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莊子》讀后感合集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莊子》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莊子》讀后感1
莊子,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出生于戰(zhàn)國末年,《國學的天空》第四部《莊子的逍遙》讀后感。一個天馬行空,超然豁達,不為物累的逍遙智者。楚威王重金"許以為相",莊子拒絕了,"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莊子說,古人的最高智慧已達到頂點了,那就是"未始有物"。古人已經了解到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變化過程,認識到從來不曾有萬物存在過。這一認識在西方哲學史上也站在了非常高的高度,萬物充滿變化,"滄海桑田",本質是虛無的。
莊子的智慧確實是高人一等的。他對儒家的"行仁義,施仁政"早有預言,"千世之后,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事物總有兩面,因為儒家價值觀的提出,難免會有人以"仁義"為標榜,施以假仁假義,偽君子,假道學的出現(xiàn)心然導致人騙人,人殺人,人吃人的社會現(xiàn)象,魯迅先生曾大聲呼吁"救救孩子!"
莊子認識到,人有身體和心智。身體有感官,由此引發(fā)情緒和欲望,造成人的各種困境。人太執(zhí)著于自己的形體即各種欲望,于外界事物糾纏不清,每天勾心斗角,為物所累。所以莊子建議"墮肢體,黑出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即去掉執(zhí)著和欲望,排除外界干擾影響,追求心靈的平靜與自由。提升生命的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讀后感《《國學的天空》第四部《莊子的逍遙》讀后感》。這時人就可以與道合一,逍遙游于天地了。所以莊子是智者,悟到了"道",追求心靈的自由--《逍遙游》。排除外界干擾,把握住人的.精神狀態(tài),提高精神境界,與宇宙化而為一,像大鵬鳥一樣,飛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達到精神逍遙的境界。
莊子是智者,也在于參透了生死。妻子死后,莊子悲痛之后卻"鼓盆而歌"。莊子認為死也是一種解脫,就象是歸家一樣"回歸大本",視死如歸。當然,莊子自己快死時,學生要好好安葬莊子,莊子說把我丟到曠野里就行了。學生擔心莊子會被烏鴉、老鷹等鳥獸吃掉,莊子說,如果把我埋在地下會被螞蟻吃掉,你們把我從烏鴉、老鷹口里搶來給螞蟻吃,真偏心啊。面對死亡,這是何等灑脫啊。
我覺得莊子的思想在于看問題是跳出圈外,站在高處的,求的是真。比如莊子為什么批判儒家,儒家倡禮樂,重仁義本來是好的,但注重的只是表面,很多人只是虛偽的作表面文章,難免會最終引來人吃人的惡果。我覺得我讀莊子最大的收獲在于看問題的方式要轉變。比如山中的樹木因為無用而免于被砍伐,而莊子朋友家中的不能叫的鵝卻因為無用而被烹殺。人世險惡,莊子就是一個清醒的觀察者,對人性看得很透徹,通達人情世故,所以莊子是智者,得以悟道,進而逍遙處世。
《莊子》讀后感2
心晴時候,雨也是晴;心雨時候,晴也是雨。
巴爾扎克曾說過:“不幸是天才晉升的階梯,是信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無底的深淵!
當我們?yōu)橐黄G蔭沉溺于悲傷的情緒,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片綠蔭,而是一座森林。
山之仁,在于既含納了蒼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既孕育了豺狼的怒吼,也滋護了弱小的悲嘯;蛘攮h(huán)抱雙手讓流水變?yōu)楹,或者裂開身軀,讓瀑布倒掛前川。山謙卑地靜立著忍受時間給的苦痛與折磨,依舊不動聲色,山之所以仁,在于它寧靜淡然的態(tài)度,有時候山也可以成為人的榜樣。
我們不是莊周的魚,不知魚在水里遭受什么,是否真的快樂,但我們可以當自己心情的舵手。創(chuàng)造一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快樂。
像莊子一樣,做一泓天上的泉,做一只夜夜鳴叫的鳥兒,做一棵月光下那棵發(fā)寧靜,與超然的精神古樹。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在靜下心來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我們是否能夠坦然面對別人的各種評論;“無彼無我,非我無所取在讀莊子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在物欲橫流的`世界,我們是否已經丟掉自己;“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在與莊子對話時,問問自己是否將一切囊括于胸,默默體認;“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蔽覀兛梢詥枂栕约菏欠窀矣诨畹媚敲凑鎸,那么誠實地去面對學習呢。莊子活出了智者的風范;钪囊饬x,活著的價值,活著的態(tài)度,精神的源泉莫不在于他身上得到體現(xiàn)。
活著,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能分清物與我的界限,知榮辱,辨是非;钪,我們想要的是什么?有追求,卻不過分要求,只評議卻不去爭議;钪,我們追求的是什么?看得到黑暗,卻依舊執(zhí)著追求光明。淡淡地活著,逍遙的活出自我,活出人生的色彩。此生便無憾了。
走自己想走的路,唱自己喜歡的歌,一路高歌,冷暖自知,就想走在開滿格;,走在朝圣路上的信徒一樣,保持一份信仰。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莊周做到了,所以他快樂。若是我們也想活得快樂,我們就應該時常思考自己的人生,也時常向自己發(fā)問,是否能夠在恬淡的月光中站成一顆精神的古樹。盡管滿身布滿斑駁的歲月痕跡,但卻能夠根深百米,不卑不亢,任樹枝在風中,站出一種寧靜的姿態(tài)。
我們快樂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要與世隔絕,忘卻世間冷暖,不看紅塵煙云,不嘗人間苦痛。而應是在于看遍人間百態(tài),嘗盡世態(tài)炎涼,歷經人間滄桑后,依舊能閑云野鶴,拈花一笑,保持一份寧靜與超脫。
一朵花的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一顆星的隕落,暗淡不了星空的燦爛,像莊子一樣生活,拂盡世俗塵埃,清凈紅塵紛擾,在雙手合十的微笑詩意中快樂的生活,找尋星輝斑斕里的美好。
《莊子》讀后感3
《莊子》是莊周所著的道家經典。它向人們闡釋了“無為而治”的逍遙境界——道。其中的深刻哲理,特別是兩則故事“輪扁斫輪”與“佝僂者承蜩”給了我很大啟發(fā)。
“輪扁斫輪”講述的是,有一次齊桓公在讀書時,做車輪的輪扁問他讀的是什么。齊桓公回答是記載圣人之言的書。他又問圣人何在。齊桓公解釋圣人已死。輪扁就說:“那書不過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罷了。就像做車輪,砍木材太快太慢都會失敗,而其中的規(guī)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不能明確告訴我兒子,他也不能理解。古人和他們不能言傳的東西都死去了,這些書不過是糟粕罷了。”
輪扁的話雖然太過絕對,但卻道出我們大多數(shù)人學習時的弊病。我們學習的過程常有這樣的情況,只是機械地背誦,記憶和模仿從課本和老師所學,而不能領會其深意,盲目而抓不住根本的東西。比如寫作,我們平時跟隨老師學到許多描寫方法、表現(xiàn)手法,寫作時盡可能多地使用,殊不知寫作的第一要義是表達觀點,抒發(fā)感情,其余都是衍生。于是產生一篇矯揉造作的“假大空”的文章。若專注于表達清楚自己的.觀點,那么即使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會令讀者嘆服。韓愈的《師說》即是很好的例子。
又如數(shù)學,我們的知識只是簡單羅列,它們帶來的只有它們本身,沒有更多。我們學數(shù)學的方式是記公式——做題——記題型。誠然這是正確的,但遇到沒見過的題型時,成功的幾率就不高了。就我的經驗,學會一個題型后,要問一個“為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我在哪一步出問題了?由此,你尋找方法將越來越有針對性。漸漸地,當大多數(shù)人還在運用題型解題時,你已能夠運用知識解題型了。
我總結了一下,對于文科類型,一個模塊學過后,要將視角重新放在整部分知識,找到各小部分的聯(lián)系,包括它們共同指向什么。這樣你將有更深刻的認識。對于理科類型,要讓每個題真
正發(fā)揮作用,不僅要提高解題能力,更要注意破解題型的能力。最終回歸到知識本身。方法在上面都提到了。
“佝僂者承蜩”則記述了一天,孔子看到一個駝背老人,捕蟬如同拾取一般熟練,便問緣由。老人回答說:“技藝練到五六個月時,在竿上累兩個小丸,可以持竿而不使墜地,這時捕蟬失誤率錙銖;累三丸不墜時,失誤率只有十分之一;累五丸而不墜時,再捕蟬就像拾取一般了!(.)
這個故事說的就是“熟能生巧”。這是我們都深信不疑的真理,但平時卻常常忽略它。我反思,在文科需要背誦的,我經常不重視,背一遍甚至看一遍就過去;而理科需要大量練習,我卻常借口沒時間而偷懶。當然,不練習就會生疏,知識不扎實。然而我們很多人卻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少做點題也沒關系。但就像上面說過的,很多能力都是練習培養(yǎng)的,這也許很漫長,見效慢,不過一定要耐心,記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切忌急功近利。
以上兩個故事,從學習角度,分別給了我關于勤奮和技巧的啟示!肚f子》正是這樣一本書,無論你在什么位置,總能從這里得到啟迪。我向你推薦這本書,希望你讀后能收獲良多。
《莊子》讀后感4
《莊子·齊物論》中說:
“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后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后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吊詭。萬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生與死,是人的一生中開始與結束的兩極。一般來說,人們是樂生惡死。我也一直認為,這是人之常情,理所應當?shù)氖。但讀了《莊子》上述文字卻使我有了新的感悟。按莊子說的意思,死后去的那個世界不一定就不好。這就如同做夢一樣,好夢不一定是好預兆,而壞夢也不一定就是壞預兆(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莊子認為,對于未知的事沒有必要憂傷。他給我們講了麗姬的故事:她開始被晉國掠去,因而哭泣(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后來成為王妃,享盡榮華富貴(及其至于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就為曾經哭泣而后悔(而后悔其泣也)。莊子借此告誡我們:有可能到了那個世界后,我們會像她一樣,后悔當初哭泣。而且還有可能后悔死而投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
生與死所在的兩個世界到底哪個更好些,恐怕無人說得清。
嬰兒出生時,都是哭來到人世間的。有人說,一落生就啼哭,是說嬰兒知道苦難的人生開始了。此話雖不科學(科學的說法是:環(huán)境驟然變化的.生理反應),但確有一定道理。確實,極少有人在一生中,步步坦途,事事皆順,處處有圣人幫扶。絕大多數(shù)人的一生,是為生存奔波勞碌的一生。有過不完的坎兒,著不完的急,操不完的心,受不完的累。與嬰兒本人相對應,人們大都以歡笑來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既然人生多苦難,旁人為何還笑,是笑又多了一個陪著自己受罪的人?好像沒多大道理。
死后要去的那個世界,外國人稱之為“天堂”,佛法稱為“極樂世界”,按說是應不錯的。但一個人故去時,本人哭者有之,平靜者也有之,笑者恐怕極少。旁人大都是要哭的,也可不哭,但絕不能笑,笑則一定招罵。
由此說來,以往我們認為正常的表現(xiàn)好像沒什么道理。既然如此,我們不妨生,就讓我們快快樂樂地生(生活)。死,也快快樂樂地去迎接死。還是那話,快樂每一天!每天快樂,一生快樂。
《莊子》讀后感5
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后,頗有感觸。不能說是我自己的獨到見解,因為我的閱讀還未曾上升到專門研究的階段,所以,以下的論述,是結合了他人研究成果及我自己尚膚淺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對,《莊子》一書的評價,主要有四點:
1.作為百家爭鳴時代產生的作品,莊子首要的特點就在于其內飽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眾所周知,《莊子》哲學思想源于老子,而有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道”為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范疇,其外涉及政治、處世、養(yǎng)生、世界起源論和本質論、唯物辯證法等各個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認識世界的工具,更始其勸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貫穿《莊子》一文始終的觀點是“順天”和“無為”。雖然各篇內容各異,思想浩繁,但我們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作者希冀的任天為之,不加外物束縛的.自由境界!疤斓嘏c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境界何等雄渾!
然而,一些消極避世,過分脫離現(xiàn)實的唯心主義觀點,顯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為莊子本人的思想超脫萬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像和虛構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呢感蔭蔽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渾沌;
寫奇人,有乘云氣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頭做魚餌的任公子;
寫怪事,有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
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總之,所繪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xiàn)。
3.想像和思想有要通過特定的創(chuàng)作方法表現(xiàn)出來—“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卮言既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語言;
重言為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
寓言是虛擬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語。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覽全書,無一篇不涉及語言故事的創(chuàng)作,而無一個語言故事不是獨出心裁,著意為之!肚f子》的許多思想艱深抽象,而語言卻化虛為實,將理論變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隨處可見,尤其是借孔子之口到處道家觀點。這一點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態(tài)度顯然對儒墨等積極入世的行為表示不屑;
而當時儒墨并盛,孔子為名人,為了使自己得主張為他人所接受,莊子又不得不托己說于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柏囱詾槁堋,層出無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這一點其實在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中都存在。這里將其提出,莊子是想證明:自己的語言皆從內心自然涌出,言為心聲,不能為外界功利目的而矯揉造作。
4。語言跌宕跳躍,句式錯綜復雜,論辯性強。
莊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詞,大段排比,反問,疑問的句式去論辯,讀之或鏗鏘有力,或發(fā)想無端,或尖銳辛辣。當然,正是因為作者不直接表明態(tài)度,而是敘議結合地讓讀者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維跳躍較大,邏輯上往往會有疏漏,常常是開篇的寓言與后文銜接不上,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是《齊物論》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讓人感覺過于重復拖沓,沒有存在的必要。
《莊子》讀后感6
《秋水》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截然相對的藝術形象:見識淺陋、自以為是的河伯與博學深邃、視野廣闊的北海若。
河伯是黃河之神,到了漲水的季節(jié)。百川灌河,他看到徑流如此寬大,分不清兩岸邊牛馬的形狀,自以為天下之美盡在于己。北海若是海神,大海浩瀚無邊,無有窮盡,河流所謂的漲水干旱,于他來講,動靜實在太小,根本算不上什么。當河伯一路趾高氣揚走來,遇到大海,才突然發(fā)現(xiàn)自身竟是那般渺小,好似井底之蛙,先前的志得意滿毫無意義,徒然貽笑大方。隨后的一系列問答,相對于北海若氣定神閑滔滔不絕地闡明“大小之辨”,河伯的無知更是只有陪襯的份兒。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學說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遵從萬物本身的規(guī)律,不勉力強求。而往往,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的人,都已心如明鏡,對世間萬物的.屬性了然于心。北海若就是這么一個大智者,他所展現(xiàn)出來的是大家風范。
這樣的藝術形象和情節(jié)無獨有偶,在金庸小說《天龍八部》里,也有著與河伯海神若雷同的角色。少林寺藏經閣的一位掃地僧,頭發(fā)花白,衣著邋遢,他只需眼睛一瞪,就能使武功卓絕的蕭遠山和慕容博口噴鮮血昏死過去,武功推為天下第一,當無異議?蛇@位掃地僧叮嚀告誡的是,武功的高低都只是細微末節(jié),佛法宏大才是正道,如走上邪道,武功越強,反而傷及自身。與之相比,頂著“天下第一惡人”名頭的段延慶,強練易筋經以求天下第一的鳩摩智,無一不成為小丑,在塵埃中湮滅。
道家和佛家的哲學思想自然有諸多的差異,不可混為一談;把《秋水》和《天龍八部》舉出來,不是要讀者盲目效仿海神若的外在風范或深入道家以至得出不可知論,更不是鼓勵學習內功心法。我們要找出的是其中的聯(lián)系,中國古代哲學一脈相承的一種東西,那就是道。
道與術相對立。術是技巧,是人事,是大多數(shù)人憑著指導、借著經驗就能輕易習得,并且付與實踐能迅速生效的法門。道,是需要經過長年積累、感悟的,從心底生出的原則。大多數(shù)人本著急功近利的思想,極易偏重于術,而不重道。這樣的人,或許能一時逞盛,但由于缺乏人文底蘊,素養(yǎng)不高,終歸要見笑于大方之家,譬如《秋水》中的河伯與《天龍八部》里鳩摩智一類角色。相比而言,如海神若者,講究清靜無為,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如掃地僧者,佛法精深,心地明鏡,在習術之前,已明白要遵循的道,自然能夠有所大成,而免于恥辱。
在這一點上,中國古代哲學,道家和佛家是相似的。
與現(xiàn)實來講,不能不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日益繁忙的工作,日趨激烈的競爭,讓我們大多數(shù)人暈頭轉向,有心研究的,不少只在于術——投機專營。希望可以抽離出來,問一問道,找到人生正途該遵循的原則,不求成為哲學家,但要不貽笑大方。
《莊子》讀后感7
讀《莊子》,我懂得了許多。借助于《百家講壇》的神力,沉寂了很長時間的莊子也終于開始風光起來,他的人生哲學也變得流行起來。什么“逍遙游于物外,”什么“無為,無功,無名”,追求絕對的自由精神。等等?墒俏覀円膊灰浟耍f子也是犬儒主義的創(chuàng)造人,莊子的“自由精神”混合而顯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國倡導莊子精神實在不是時候!肚f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為大家公認,其高蹈超越、想像之奇絕,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但我要補充的是:《莊子》中還有大量言論,體現(xiàn)了一種非常糟糕的駝鳥智慧和烏龜哲學。莊子一方面大罵世俗,一方面又反復說要“不譴是非而與世俗外”,也就是說,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無條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處,一方面大談“不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誡人們要“與物周游”,“與物為春”,莊子一方面是大膽想像,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又奉行“識時務者為俊杰”的現(xiàn)實主義策略。莊子的想像更多地體現(xiàn)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實際行為上卻認同價值顛倒的現(xiàn)實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觸及實際的“神游”而已。其實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的結合才是完整的莊子,它們共同組成了人生態(tài)度。
所謂“犬儒主義”,指的是個體與社會之間的一種畸形關系。犬儒主義誕生于公元5世紀的希臘,它指一種對文化價值的對抗精神,一種深刻的懷疑,它認為世界是不值得嚴肅對待的,不妨游戲。到了現(xiàn)代,犬儒主義的含義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是對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絕的態(tài)度沒有變,犬儒主義雖然對現(xiàn)實不滿,但是又拒絕參與社會世界,或遁入孤獨和內閉,或轉向任誕的審美主義,而其骨子里則是虛無主義。他們對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離意識,但是卻不敢或不愿與之正面對抗,而以一種嬉笑怒罵、冷嘲熱諷的處理態(tài)度來曲折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和妥協(xié)混合的矛盾立場。犬儒主義不僅僅表現(xiàn)了現(xiàn)實的黑暗,或者現(xiàn)實世界中道德的顛倒和價值的真空狀態(tài),更是人們對于這種顛倒和真空狀態(tài)的麻木,接受乃至積極認同,犬儒主義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堅持起碼的是非美丑觀念,不但對現(xiàn)實不抱希望,而且對未來也不抱希望。
犬儒主義的核心是懷疑一切,不但懷疑現(xiàn)實,而且也懷疑改變現(xiàn)實的可能性。也就是說犬儒主義是一種深刻的虛無主義。這種虛無主義有可能現(xiàn)為死氣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現(xiàn)為裝瘋賣傻,裝神弄鬼。犬儒主義常常出現(xiàn)在社會黑*,絕望感彌漫的歷史時期,這個時候的突出特點是現(xiàn)實世界的無奈和想像世界的高蹈,兩者相互強化。在這個意義上,大概莊子的.確算得上是中國精神界的導師,它應和了當今中國的普遍的社會冷漠,試圖通過內心的所謂“寧靜”來掩蓋現(xiàn)實社會中的無奈。在目前中國的情況下,莊子人生哲學的流行所導致的只能是全社會的犬儒主義,它可許能夠培養(yǎng)出一批不問世事的逍遙派,卻永遠也不可能培養(yǎng)出積極參與的現(xiàn)代公民,這難道是我們需要的嗎?
《莊子》讀后感8
李世民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新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此話甚是有理,而我說“以書為鏡,可以通古今,明大義!睍焕⑹侨祟惖牧紟熞嬗。 生活在當今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尋求一門恰到好處的處事哲學?我們怎么樣才能找到這樣的哲學呢?我想《中庸》就是我們的源泉。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虼宋覀円S本性而行,達到中和之境,以不變應萬變。
那么,何謂中和呢?中和即中庸,包容與利用,做到不偏不倚,一切隨時,隨性,隨遇,隨緣....
慎 獨
要想達到中和之境,首先我們要做到慎獨.慎獨就是如元代曹鑒一般,一生秉持清廉守義之志。就是如楊震所言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們作為醫(yī)者更應該重視慎獨,一個人獨處時也不應該忘記醫(yī)者救死扶傷的使命,于細微處更是要細致小心,要做到言行合一,于無人處嚼舌根種種嫉妒之心更是不可取。
中庸的思想不僅貫穿在《中庸》一書中,更是滲透于《道德經》《莊子》中。
無 爭
《道德經》中說過“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因為無爭,所以沒有過失,那么人呢?因為處處爭強好勝,所以錯漏百出。劉邦退居漢中,火燒棧道之舉,是以退為進。不爭鋒芒,只是一個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無進取的`態(tài)度。偏安一隅,是蓄勢待發(fā)的預備過程,而不是茍且偷生的活著。劉邦最后重返中原,打敗項羽,告訴我們,忍耐一時,風光一世。不爭就是我們中庸處事之道。于生活中不爭,獲友人無數(shù),于工作中不爭,既成全別人又保全自己。因此我們要學習像水一樣有靈性的生活,遵循自然,順勢而為,游刃有余。
齊 一
《莊子》中說過“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惡乎然?然乎然。惡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鼻f子認為雖然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千差萬別,有時甚至是矛盾對立的,如生與死,壽與夭,貴與賤,富與貧,是與非等,但歸根到底是沒有差別的,是齊一的。天地萬物都是等同的,因此不要用有色眼鏡去看待他人。當我們認為萬物齊一,那就不會刻意去追求財富,名利,就可以做到一切隨緣的中庸之道。相反社會上愈演愈烈的整容風潮就值得思考了,美丑是相對的,在根本上沒有區(qū)別,那我們何必要破壞我們的自然之本呢?
中庸之道,寓意深遠,要完全做到,何其難也,吾姑且從慎獨,無爭,齊一三方面去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以此為尺,成為無尤之人。
《莊子》讀后感9
讀了大抵能算十幾許的莊子寓言,竟有種“三觀”盡改、遺世獨立之感。恕我才思尚淺,不能將五大部分融會貫通,便權且從我最感慨及撼動的《尊生》說起。且不論他人讀的《尊生》是多么珍視生命,或標準答案上的《尊生》又是如何尊重生命,我被震撼的是在讀完《尊生》一剎那腦海中閃現(xiàn)的一個詞:本末倒置。不得不說,莊子是多么嘲笑權貴紛爭,卻又對那些癡人不屑一顧,
他只寫,寫了《尊生》。在《尊生》中,我看到亶父從容而去時的超然。
民,生便可,是誰統(tǒng)治已然不重要。
誠然,“權力”這一事物的出現(xiàn)本來目的便只是為了更好的管理,讓人更好地生活下去罷了。只是有了管理義務的人自然是辛苦許多,人民便給了他更好的待遇作為報酬。怎知歲月變遷,人的私欲淡化了“權力等于責任”,反而將“權力等于更好的待遇”越描越黑。當責任主見變成了當權者的“可供選擇”,而待遇漸漸成了充要條件時,逐鹿朝野、征戰(zhàn)四方也愈演愈烈。于是,責任與待遇本末倒置?汕f子卻連一丁點兒笑世人的念頭都懶得有,他只是平靜地說“尊生”。權且提一提根本吧,至于是否可有人能參透便不是他想知道的了。
已然再一次被折服,以上那些世俗之論也皆是我的臆斷罷了。他身在我們中間,心卻在我們世人外面,抬著他參透一切的眼,冷冷地指出我們的根在哪兒,我們要做什么。
當中有一句:“能尊勝者,雖富貴不以養(yǎng)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奔词垢毁F也不因養(yǎng)生的物品傷害身體,即使貧賤也不因追逐利益而拖累、禍害身體;秀遍g我忽然想到了詞語的感情色彩這一說。或許從才出生我們就被蒙蔽了。其實諸如富貴、貧賤等詞語全然沒有什么褒義、貶義之說,都是平等的。貧賤會因追求利益而拖累身體,富貴也會有養(yǎng)生之物傷身的危害,無論是貧是貴,都有優(yōu)有劣,不分誰高誰低,只是所處的狀態(tài)不同罷了,誰能因此而討厭或嫉妒什么呢?而如今會分了褒義和貶義,好的和不好的,我想大抵也是受了私欲之惑。因了私欲,人們都更向往富貴而遠離貧賤,漸漸的,富貴就好了,貧賤就壞了——私欲已然改造了這個世界的`價值觀,連小小的語言都深陷其中,竟是生出許多悲涼。
連帶著,我在品讀《莊子》時都有如上的感受;蛟S,正是因為私欲的迷煙,漸漸失去了事物的根本而僅利用以滿足自身的欲念,恰如射箭是為了展現(xiàn)自己,趣灌瀆便以為能功成名就。人們癡傻地追逐著什么,卻常常沒有想到它的本質在哪里,只是一味地追,不想功成垂敗但其實差之千里。癡兒般的渴求成了俗念。世人行,鮮有人破。
不堪其俗,竟,身陷其俗。
《莊子》讀后感10
第一次遇到這篇文章是在高三語文課選修本中,那時它本不在考試范圍之內,但興趣使然,我便深入地去接觸和了解這篇盛譽千古的文章。老實說,在看了莊周夢蝶,鵬徙南冥、曳尾于涂的典故之后,我非常震驚與于他講的這些不是故事的“故事”,它們讓我感覺如沐春風,已然置身事外,乘浮云一覽眾生。
許是經歷的大大小的挫折多了,壓力大了才能感到點莊子所營造的那種超然輕脫的意境,多么令人向往和癡迷。莊子的著作有時是人類靈性的.睿智與才情的發(fā)揮,有時是扎根于無可奈何之鄉(xiāng),強梁霸道之世的奇葩,有時又像是服用了可以升天的仙藥奇符。服了此藥,你是麻木不仁、冬烘結石,是抱月凌風,羽化登仙,是鶴發(fā)童顏,盡數(shù)了然,還是癡迷錯亂與精神分裂。很想向莊子的汪洋怒肆、縱橫馳騁、尷尬無奈,深者世事卻飄然轉身,智高三等、不拘一格,氣象萬千,文才傾瀉的人格特色接近再接近,很想像莊子一樣,在面對名利權勢誘惑的時候,不囿于外界規(guī)則大聲說“不”!這樣遵從內心的生活好生自在!
可是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環(huán)境之中,絕對自在的生活要么不能實現(xiàn),要么就是代價太大。當然理論上每個人都有這樣選擇的權利,但問題是你的內心是否經得住現(xiàn)實社會的各種考驗選。選擇本身很容易,但要作出負責任的快擇卻很難,這一點我曾深刻體會。你總得為自己所謂的前途,得在乎父母的愿受,你還得克服對外界的物欲。我很羨慕莊子那種超越常人的勇氣,不懼自己今后生活孤獨潦倒。我覺得這種能夠選擇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的勇氣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源于對自身實力的底氣和對目身需求的了然。要超脫先得看透,要看透先得明白!只有自己內心極度認可和篤定這種想法,才會不顧層層阻礙做出自己認為正確的抉擇。
除了莊子的勇氣和大氣之外,思想的深度度也是他人格魅力的一個重要側面。老子與莊子對于道的想象與論述,與數(shù)學家對于無窮大和無窮小的論證發(fā)揮極為相似,激動,超越,甚至悖論,無不令人耳目一新,拍手稱快。令愚者疑惑茫然,令智者的覺悟大大提升。無窮與永恒是現(xiàn)實的存在,你我都生活在其中。因為我們不能給自己的空間向外延伸劃出局限,正像不能為過往劃出局限,同樣不能為未來劃出面限,即我們都生活在個溯前無邊,預后無窮的天地,我們的敬畏與崇拜,同時萬事萬物,都是有限有窮的,從而親切用確、摸得著抓得住,可以感知的具體。與無窮比,它們都是趨向于零,與零比,它們都是趨向于無窮,而局限與具體的總和與發(fā)展是無窮的。
我們本來可以收到,既能從思辨精神上達到無窮大的宏遠,又能珍惜實物的有形有情有體有用,無窮與零,這是兩個激動人心的概念,但也是會讓一部分人摸不到頭腦的概念,用心掌握好這兩個概念,我想我們會活得更明白。
《莊子》讀后感11
閱讀《莊子》是一件賞心樂事。
我從上中學開始就陸續(xù)聽到一些有關莊子的故事,最初的印象都是偏消極的。人們把莊子說成避世、反智、唯我主義,但是莊子的一些寓言,從夢蝶、魚樂到大鵬、河泊等,這又讓我覺得有一些有趣,到底莊子在想什么?
當我認真地閱讀了《莊子》,對《莊子》中的話都仔細品味了很多遍以后,恍然大悟,原來莊子是古今中外哲學家里最聰明的人,司馬遷說莊子是“其學無所不窺”,這句話是可信的。
莊子一生,窮困潦倒,但他卻樂在其中。他的所作所為,經常令人瞠目結舌,又令人拍案叫絕,他看破功名、不羨利祿,甚至對死亡,他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莊子說,天有大美麗而不言,他寫在書里面的東西,全是一些謬悠至說、荒唐之言……看起來漫無邊際,但其實其中蘊含著大智慧。
莊子的智慧是一個萬花筒,從每個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繽紛和瑰麗,同時又不能用簡短的幾句話來概括,莊子的智慧像是春天里怒放的花朵,一層層,一簇簇,一齊擠著向外怒放。所以,莊子的身后都是狂草的墨跡,彰顯著智慧的輪廓。莊子繼承并發(fā)展了老子“道”的思想,莊子所謂的“道”,包含萬物,而形成一個整體人生,一無所缺,察覺自己像魚一樣,與萬物“相忘于江湖”。
莊子的思想超脫了萬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虛構更是奇特磅磅、姿意汪洋。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蔭庇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寫人有承云游于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50頭牛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莊周夢蝶、罔兩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慕……總之,所繪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現(xiàn)。
莊子的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是有著淋漓的體現(xiàn)。
人們常以世人伶仃的眼光來判斷一個事物的有用與無用。莊子卻告訴我們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境界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從而感悟與超越。
當人們習慣于自以為是、習慣于將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于客觀事物時,莊子卻告訴我們凡事不可強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與外界的矛盾,順其自然,不受萬物影響、自然通達才能不斷提高,事情才能得以成功。
當人們習慣于萬物之主、習慣于用“征服”來形容人與自然時,莊子卻告訴我們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偉大,說明萬物齊一的進步意義,鼓勵人們放棄名利,返本歸真,容于大道。
莊子的重要觀點與對現(xiàn)代人生的啟示遠遠不止于此,也不可能用這么簡單的幾句話來作概括說明。那么,就讓我們以豐沛的信心與勇氣,一起來分享與踐行莊子的大智慧吧。
《莊子》讀后感12
在粗略讀完《莊子》一書之后,頗有感觸。依我自己尚膚淺的認識而總結出來的對《莊子》一書的評價,主要有四點:
1、作為百家爭鳴時代產生的作品,《莊子》首要的特點就在于其內飽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眾所周知,《莊子》哲學思想源于老子,而又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暗馈睘槠湔軐W的基礎和最高范疇,其外涉及政治、處世、養(yǎng)生、世界起源論和本質論、唯物辯證法等各個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認識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勸人律己的道德手段!暗馈弊钪匾模彩秦灤肚f子》一文始終的'觀點是“順天”和“無為”。雖然各篇內容各異,思想浩繁,但我們多多少少都能體會到作者希冀的任天為之,不加外物束縛的自由境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境界何等雄渾!
然而,一些消極避世、過分脫離現(xiàn)實的唯心主義觀點,顯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為莊子本人的思想超脫萬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虛構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寫大物,有扶搖而上九萬里的鯤鵬,有蔭蔽千頭牛的櫟社樹,有中央之帝混沌;寫奇人,有乘云氣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風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頭牛做魚餌的任公子;寫怪事,有周夢蝶、魍魎問影、骷髏論道;寫隱士,有狂人接輿、賢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總之,所繪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現(xiàn)。
3、想象和思想通過特定的創(chuàng)作方法表現(xiàn)出來——“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語言;重言為借尊者、名人之口,說出自己的觀點看法;寓言是虛擬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語。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覽全書,無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創(chuàng)作,而無一個語言故事不是獨出心裁,著意為之!肚f子》的許多思想艱深抽象,而語言卻化虛為實,將理論變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隨處可見,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觀點。這一點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態(tài)度顯然對儒墨等積極人世的行為表示不屑;而當時儒墨并盛,孔子為名人,為了使自己的主張為他人所接受,莊子又不得不托己說于長者、尊者之言以自重!柏囱詾槁堋,層出不窮、散漫流衍地把道理傳播開來,這一點其實在諸子百家的許多著作中都存在。這里將其提出,莊子是想證明:自己的語言皆從內心自然涌出,言為心聲,不能為外界功利目的而矯揉造作。
4、語言跌宕起伏,句式錯綜復雜,論辯性強。
莊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詞,大段排比、反問、疑問的句式去論辯,讀之或鏗鏘有力,或發(fā)想無端,或尖銳辛辣。當然,正是因為作者不直接表明態(tài)度,而是敘議結合地讓讀者去領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維跳躍較大,邏輯上往往會有疏漏,常常是開篇的寓言與后文銜接不上,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是《齊物論》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讓人感覺過于重復拖沓,沒有存在的必要。
《莊子》讀后感13
縱觀整部《莊子》,所有理論,所有寓言,其實只有一個奧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無非是一種規(guī)則。也就是說天地間所有規(guī)則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規(guī)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樣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樣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樣才能獲得大道呢?當我們忘卻一個一個人生坐標的參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內心,我們會把握人生獨一無二的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人會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機遇會來,一切風波會走,在每一個機遇中把握自己,這就是道家所說的合乎天地大道。
莊子最終要提醒世人的,叫做:“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謂之倒置之民”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這個人就本末徹底顛倒了。物質往往是一種利益,可以迷惑我們的判斷;而世俗往往是一種言論,一種眼光,可以擾亂我們的價值觀。如果一個人喪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會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
人怎么樣才能不喪失?怎么樣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們應該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終都將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東西,我們享受當下,但這美好總會過去;有很多苦難的事情,我們要把它扛過去,這苦難也會過去。我們每個人都要牢記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光榮會過去,輝煌會過去,苦難會過去。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只是過往。就在我們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時候,我們要追究每一個當下的質量。
莊子說,在天地間,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yǎng)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總是錦上添花。錦上添花是給別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為自己的。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過于認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這會讓我們少走很多很多彎路。莊子認為,這個世界應該返璞歸真。也就是說外在的道德少點,不要過分相信技巧,讓我們回到最樸素、最本初的狀態(tài),F(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甚至有人不擇手段獲取利益和名譽。莊子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的意義在于,多一些內心樸素自然的淡薄,少一些投機取巧的刻意行為,否則,我們則有可能在這個大千世界里迷失自己。我們怎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融進自然地大道之中呢?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合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讓心真正靜下來,不慌亂,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時候生命是會陷入絕境的。陷入絕境之后,只有依靠我們明確的判斷和心底的冷靜,才能使我們真正走出絕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莊子》讀后感14
暑假期間,我仔細品讀了于丹的《莊子心得》,有太多太多的感受。于丹超越圣人與凡人的時空界限,解讀當下社會和生活,讓我坦然微笑、掩卷沉思……
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就想談一點:做人,一定要做坦坦蕩蕩的君子,不要做心胸狹窄的小人。因為君子講道義,小人講勢利;君子愛講正理,小人總說歪理;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陽奉陰違;君子追求和諧,小人存心搗亂;君子嚴責自己,小人暗算他人;君子總在明處,小人常在暗處;君子不記人過,小人與人交惡;君子唯理是求,小人拉幫結派;君子顧全大局,小人只顧已私;君子顧及臉面,小人不計影響;君子老實做事,小人弄虛做假;君子襟懷坦蕩,小人鼠肚雞腸;君子適可而止,小人揪住不放;君子溫和如三春暖風,小人陰險如冬日嚴霜。
寬容別人是君子之為。有位心理學家曾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寬厚待人,容納非議,乃事業(yè)成功、家庭幸福美滿之道!皩捜菔窃谇G棘叢中長出來的谷粒!蹦芡艘徊,天地自然寬。
心胸狹窄、陷害別人是小人之為。他們不能接受身邊存在比自己強的人,有時候是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會妨害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狹窄的`心胸使他們不能吃一點點虧,會想方設法消滅對手。一個心胸狹窄的人就像是一株小草,微風拂過,也能讓他們前俯后仰,方寸大亂。對別人一些無心的舉動,一些隨意的言談,都很敏感,在心里形成揮之不去的陰影。所以很多時候他們對別人的報復是與別人的能力無關的,只是因為別人不經意傷害了他們,他們卻無法釋懷。他們只想著怎樣讓別人也受到更大的傷害,只有別人受到的傷害遠勝于自己,他們才能感到一絲快感。和心胸狹窄的人在一起,會有一種防不勝防的感覺,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時候就會得罪到他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對你進行報復。太可怕了!
于丹告訴我們,一個人永遠不要去羨慕他人,我們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汗水,收獲自己的成功,這份成功才會有意義。
當然,蕓蕓眾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所以,看問題要多角度,學會換位思考。慢慢就會理解別人的處境,不會認為只有自己是對的。改變生活態(tài)度不是容易的事,如果有決心,就要與身邊樂觀開朗的人多交流,慢慢體會。另外,要了解任何事情都有好壞兩面,選擇積極的心態(tài)就會變得心胸開闊。每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順應外界,與外界相處要通達,而內心又要有所堅持,這樣才能在復雜社會中不迷失自己。道家提倡,活在當下。也就是說,盡可能地做好現(xiàn)在的事情,把每一個當下活得更好。
讓我們珍惜眼前的一切,從每一天中總結人生的意義,不斷地增強自己的能力;在人生之旅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不斷培養(yǎng)寬容這種良好的品質。
常用寬容的眼光看世界,用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自己就一定會幸福、快樂。
做人,一定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
《莊子》讀后感15
孔子被人們稱為“圣人”,把莊子稱為“神人”。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上個世紀末,有一首歌叫做《瀟灑走一回》,瀟灑來去天地間,是少年人金色的憧憬,中年人的一聲嘆息,老年人不由自主“想當年……”。逍遙的腳步總是來去無蹤,沿著中國千年的歷史長河,順流而上。有武陵桃園,遺世而獨立,自在悠閑。再往前,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有莊子,也只有莊子。莊子是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氣勢磅礴、縱橫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闊、籠蓋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遠;他的風格嬉笑怒罵、了無拘囿。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看莊子的《逍遙游》,首先就要看一個“大”字!氨壁び恤~,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里也。”巨鯤大鵬,充盈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磅礴!芭w,其翼若垂天之云!贝蟾窬、大氣量、大胸懷是逍遙的第一步。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fā)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