課堂于學生。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8
這一單元教學中,我將兩個簡單的問題“測量桌子的高度”與“測量鉛筆的長度”讓學生觀察討論,由此激起學生探尋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長度單位的強烈愿望。在教學中,我還向學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實物:1分硬幣、IC卡、鉛筆、橡皮和一些撲克牌等,既使學生感受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使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
課堂上,一名學生在測量實物時發(fā)現1元硬幣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點、2毫米不到。于是,我對學生說:“那對于不是整毫米數的物體,如果我們想得到更精確的結果,怎么辦呢?”學生感覺應該有一個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我又告訴他們:“其實比毫米更小的長度單位確實還有,請同學們課后去查閱工具書,也可以向別人請教或上網尋找!睂W生在動手操作中提出了新問題,教師也讓學生在允許范圍內加以討論,這些看似對教學不利的“突發(fā)事件”,實際上把它利用起來,讓學生產生探尋課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讓他們知道知無止境,也為學生走出課本、走向課外創(chuàng)造了機會。
教學中,我始終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在觀察中發(fā)現新知,在交流中歸納新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興趣濃厚,學得積極主動。反思這一過程,我認為數學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發(fā)展,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才能實現數學教學的最大價值。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學時要努力創(chuàng)建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的學習環(huán)境,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使學生在獲取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充分發(fā)展。
本單元的教學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體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時,沒有向學生強調說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學生對1毫米和1分米的長度概念產生誤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要保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盡量做到合理準確。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9
反思這幾節(jié)讓孩子喜歡的課,我覺得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訴學生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米、厘米是長度單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學生缺乏對知識的來源、形成的認識、缺乏自己的體驗,因此很難建立正確的表象,發(fā)展空間觀念。
新教材在呈現長度單位厘米和米時,是讓學生通過充分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讓學生了解知識的`來源,感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體作為統(tǒng)一的單位長度,但每次都拿正方體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認識、厘米和米的認識以及兩者之間的進率教學。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兒童學習數學的特點,還原數學生動活潑的建構過程,讓學生親身經歷類似的創(chuàng)造過程,用自己的活動建構對人類已有的數學知識的理解。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10
測量是三年級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的內容,這是孩子很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因為大量知識來源于孩子們的親生體驗,來源于孩子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上完第一課我有如下感受。
這節(jié)課是測量單元的第一課時,在第三冊的時候學生已經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能體驗1米和1厘米的長度,理解1米=100厘米,這節(jié)課是第二階段的學習,再認識兩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
課前復習讓學生回憶有關測量的知識,為學生根據1厘米的長度估計吸管的長度做一個鋪墊,培養(yǎng)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初步認識到10厘米的長度。從教學的實際來看學生的估計能力還是比較好的,估計的結果都比較接近。然后通過動手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觸摸體驗1分米的長度,感受1分米,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由于有的學生急于測量,沒有注意到我的提醒導致有的學生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致,我想如果這個地方先讓同桌互相檢查后再匯報效果就會更好些。接下來設計的物體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根據所體驗、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運用,把課本知識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從生活中更直接的體驗1分米,做到知識來源于生活還要還原于生活。從學習中看,學生找到生活中是長度大約是1分米的東西比較多,有的學生說得都停不了,為了滿足學生的愿望我臨時想到讓學生把這個內容寫到數學日記里。學習1毫米的時候也采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先測量學生鉛筆盒中較短的一支鉛筆的長度,從面引出對毫米這個單位的需要,很順利地引出毫米,也充分利用了學生的資源進行教學。
這節(jié)課我認為閃光點有兩個,這兩個閃光點都來自學生,一是當我讓學生在米尺上找1分米時,有的學生說出了一大籮后,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發(fā)現只要夠10厘米長都是1分米!睔w納得多好啊,把前面學生說的一大堆用一句話概括了;二是我讓學生討論米、分米、厘米三個長度單位之間有什么關系時,有一個小組的成員討論出當分米長到1歲時,厘米就要長到10歲,多好的比喻。∵@樣形象生動地記憶了米與分米之間的進率。從這兩個閃光點我無不佩服學生的思維,他們的腦里經常會出現許多很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我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好。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11
本節(jié)課是一節(jié)復習課,主要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每種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復習,學生明白了新舊知識間的聯系,掌握了一些數學轉化思想。
上了這節(jié)復習課,我感到很欣慰。學生們的合作能力及學習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原本我認為學生們只會利用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機械的進行計算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我認為他們只重視結果,對經歷的數學過程是很模糊的,甚至根本不記得了。結果在小組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巡視我發(fā)現,小組成員齊心協力,積極發(fā)言,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即動口,又動手,通過語言和圖示等方法來講解,使傾聽者能夠更好地理解。經過幾分鐘以后,每個小組幾乎都得出了令我滿意的結果。明白了每種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且知道用的是什么轉化方法:如數方格法、割補法等。這樣的學習方式短時高效,全員參與,取長補短,學生學習興趣高,課堂氣氛活躍,學習效果良好。
看來,只要放手讓學生想,讓學生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值得肯定的,學生的學習能力還是可以提高的。教師只要適時引導、適時點撥,幫學生解決困惑即可。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12
《有趣的測量》是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的物體的體積,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等量替換的數學方法。在教學時,我出示一塊不規(guī)則形狀石塊、一塊長方體木塊和一塊正方體木塊,讓學生說說怎么知道它們的體積。學生很快說出求長方體、正方體木塊的體積的方法。至于石塊,它既不是長方體,也不是正方體,怎么知道它的體積呢?我先讓學生觀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讓學生討論設計測量方案。在交流討論結果時,學生有的說出了教材呈現的兩種方案,有的.說稱一塊能測量出體積的長方體或正方體石塊的質量,算出每克石塊的體積,再稱這塊要測量石塊的質量,就可以計算它的體積……我對學生設計的方案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并選擇教材上呈現的兩種方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明白這是把不規(guī)則石塊的體積轉化成了可測量的水的體積。這樣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體積的含義,又能幫助學生發(fā)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13
本學期的課堂教學中努力將新課程改革的精神滲透在其中,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學習到喜歡的數學和有用的數學。但經過反思,意識到在操作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沒能更大限度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自己的空間,學生的思想的閃光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二、不能最大面積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的程度不夠。
三、問題的引入:如果能利用具有實際意義的背景引入會使學生更有興趣去研究,也可以調整課堂知識比較單調的的.不足;
四、例題的研究:以現在學生的能力足可以將例題解決,我想要是講幾個例題一起交給學生去研究,研究解決的方法和各個題的結構特點,由學生做一個簡單的總結每種情況應如何做,應注意什么問題,這樣會給學生更大的思維空間,也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五、練習的方式:練習的方式方法應多種多樣,不僅可以編制題組進行訓練,也可以總結題形之后,由學生自己進行編題,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加熟悉題型的結構,同時也有助于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從根本上改進計算不準確的不足,也能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也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改革,應當貫徹“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這一策略思想,把思想觀念的變革同模式與方法的變革結合起來,是教學過程成為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培養(yǎng)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通過質疑、調查、嘗試、研究、體驗的活動,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的、生動活潑地、富有個性的學習。還要在教學中突出自主學習,弘揚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需要,將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學生有了學習興趣,特別是直接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能力。努力實現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對“為什么學習、能否學習、學習什么、如何學習”的問題有自覺的意識和反應,對學習自我計劃、自我調整、自我指導、自我強化。在學習活動中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狀態(tài)、學習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審視、自我調節(jié);對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自我補救。讓學生對學習自我監(jiān)控,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14
一、本節(jié)課成功之處
1、本節(jié)課是課本中的一個《測量旗桿的高度》課題,首先在設計之初就立足于使學生能夠較容易完成。所以此課題的學習安排在了學生學習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質并且能夠綜合應用的基礎之上。
2、這節(jié)課有較好的效果,原因之一是測量旗桿的高度這個課題是學生所感興趣的一個課題;原因之二是提前給學生分好了小組,布置了預習內容,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原因之三,對本班的.學生狀況熟悉,上課時收放自如,到了良好的效果。
3、本節(jié)課還可以引導學生測量樹高;影子在墻上,影子在斜坡上,來擴寬學生的知識面,這也是學生感興趣且覺得有用的內容,他們易于接受。通過身邊的實例,及他們測量旗桿時的剪影,讓他們覺得新穎性及重要性。
4、本次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有如下收獲
。1)通過測量旗桿的高度,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條件和性質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了數學應用意識,加深了對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認識。
(2)學生在分組合作活動以及全班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和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學生相互協作的能力。
二、縱觀本節(jié)課,本節(jié)課還存在很多的困惑及不足
。1)本節(jié)課,課前準備工作較長,如果學期的教學進度允許還可以,如果學習任務重,時間緊,還能進行嗎?那么如何協調好數學課題學習與普通的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呢?
。2)交流合作與動手操作的協調不夠。本節(jié)課注重了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前提下展開交流與合作。但是從具體實施情況看,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動手操作”階段的個別引導有所欠缺,因此這些學生感到無從下手而顯得無所事事。
。3)教師沒有參與到學生的小組活動之中,廣泛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交流合作效果。具體操作活動中,教師應隨時把握學生情況,及時指導鼓勵學生。
三、通過本節(jié)課教學,使我意識到今后應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1、不斷更新教學觀念,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2、要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充實自己頭腦,指導新課程教學實踐,拓寬教學思路,更努力的讓數學生活化。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4、注意評價的多元化。對數學學習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15
今天上午本應該給孩子們進行數學活動《二等分》的,但在給孩子們復習《測量》一課時,發(fā)現大多數孩子們對于“測量”的概念都很模糊。不知道該如何正確的去運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長短、掌握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于是接下來,我首先在黑板上畫出了一把尺子,并標出尺子上的刻度,讓孩子們再次更加清楚的去認識尺子,帶孩子們復習鞏固以便認識長度單位厘米。然后我再在尺子上方畫了一支鉛筆,讓孩子們來測量這支鉛筆的長度,孩子們很聰明,經過我之前的一番講解,大多數都已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都異口同聲的說出鉛筆的長度。之后為了讓孩子們更加熟練的去掌握測量的方法來比較長短、知道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我讓孩子們都拿出自己準備的尺子,讓孩子們首先看看自己的尺子有多長,有多少厘米?最后再測量自己的小手掌有多少厘米,并且在讓孩子們在回家后再測量自己鉛筆盒的長度。整堂課孩子們對于測量都非常感興趣,上課時個個都精神抖擻,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尤其是在最后測量自己小手掌的環(huán)節(jié),孩子們一個個都拿著小尺子跑至老師面前說:“老師你看,我的.手掌有6厘米長。”“老師你看,我的手掌有7厘米長!笨吹胶⒆觽兊囊粋個興奮的面孔,我也很高興孩子們終于可以更加熟練的去掌握測量的方法。但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覺得我的語言組織不是很簡練;供給孩子們操作材料也是有限的;可能也沒有充分發(fā)揮孩子的主體性。在今后的課堂上,我會已孩子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孩子們的主體性,去更加耐心的去引導孩子。
【數學測量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圖形與測量》數學課后教學反思06-11
測量教學反思04-07
《測量》教學反思11-26
測量電壓教學反思04-08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03-29
有趣的測量教學反思03-27
測量電阻教學反思04-04
《測量氣溫》教學反思10-28
《測量力的大小》教學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