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4個比利》讀后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4個比利》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了兩三天時間,一口氣看掉了這本書,對于人格分裂,其實我依舊很陌生,但是對融合的人格這一說法有了點興趣。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多重人格的融合體,這些人格當中又好又壞,有善良友好的一面,也有傾向暴力犯罪的一面。書中所說的具有意識的人格,就是某個特定情況下占主導地位的人格,如果具有意識的人格不止一個,那么他們彼此可能會聽到對方的聲音,彼此相互交流或者相互爭執(zhí),而對于正常人來說,這一過程即是思忖的過程,或者說糾結(jié)的過程,腦子里也只有一種聲音。
所以每個人都有犯罪的傾向。但是正常人接受過教育可以控制好自己的言行,而人格分裂癥患者由于時間的碎片化,記憶的凌亂,以及來自外部世界的人的影響,會進一步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因而更容易釋放犯罪傾向型人格。也是因此,才會引起媒體的擔憂,進而觸發(fā)普通人對多重人格患者享以普通公民權力的抵觸情緒。
雖然我還是覺得媒體的行為應該對比利的病情惡化負主要責任,但是從這一角度想好像也很合理,或許是媒體沒有控制好這個度,而且過于執(zhí)著于比利所犯下的罪。他們的做法讓我反感,可能是因為這種做法只代表了一方觀點吧。如果站在醫(yī)生和患者的角度來看,比利應該得到其他人的同情和尊重,而且也出現(xiàn)了不少這樣的人。但是輿論導向?qū)Ρ壤焕,而且輿論的影響力著實很大,這樣看來,我果然還是認為是媒體的不對。
如果置身事外,單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視角來看,我會想到以后自己應該秉持的待人方式。比利是一個多重人格患者,而普通人如果跟這樣的人相處,可能并不會發(fā)現(xiàn)這一事實,察覺到奇怪的地方也不會想到或者相信這一事實,也就是根本不能夠辨別。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一視同仁,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利,懷著寬容和善意與他人相處。
不過,我依舊拒絕與同我三觀不合的人有過多的交流,不然只會引起不必要的爭執(zhí),還會破壞心情。我想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比以前更加懂得控制情緒和理性思考了,上次高中語文老師對我的話可以說明這一點吧~但是換位思考這一點我做得還不好,很多時候會因為知識的匱乏而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甚至其所言。
樹人必先樹德。這是我一貫秉持的看法。所以如果三觀不合,即使知識再充實,對對方的想法理解得再深入,也不適合深交。
生活需要儀式感,但也要活得真誠實在。
【《24個比利》讀后感】相關文章:
《二十四比利》 讀后感03-21
讀后感讀后感01-03
假期讀后感:《簡愛》讀后感08-15
《青銅葵花》讀后感_讀后感01-10
《人生不設限讀后感》讀后感08-18
【寒假讀后感】《法律與道德》讀后感08-12
假期讀后感:《漂亮朋友》讀后感08-15
《馬小跳讀后感》讀后感09-10
《馬小跳讀后感》讀后感09-12
狼王夢讀后感讀后感03-31