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萬歷十五年張居正讀后感范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可能你現(xiàn)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萬歷十五年張居正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歷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經(jīng)讀過好幾遍了。近來再重讀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國古代政治的最鮮明特點是觀念治國。早在國人歷史早期,古人便憑借想象將世界和自身進行描述和明白。這倒也不稀奇,幾乎所有禮貌的早期都有這個特點。但將想象充分賦予到政治中的,中國卻是為數(shù)不多的。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諸侯國。周公同幾乎所有的古人一樣,不能科學地明白天下的構成;他同時認為周王貴為天子,萬民理應萬世順從,但之后的事實證明,并非如此。周朝人力圖使政治體制順應自然,但由于知識的局限,實際是讓自然順應了他們的意志,這便造成了政府行為自上而下的慣例,而中國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終構成,后世之人自覺不自覺地理解了這一觀念,改都改不了。
再到之后,觀念由對天的感性過渡到對儒家思想的理性。歷朝歷代的首要任務與其說是治國,莫不如說是對儒家思想的推廣和執(zhí)行;皇帝及中央政府的最重要職責與其說是推布政令,莫不如說是身先士卒,踐行儒家禮儀,與萬民做表率。至此,儒家思想也能夠稱之為儒教了。
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是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和政治傳統(tǒng)。中國地域太大,自古而然,技術發(fā)展的限制迫使從周公起的統(tǒng)治者以觀念規(guī)劃全國,構成一套獨有的政治體制。這種體制的特點是上端細致入微,下端粗糙肥大。上端的統(tǒng)治者一是看不清下端復雜多變的實情,二是實在沒有潛質去處理數(shù)以千萬計的分散在各地的小自耕農(nóng)集團。為了統(tǒng)治的便利,只有靠觀念,即之后的儒家道德。這種道德一來能夠統(tǒng)一文官觀念,讓他們即使分散在各地,與中央隔絕,也潛質解當?shù)氐囊呻y;二來能夠規(guī)范百姓,使他們各自安分守己,少為國家制造麻煩。道德的產(chǎn)生是因技術的無奈,而實戰(zhàn)的結果證明,道德的力量遠遠超過行政和司法,這就是我們反復強調(diào)“以德治國”的原因。
這種德治方式在起初是有利的,最有力的證據(jù)就是秦漢、隋唐創(chuàng)造的盛世王朝。然而時代在發(fā)展,我們永遠也找不到放諸四海而皆準道理,永遠也找不到一勞永逸的創(chuàng)造。這種制度的優(yōu)越性到了明清時期再也無法維持下去,中國在歷史的坐標系中開始走下坡路,這也許就是黃仁宇先生創(chuàng)作《萬歷十五年》的緣故。
《萬歷十五年》并非只寫萬歷十五年這一年的故事,也并非只寫萬歷年間的故事,他寫的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優(yōu)越的終結,是對“以德治國”的深刻剖析。取名“萬歷十五年”也許只是個象征,也許只是正因音韻的和諧。
中國古代德治政治的優(yōu)越性結束了,形式也結束了,但它的流毒卻遠未終結。儒教的本本沒有多少人再學習了,儒教的精華沒有多少人再記得了,但儒教的糟粕卻深
深扎根在現(xiàn)代人的心靈深處,正因中國處于封建社會幾千年,而進入現(xiàn)代社會還不到一百年。這種扎根的結果就是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人的劣根性,這就是現(xiàn)代中國人還存在的諸多毛病。即便是年輕人,任你穿的很“哈韓”,吃的很“歐美”,唱的很“港臺”,但骨子仍未脫離中國人的“奴性”以及其他任何“惡劣性”!儒教講究“仁”,二“人”即為“仁”,中國人是研究人的人,最擅長“玩人”、“治人”、“整人”,因而任何朝代的任何一級組織的任何一次改革與反改革、革命與反革命,始終繞不開人事的問題,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對人的整肅。
【萬歷十五年張居正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8-01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5-26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2-12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8-26
中學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0-18
2021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6-10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2-24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5-01
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